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是保证新生顺利完成角色转变和完善充实大学四年的关键环节,本文针对大学新生出现的不适应问题,分析其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问题探析
新生能否尽快适应大学生活,顺利实现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对其整个大学期间的生活、学习以及其身心发展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大学新生的适应性教育,是引导新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习观和诚信观的基础,也是高校学生管理的重要内容,更是维护学校稳定、搞好教学、培养人才的首要环节。
一、大学新生不适应的具体表现
新生从中学迈入大学,很长时间的思维模式、行为心态、学习习惯等都是中学的延续,当他们面临新的校园环境、新的学习节奏、新的生活方式、新的人际交往关系等,势必会产生强烈的新奇感和陌生感,同时也会产生一些不适应的表现:
1.学习目标缺失。新生入学后,没有了高考的巨大压力,没有了高中的紧张与忙碌,自由支配的时间多了,有些新生的自控能力较弱,学习主动性较差,积极性不高,开始沉溺于打游戏、看小说、聊QQ、织微薄,把大学当作休整、放松、享乐的“天堂”。同时,部分新生由于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出现了短暂的“迷茫期”,具体表现为学习松懈、专业适应能力差、上课迟到、早退、睡觉、作业抄袭、考试突击,甚至个别在考试中作弊。
2.生活自理能力偏低。新生在中学期间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倾注在了学习上,生活方面的事情绝大多数由父母包揽,家人的照料与呵护,使新生在生活方面的自主独立性减弱。进入大学后,新生所处的环境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没有了父母、长辈的悉心照料,许多事情必须开始学会独自处理,然而很多刚入大学的新生并不能很好的学会按时作息、整理床铺、清洗衣物、打扫房间、照顾自己等。
3.人际环境适应困难。作为“90后”的新生,大部分均为独生子女、家中的“小皇帝”,他们自我意识强,不懂得尊重他人,而总是希望得到他人的重视与关心,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和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有些新生在与他人相处时,常将他人的优点与自身的缺点进行对比,渐渐缺乏自信心,较易出现烦躁、焦虑、过分压抑等心理情绪,并且常感到孤独无助。
二、大学新生不适应的原因分析
1.教学方式和学习要求的改变。从中学到大学,新生在学习上面临的最大改变就是教学方式和学习要求的改变。具体表现如下:
(1)教学方式的改变。由于教育方针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大学教育相比起初高中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因此大学的课程设置、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等都不同于初高中的“应试教育”模式。
(2)学习要求的改变。初高中阶段学生们的学习主要依靠老师的灌输和自身的被动接受,学生的依赖性很强,完全不用自己费心,然而大学阶段,教师对学生学习的督促和监管减少,学生需要由被动接受转变为自觉学习,并且要自主掌控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
(3)学习目标的改变。初高中阶段,每位学生的目标定位就是认真学习好语数外等文化课程,认真准备高考,努力考取理想的大学。但在经历过六月的洗礼,学生最终实现了自身的高考目标后,进入大学就容易出现方向缺失、目标茫然、学习困惑等情况,这些不可避免会影响到学生的思想、心理、学习、生活。
2. 生活环境的改变。面对陌生的新环境,面对生疏的新同学,这些新鲜和突然,常常会让初入学的新生感到措手不及。同时,大部分的新生都是第一次远离家门,远离亲人和朋友,一系列的生活问题都需要独自安排和处理。
3. 自我意识的改变。自我意识就是对自身的认识和评价。但随着学生的自我成长和自身要求的提高,他们的自我意识也在不断加强,如果不能冷静、客观地看待这一问题,就容易产生失落感、孤独感。有些学生在与他人相处时,由于自信心不足,便容易产生自卑、消沉、孤僻、贬低自我,抑或表现为较强烈的嫉妒心理和抵触情绪,从而较难适应大学的生活。
4.人际交往环境的改变。进入大学后,对于新生来说意味着全新的生活——集体生活的开始。大部分新生在初高中阶段只是过着单纯的集体学习生活,与同学之间关于生活起居、待人接物方面的交流较少,可以说学生的人际交往环境是单纯的。但进入大学后,有来自不同地域、不同生活习惯、不同性格特征的学生共同生活在一起,组成了一个特殊的“家”——宿舍。那么,与宿舍之间如何共处、如何生活、如何沟通就显得十分重要。
三、加强和改进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为了尽快使新生了解学校的生活环境,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养成专业兴趣,树立专业意识,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并能嚴格遵守“学生手册”等各项校纪校规,做一名合格的大学生,就必须加强对新生的入学适应性教育。
