数学生命化课堂“不足”示例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wei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改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它是在教师主导下,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群体研讨、促进全员提高的一种学习方式,能有效地增进学习兴趣、改善学习环境、激发参与意识,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实践过程中我发现,对于初中高年级的学生而言,在习题尤其是几何题的合作学习中还存在一定问题。下面就我在威海市《生命化课堂》的开题仪式上执教的初三《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一课,来谈一谈自己的相关思考和探索,以求抛砖引玉,与大家共同交流、共同提高。
  讲课伊始,在作出了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后,我便提出了本节的难点:“以这种方法作出的直线为什么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呢?”我的话音刚落,学生们马上转身,头凑到一起,开始了热烈的小组合作探究。我随即巡行指导,发现个别优秀学生略加思索就有了思路,急于表现的讲解马上就开始了,组内不少学生根本无暇思考,已被动地成为“听众”。从个别学生茫然的眼神中,我明白了他们甚至还没有确定已知和求证,自然对优生的滔滔不绝也就没有什么呼应。
  “哪位同学——”我的手刚一摆,“老师,我!我!我!”好几个学生就往讲台冲。冲在最前面的骄傲地开始了讲解,没抢到的垂头丧气地回去,组内的其他成员不停地抱怨他们,责怪的没能为小组加分。会的不爱听,去忙于做其他的练习;不会的基本也没听懂,展示的目的好象变成了单纯讲给我和其他听课的老师听。最后,我按照既定设计,进行当堂测试。在订正时,却发现做过几遍的还行,可对变式练习,许多同学基本就没有解题思路,对的基本还是那么几个优生。
  看着自己精心设计的一节课没有出彩,我心里自然很难过。几经反思与探究之后,我终于有了自己的收获。
  一、问题症结
  现象一:讨论——当局者“清”,旁观者“迷”,个别学生不知所云。在课堂上,老师一声令下,学生们立即响应,开始合作探究。但是只要稍加观察就不难发现,热闹的合作背后,结果是讲解者心领神会、听讲者一头雾水,最后在做题时只能死记硬背、机械照搬。
  现象二:展示——缺乏思考,照猫画虎,展示变成照本宣科。生命化课堂中,黑板和讲台不再被教师一人独占,而是成了学生张扬个性、展示风采的大舞台。但这种展示真的卓有成效吗?教学中,由于合作时间不充足,相当一部分学生来不及独立思考,便被告知正确答案,然后匆匆忙忙予以展示。这样的展示即便“头头是道”,又有何益?学生真正理解了多少?自己能够解决问题的有多少?能举一反三的有多少?能站起来展示的是哪类学生?我们注意到了吗?
  现象三:听讲——心知肚明,不屑一“听”,教师成为“最佳听众”。在学生的展示性讲解中,由于已知答案,听讲变得可有可无,许多学生非常漠视,常常只剩教师一人侧耳倾听,课堂成了师生两人表演的舞台。试想,学生连听讲的基本习惯都丢了,我们的习惯养成、方法传授就只能成为一句空话,课改也就完全失去了意义。
  现象四:解题——举一反“一”,绝少创新,碰到新题手足无措。小组合作学习后,部分学生的依赖思想日益严重,有时碰到稍微有点难度的小问题就马上放弃,根本不积极思考,一味依赖组长的讲解。因而就出现了这样一种怪现象——习题做过多遍的会,做得次数少的不会,碰到从没做过的新题更是一筹莫展——缺乏主动思考,也不会融会贯通地运用知识,导致部分学生畏惧心理、焦虑心理都有所加重,自信心也大大受挫。
  二、探索尝试
  1、组员搭配:分工合理,各尽其能。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我把学生分成了6人小组,分别编上序号。1、2号两个数学优生为组长,辅助老师带动3、4号同学;3、4号为提高生,遇到有难度的题,可求助于1、2号同学;5、6号则为“学困生”,由于他们基础较差、习惯不好、注意力分散,老师和1、2号学生将重点关注他们,确保一对一的针对性辅导。
  2、习题设计:梯度配置,鼓励多思。数学题中有许许多多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学中,我给每一个知识点都精心配备上了一组试题,难易搭配,一般是3道题,或者一题三问。我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做了严格限定:习题发下之后,学生兵分两路——优秀生争取全部完成,后两类学生不能被动等待,应先根据已知条件自行思考,形成自己的想法后,再求助于优生,让优生接着他们的想法解题,帮助他们找到思路卡壳的原因,从而有效提高其独立思考、独立解题的能力。
  3、展示交流:积极评价,鼓励倾听。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展现自我,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数学课堂上,我经常这样问学生:“你听懂他的话了吗?”“谁能分析一下,这个同学讲得怎样?”“这道题怎样解答更好?”“这个同学表现很棒!”并且在展示时,难题用抢答,中等程度的题由老师点答,有5、6号会的绝不找3、4号,大大提高了差生的积极性。
  三、后记:
  以于生命化课堂而言,小组合作绝不仅仅只是一种形式,而应是真正服务于学生能力培养、习惯养成、素质提高的一种教学模式。有效的合作学习要靠我们一点一滴地探索、潜移默化地熏陶,不能急于求成。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学生发展规律,认真审视合作学习的价值,积极打造合作学习的平台,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我们的课堂真正并长久地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其他文献
近几年来,各地中考作文考查形式,大都以话题作文居多。所谓话题作文,是指围绕一个谈话中心,按一定要求进行写作的一种作文形式。虽然话题作文的出题形式有一定的优越性——为学生提供了相对开放的空间,文体可自选,题目可自拟,立意可自定,但要审好题写好文并非易事。针对同学们在话题作文实践中存在的困惑,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问题的所在,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话题作文的自由度更大了,但同时对同学们的作文积累和自主要
