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民族院校汉语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只有构建言语教学理念,把握第二语言教学特点,采取多种措施改革汉语教学,加强语言实践,才能提高学生恰当、得体地运用汉语进行有效交际的能力。
【关键词】语用能力;汉语;民族学生;言语教学
语用能力是指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活动的能力,即在具体言语环境中正确理解和得体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民族中小学的汉语新课程标准从各个方面体现了对培养学生汉语语用能力的具体要求,强调汉语课必须充分体现第二语言教学的特点,将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基本素养作为培养的重点,鼓励学生实际应用。我们只有在言语教学理念指导下,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加强语言实践,才能有效地发展民族学生的汉语语用能力。
一、构建言语教学理念,注重民族学生汉语语用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明确指出:汉语教学要让学生能说普通话。学会主动、积极地用普通话进行表达与交流,熟悉汉语的表达习惯和思维习惯,逐步学会用普通话文明得体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1]汉语作为我们的国语,在我国不同方言区以及各民族的交际、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审视民族院校的汉语教学,仍是语言知识传授为主,语用能力的培养力度不够,致使学生学了多年汉语,在交际时仍不具备习得语言的运用能力,不能正确理解和表达。
20世纪初期,语言学家索绪尔就提出了“语言——言语分立”学说。[2]语言是在一定的社会集团里,是语言学家通过无数个别语言的研究,概括出来的一套表达概念的、抽象的、有限的符号系统;我们人类每天面对的那些具体的无限的说话和说出来的话就是所谓的“言语”,它是具体的、无限的现象,具有丰富的内涵。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没有言语也就没有了语言。
语言学家皮特·科德指出:“我们要培养的是使用语言的人而不是语言学家,是能‘用这种语言讲话’的人,而不是‘谈论这种语言’的人。”[3]第二语言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习者的言语能力和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即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教会学生用汉语听说读写,用汉语思维,用汉语交际,不能只局限于语言知识的教授。
语言的特征,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迫切要求我们及时构建言语教学的新理念,以言语教学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言语技能为目的,逐步提高学生汉语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进而提高其语用能力。
二、把握第二语言教学特点,提高民族学生的汉语理解能力
语言理解能力是语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第二语言的学习首先是言语知识的学习,言语知识是语言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发展言语技能的重要基础,学习知识的目的是提高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传统汉语教学把知识教学与言语技能训练截然分开,肢解了汉语教学的整体性,影响了学生语用能力的提高。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
(一)加强言语运用训练,为民族学生汉语理解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语言理解能力是建立在一定量的语言知识基础之上的。第二语言教学一定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把语用知识融入语言教学中,从言语运用训练开始,即从最基本的发音、字词、语法入手,在语言知识输入的各个层面,渗透语用知识,为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奠定基础。
课堂上经常进行一些音近、形近字组词,近义词辨析运用,词语替换练习,以及用词和短语组成句子、组成文段和各种句式的运用练习。教一些常用的固定句式,如“把”字句、“被”字句、兼语句等句子结构,及各种基本句型,要求学生牢记并有意识地运用于交际过程中。如:要求学生同一个意思用不同的词语、不同的句式去表达,说话、作文时尽量运用新词语等,在训练中提高理解能力。
(二)基础知识训练与技能训练有机结合,为提高民族学生汉语理解能力创造条件
教师要了解民族语言的基本语音语法规律,对语言形式进行语用分析,通过对比两种语言的使用规则,恰当运用学习的迁移规律,使母语学习对汉语学习产生积极影响。让学生在比较中有效地掌握有关汉语语言知识,提高正确理解语音语体的能力。
教学中应创设具体语用环境,把知识训练与技能训练结合在一起,在言语技能训练中,掌握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规律,了解汉语在社会语用环境下运行的规律和原则,包括会话策略、会话方式、礼貌语言运用、语调运用等方面的得体性和合适性 。通过一定量的知识技能训练,使学生认识语用形式的语用功能,学会结合语境理解语义,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主动地思考,逐渐形成新思想、新概念、新的思维方式。达到用汉语进行恰当、得体、准确的交际的目的,使汉语教学不再停留在对教材知识的认知层面上,而是上升到对知识的应用层面。
(三)构建多元文化平台,有效提高民族学生汉语语用理解能力
要正确理解语意,提高语用能力,还须掌握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教学中注意不同文化的濡染。针对教材脱离学生实际,选文多书面语,少口语表达训练内容的局限,教学中要补充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反映民族文化生活和风俗习惯的,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提供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信息,搭建一个多民族文化交流的平台。让学生了解祖国文化,接受、学习多元文化,并通过不同文化的对比,不断拓展文化视野,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最终实现不同文化的融合,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从而提高正确理解和恰当运用汉语的能力。
