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不断加快,建设生态城市,构建“绿色城市”也成为城市建设的热点,不仅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更促进了一个城市的城市风貌与城市经济的繁荣发展。文章论述了生态城市规划的内容,提出了生态城市设计原则。
关键词: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现代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 城区生态环境逐年下降,正面临着生态破坏、文明度下降、能源短缺、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交通拥堵、人口数量剧增等问题。城市规划过程中为了有效解决此类问题,可以将低碳经济理念与生态优先方法运用到规划设计中,进而营造全新的生态城市,这也是城市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它有助于自然环境与人造环境之间的和谐。
一、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原则
1整体性原则
在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规划建设时,应注重宏观的整体效益,谋求经济、社会、环境3个效益的协调统一与同步发展。
2生态优先
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尽可能的保留原有环境,使原有生态环境得到合理的保护,将加强与完善基础设施作为景观设计的重要内容,全面提高其共享性、景观效应和生态效益。
3转变传统生活方式
尽可能节省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在遵循自然自我调节、循环再生、生态制衡规律的前提下进行绿地系统、交通系统以及城区建筑建设,以便实现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的目的。
4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化产业链
从生态城市建设的需求引导产业发展,结合城市建设的技术与市场发展,积极实现产业由能源消耗指向向科学技术指向转变,建设科技指向的支柱产业;以重点项目带动现代文化产业、服务产业等绿色、低能耗产业的发展。
5循环再生与节能
生态系统中强调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流动,两者紧密联系,共同进行。一方面新物质不断合成,另一方面又被分解为可利用的形式,周而复始的循环,构成生态系统存在、发展、演替的基础。
6营造生态和谐环境,以建立生态文化体系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价值观与低碳生活观念,建立文化设施,加强价值文化的传播。
7革新观念,建立生态建设保障体系
體系涉及减排目标、新能源开发、碳金融、新节能方式推广、低碳技术研发等内容。专门的组织与管理体系的运作需要体现低碳经济的运行特点。
8控制城市土地
城市规模的扩张使城市人均土地占有面积减小。而城市规模扩张与控制城市用地及保持城市生态系统之间存在着矛盾。因此,协调好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生态间关系是控制城市土地的关键。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4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3 。政府相关部门应从生态学角度分析城市生态系统状况,制定城市土地规模的发展战略,评估城市土地规划方案,合理规划工商用地、居住用地、农业用地、森林、自然水体等,以支撑城市的科学发展。
二、城市规划指标体系
1、经济发展指标
经济发展指标因子主要有人均GDP、万元GDP能耗、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产业结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就业住房平衡指数。经济发展指标以突出速度、结构、效益为重点,加快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高效流动。
2、社会发展指标
社会发展指标因子主要有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城市人口密度、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人均生活用电与用水量、自来水普及率、城市气化率、百人电话数、万人拥有医生数、科教投入占GDP的比重、高等教育人学率、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普及率、研究与开发经费占GDP比重。
3、生态环境发展指标
生态环境发展指标因子主要包括单位GDP碳排放强度、城市人均拥有公共绿地率、建筑区绿地覆盖率、空气和水环境质量、噪声环境质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地面水质指标达标率、生活污水再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工业用水处理率与再利用率、工业废气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医疗废弃物处置率等。生态环境发展指标以低碳排放、环境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性开发为重点,建设城乡一体化的生态良好的循环系统,不断提高环境质量,促进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三、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策略
1、用绿化建设大力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要采取有效措施,增加城市中心区的绿地面积,提高城市绿化水平。要制定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严格划定绿化用地面积,科学安排绿化布局,加强城市绿化隔离带建设,形成乔、灌、花、草相结合,点、线、面、环相衔接的绿地系统。推进城市绿化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宜树则树。宜草则草。城市绿化要鼓励采用节水技术和废水利用技术,尽可能减少绿地养护的水消耗。要坚决查处各种挤占城市绿地的行为,增加城市绿化建设用地和资金投人,尽快把城市绿化建设提高到新水平。
2、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力度
要加快旧城有机更新。重点解决城市建成区特别是中心区开发强度过大、人口密度过高、公共设施短缺、交通拥挤、环境脏乱等问题,坚决关停或迁移城区内污染严重的项目,清除违法违章建筑。要促进建筑节能技术的普及推广,改善城市民用燃料结构,减少和控制城市大气污染。以通达、低污染、低能耗为目标,实行公共交通优先的城市交通政策,推进现代通信技术在城市公共交通调度管理中的应用,积极促进城市交通组织和管理的现代化。城市环境综合治理与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直接相关,必须推动全社会广泛参与,密切合作,共同促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不仅是物质条件的建设和改善,还要将文化精神、道德意识的建设和改善很好地结合起来,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3、突出地方本土特色
