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导读:《忠诚》是安徽省泗县拍摄的一部人物专题片,讲述的是泗县丁湖镇大桥村党总支书记陈作凤虽年事已高、身体残疾,却依然牢记党员职责、坚持奉献的感人事迹。笔者在大桥村拍摄陈作凤的两年期间,一直沉浸在感动之中,感动于他的艰辛,感动于他的执着,更感动于他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
初识“老骥”
在大桥村,我终于见到了慕名已久的陈作凤。之所以说慕名已久,是因为早就听说他虽然七十多岁了,却仍肩挑重担,做着大桥村的当家人,而且这个家一当就是43年。这说明,组织和村民对于他,是多么的信任。更可贵的是,他年轻时就身患残疾,却一直拖着病躯为村民奔忙……这就更不容易了!带着敬意,我和陈作凤见面了。
面前的他,虽然难掩老态,但仍带着一股干练和爽利的劲儿;而额头上一道深深塌陷的伤痕,让我忍不住好奇端详。看到我的眼神,他宽厚地笑了笑,敲了敲这道痕印:“这里面是块钢板!”啊?这是怎么回事呢? “四十多年前我就是这儿的书记。有一年我追赶盗窃粮食的贼,被对方一锄头打在了这儿……”“那太危险了!”“颅脑粉碎性骨折,已经很难救活了,”说到这儿,他忽然声音拔高了,“是党救了我!那会儿医疗条件差,组织上就一直把我送到了省里,用尽了办法,硬是把我给救回来了。当时我就发誓了,命是党给的,这一辈子就要听党的话!”我敬佩地望着他,从那话里读懂了两个字——忠诚,手中的摄像机,自然地把他这激动的神情保存了下来。
安顿下来后,我仍为这次初见而难以平静。陈作凤让我想起了曹操的《龟虽寿》中那句名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是的,他就是“老骥”,对党的忠诚让他夕阳虽晚自奋蹄。
“陈老忙”的一天
在大桥村呆久了,和村民们接触越来越多,从他们的口中,我得知了陈作凤的一个外号——“陈老忙”。于是,我决定,要自始至终拍摄他的一天,看看他到底有多忙。
早晨还不到5点,天上残星刚刚隐没,我就按照约定来到了陈作凤的家门口,而他早早就站在那儿整装待发了。出了村,当走到一块挂着“党员试验田”牌子的地头,他停了下来,骄傲地指点。我好奇地问道:“为什么会挂‘党员试验田’牌子呢?”“原本村里种的都是粮食,也不挣钱。我就向县农技局请教,引进了良种。可种惯了粮食的老乡们不干啊。”“那怎么办?”“党员来带头!我让党员们都在自家田里划出一块‘党员试验田’,党员干给群众看!这不,现在村里都用上良种啦!”这句“党员干给群众看”深深触动了我,虽然算不上豪言壮语,却表现出了他时刻不忘树立党员模范作用的觉悟!我对着那块牌子,来了个长特写。
在地里忙完,已经是8点多了,顾不上吃早饭,他急匆匆地到了村部,和班子成员研究生产计划,只见他时而凝神倾听,时而认真发言……转眼到了中午,吃罢午饭,本以为他会小憩一下,不料他又去看村里的水渠了:“想要丰产,水利就不能松懈。”顶着日头,他俯下身子看看淤泥有多少,又量量水流有多大……到了晚上,各家的炊烟陆续升了起来,他才结束了一天的奔波。到家后简单吃过饭,我们原打算收工以免影响他休息,可他却点起了小台灯,又研究起下一步还要引进啥良种。看着他挑灯夜战,我不忍心打扰他,只有举起摄像机,把灯光下他沉思的神情记录下来,长久舍不得按“STOP”……
陈作凤的一天,就这样在我的镜头下度过……后来我向副书记郭贤鹏了解到:如此的忙碌,其实已是常态。 “多少个年三十、年初一,陈书记都不休息,踩着积雪一瘸一拐的,我心疼得都直流泪。可他说:‘既然入了党,就得听党的话,一心为老百姓办事!’……”听到这儿,我悄然落泪了。从陈作凤的话中,我真切感受到了党员对组织的忠诚;这句话,真应该让更多的党员来听一听,从而深刻记住,什么才是党员的奉献情怀。
吃婚席
拍摄的时间越久,我就越觉得陈作凤为了大桥村,简直是在拼命。我好奇地问他:“这么大年纪了,是什么支撑着你还这么拼?”他认真地回答:“我的力量,是来源于群众,来源于组织。”这句话,乍听起来,似乎像官话套话,但细细琢磨,作为一名“不耍奸”的老党员,他的这句话,让我由衷信服。
这一天,阳光明媚,我照例准备跟拍陈作凤,不料他却喜气洋洋地告诉我:“高干部,今天咱们去吃婚席。”原来,今天村里的陈作云家办喜事,而无论谁家有红白事,他都要早早到场的。这个习惯,他已经坚持了四十多年。
到了陈作云家,村民们不断地打招呼:“陈书记来了?快抽烟。”“陈书记,我家今晚包肉馅饺子,你一定要来啊!”……张张笑脸,充分说明了他们是如此期盼老书记能分享自己的所有幸福。陈作云两口子满脸喜气迎出门来,扶着老书记的臂膀请进楼房内。看到我的摄像机正在拍摄,陈作云高兴地说:“要不是老书记,我们家真住不上这三层小楼,更过不上这比城里人还幸福的日子。”前来贺喜的人们哄地笑了起来:“当时拆旧房的时候可是你最不配合噢!”陈作云的脸红了,讷讷道:“过会我让两孩子多给老书记敬烟敬酒,让他们永远都记得这幸福的生活是老书记带来的。”“不,这是党给我们的。”陈作凤这样说道。如同初识陈作凤,他对党的赞美总是热情洋溢,对党的感恩情怀毫不造作。话语如此的“老套”,村民们却听着都很习惯,无他,因为他们都知道,陈书记的话全是发自肺腑的。而最关键的是,他始终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在充分践行党员的神圣职责;因此无论他怎么“唱高调”,大家都不觉得假!