1. 切实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确立大学新生的自我发展目标。在新生中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帮助新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增强新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首先,加强党的知识教育,做到早启发、早教育、早培养,促进新生在思想上尽快地成熟起来,促进新生各方面工作的开展。其次,以报告会、分班讨论、征文等形式开展形势教育,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并积极邀请学校党政领导和专业课教师举办理论和形势讲座,使新生对当前国内国际形势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促进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从而使新生肩负起党和国家建设发展的重任。
2. 认真做好生活指导教育,培养大学新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当前绝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并且大多数是第一次离开父母独立生活,因此有必要指导他们合理安排日常生活,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同时,引导他们正确处理与老师、同学之间的和谐关系,掌握正确的人际交往态度和艺术的人际交往方法。
3. 建立健全专业培养与学习方法教育,提高大学新生的专业学习能力。积极邀请专家教授向新生介绍本专业的现状、师资情况和就业发展的前景,并带领新生参观教学大楼、实验室、资料室和机房等处,同时邀请院系主管教学的副院长向新生介绍本专业的课程教学体系、学分设置等情况。此外,邀请高年级学生与新生进行经验交流,认真介绍专业课学习的方法,进一步指导新生制订个人学习计划,并及时进行学习小结、积极参与讨论、学会利用参考资料,引导新生树立正确的专业学习观。
总之,对于新生而言,面对着一个全新的环境,难免会出现一些不适应的情况。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大学新生的适应性教育,结合大学新生的自身特点和出现的不适应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帮助大学新生尽快、较好地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健康、快乐地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罗继岩.关于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探讨[J]
[2]杨磊.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思路初探[U]
[3]黄鑫英.基于价值观引导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探究[J]
关键词: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问题探析
新生能否尽快适应大学生活,顺利实现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对其整个大学期间的生活、学习以及其身心发展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大学新生的适应性教育,是引导新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习观和诚信观的基础,也是高校学生管理的重要内容,更是维护学校稳定、搞好教学、培养人才的首要环节。
一、大学新生不适应的具体表现
新生从中学迈入大学,很长时间的思维模式、行为心态、学习习惯等都是中学的延续,当他们面临新的校园环境、新的学习节奏、新的生活方式、新的人际交往关系等,势必会产生强烈的新奇感和陌生感,同时也会产生一些不适应的表现:
1.学习目标缺失。新生入学后,没有了高考的巨大压力,没有了高中的紧张与忙碌,自由支配的时间多了,有些新生的自控能力较弱,学习主动性较差,积极性不高,开始沉溺于打游戏、看小说、聊QQ、织微薄,把大学当作休整、放松、享乐的“天堂”。同时,部分新生由于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出现了短暂的“迷茫期”,具体表现为学习松懈、专业适应能力差、上课迟到、早退、睡觉、作业抄袭、考试突击,甚至个别在考试中作弊。
2.生活自理能力偏低。新生在中学期间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倾注在了学习上,生活方面的事情绝大多数由父母包揽,家人的照料与呵护,使新生在生活方面的自主独立性减弱。进入大学后,新生所处的环境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没有了父母、长辈的悉心照料,许多事情必须开始学会独自处理,然而很多刚入大学的新生并不能很好的学会按时作息、整理床铺、清洗衣物、打扫房间、照顾自己等。
3.人际环境适应困难。作为“90后”的新生,大部分均为独生子女、家中的“小皇帝”,他们自我意识强,不懂得尊重他人,而总是希望得到他人的重视与关心,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和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有些新生在与他人相处时,常将他人的优点与自身的缺点进行对比,渐渐缺乏自信心,较易出现烦躁、焦虑、过分压抑等心理情绪,并且常感到孤独无助。
二、大学新生不适应的原因分析
1.教学方式和学习要求的改变。从中学到大学,新生在学习上面临的最大改变就是教学方式和学习要求的改变。具体表现如下:
