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11月8日,在上海海洋大学举行的首届“海峡两岸暨香港职业教育论坛”上,人们的目光集中在一位充满激情、口若悬河的演讲者身上,他就是在台湾地区家喻户晓的“打扁英雄”和“爆料天王”,在大陆地区也同样拥有众多粉丝的CCTV4国际频道“海峡两岸”节目评论员——台湾“名嘴”邱毅先生。他作为一位经济学教授,正在对“现代职业教育与经济转型发展”这一论坛主题发表独到见解。
邱毅,1956年5月生,台湾高雄人,台湾大学经济学博士,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后,中国文化大学教授,台湾中国石油常务董事,并受聘担任上海交通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策略与危机管理研究所所长。邱毅先生原先专攻经济学,从政后成为政论名嘴,曾因揭发陈水扁涉贪而声名大噪,其大陆微博粉丝突破百万之众。他曾当选为中国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台湾地区“立法委员”,其行事风格虽颇受争议,政坛之路也时常受挫,但人气却始终居高不下。这次沪港台三地举办职业教育论坛,专门邀请邱毅教授做题为“台湾技职教育的现状及改进”的演讲,我们根据录音整理了他这次演讲的主要内容,期待以此了解和借鉴台湾技职教育经验,对经济转型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摘 要】台湾技职教育的成功是当地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的关键因素,其特色包括跟随经济发展调整教育内容、大力推行“能力本位教学”、普遍而有效开展的生涯教育和生涯辅导、所培养人才能够直接为行业企业所用。
【关键词】台湾技职教育;能力本位教学;生涯教育;建教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04-0020-03
技术和职业教育,是一个很重要、很关键、也很有趣的议题。记得1980年,我还在念博士学位的时候,我有一位老师是1971年拿到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被称为“国民所得会计之父”的西蒙·库兹涅茨,他那时正在进行东盟的、亚洲的国家经济发展内涵的研究,其中研究的一个重要地区就是台湾。当时我担任他的助理,我们一直在探索,台湾为什么在19世纪70、80年代会有那么快速的经济发展,那时候台湾被叫作“亚洲四小龙”的“龙头”。库兹涅茨发现当时的台湾之所以经济能够快速地发展,产业能够顺利地转型,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因素,那就是拥有量多、质优且工资水平相对比较低廉的人力资源。
提到人力资源的时候,我们用统计、用计量经济学、用多变量分析,最后得到的重要因素有二:一个因素是台湾在1968年开始实行“九年国教”,义务教育从六年延长到九年,这一重要的教育变革给台湾带来了更高素质、更高质量的人力资源;而另一个因素就是我们今天谈的主题,也就是技职教育。所以,如果要谈台湾整个经济发展的兴衰起落史,技职教育就成为一个重点。台湾经济发展最红火的时候,也是台湾技职教育发展得最如火如荼的时候。而到了今天,台湾经济遇到了空前的危机,台湾的“行政院长”江宜桦把这个叫作“闷经济”,就是经济很闷,闷得走不出去。什么原因呢?技职教育在台湾的式微,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所以我在谈这个题目的时候,其实非常心有所感,因为我就是台湾“九年国教”(即九年义务教育)的第一届。记得我在台湾念国中二年级(大陆叫初中二年级)的时候,我们的课程设置里有一门叫作“职业简介”的考试课。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在以下三门课里选修一门,是强制规定每个学生都要选的:一门是“工业设计与制图”,一门是“农艺与园艺”,还有一门是“珠算与商业会计”。大家可以看到,台湾的九年国教其实跟技职教育是结合在一起的,也就是在初中阶段已经有了相关的技职教育的学科,开始培养学生对技职教育的兴趣。也就在那个时代,台湾高中阶段里的高职(即职业高中)比例增大,从20世纪50年代的高中高职比7∶3,变到后来80年代初期的3∶7,这大概就是台湾技职教育最昌盛的、最如火如荼发展的阶段。所以我想在这里,把台湾的技职教育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可以留下来让大家讨论、思考的,或者可以相互借鉴的一些重点罗列出来。