婚席上,我还了解到:其实陈作凤是有机会调到县上工作的,但大桥村全体村民硬是不答应,千方百计地和组织“请愿”。没奈何,组织上就征求陈作凤的意见,他专门跑到会场上,说“打不死的陈作凤,继续当书记”,引得在场几百位村民哭声不止。听到这儿,我眼睛也湿了。什么叫好党员,什么叫好干部?陈作凤就是!他和村民深深的鱼水情,正是党员和群众水乳交融的最真实写照。我为这样的党员真心叫好!
无怨一家人
每次拍摄回来整理镜头的时候,我的心都忍不住颤抖:七十岁,其实已是放马南山的年纪,然而,我眼中看到的,却是一个拖着一身伤病、在古稀之年仍不忘奉献的老党员。这是怎样的一种执着啊! 我试探着问陈作凤:“家里人没意见么?”听了这话,他露出一丝苦笑:“怎么能没意见呢?都劝我这么老了就别再拼了,可我是党员啊!”随后,他的神情开朗起来,“不过现在变了,都还挺支持我的。”听到这儿,我忽然觉得,有必要采访下陈作凤的家人了。
于是,这一天,我扛着摄像机走进了陈作凤的家。家里很朴素,简单而过时的家具,间可看到底色的墙壁,这和其他村民家的小洋楼比起来,的确显得有几分寒酸,但他却甘之如饴。看来,他是为了大家很难顾及到自己的小家了。我的心有点不是滋味,既感叹于他的牺牲,又崇敬他的无私。
听罢来意,妻子石云侠倒起了苦水:“早我就不让他继续干,毕竟都这个身体这个岁数了。可他说,大桥村需要他,硬是不听……”说着说着,眼泪就流出来。“现在我也懂他了,别的帮不上他,在家给他做做饭、烧烧茶,他也能省点劲儿……”朴实的话语,让我十分感动。作为相濡以沫的老伴,能支持、理解陈作凤,她付出的牺牲,其实也不小啊!
大儿子陈富春一提起父亲来,还有些“愤愤不平”:“当年我们村搞新农村建设,公布拆迁名单时,我的新房子竟然被分到了全村最边远的地方。当时我就不干了,可他却严肃地说,‘谁让你是党员的儿子呢?’弄得我啥话都说不出来了……”最后,他满脸认真地总结道:“父亲这个党员,都说他把一生都献给了党,我觉得,他更是把一家都献给了党啊!”几句话,让我不禁心潮澎湃。望着屋里简陋的一切,我真真切切地读懂了陈作凤对党的忠诚的分量与价值——那分量,重于山;那价值,贵于金!
