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华夏第一鼎
8000多年前,鼎作为炊具出现在先民们的生活中,3000多年前,随着夏朝在中原诞生,历史赋予了鼎新的文化内涵——王权的象征。相传大禹建立夏朝后,曾划分九州,铸造九鼎,并将九州的风貌镌刻在九鼎之上,用来昭示王权。但是在历年的考古发掘中,从未出土过夏朝纪年范围内的青铜鼎,直到1987年网格纹青铜鼎的出土,才证明了夏朝时期青铜鼎已然出现。
网格纹青铜鼎是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唯一一件青铜鼎,也是我国有明确出土地点的最早的青铜鼎。网格纹青铜鼎很小,高仅20厘米,器形古朴,虽然在外形上无法和精美的后母戊鼎、大克鼎等相媲美,但它恰恰是中华民族初创时的真实写照,是当之无愧的“华夏第一鼎”。
原始社会时期,人们会崇拜某种动物或自然物,并把它们作为本氏族的标志。中国原始社会的各个部落也都有自己的图腾,如熊、虎、狼、鹿、蛇、鹰等。据说当黄帝统一华夏各个部落以后,便召集各部落首领商定统一的图腾。他们将各个部落原始图腾的代表性特征融合在一起,于是象征中华民族的龙图腾就诞生了。
那么,说到龙图腾,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什么形象呢?鹿角、牛脸、蛇腹,一派威风凛凛的模样?其实龙的来源众说纷纭,而且先民们早期创造的龙的形象和我们现在常见的并不一样,二里头遗址就曾出土过一“条”方脸龙。
造型奇特的方脸龙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条”方脸龙到底长什么样吧!
这“条”龙有巨大的蒜头鼻、梭形眼、圆圆的白玉眼珠,还有蛇一样的身体,像波浪一般起伏有致,整体造型十分别致。你看到这“条”龙身上密密麻麻但排列有序的绿松石了吗?这些绿松石数量多——竟然有2000余片,做工精细——每片绿松石直径为0.2~0.9厘米,厚度约0.1厘米,比一枚5角钱的硬币还要小。在距离龙尾端3厘米处还有一件绿松石条形饰,和龙尾间有红色的漆痕相连,专家们推测它与龙身原来是一体的。这样一来,从龙首至条形饰的总长就超过70厘米了。
那么,这“条”造型奇特的方脸龙到底是属于谁的呢?
神秘莫测的方脸龙主人
这件绿松石龙形器出土于二里头遗址的3号宫殿一座规格等级最高的墓葬中,墓主人是一名成年男子,年龄在30~35歲之间。墓主人的头部有3个呈“品”字分布的白陶斗笠形器,上面各有一颗绿松石珠子,应当是白陶斗笠上的装饰品。墓主人的脖子上还佩戴有成串的贝壳项链。而这件绿松石龙形器就被斜放在墓主人的右臂之上,看上去就好似被墓主人抱着入睡一般,龙身旁还有一枚铜铃,应该是放在墓主人手边或者系在手腕上的
那么,绿松石龙形器的拥有者——那位神秘高贵的墓主人到底是谁,绿松石龙形器又有什么用途呢?
除了这件大型的绿松石龙形器外,二里头遗址还出土了3件高度约为15厘米的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专家推测这些兽面纹铜牌饰上也是早期的龙的形象。有意思的是,每件绿松石器出土时旁边都有一件铜铃。有学者推测绿松石龙形器很可能是古代人在祭祀时使用的龙旗,或是仪仗工具龙牌,还有学者认为它是一种特殊的权杖。无论哪一种推测,我们都可以得出结论,这件绿松石龙形器的主人是一名宗教人员。这样高规格的墓葬也说明在那个时代,宗教人员的地位可是相当高的。
生动传神的“超级国宝”
2002年,考古工作者在清理二里头遗址的墓葬时,挖到了绿松石片,起初大家都以为这肯定只是一个小件的绿松石铜牌饰,没想到挖来挖去,发现这些绿松石片原本应该是一个整体,它们加在一起竟有70厘米长!根据推测,这件绿松石龙形器本应该粘贴在木或革之类的有机物上,可惜的是,3000多年过去了,下面的托座早已腐朽无存,而且这些绿松石片十分细小,稍微一碰就可能移位,万一有较大的移位那就无法复原啦!考古工作者当机立断,赶紧用套箱将墓葬整体提取运回了北京。
随着清理工作的开展,人们惊讶地发现,这件绿松石龙形器无论是制作工艺之精巧,还是所使用的绿松石片的数量之多,在中国早期龙形象文物中都是独一无二的,堪称“超级国宝”。
作为勇敢、智慧、吉祥的象征,龙在很早的时候就成为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之一,先民对龙的崇拜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经过夏商周三代的发展,到秦汉时期龙的形象基本成了我们现在熟知的模样。夏代先民自然也有崇尚龙的习俗,现在大部分学者认为二里头遗址的朝代对应的就是夏代,因此,二里头遗址出土的这件绿松石龙形器被视为中华民族龙图腾最直接、最正统的根源。
新石器时代中国早期的龙形象
在河南濮阳发现的距今6500年的仰韶文化的代表——蚌壳龙,在内蒙古赤峰市发现的距今5000~6000年的红山文化的代表——玉龙,在山西襄汾发现的距今4000年的龙山文化的代表——陶寺遗址的蟠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