设计应根植于所在的地方。对于任何一个设计问题,设计师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是我们在什么地方?自然允许我们做什么?自然又能帮助我们做什么?我们所常常惊叹桃花源式的乡村布局及美不胜收的民居,实际上它们多半不是设计师创造的,而是当地居者在与场所的长期体验中,在对自然深刻了解的基础上与自然过程相和谐的创造性设计。城市的形成源于“逐水草而居”的生存准则。生态城市建设必须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只有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建设生态城市,才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
4、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
对不可再生资源加以保护和节约使用,即使是可再生资源,其再生能力也是有限的,要用生态建筑原理对居住区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形成生态建筑与完善的基础设施构成的生活环境以及包括精神文明在内的社会生态系统,居住区设计要坚持合理布局、节能低耗无污染、应用生态技术处理生活排泄物和生活垃圾;通过增加居住区绿地,推广屋顶绿化、垂直绿化,河湖、溪流水体的坡岸绿化,大幅度提高居住区绿化覆盖率,居住区内必须设置集中公共绿地,增加居住区文体设施。
5、以尊重自然而展现自然
现代城市居民离自然越来越远,自然元素和自然过程日趋隐形,远山的天际线、脚下的地平线和水平线,都快成为抽象的名词了。如同自然过程在传统设计中从大众眼中消失一样,城市生活中的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发电厂及变电站等都市生活支持系统被作为丑陋的对象而有意识地加以掩藏,使人们无从关心环境的现状和未来,也就谈不上对于环境生态的关心而节制日常的行为。
6、资源的循环使用。建筑材料的选择,首选无害无污的环保性建材,减少木材的使用,同时积极尝试一些新型技术材料; 另一方面注重材料的循环使用,通过良好的管理计划重复利用建筑废料,如石膏、玻璃、砖瓦、未装配的建筑构件以及一些废旧的装饰材料等。建立固体废弃物的利用及回收系统,便于对垃圾等废物进行生态经济循环利用,变废为宝,走一条废弃物资源化、生态化、产业化的道路。建立城市自然资源循环系统。注重城市结构布局、城市建筑物自然采光、通风、通气,使城市成为拥有自然空气通道的开放循环系统。尤其是热带地区,应充分考虑利用自然通风。
现代社会应当依靠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基础来实现可持续发展,创造真正适合人类居住的生态环境,这也是进行生态城市规划的主要目的;生态城市也必然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有助于自然环境与人造环境之间的和谐,促进社会更好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庆费.城市绿地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策略探讨[J].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1999(03)
[2] 郑宾.人类制造物种灭绝危机 联合国公布《第二次全球生物多样性展望》[J]. 科学生活. 2006(06)
[3] 李宝堂.山西泽州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及保护研究[J]. 科技创新导报. 2010(16)
关键词: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现代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 城区生态环境逐年下降,正面临着生态破坏、文明度下降、能源短缺、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交通拥堵、人口数量剧增等问题。城市规划过程中为了有效解决此类问题,可以将低碳经济理念与生态优先方法运用到规划设计中,进而营造全新的生态城市,这也是城市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它有助于自然环境与人造环境之间的和谐。
一、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原则
1整体性原则
在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规划建设时,应注重宏观的整体效益,谋求经济、社会、环境3个效益的协调统一与同步发展。
2生态优先
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尽可能的保留原有环境,使原有生态环境得到合理的保护,将加强与完善基础设施作为景观设计的重要内容,全面提高其共享性、景观效应和生态效益。
3转变传统生活方式
尽可能节省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在遵循自然自我调节、循环再生、生态制衡规律的前提下进行绿地系统、交通系统以及城区建筑建设,以便实现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的目的。
4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化产业链
从生态城市建设的需求引导产业发展,结合城市建设的技术与市场发展,积极实现产业由能源消耗指向向科学技术指向转变,建设科技指向的支柱产业;以重点项目带动现代文化产业、服务产业等绿色、低能耗产业的发展。
5循环再生与节能
生态系统中强调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流动,两者紧密联系,共同进行。一方面新物质不断合成,另一方面又被分解为可利用的形式,周而复始的循环,构成生态系统存在、发展、演替的基础。
6营造生态和谐环境,以建立生态文化体系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价值观与低碳生活观念,建立文化设施,加强价值文化的传播。
7革新观念,建立生态建设保障体系
體系涉及减排目标、新能源开发、碳金融、新节能方式推广、低碳技术研发等内容。专门的组织与管理体系的运作需要体现低碳经济的运行特点。
8控制城市土地
城市规模的扩张使城市人均土地占有面积减小。而城市规模扩张与控制城市用地及保持城市生态系统之间存在着矛盾。因此,协调好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生态间关系是控制城市土地的关键。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4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3 。政府相关部门应从生态学角度分析城市生态系统状况,制定城市土地规模的发展战略,评估城市土地规划方案,合理规划工商用地、居住用地、农业用地、森林、自然水体等,以支撑城市的科学发展。
二、城市规划指标体系
1、经济发展指标