三、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提高民族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
表达能力是语用能力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熟练掌握语言的使用规则,才能实现正确、得体地表达。语言使用规则在真实的言语交际中才能学会。民族学生的汉语学习大部分是在课堂上进行,缺乏真正的言语交际情景,存在语法规则的学习和语言使用规则的掌握相脱节的弊端,导致学生虽学了不少语法规则,但到了真实的语境就不会说不能写了。因此,我们必须改革传统的汉语教学模式。
(一)灵活运用教材,注重培养民族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
教师要围绕教学大纲安排教学内容,而不是以教材为中心组织教学。教材是教学的参考,不能把教材看成死的、绝对的、单纯的知识,而是当成“例子”使用。要灵活运用教材,教学中把着眼点放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方面,听说读写相互配合,以听说为课堂教学的重点,以读写促进、巩固和提高听说能力。设计教学活动不囿于教材,而是突破教材,巧妙利用课本内容,结合生活实际创设交际活动的情景,使语言形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多给学生锻炼的机会,让他们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以提高汉语表达能力。 (二)创设真实有效的交际情景,有效提高民族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
语言在形式上有一定的规律性、稳定性,可脱离语境单独地进行分析和解释。言语具有可变性,是变化不定的话语,在不同的交际环境中体现为不同的语言功能,即表示不同的交际意义,同一功能在不同的交际环境中也可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表示。在交际中除了由词义的组合表现出来的意义以外,还有一部分意义是由环境补充的、确定的。同样是“我去看病。”大夫说是给人看病,病人说是让人给他看病。许多话要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才能了解它的确切意思。
语言教学一定要考虑语言使用的语境,活用言谈技巧才能帮助语言学习者正确而有效地学习。可在教学中创设真实的交际情景,多进行同一交际意图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实施,同一语言形式,在不同语境下可以表达不同的意义的练习。教给学生在不同场合使用不同语句表达不同意图,分辨不同语意。学习根据语境、语调、重读、停顿等理解语意,判断言外之意。
多用对话、讨论,特别是全班同学都能参与的方式,以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情景对话中,加深对汉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思考,提高表达能力。如把全班学生分成一些四五个人一组的小组,进行会话练习,每周安排一个主题,天气、吃饭、服饰、买东西等等。要求做到表述清楚、准确,能让人听明白。师生都尽量找出他们的优点,共同肯定,及时鼓励。
四、加强语言实践活动,提高民族学生的汉语综合运用能力
实践是培养语用能力的有效途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与发展需学习者不断地进行语言实践,较强的语用能力必须通过大量实践锻炼才能习得。只有“改革课堂的时间和空间”“沟通课内课外,校内校外”,[4]让学生多练习,才能在使用汉语的过程中培养语用能力。
(一)由课内拓展到课外,加强汉语运用实践
汉语教学应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教育资源,开展应用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造应用汉语的氛围。
大量的交际活动有助于语言知识转化为语用能力,学生在课堂里学言语知识的时间是有限的,只有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以课内指导课外,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交流机会,才能教会学生利用各种环境学习汉语、运用汉语,在实践中自主掌握汉语知识,做到能说会写。
学校要多开展课外语言交际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首先,要营造一个人人都说汉语的良好的语言环境,要求教师和学生在教室中、在用汉语讲授的公修课上,在校园、教室、宿舍,以及一些公共场所说普通话。其次,积极开发图书馆、报纸杂志、电脑网络等资源,开展拓展性阅读。再次,经常进行一些普通话演讲、朗读、讲故事、演小品、写作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多给少数民族学生创造一些与普通生接触的机会,为他们营造尽可能多的汉语运用氛围。
(二)从校内延伸到校外,在生活中提高汉语综合运用能力
语言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作为交际工具,汉语的学习应延伸到课外活动和社会生活中去。
教师要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设计基本训练,积极开发校本课程,设计有地方特色的适合民族学生特点的话题,使一切有语言交际的场合都成为学生学习语言的课堂,由学生积极主动地构建知识。鼓励学生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参观、社会调查、做志愿者等活动,引导学生走出教材,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走进生活。从生活中积累语言材料,在丰富多彩的真实情景中学习汉语。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体验、思索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规律,学会对言语材料的语境意义,语言习惯,句式选择,证据把握等方面做出较准确而又敏捷的判断。在生活实践中提高语用能力,使自己的汉语表达更实用、更流利,更切合社会需要。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在新课程新理念指引下,积极探索、改革民族院校的汉语教学,重视并加强语用能力培养,民族学生也能迅速达到熟练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试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叶蜚声,徐通锵. 语言学纲要[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美)布兰思福特. 人是如何学习的[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陆志平.语文课程新探[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语用能力;汉语;民族学生;言语教学