对陈作凤的拍摄,陆陆续续地持续了两年,而用这么长的时间去拍摄一名基层党员,在很多人看来是匪夷所思的事情。当我用《忠诚》来命名这部专题片时,“夸张”“空洞”等评价便接踵而来,于是我不厌其烦地向领导、同事、朋友以及接触到的党员干部们推荐这部片子,这绝不是为了让他们来关注我的作品,而是想有更多的人来接受一种信仰上的升华、一次精神的感动、一场灵魂的洗礼。因为我忘不了,当得知我拍陈作凤时,大桥村全村老少齐上阵,送水、送饭、扛设备,只求“好好宣传下我们的老书记”;忘不了,每当讲述起陈作凤的事迹时,村民们眼里不禁泛起的泪水;忘不了,镜头中的陈作凤那能炫亮整个世界的苍苍白发……我曾经问他:“你这么大岁数了,还有什么想法?”而他的回答,让我永生难忘,相信也会让所有人难忘:“于我有生之年,永远对党无限忠诚。”
(作者单位:安徽省泗县党员电教中心)
初识“老骥”
在大桥村,我终于见到了慕名已久的陈作凤。之所以说慕名已久,是因为早就听说他虽然七十多岁了,却仍肩挑重担,做着大桥村的当家人,而且这个家一当就是43年。这说明,组织和村民对于他,是多么的信任。更可贵的是,他年轻时就身患残疾,却一直拖着病躯为村民奔忙……这就更不容易了!带着敬意,我和陈作凤见面了。
面前的他,虽然难掩老态,但仍带着一股干练和爽利的劲儿;而额头上一道深深塌陷的伤痕,让我忍不住好奇端详。看到我的眼神,他宽厚地笑了笑,敲了敲这道痕印:“这里面是块钢板!”啊?这是怎么回事呢? “四十多年前我就是这儿的书记。有一年我追赶盗窃粮食的贼,被对方一锄头打在了这儿……”“那太危险了!”“颅脑粉碎性骨折,已经很难救活了,”说到这儿,他忽然声音拔高了,“是党救了我!那会儿医疗条件差,组织上就一直把我送到了省里,用尽了办法,硬是把我给救回来了。当时我就发誓了,命是党给的,这一辈子就要听党的话!”我敬佩地望着他,从那话里读懂了两个字——忠诚,手中的摄像机,自然地把他这激动的神情保存了下来。
安顿下来后,我仍为这次初见而难以平静。陈作凤让我想起了曹操的《龟虽寿》中那句名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是的,他就是“老骥”,对党的忠诚让他夕阳虽晚自奋蹄。
“陈老忙”的一天
在大桥村呆久了,和村民们接触越来越多,从他们的口中,我得知了陈作凤的一个外号——“陈老忙”。于是,我决定,要自始至终拍摄他的一天,看看他到底有多忙。
早晨还不到5点,天上残星刚刚隐没,我就按照约定来到了陈作凤的家门口,而他早早就站在那儿整装待发了。出了村,当走到一块挂着“党员试验田”牌子的地头,他停了下来,骄傲地指点。我好奇地问道:“为什么会挂‘党员试验田’牌子呢?”“原本村里种的都是粮食,也不挣钱。我就向县农技局请教,引进了良种。可种惯了粮食的老乡们不干啊。”“那怎么办?”“党员来带头!我让党员们都在自家田里划出一块‘党员试验田’,党员干给群众看!这不,现在村里都用上良种啦!”这句“党员干给群众看”深深触动了我,虽然算不上豪言壮语,却表现出了他时刻不忘树立党员模范作用的觉悟!我对着那块牌子,来了个长特写。
在地里忙完,已经是8点多了,顾不上吃早饭,他急匆匆地到了村部,和班子成员研究生产计划,只见他时而凝神倾听,时而认真发言……转眼到了中午,吃罢午饭,本以为他会小憩一下,不料他又去看村里的水渠了:“想要丰产,水利就不能松懈。”顶着日头,他俯下身子看看淤泥有多少,又量量水流有多大……到了晚上,各家的炊烟陆续升了起来,他才结束了一天的奔波。到家后简单吃过饭,我们原打算收工以免影响他休息,可他却点起了小台灯,又研究起下一步还要引进啥良种。看着他挑灯夜战,我不忍心打扰他,只有举起摄像机,把灯光下他沉思的神情记录下来,长久舍不得按“STOP”……
陈作凤的一天,就这样在我的镜头下度过……后来我向副书记郭贤鹏了解到:如此的忙碌,其实已是常态。 “多少个年三十、年初一,陈书记都不休息,踩着积雪一瘸一拐的,我心疼得都直流泪。可他说:‘既然入了党,就得听党的话,一心为老百姓办事!’……”听到这儿,我悄然落泪了。从陈作凤的话中,我真切感受到了党员对组织的忠诚;这句话,真应该让更多的党员来听一听,从而深刻记住,什么才是党员的奉献情怀。
吃婚席
拍摄的时间越久,我就越觉得陈作凤为了大桥村,简直是在拼命。我好奇地问他:“这么大年纪了,是什么支撑着你还这么拼?”他认真地回答:“我的力量,是来源于群众,来源于组织。”这句话,乍听起来,似乎像官话套话,但细细琢磨,作为一名“不耍奸”的老党员,他的这句话,让我由衷信服。
这一天,阳光明媚,我照例准备跟拍陈作凤,不料他却喜气洋洋地告诉我:“高干部,今天咱们去吃婚席。”原来,今天村里的陈作云家办喜事,而无论谁家有红白事,他都要早早到场的。这个习惯,他已经坚持了四十多年。
到了陈作云家,村民们不断地打招呼:“陈书记来了?快抽烟。”“陈书记,我家今晚包肉馅饺子,你一定要来啊!”……张张笑脸,充分说明了他们是如此期盼老书记能分享自己的所有幸福。陈作云两口子满脸喜气迎出门来,扶着老书记的臂膀请进楼房内。看到我的摄像机正在拍摄,陈作云高兴地说:“要不是老书记,我们家真住不上这三层小楼,更过不上这比城里人还幸福的日子。”前来贺喜的人们哄地笑了起来:“当时拆旧房的时候可是你最不配合噢!”陈作云的脸红了,讷讷道:“过会我让两孩子多给老书记敬烟敬酒,让他们永远都记得这幸福的生活是老书记带来的。”“不,这是党给我们的。”陈作凤这样说道。如同初识陈作凤,他对党的赞美总是热情洋溢,对党的感恩情怀毫不造作。话语如此的“老套”,村民们却听着都很习惯,无他,因为他们都知道,陈书记的话全是发自肺腑的。而最关键的是,他始终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在充分践行党员的神圣职责;因此无论他怎么“唱高调”,大家都不觉得假!