经济发展指标因子主要有人均GDP、万元GDP能耗、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产业结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就业住房平衡指数。经济发展指标以突出速度、结构、效益为重点,加快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高效流动。
2、社会发展指标
社会发展指标因子主要有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城市人口密度、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人均生活用电与用水量、自来水普及率、城市气化率、百人电话数、万人拥有医生数、科教投入占GDP的比重、高等教育人学率、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普及率、研究与开发经费占GDP比重。
3、生态环境发展指标
生态环境发展指标因子主要包括单位GDP碳排放强度、城市人均拥有公共绿地率、建筑区绿地覆盖率、空气和水环境质量、噪声环境质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地面水质指标达标率、生活污水再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工业用水处理率与再利用率、工业废气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医疗废弃物处置率等。生态环境发展指标以低碳排放、环境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性开发为重点,建设城乡一体化的生态良好的循环系统,不断提高环境质量,促进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三、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策略
1、用绿化建设大力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要采取有效措施,增加城市中心区的绿地面积,提高城市绿化水平。要制定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严格划定绿化用地面积,科学安排绿化布局,加强城市绿化隔离带建设,形成乔、灌、花、草相结合,点、线、面、环相衔接的绿地系统。推进城市绿化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宜树则树。宜草则草。城市绿化要鼓励采用节水技术和废水利用技术,尽可能减少绿地养护的水消耗。要坚决查处各种挤占城市绿地的行为,增加城市绿化建设用地和资金投人,尽快把城市绿化建设提高到新水平。
2、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力度
要加快旧城有机更新。重点解决城市建成区特别是中心区开发强度过大、人口密度过高、公共设施短缺、交通拥挤、环境脏乱等问题,坚决关停或迁移城区内污染严重的项目,清除违法违章建筑。要促进建筑节能技术的普及推广,改善城市民用燃料结构,减少和控制城市大气污染。以通达、低污染、低能耗为目标,实行公共交通优先的城市交通政策,推进现代通信技术在城市公共交通调度管理中的应用,积极促进城市交通组织和管理的现代化。城市环境综合治理与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直接相关,必须推动全社会广泛参与,密切合作,共同促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不仅是物质条件的建设和改善,还要将文化精神、道德意识的建设和改善很好地结合起来,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3、突出地方本土特色
设计应根植于所在的地方。对于任何一个设计问题,设计师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是我们在什么地方?自然允许我们做什么?自然又能帮助我们做什么?我们所常常惊叹桃花源式的乡村布局及美不胜收的民居,实际上它们多半不是设计师创造的,而是当地居者在与场所的长期体验中,在对自然深刻了解的基础上与自然过程相和谐的创造性设计。城市的形成源于“逐水草而居”的生存准则。生态城市建设必须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只有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建设生态城市,才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
4、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
对不可再生资源加以保护和节约使用,即使是可再生资源,其再生能力也是有限的,要用生态建筑原理对居住区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形成生态建筑与完善的基础设施构成的生活环境以及包括精神文明在内的社会生态系统,居住区设计要坚持合理布局、节能低耗无污染、应用生态技术处理生活排泄物和生活垃圾;通过增加居住区绿地,推广屋顶绿化、垂直绿化,河湖、溪流水体的坡岸绿化,大幅度提高居住区绿化覆盖率,居住区内必须设置集中公共绿地,增加居住区文体设施。
5、以尊重自然而展现自然
现代城市居民离自然越来越远,自然元素和自然过程日趋隐形,远山的天际线、脚下的地平线和水平线,都快成为抽象的名词了。如同自然过程在传统设计中从大众眼中消失一样,城市生活中的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发电厂及变电站等都市生活支持系统被作为丑陋的对象而有意识地加以掩藏,使人们无从关心环境的现状和未来,也就谈不上对于环境生态的关心而节制日常的行为。
6、资源的循环使用。建筑材料的选择,首选无害无污的环保性建材,减少木材的使用,同时积极尝试一些新型技术材料; 另一方面注重材料的循环使用,通过良好的管理计划重复利用建筑废料,如石膏、玻璃、砖瓦、未装配的建筑构件以及一些废旧的装饰材料等。建立固体废弃物的利用及回收系统,便于对垃圾等废物进行生态经济循环利用,变废为宝,走一条废弃物资源化、生态化、产业化的道路。建立城市自然资源循环系统。注重城市结构布局、城市建筑物自然采光、通风、通气,使城市成为拥有自然空气通道的开放循环系统。尤其是热带地区,应充分考虑利用自然通风。
现代社会应当依靠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基础来实现可持续发展,创造真正适合人类居住的生态环境,这也是进行生态城市规划的主要目的;生态城市也必然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有助于自然环境与人造环境之间的和谐,促进社会更好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庆费.城市绿地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策略探讨[J].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1999(03)
[2] 郑宾.人类制造物种灭绝危机 联合国公布《第二次全球生物多样性展望》[J]. 科学生活. 2006(06)
[3] 李宝堂.山西泽州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及保护研究[J]. 科技创新导报. 20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