语用能力是指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活动的能力,即在具体言语环境中正确理解和得体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民族中小学的汉语新课程标准从各个方面体现了对培养学生汉语语用能力的具体要求,强调汉语课必须充分体现第二语言教学的特点,将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基本素养作为培养的重点,鼓励学生实际应用。我们只有在言语教学理念指导下,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加强语言实践,才能有效地发展民族学生的汉语语用能力。
一、构建言语教学理念,注重民族学生汉语语用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明确指出:汉语教学要让学生能说普通话。学会主动、积极地用普通话进行表达与交流,熟悉汉语的表达习惯和思维习惯,逐步学会用普通话文明得体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1]汉语作为我们的国语,在我国不同方言区以及各民族的交际、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审视民族院校的汉语教学,仍是语言知识传授为主,语用能力的培养力度不够,致使学生学了多年汉语,在交际时仍不具备习得语言的运用能力,不能正确理解和表达。
20世纪初期,语言学家索绪尔就提出了“语言——言语分立”学说。[2]语言是在一定的社会集团里,是语言学家通过无数个别语言的研究,概括出来的一套表达概念的、抽象的、有限的符号系统;我们人类每天面对的那些具体的无限的说话和说出来的话就是所谓的“言语”,它是具体的、无限的现象,具有丰富的内涵。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没有言语也就没有了语言。
语言学家皮特·科德指出:“我们要培养的是使用语言的人而不是语言学家,是能‘用这种语言讲话’的人,而不是‘谈论这种语言’的人。”[3]第二语言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习者的言语能力和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即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教会学生用汉语听说读写,用汉语思维,用汉语交际,不能只局限于语言知识的教授。
语言的特征,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迫切要求我们及时构建言语教学的新理念,以言语教学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言语技能为目的,逐步提高学生汉语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进而提高其语用能力。
二、把握第二语言教学特点,提高民族学生的汉语理解能力
语言理解能力是语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第二语言的学习首先是言语知识的学习,言语知识是语言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发展言语技能的重要基础,学习知识的目的是提高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传统汉语教学把知识教学与言语技能训练截然分开,肢解了汉语教学的整体性,影响了学生语用能力的提高。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
(一)加强言语运用训练,为民族学生汉语理解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语言理解能力是建立在一定量的语言知识基础之上的。第二语言教学一定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把语用知识融入语言教学中,从言语运用训练开始,即从最基本的发音、字词、语法入手,在语言知识输入的各个层面,渗透语用知识,为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奠定基础。
课堂上经常进行一些音近、形近字组词,近义词辨析运用,词语替换练习,以及用词和短语组成句子、组成文段和各种句式的运用练习。教一些常用的固定句式,如“把”字句、“被”字句、兼语句等句子结构,及各种基本句型,要求学生牢记并有意识地运用于交际过程中。如:要求学生同一个意思用不同的词语、不同的句式去表达,说话、作文时尽量运用新词语等,在训练中提高理解能力。
(二)基础知识训练与技能训练有机结合,为提高民族学生汉语理解能力创造条件
教师要了解民族语言的基本语音语法规律,对语言形式进行语用分析,通过对比两种语言的使用规则,恰当运用学习的迁移规律,使母语学习对汉语学习产生积极影响。让学生在比较中有效地掌握有关汉语语言知识,提高正确理解语音语体的能力。
教学中应创设具体语用环境,把知识训练与技能训练结合在一起,在言语技能训练中,掌握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规律,了解汉语在社会语用环境下运行的规律和原则,包括会话策略、会话方式、礼貌语言运用、语调运用等方面的得体性和合适性 。通过一定量的知识技能训练,使学生认识语用形式的语用功能,学会结合语境理解语义,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主动地思考,逐渐形成新思想、新概念、新的思维方式。达到用汉语进行恰当、得体、准确的交际的目的,使汉语教学不再停留在对教材知识的认知层面上,而是上升到对知识的应用层面。
(三)构建多元文化平台,有效提高民族学生汉语语用理解能力
要正确理解语意,提高语用能力,还须掌握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教学中注意不同文化的濡染。针对教材脱离学生实际,选文多书面语,少口语表达训练内容的局限,教学中要补充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反映民族文化生活和风俗习惯的,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提供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信息,搭建一个多民族文化交流的平台。让学生了解祖国文化,接受、学习多元文化,并通过不同文化的对比,不断拓展文化视野,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最终实现不同文化的融合,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从而提高正确理解和恰当运用汉语的能力。
