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纲要》中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知兴趣、探究欲望,帮助幼儿学习运用观察、比较、分析、推论等方法进行探索活动。”教师有效的提问能深化幼儿对事物的理解;激励幼儿更专注于探究活动和内部心理活动;指导幼儿的探究更加缜密和细致;引导幼儿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科学结论。开放性的问题,不仅能够引发孩子的发散性思维,尝试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不同途径探索问题解决的多种可能性,增进幼儿的思辨能力,更能将探索活动引向深入。
关键词:有效提问;开放性;灵活性;层次性;策略
好奇、好问、好探索是幼儿的年龄特点。探究既是幼儿科学活动的目标,也是幼儿科学活动的途径。大自然和生活中真实的事物与现象是幼儿科学探究的生动内容,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是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纲要》中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知兴趣、探究欲望,帮助幼儿学习运用观察、比较、分析、推论等方法进行探索活动。”在科学教学实践中,我深切感受到,活动中的提问,不仅是一种教學手段,更是一门艺术,问题设计得好,教学环节会一环扣一环,层层递进,教师有效的引导,幼儿就能淋漓尽致地体现,可以启发幼儿的思维,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问题设计不当,就会造成活动过程零散、脱节,启而不发,变成教师毫无价值的自问自答。
在科学活动中,很多时候我们都会看到孩子们很忙、很投入、很高兴地在操作材料,但是,通过仔细观察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操作仅仅处于一种表面的形式,许多教师在科学活动中的提问却往往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过去,在科学活动中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提问,如:“这是什么?”“是不是啊?”“好不好啊?”其答案是限定的,唯一的,这是一种封闭式的提问;所以幼儿的操作显得没有目的,有的孩子玩呀玩呀就把操作活动当成嬉戏了。现在我们更多提倡的是开放式的提问,如:“你发现了什么?”“你有什么办法?”“你觉得会怎样?”等等,没有限定的答案,能充分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所以,我在组织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时,改变了以往封闭式、暗示式的提问,而更多地采用了发散性、趣味性、延伸性、探索性等几种扩散幼儿思维的开放性“巧提问”,充分发挥了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如何向幼儿提出有质量的问题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影响幼儿的思维操作方式,活动中的有效提问该注意哪些呢?
一、提问的语言应有吸引力,激发幼儿的兴趣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完全是凭他的兴趣所为,对教学活动中所接受的知识是由教师的一个个提问,通过讨论、实践、操作而来的,教学中的提问、设问、探究、质疑为一体。我们在设计提问时,要通过自己精巧创设的问题,结合恰如其分的语气及表情等体态肢体语言来诱发幼儿对问题产生兴趣,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入到问题的探究中去,萌发出学习、探究的欲望。
二、提问要有开放性,拓展幼儿的思维
教师的提问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封闭式的,如:“这是什么?”“是不是啊?”其答案是限定的,唯一的;另一种是开放式的,没有限定的答案,如:“你发现了什么?”“你有什么办法?”“你觉得会怎样?”等等。幼儿在积极、主动的科学活动中会有许多发现,会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因此,教师的提问不应追求唯一答案,而应设计有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幼儿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不同途径来思考,让幼儿自由表述自己的想法,培养幼儿思辩的习惯和辩证看问题的方法。在教师的引导和鼓励下,孩子们畅所欲言,激发实验探究的兴趣。可见,开放性的问题,不仅能够引发孩子的发散性思维,尝试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不同途径探索问题解决的多种可能性,增进幼儿的思辨能力,更能将探索活动引向深入。
三、提问要有层次性,理清幼儿的思路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幼儿由浅入深地思考问题,并逐步加以解决,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提问中,可以逐步增加问题的难度,而不是提第一个问题就让幼儿望而生畏,失去学习的兴趣;还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顺序及层次性,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易及难,多层设问,层层递进,以使幼儿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也同步地得以训练和提高。
四、提问要有灵活性,引起幼儿的共鸣
在科学活动中,教师的提问所指向的不是个别的幼儿,而是面向每一个幼儿的,要使每个幼儿都能感觉到这个问题是教师向我提出的,从而愿意参与问答活动。因此,在活动中教师要灵活地提出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提问,要引起集体共鸣,以利于产生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五、提问要能引发幼儿的想象、推想,
想象是思维跳动的火花。在探索问题时,要寻求答案,还可引导幼儿利用得到的知识进行推想。在这里,教师的提问尤为重要,例如:在让幼儿认识浮力时,幼儿希望知道船是不是无限量地载人,我给他们做了一个实验,把塑料盘子放在水中,并提问:
(1)“这只盘子放在水中,能像船一样浮在水中吗?”
(2)“请仔细看,我把石头放在‘船中’,会发生什么事情?”
(3)“请一个小朋友上来帮老师往‘船’里放石头,你们想想看,船还会浮在水上吗?”(让幼儿推想,并问:“为什么?”)
(4)“加上四块石头时,‘船’怎么样了?为什么‘船’沉了?、”
(5)“如果是真的船,能不能无限量地载人?为什么?”(进一步推想)
幼儿根据观察得出的事实就可以推想出船超载也会下沉。教师以提问一步一步地循循善诱,让幼儿思考、回答,这样,他们的学习能力、探索能力就会增强。
总之,在活动中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理解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巧妙而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幼儿思维的兴趣,加快幼儿由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进程,更是发展他们思维、保证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应充分重视活动中的有效提问,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实践、反思、修正、研究提问策略,增强提问的艺术性,从各类教学活动中发现更多的提问技巧,做一个睿知的幼儿教师,让教学活动更有效、更精彩!