我归纳的第一个特点:台湾技职教育的类科,基本上是随着经济发展做调整的。也就是说,整个技职教育的内涵、类科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经济发展的需求做弹性化的调整。1949年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到达台湾以后,开始推动土地改革、“三七五减租”、“耕者有其田”,那段时间台湾整个经济发展的重心是放在农业的技术进步、技术创新,以及农业的增产上。在那个阶段,台湾的技职教育是以农校(农业职业学校)为主体,因为那个时候是以农业来支持工业的。到了19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台湾开始推动“进口替代”的经济发展策略。所谓进口替代,就是台湾培养自己的工业体系来生产取代进口的产品。紧接着到1970年,随着台币大幅度的贬值,台湾进入了“出口破产”。在那个阶段,我们很明显地看到农业职校在技职教育里占的比重大幅度下降,开始出现许多农工职校取代了农校。紧接着开始出现工业职业学校,接着又出现了工商结合的商工或工商学校,再又出现了商业职业学校。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些职业学校的类科开始改变。台湾有一度远洋渔业得到快速发展,甚至曾经被称为“养殖王国”,养虾、养鳗鱼、养虱目鱼等,而那一阶段我们可以看到台湾有许多水产职业学校和海事专科职业学校,培养了许多食品加工、制造兽药等养殖方面的专业人才。而随着台湾文创产业的发展,又出现了以餐饮、观光为主的专业。甚至台湾前几年在“立法院”通过了博弈条款,有许多职业学校里就设置了博弈课。整个技职教育的类别、类科,是随着经济发展的阶段和需求做弹性调整的。这是第一个特点。
第二个特点,在台湾技职教育里出现了“能力本位教学”。能力本位教学说起来有些拗口,但谈到它的内容、它的实质其实大家都懂,就是说我们在进行技职教育课程设计、学习评量标准之前,必须先做一些工作:要去做市场调查,了解在市场里面产业、企业需要什么人;了解到方向之后,接着进行能力分析,所需要的这种人才和这种人才需要掌握的各种技能,以及这种技能定位在什么地方,哪一种定位的技能是目前最需要的;紧接着针对行为标准,所希望的行为目标、所训练的这个技能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这里有三个步骤:第一个从市场调查开始,我们要了解需要什么人才;第二是需要这种人才的什么技能,这些技能需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第三,当我们了解了上述要求以后,就可以依照这个来设计课程,依照这个来延揽师资,依照这个来订立学习评量的标准。通过能力本位的教学,使得产学之间进行合作的条件得以形成,使得技职教育所训练出来的基层技术人力或中级技术人力甚至高级技术人力毕业以后,市场上对他们是有需求的,这也就是法国经济学家萨伊所谓的“供给创造需求”。今天,我们通过这样的课程设计,通过这样的教育训练,通过这样的学习的平衡,所创造出来的技术人力到了市场里是能够满足产业和企业需求的。可是这种能力本位教学也遭到了批评,因为如果进入职场后只有技能,那也很明显是不足的。一个年轻人在职场里需要具备三个元素:一个叫技能,一个叫知识,还有一个叫态度。如果你只有技能没有知识,你的技能终会落伍,没有以知识为基础的技能是无法与时俱进的,所以技能必须与知识结合;可是一个只有知识和技能但是缺乏正确工作态度的年轻人,在职场里也是不受欢迎的。要重视一个年轻人在职场里的态度,他的职业品德就成为重点,就开始有了所谓的“生涯教育”或者“生涯辅导”。 这就是我要讲的台湾技职教育第三个特点:生涯教育、生涯辅导。在很多技职学校里,我们看见有学生的辅导室、辅导委员会,开始有了学务长,开始有了学校的辅导主任。学校专业化地去辅导这些学生,让他们了解什么叫作职场伦理,什么叫作在职场里面的情绪管理,使得一个人走出学校进入职场以后,有技能、有知识,而且有更重要的正确的工作态度。我的博士论文就是写这个主题:你如何让一个职场里的年轻人,在适当的职场伦理教育之下,在良好的精神激励和良好的情绪管理之下,能够把他的技能和知识做更好的发挥。毕竟在中国人的社会里,不管是大陆还是台湾我们都有一个观念,叫作“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我们的分类都讲“士农工商”,所以台湾年轻人念完初中后第一志愿就是我要念普通高中,接着念大学、念硕士、念博士。什么人才会去念职业学校?很多人是没有考上高中或者高中没有考好,第二选择才是职业学校。所以他们没有成就感,很多人觉得矮人一截。而你要有了这样的观念,你就不会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必须靠生涯教育重建你的自信。台湾这几年推动证照,很多技职学校毕业生拥有证照,这样他比从普通高中甚至从普通大学毕业的人,在职场里能够取得更好的成就和肯定。如做面包的吴宝村、做厨师的阿基师,在台湾比马英九还红。马英九天天被骂,但是阿基师却是声望度很高,到处受人追捧。这就是在技职教育中、在生涯教育中必须要让所有的年轻人了解的,技职教育不应只是你的第二选择,它应该是一个适材、适所的第一选择。