期刊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任务。要实现这一任务,全社会都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作为学校教育更应该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其重要作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对此都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今天想就初中语文新课程中的社会环境和谐教育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我们说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与社会相互关联、相互映照、互为因果。因此,我们应当正确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只有处理好这种
期刊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对数学教育活动评价的目的与功能做了明确的界定,那就是通过对学生学习数学的行为、态度和所取得的进展的判断,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获得真实的成就感。在评价的过程中,如果我们教师把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排队,然后得出学生学习的结论,未免过于简单。因为教育的功能不在于区分、甄别学生的优劣,而是在于让在不同层面上的学生、学习能力程度不同的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在自己原有的
期刊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和交流思想情感的重要方式,是认识自然、社会、人自身并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作文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综合性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基本的、适应实际需要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活动,作文教学过程是全面提高学生素养的过程。而作文的评改是作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作文素养的体现,对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交给学生评改作文的权力,让学生成为作文评改的主人
期刊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号角也响彻全国,它作为素质教育的延续和内容无疑是我国教育改革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在新课程标准下,我们教师的观念、素质、角色、行为又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如何进行初中物理教育教学?这将是我们每一位初中物理教师面临的实际问题。  一、物理教学中更新教育观念,理解新课程标准  教育观念是人们对教育问题的认识和看法,它起着指导和统帅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
期刊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以及创新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和方法。  一、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如化学课第一节是启蒙教学,让学生了解化学知识结构的同时,我们增设了《有趣的化学》专题,把有关的“化学史知识”(商代制造精美的青铜器)、“著名科学家的故事”(如我国著名制碱专家侯德榜研制的红三角牌纯碱)及生活中的化学(如
期刊
探究性课堂教学模式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根据对身边物理现象的已有观察和对生产技术的已有感性认识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和猜想,进而自行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和交流评价,自己归纳概括出物理概念和规律,达到理性认识,使自己成为“发现者”和“成功者”的一系列教学活动。该模式的具体过程为:由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学生收集资料,找出研究的方向和实施操作过程(教师引导性作用,学生主体性作用)、以实验为依据
期刊
现在的课堂教学更强调在人际交往中学习,强调在教学活动中让课堂真正地“动”起来。这个“动”不是教师或学生单方面的“动”,而是一种“互动”,既有教师的“动”,更有学生的“动”,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所有教育资源之间的一种互动。“师生互动,共同发展”是新课程对课堂教学的定位,也是教师课堂教学新的价值取向。 教学过程的互动,核心是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创新。  一、互动教学的前提和
期刊
新课改的春风早已拂遍祖国大地,新的教学理念在教育工作者的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根,但传统的教学模式却阴魂不散,成为我们课改的拦路虎、绊脚石,使我们许多同志望而生畏。我们要明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警告:“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面对我们神圣的使命,特别作为高中的政治教师,我们必须高扬新课改,共奏奋进曲,扎扎实实地坚持课改理念,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经过多年的探索,现将自己的拙见
期刊
随着义务教育的实施,高中化学课程改革已迫在眉睫。这项改革是一项整体性的配套工程,它涉及教育观念的转变、课程结构的调整、学科体系和内容的优化、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更新,以及教学评价的完善等等,既要与高中课程整体改革合拍,又要考虑化学的发展和高中化学的特点。这项改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这里仅就高中化学课程的任务、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的改革,以及教材编写等问题提出初步的构想,以与同行们继续深入研讨。  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