参考文献:
[1]王蓉,《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与指导》,学前课程指导(2015.2)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
关键词:有效提问;开放性;灵活性;层次性;策略
好奇、好问、好探索是幼儿的年龄特点。探究既是幼儿科学活动的目标,也是幼儿科学活动的途径。大自然和生活中真实的事物与现象是幼儿科学探究的生动内容,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是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纲要》中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知兴趣、探究欲望,帮助幼儿学习运用观察、比较、分析、推论等方法进行探索活动。”在科学教学实践中,我深切感受到,活动中的提问,不仅是一种教學手段,更是一门艺术,问题设计得好,教学环节会一环扣一环,层层递进,教师有效的引导,幼儿就能淋漓尽致地体现,可以启发幼儿的思维,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问题设计不当,就会造成活动过程零散、脱节,启而不发,变成教师毫无价值的自问自答。
在科学活动中,很多时候我们都会看到孩子们很忙、很投入、很高兴地在操作材料,但是,通过仔细观察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操作仅仅处于一种表面的形式,许多教师在科学活动中的提问却往往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过去,在科学活动中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提问,如:“这是什么?”“是不是啊?”“好不好啊?”其答案是限定的,唯一的,这是一种封闭式的提问;所以幼儿的操作显得没有目的,有的孩子玩呀玩呀就把操作活动当成嬉戏了。现在我们更多提倡的是开放式的提问,如:“你发现了什么?”“你有什么办法?”“你觉得会怎样?”等等,没有限定的答案,能充分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所以,我在组织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时,改变了以往封闭式、暗示式的提问,而更多地采用了发散性、趣味性、延伸性、探索性等几种扩散幼儿思维的开放性“巧提问”,充分发挥了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如何向幼儿提出有质量的问题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影响幼儿的思维操作方式,活动中的有效提问该注意哪些呢?
一、提问的语言应有吸引力,激发幼儿的兴趣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完全是凭他的兴趣所为,对教学活动中所接受的知识是由教师的一个个提问,通过讨论、实践、操作而来的,教学中的提问、设问、探究、质疑为一体。我们在设计提问时,要通过自己精巧创设的问题,结合恰如其分的语气及表情等体态肢体语言来诱发幼儿对问题产生兴趣,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入到问题的探究中去,萌发出学习、探究的欲望。
二、提问要有开放性,拓展幼儿的思维
教师的提问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封闭式的,如:“这是什么?”“是不是啊?”其答案是限定的,唯一的;另一种是开放式的,没有限定的答案,如:“你发现了什么?”“你有什么办法?”“你觉得会怎样?”等等。幼儿在积极、主动的科学活动中会有许多发现,会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因此,教师的提问不应追求唯一答案,而应设计有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幼儿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不同途径来思考,让幼儿自由表述自己的想法,培养幼儿思辩的习惯和辩证看问题的方法。在教师的引导和鼓励下,孩子们畅所欲言,激发实验探究的兴趣。可见,开放性的问题,不仅能够引发孩子的发散性思维,尝试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不同途径探索问题解决的多种可能性,增进幼儿的思辨能力,更能将探索活动引向深入。
三、提问要有层次性,理清幼儿的思路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幼儿由浅入深地思考问题,并逐步加以解决,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提问中,可以逐步增加问题的难度,而不是提第一个问题就让幼儿望而生畏,失去学习的兴趣;还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顺序及层次性,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易及难,多层设问,层层递进,以使幼儿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也同步地得以训练和提高。
四、提问要有灵活性,引起幼儿的共鸣
在科学活动中,教师的提问所指向的不是个别的幼儿,而是面向每一个幼儿的,要使每个幼儿都能感觉到这个问题是教师向我提出的,从而愿意参与问答活动。因此,在活动中教师要灵活地提出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提问,要引起集体共鸣,以利于产生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五、提问要能引发幼儿的想象、推想,
想象是思维跳动的火花。在探索问题时,要寻求答案,还可引导幼儿利用得到的知识进行推想。在这里,教师的提问尤为重要,例如:在让幼儿认识浮力时,幼儿希望知道船是不是无限量地载人,我给他们做了一个实验,把塑料盘子放在水中,并提问:
(1)“这只盘子放在水中,能像船一样浮在水中吗?”
(2)“请仔细看,我把石头放在‘船中’,会发生什么事情?”
(3)“请一个小朋友上来帮老师往‘船’里放石头,你们想想看,船还会浮在水上吗?”(让幼儿推想,并问:“为什么?”)
(4)“加上四块石头时,‘船’怎么样了?为什么‘船’沉了?、”
(5)“如果是真的船,能不能无限量地载人?为什么?”(进一步推想)
幼儿根据观察得出的事实就可以推想出船超载也会下沉。教师以提问一步一步地循循善诱,让幼儿思考、回答,这样,他们的学习能力、探索能力就会增强。
总之,在活动中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理解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巧妙而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幼儿思维的兴趣,加快幼儿由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进程,更是发展他们思维、保证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应充分重视活动中的有效提问,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实践、反思、修正、研究提问策略,增强提问的艺术性,从各类教学活动中发现更多的提问技巧,做一个睿知的幼儿教师,让教学活动更有效、更精彩!
参考文献:
[1]王蓉,《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与指导》,学前课程指导(2015.2)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