三、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提高民族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
表达能力是语用能力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熟练掌握语言的使用规则,才能实现正确、得体地表达。语言使用规则在真实的言语交际中才能学会。民族学生的汉语学习大部分是在课堂上进行,缺乏真正的言语交际情景,存在语法规则的学习和语言使用规则的掌握相脱节的弊端,导致学生虽学了不少语法规则,但到了真实的语境就不会说不能写了。因此,我们必须改革传统的汉语教学模式。
(一)灵活运用教材,注重培养民族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
教师要围绕教学大纲安排教学内容,而不是以教材为中心组织教学。教材是教学的参考,不能把教材看成死的、绝对的、单纯的知识,而是当成“例子”使用。要灵活运用教材,教学中把着眼点放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方面,听说读写相互配合,以听说为课堂教学的重点,以读写促进、巩固和提高听说能力。设计教学活动不囿于教材,而是突破教材,巧妙利用课本内容,结合生活实际创设交际活动的情景,使语言形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多给学生锻炼的机会,让他们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以提高汉语表达能力。 (二)创设真实有效的交际情景,有效提高民族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
语言在形式上有一定的规律性、稳定性,可脱离语境单独地进行分析和解释。言语具有可变性,是变化不定的话语,在不同的交际环境中体现为不同的语言功能,即表示不同的交际意义,同一功能在不同的交际环境中也可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表示。在交际中除了由词义的组合表现出来的意义以外,还有一部分意义是由环境补充的、确定的。同样是“我去看病。”大夫说是给人看病,病人说是让人给他看病。许多话要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才能了解它的确切意思。
语言教学一定要考虑语言使用的语境,活用言谈技巧才能帮助语言学习者正确而有效地学习。可在教学中创设真实的交际情景,多进行同一交际意图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实施,同一语言形式,在不同语境下可以表达不同的意义的练习。教给学生在不同场合使用不同语句表达不同意图,分辨不同语意。学习根据语境、语调、重读、停顿等理解语意,判断言外之意。
多用对话、讨论,特别是全班同学都能参与的方式,以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情景对话中,加深对汉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思考,提高表达能力。如把全班学生分成一些四五个人一组的小组,进行会话练习,每周安排一个主题,天气、吃饭、服饰、买东西等等。要求做到表述清楚、准确,能让人听明白。师生都尽量找出他们的优点,共同肯定,及时鼓励。
四、加强语言实践活动,提高民族学生的汉语综合运用能力
实践是培养语用能力的有效途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与发展需学习者不断地进行语言实践,较强的语用能力必须通过大量实践锻炼才能习得。只有“改革课堂的时间和空间”“沟通课内课外,校内校外”,[4]让学生多练习,才能在使用汉语的过程中培养语用能力。
(一)由课内拓展到课外,加强汉语运用实践
汉语教学应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教育资源,开展应用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造应用汉语的氛围。
大量的交际活动有助于语言知识转化为语用能力,学生在课堂里学言语知识的时间是有限的,只有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以课内指导课外,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交流机会,才能教会学生利用各种环境学习汉语、运用汉语,在实践中自主掌握汉语知识,做到能说会写。
学校要多开展课外语言交际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首先,要营造一个人人都说汉语的良好的语言环境,要求教师和学生在教室中、在用汉语讲授的公修课上,在校园、教室、宿舍,以及一些公共场所说普通话。其次,积极开发图书馆、报纸杂志、电脑网络等资源,开展拓展性阅读。再次,经常进行一些普通话演讲、朗读、讲故事、演小品、写作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多给少数民族学生创造一些与普通生接触的机会,为他们营造尽可能多的汉语运用氛围。
(二)从校内延伸到校外,在生活中提高汉语综合运用能力
语言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作为交际工具,汉语的学习应延伸到课外活动和社会生活中去。
教师要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设计基本训练,积极开发校本课程,设计有地方特色的适合民族学生特点的话题,使一切有语言交际的场合都成为学生学习语言的课堂,由学生积极主动地构建知识。鼓励学生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参观、社会调查、做志愿者等活动,引导学生走出教材,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走进生活。从生活中积累语言材料,在丰富多彩的真实情景中学习汉语。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体验、思索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规律,学会对言语材料的语境意义,语言习惯,句式选择,证据把握等方面做出较准确而又敏捷的判断。在生活实践中提高语用能力,使自己的汉语表达更实用、更流利,更切合社会需要。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在新课程新理念指引下,积极探索、改革民族院校的汉语教学,重视并加强语用能力培养,民族学生也能迅速达到熟练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试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叶蜚声,徐通锵. 语言学纲要[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美)布兰思福特. 人是如何学习的[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陆志平.语文课程新探[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