第四个特点:既然技职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供产业所用、供企业所用,那么如果能够建立产学合作联盟不是更好吗?所以台湾在技职教育里让企业和学校之间产生“建教合作”。在建教合作的架构下,企业、学校、学生成为一个“三赢”的局面。就学生来说,技职教育出来之后要进入职场,进入职场之前又需要经验,但很多东西是知易行难,读的时候很容易,讲起来很容易,实际做的时候才发现千辛万苦。通过建教合作,学生先到工厂去实习,了解实际操作中会发生的困难,吸取了经验,甚至了解了在职场里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与互动。除此之外,很多念职业学校技职教育的学生家庭环境不是很好,通过建教合作还可以从中得到一些零花钱,来补贴生活费用。就学校来说,学校要添置设备、要延揽好的师资,都是必要的,问题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技职学校多了,竞争也多了,很多学校在经费上阮囊羞涩,如果通过建教合作可以帮助学校节省一大笔的经费,包括延揽优秀专业师资的经费、设备的经费,对学校来说也是好事。而就企业来说,企业能够有一批储备的员工,就没有缺工的风险,它也是赢的。所以就产生了学生、学校、企业三赢的结果。可是这种情况发展下去有没有后遗症?任何一种制度都有些后遗症,它的后遗症就是很多企业慢慢地把建教合作当成使用廉价劳工,于是就出现了很多学生觉得自己在建教合作里是被剥削的、是被廉价使用的、是不被尊重的,也因此而揭出了许多建教合作的黑幕。但是综合来说,建教合作在台湾技职教育里所产生的重要性是不容忽略的。
以上,我做了一个这样的归纳:台湾技职教育的发展与台湾的经济发展、产业转型是息息相关的。技职教育发展好的时候,台湾的经济发展也在火头上;技职教育没落、式微或者迷路的时候,也是台湾经济发展陷入困局迷惑的时候。但是不管怎么样,台湾的技职教育比大陆先走了一步,而且曾经有过一段辉煌的发展历史和经验。所以我帮大家萃取里面四个很重要的成功元素:第一个元素,台湾技职教育的类科是随着台湾经济发展的阶段和需求做弹性调整;第二个,台湾技职教育里出现的能力本位教学,使得技职教育训练出来的基层技术工人或者是中层、高层的技术员基本上能够符合市场的需求;第三,为了使技能、知识、态度三合一产生最优秀的人力资源,台湾有了生涯教育、生涯辅导;第四,为了使企业、学校、学生能够有三赢的局面,有了建教合作的教育系统。我认为这四个因素是大陆在技职教育发展上可以参考和借鉴的,尤其对大陆正在推行的产学合作联盟应该怎么做,台湾过去走过了一段有成功的、有失败的、有可借鉴的也可以警惕的道路,都可以让大陆作为参考。
台湾的技职教育走到今天,其实是因为在李登辉执政的晚期,他用了许多外行人去进行所谓“民粹式”的教育改革,大量的职校转成了专科、专科转成了技术学院、技术学院转成了科技大学,可是却没有良好的退场机制。小小的一个台湾,连科技大学在内竟然有了165所大学,造成有些学校形成不了办学规模。现在台湾的“教育部”正在研拟如何建立退场机制。但是,要使得台湾大学的数量从165所降低到符合台湾经济规模的大概110所左右,谈何容易啊。
邱毅,1956年5月生,台湾高雄人,台湾大学经济学博士,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后,中国文化大学教授,台湾中国石油常务董事,并受聘担任上海交通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策略与危机管理研究所所长。邱毅先生原先专攻经济学,从政后成为政论名嘴,曾因揭发陈水扁涉贪而声名大噪,其大陆微博粉丝突破百万之众。他曾当选为中国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台湾地区“立法委员”,其行事风格虽颇受争议,政坛之路也时常受挫,但人气却始终居高不下。这次沪港台三地举办职业教育论坛,专门邀请邱毅教授做题为“台湾技职教育的现状及改进”的演讲,我们根据录音整理了他这次演讲的主要内容,期待以此了解和借鉴台湾技职教育经验,对经济转型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摘 要】台湾技职教育的成功是当地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的关键因素,其特色包括跟随经济发展调整教育内容、大力推行“能力本位教学”、普遍而有效开展的生涯教育和生涯辅导、所培养人才能够直接为行业企业所用。