(1)教学方式的改变。由于教育方针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大学教育相比起初高中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因此大学的课程设置、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等都不同于初高中的“应试教育”模式。
(2)学习要求的改变。初高中阶段学生们的学习主要依靠老师的灌输和自身的被动接受,学生的依赖性很强,完全不用自己费心,然而大学阶段,教师对学生学习的督促和监管减少,学生需要由被动接受转变为自觉学习,并且要自主掌控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
(3)学习目标的改变。初高中阶段,每位学生的目标定位就是认真学习好语数外等文化课程,认真准备高考,努力考取理想的大学。但在经历过六月的洗礼,学生最终实现了自身的高考目标后,进入大学就容易出现方向缺失、目标茫然、学习困惑等情况,这些不可避免会影响到学生的思想、心理、学习、生活。
2. 生活环境的改变。面对陌生的新环境,面对生疏的新同学,这些新鲜和突然,常常会让初入学的新生感到措手不及。同时,大部分的新生都是第一次远离家门,远离亲人和朋友,一系列的生活问题都需要独自安排和处理。
3. 自我意识的改变。自我意识就是对自身的认识和评价。但随着学生的自我成长和自身要求的提高,他们的自我意识也在不断加强,如果不能冷静、客观地看待这一问题,就容易产生失落感、孤独感。有些学生在与他人相处时,由于自信心不足,便容易产生自卑、消沉、孤僻、贬低自我,抑或表现为较强烈的嫉妒心理和抵触情绪,从而较难适应大学的生活。
4.人际交往环境的改变。进入大学后,对于新生来说意味着全新的生活——集体生活的开始。大部分新生在初高中阶段只是过着单纯的集体学习生活,与同学之间关于生活起居、待人接物方面的交流较少,可以说学生的人际交往环境是单纯的。但进入大学后,有来自不同地域、不同生活习惯、不同性格特征的学生共同生活在一起,组成了一个特殊的“家”——宿舍。那么,与宿舍之间如何共处、如何生活、如何沟通就显得十分重要。
三、加强和改进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为了尽快使新生了解学校的生活环境,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养成专业兴趣,树立专业意识,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并能嚴格遵守“学生手册”等各项校纪校规,做一名合格的大学生,就必须加强对新生的入学适应性教育。
1. 切实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确立大学新生的自我发展目标。在新生中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帮助新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增强新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首先,加强党的知识教育,做到早启发、早教育、早培养,促进新生在思想上尽快地成熟起来,促进新生各方面工作的开展。其次,以报告会、分班讨论、征文等形式开展形势教育,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并积极邀请学校党政领导和专业课教师举办理论和形势讲座,使新生对当前国内国际形势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促进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从而使新生肩负起党和国家建设发展的重任。
2. 认真做好生活指导教育,培养大学新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当前绝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并且大多数是第一次离开父母独立生活,因此有必要指导他们合理安排日常生活,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同时,引导他们正确处理与老师、同学之间的和谐关系,掌握正确的人际交往态度和艺术的人际交往方法。
3. 建立健全专业培养与学习方法教育,提高大学新生的专业学习能力。积极邀请专家教授向新生介绍本专业的现状、师资情况和就业发展的前景,并带领新生参观教学大楼、实验室、资料室和机房等处,同时邀请院系主管教学的副院长向新生介绍本专业的课程教学体系、学分设置等情况。此外,邀请高年级学生与新生进行经验交流,认真介绍专业课学习的方法,进一步指导新生制订个人学习计划,并及时进行学习小结、积极参与讨论、学会利用参考资料,引导新生树立正确的专业学习观。
总之,对于新生而言,面对着一个全新的环境,难免会出现一些不适应的情况。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大学新生的适应性教育,结合大学新生的自身特点和出现的不适应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帮助大学新生尽快、较好地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健康、快乐地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罗继岩.关于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探讨[J]
[2]杨磊.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思路初探[U]
[3]黄鑫英.基于价值观引导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探究[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