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留“痕”:有效课堂的永恒诉求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缺位”的思考

来源 :教学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dhq07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重视过程性教学目标.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的过程已越来越引起教师的重视。但在实际教学中,过程性教学目标的落实不尽如人意,知识形成过程的质量亟待提高。本文拟结合具体的案例来透视、分析和讨论这一问题。
其他文献
一、 通过模仿,感受名师的教学艺术    我觉得学习书法的一些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在学习书法的初始阶段,大多要描红与仿写,我觉得模仿课就类似于描红与仿写。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认为这种模仿还是需要的。通过对名师课堂的模仿,我们能切身感受到名师的教学艺术。当然,我们不能一味地模仿名师的课堂,站在技术层面上演练名师的经典手法,简单移植和照搬名师的教学技巧与方法,而应该不断地去感悟思索名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
二十年前,我曾是小学课堂里的一名差生,幼小的心灵被戴着“有色眼镜”的老师贴上了“超级笨蛋”、“不可救药”的标签。责备的目光、冷漠的神情、训斥的话语,更如一枚枚“重磅炸弹”,使我潜藏着的内在动力及学习热情逐一消逝,渐渐变得内向而又自卑,逐步走进了“阴暗地带”。五年级的时候,新调来一位姓姜的语文老师,在一次测试后,把我叫到办公室,指着写在满是叉号的试卷上的名字,意味深长地说:“小燕子,知道吗?你是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