【关键词】台湾技职教育;能力本位教学;生涯教育;建教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04-0020-03
技术和职业教育,是一个很重要、很关键、也很有趣的议题。记得1980年,我还在念博士学位的时候,我有一位老师是1971年拿到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被称为“国民所得会计之父”的西蒙·库兹涅茨,他那时正在进行东盟的、亚洲的国家经济发展内涵的研究,其中研究的一个重要地区就是台湾。当时我担任他的助理,我们一直在探索,台湾为什么在19世纪70、80年代会有那么快速的经济发展,那时候台湾被叫作“亚洲四小龙”的“龙头”。库兹涅茨发现当时的台湾之所以经济能够快速地发展,产业能够顺利地转型,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因素,那就是拥有量多、质优且工资水平相对比较低廉的人力资源。
提到人力资源的时候,我们用统计、用计量经济学、用多变量分析,最后得到的重要因素有二:一个因素是台湾在1968年开始实行“九年国教”,义务教育从六年延长到九年,这一重要的教育变革给台湾带来了更高素质、更高质量的人力资源;而另一个因素就是我们今天谈的主题,也就是技职教育。所以,如果要谈台湾整个经济发展的兴衰起落史,技职教育就成为一个重点。台湾经济发展最红火的时候,也是台湾技职教育发展得最如火如荼的时候。而到了今天,台湾经济遇到了空前的危机,台湾的“行政院长”江宜桦把这个叫作“闷经济”,就是经济很闷,闷得走不出去。什么原因呢?技职教育在台湾的式微,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所以我在谈这个题目的时候,其实非常心有所感,因为我就是台湾“九年国教”(即九年义务教育)的第一届。记得我在台湾念国中二年级(大陆叫初中二年级)的时候,我们的课程设置里有一门叫作“职业简介”的考试课。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在以下三门课里选修一门,是强制规定每个学生都要选的:一门是“工业设计与制图”,一门是“农艺与园艺”,还有一门是“珠算与商业会计”。大家可以看到,台湾的九年国教其实跟技职教育是结合在一起的,也就是在初中阶段已经有了相关的技职教育的学科,开始培养学生对技职教育的兴趣。也就在那个时代,台湾高中阶段里的高职(即职业高中)比例增大,从20世纪50年代的高中高职比7∶3,变到后来80年代初期的3∶7,这大概就是台湾技职教育最昌盛的、最如火如荼发展的阶段。所以我想在这里,把台湾的技职教育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可以留下来让大家讨论、思考的,或者可以相互借鉴的一些重点罗列出来。
我归纳的第一个特点:台湾技职教育的类科,基本上是随着经济发展做调整的。也就是说,整个技职教育的内涵、类科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经济发展的需求做弹性化的调整。1949年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到达台湾以后,开始推动土地改革、“三七五减租”、“耕者有其田”,那段时间台湾整个经济发展的重心是放在农业的技术进步、技术创新,以及农业的增产上。在那个阶段,台湾的技职教育是以农校(农业职业学校)为主体,因为那个时候是以农业来支持工业的。到了19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台湾开始推动“进口替代”的经济发展策略。所谓进口替代,就是台湾培养自己的工业体系来生产取代进口的产品。紧接着到1970年,随着台币大幅度的贬值,台湾进入了“出口破产”。在那个阶段,我们很明显地看到农业职校在技职教育里占的比重大幅度下降,开始出现许多农工职校取代了农校。紧接着开始出现工业职业学校,接着又出现了工商结合的商工或工商学校,再又出现了商业职业学校。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些职业学校的类科开始改变。台湾有一度远洋渔业得到快速发展,甚至曾经被称为“养殖王国”,养虾、养鳗鱼、养虱目鱼等,而那一阶段我们可以看到台湾有许多水产职业学校和海事专科职业学校,培养了许多食品加工、制造兽药等养殖方面的专业人才。而随着台湾文创产业的发展,又出现了以餐饮、观光为主的专业。甚至台湾前几年在“立法院”通过了博弈条款,有许多职业学校里就设置了博弈课。整个技职教育的类别、类科,是随着经济发展的阶段和需求做弹性调整的。这是第一个特点。
