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让学生自由、开放地学习,是新课程教学的重要理念之一。开放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宽畅平台,成了当前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一道亮丽风景线。然而在听课中我却发现,许多教师盲目崇尚开放教学,课堂教学虽然有了喧哗与热闹,但是却少了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与目标的有效达成,这种情况应引起广大教师的思考。下面是听课中收集的两则案例:
案例一:谁能根据这组图形提一个数学问题?
这是一年级的《找规律》一课,在巩固练习中,教师出示了如下一组图形:△●□△●□△●□△●□△●,问:“谁能根据这组图形提一个数学问题?”结果学生按照常规经验,都从量与量的关系上设问:“△●□一共有多少个图形?”“●比□多多少个?”“涂色的图形比没涂色的图形少多少个?”……教师感到很扫兴,只好说老师帮你们提几个问题:“这组图形的排列有什么规律?”“这组图形接下去一个是什么图形?”绕了大半圈子又回到了师问生答的活动中。
案例二:谁能提出数学问题?
这是一节二年级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练习课。教师出示:李东有100元钱,准备购买下列图书。
《安徒生童话选》 《少儿画选》 《十万个为什么》
24元 17元 28元
教师让学生根据以上信息,问:“谁能提出数学问题?”结果学生一口气地提出了如“《安徒生童话选》和《少儿画册》一共要多少钱?”“《少儿画册》比《十万个为什么》少多少钱?”“李东买一本《少儿画册》,还剩下多少钱?”等等简单的一步计算的数学问题。教师只好提醒学生:“大家还可以提买两本图书,还剩下多少钱的数学问题。”学生接着才提了一些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可是这时课堂教学时间已过半,教师感到很失望。
综观以上两则教学案例,之所以偏离教学目标,产生教学内耗,很大程度是教师片面追求时髦,盲目迷信开放教学所致。由于教师提出的问题思考空间太大,尽管为学生展示个性提供了宽阔的平台,但也易使学生随意地作出选择、判断、回答。把开放异化成了放任,不但背离了教学目标,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而且人为降低了所提问题的思考价值,远离了学生的认知“最近发展区”,使学生的智慧无法得到发展。
在“案例一”中教师没有对所提数学问题作出提示或提出要求,学生在定势的影响下,提出的是背离本节课教学目标的数学问题。这种一味追求开放的教学,因思维空间太大而使问题失去了针对性、方向性。
在“案例二”中,由于教师放手让学生随着提问,结果学生无需思考,提出的仅是简单的数学问题,缺乏挑战性与深度,以上开放教学只有外在花哨形式,而没有内在实效的意义,课堂教学的优化也就无从谈起,与新课程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
事实上,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是相对的、辩证的。任何教法的选择,优化都应围绕着教学目标的达成,以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主动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否则即使形式再花哨。也是没有生命力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开放也是有度的。课堂教学应从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时空、教学对象等因素出发综合考虑,确定是否选择开放教学,开放程度为何,教师应对学生开放性学习活动提出哪些具体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开放教学做到放而不乱,活中求实。就上述案例一而言,针对学生的经验定势,应对学生的思考作出提示,让学生有的放矢,如可提“谁能根据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内容,给这组图形提一个与找规律有关的数学问题?”而案例二,针对具体的教学要求,应变全开放提问为半开放提问:“根据以上信息,你能提出用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吗?”这样放收结合,以收促放,使教学不游离于教学目标,学生学习活动在具有开放性的同时,更有思考性,进而促进学生的智慧,受到挑战而得到发展、提升。
因此,我们应以冷静、理智的眼光审视当前的开放教学,切勿一时地追求“放”,更不可以为课堂越开放,课改的味才越浓,简单地把开放教学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等同起来。只有结合教学目标与学生的认知背景,精心实施开放教学,才能真正使开放教学收到实效,构筑有效的课堂教学。
案例一:谁能根据这组图形提一个数学问题?
这是一年级的《找规律》一课,在巩固练习中,教师出示了如下一组图形:△●□△●□△●□△●□△●,问:“谁能根据这组图形提一个数学问题?”结果学生按照常规经验,都从量与量的关系上设问:“△●□一共有多少个图形?”“●比□多多少个?”“涂色的图形比没涂色的图形少多少个?”……教师感到很扫兴,只好说老师帮你们提几个问题:“这组图形的排列有什么规律?”“这组图形接下去一个是什么图形?”绕了大半圈子又回到了师问生答的活动中。
案例二:谁能提出数学问题?
这是一节二年级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练习课。教师出示:李东有100元钱,准备购买下列图书。
《安徒生童话选》 《少儿画选》 《十万个为什么》
24元 17元 28元
教师让学生根据以上信息,问:“谁能提出数学问题?”结果学生一口气地提出了如“《安徒生童话选》和《少儿画册》一共要多少钱?”“《少儿画册》比《十万个为什么》少多少钱?”“李东买一本《少儿画册》,还剩下多少钱?”等等简单的一步计算的数学问题。教师只好提醒学生:“大家还可以提买两本图书,还剩下多少钱的数学问题。”学生接着才提了一些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可是这时课堂教学时间已过半,教师感到很失望。
综观以上两则教学案例,之所以偏离教学目标,产生教学内耗,很大程度是教师片面追求时髦,盲目迷信开放教学所致。由于教师提出的问题思考空间太大,尽管为学生展示个性提供了宽阔的平台,但也易使学生随意地作出选择、判断、回答。把开放异化成了放任,不但背离了教学目标,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而且人为降低了所提问题的思考价值,远离了学生的认知“最近发展区”,使学生的智慧无法得到发展。
在“案例一”中教师没有对所提数学问题作出提示或提出要求,学生在定势的影响下,提出的是背离本节课教学目标的数学问题。这种一味追求开放的教学,因思维空间太大而使问题失去了针对性、方向性。
在“案例二”中,由于教师放手让学生随着提问,结果学生无需思考,提出的仅是简单的数学问题,缺乏挑战性与深度,以上开放教学只有外在花哨形式,而没有内在实效的意义,课堂教学的优化也就无从谈起,与新课程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
事实上,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是相对的、辩证的。任何教法的选择,优化都应围绕着教学目标的达成,以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主动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否则即使形式再花哨。也是没有生命力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开放也是有度的。课堂教学应从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时空、教学对象等因素出发综合考虑,确定是否选择开放教学,开放程度为何,教师应对学生开放性学习活动提出哪些具体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开放教学做到放而不乱,活中求实。就上述案例一而言,针对学生的经验定势,应对学生的思考作出提示,让学生有的放矢,如可提“谁能根据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内容,给这组图形提一个与找规律有关的数学问题?”而案例二,针对具体的教学要求,应变全开放提问为半开放提问:“根据以上信息,你能提出用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吗?”这样放收结合,以收促放,使教学不游离于教学目标,学生学习活动在具有开放性的同时,更有思考性,进而促进学生的智慧,受到挑战而得到发展、提升。
因此,我们应以冷静、理智的眼光审视当前的开放教学,切勿一时地追求“放”,更不可以为课堂越开放,课改的味才越浓,简单地把开放教学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等同起来。只有结合教学目标与学生的认知背景,精心实施开放教学,才能真正使开放教学收到实效,构筑有效的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