婚席上,我还了解到:其实陈作凤是有机会调到县上工作的,但大桥村全体村民硬是不答应,千方百计地和组织“请愿”。没奈何,组织上就征求陈作凤的意见,他专门跑到会场上,说“打不死的陈作凤,继续当书记”,引得在场几百位村民哭声不止。听到这儿,我眼睛也湿了。什么叫好党员,什么叫好干部?陈作凤就是!他和村民深深的鱼水情,正是党员和群众水乳交融的最真实写照。我为这样的党员真心叫好!
无怨一家人
每次拍摄回来整理镜头的时候,我的心都忍不住颤抖:七十岁,其实已是放马南山的年纪,然而,我眼中看到的,却是一个拖着一身伤病、在古稀之年仍不忘奉献的老党员。这是怎样的一种执着啊! 我试探着问陈作凤:“家里人没意见么?”听了这话,他露出一丝苦笑:“怎么能没意见呢?都劝我这么老了就别再拼了,可我是党员啊!”随后,他的神情开朗起来,“不过现在变了,都还挺支持我的。”听到这儿,我忽然觉得,有必要采访下陈作凤的家人了。
于是,这一天,我扛着摄像机走进了陈作凤的家。家里很朴素,简单而过时的家具,间可看到底色的墙壁,这和其他村民家的小洋楼比起来,的确显得有几分寒酸,但他却甘之如饴。看来,他是为了大家很难顾及到自己的小家了。我的心有点不是滋味,既感叹于他的牺牲,又崇敬他的无私。
听罢来意,妻子石云侠倒起了苦水:“早我就不让他继续干,毕竟都这个身体这个岁数了。可他说,大桥村需要他,硬是不听……”说着说着,眼泪就流出来。“现在我也懂他了,别的帮不上他,在家给他做做饭、烧烧茶,他也能省点劲儿……”朴实的话语,让我十分感动。作为相濡以沫的老伴,能支持、理解陈作凤,她付出的牺牲,其实也不小啊!
大儿子陈富春一提起父亲来,还有些“愤愤不平”:“当年我们村搞新农村建设,公布拆迁名单时,我的新房子竟然被分到了全村最边远的地方。当时我就不干了,可他却严肃地说,‘谁让你是党员的儿子呢?’弄得我啥话都说不出来了……”最后,他满脸认真地总结道:“父亲这个党员,都说他把一生都献给了党,我觉得,他更是把一家都献给了党啊!”几句话,让我不禁心潮澎湃。望着屋里简陋的一切,我真真切切地读懂了陈作凤对党的忠诚的分量与价值——那分量,重于山;那价值,贵于金!
对陈作凤的拍摄,陆陆续续地持续了两年,而用这么长的时间去拍摄一名基层党员,在很多人看来是匪夷所思的事情。当我用《忠诚》来命名这部专题片时,“夸张”“空洞”等评价便接踵而来,于是我不厌其烦地向领导、同事、朋友以及接触到的党员干部们推荐这部片子,这绝不是为了让他们来关注我的作品,而是想有更多的人来接受一种信仰上的升华、一次精神的感动、一场灵魂的洗礼。因为我忘不了,当得知我拍陈作凤时,大桥村全村老少齐上阵,送水、送饭、扛设备,只求“好好宣传下我们的老书记”;忘不了,每当讲述起陈作凤的事迹时,村民们眼里不禁泛起的泪水;忘不了,镜头中的陈作凤那能炫亮整个世界的苍苍白发……我曾经问他:“你这么大岁数了,还有什么想法?”而他的回答,让我永生难忘,相信也会让所有人难忘:“于我有生之年,永远对党无限忠诚。”
(作者单位:安徽省泗县党员电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