第二个特点,在台湾技职教育里出现了“能力本位教学”。能力本位教学说起来有些拗口,但谈到它的内容、它的实质其实大家都懂,就是说我们在进行技职教育课程设计、学习评量标准之前,必须先做一些工作:要去做市场调查,了解在市场里面产业、企业需要什么人;了解到方向之后,接着进行能力分析,所需要的这种人才和这种人才需要掌握的各种技能,以及这种技能定位在什么地方,哪一种定位的技能是目前最需要的;紧接着针对行为标准,所希望的行为目标、所训练的这个技能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这里有三个步骤:第一个从市场调查开始,我们要了解需要什么人才;第二是需要这种人才的什么技能,这些技能需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第三,当我们了解了上述要求以后,就可以依照这个来设计课程,依照这个来延揽师资,依照这个来订立学习评量的标准。通过能力本位的教学,使得产学之间进行合作的条件得以形成,使得技职教育所训练出来的基层技术人力或中级技术人力甚至高级技术人力毕业以后,市场上对他们是有需求的,这也就是法国经济学家萨伊所谓的“供给创造需求”。今天,我们通过这样的课程设计,通过这样的教育训练,通过这样的学习的平衡,所创造出来的技术人力到了市场里是能够满足产业和企业需求的。可是这种能力本位教学也遭到了批评,因为如果进入职场后只有技能,那也很明显是不足的。一个年轻人在职场里需要具备三个元素:一个叫技能,一个叫知识,还有一个叫态度。如果你只有技能没有知识,你的技能终会落伍,没有以知识为基础的技能是无法与时俱进的,所以技能必须与知识结合;可是一个只有知识和技能但是缺乏正确工作态度的年轻人,在职场里也是不受欢迎的。要重视一个年轻人在职场里的态度,他的职业品德就成为重点,就开始有了所谓的“生涯教育”或者“生涯辅导”。 这就是我要讲的台湾技职教育第三个特点:生涯教育、生涯辅导。在很多技职学校里,我们看见有学生的辅导室、辅导委员会,开始有了学务长,开始有了学校的辅导主任。学校专业化地去辅导这些学生,让他们了解什么叫作职场伦理,什么叫作在职场里面的情绪管理,使得一个人走出学校进入职场以后,有技能、有知识,而且有更重要的正确的工作态度。我的博士论文就是写这个主题:你如何让一个职场里的年轻人,在适当的职场伦理教育之下,在良好的精神激励和良好的情绪管理之下,能够把他的技能和知识做更好的发挥。毕竟在中国人的社会里,不管是大陆还是台湾我们都有一个观念,叫作“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我们的分类都讲“士农工商”,所以台湾年轻人念完初中后第一志愿就是我要念普通高中,接着念大学、念硕士、念博士。什么人才会去念职业学校?很多人是没有考上高中或者高中没有考好,第二选择才是职业学校。所以他们没有成就感,很多人觉得矮人一截。而你要有了这样的观念,你就不会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必须靠生涯教育重建你的自信。台湾这几年推动证照,很多技职学校毕业生拥有证照,这样他比从普通高中甚至从普通大学毕业的人,在职场里能够取得更好的成就和肯定。如做面包的吴宝村、做厨师的阿基师,在台湾比马英九还红。马英九天天被骂,但是阿基师却是声望度很高,到处受人追捧。这就是在技职教育中、在生涯教育中必须要让所有的年轻人了解的,技职教育不应只是你的第二选择,它应该是一个适材、适所的第一选择。
第四个特点:既然技职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供产业所用、供企业所用,那么如果能够建立产学合作联盟不是更好吗?所以台湾在技职教育里让企业和学校之间产生“建教合作”。在建教合作的架构下,企业、学校、学生成为一个“三赢”的局面。就学生来说,技职教育出来之后要进入职场,进入职场之前又需要经验,但很多东西是知易行难,读的时候很容易,讲起来很容易,实际做的时候才发现千辛万苦。通过建教合作,学生先到工厂去实习,了解实际操作中会发生的困难,吸取了经验,甚至了解了在职场里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与互动。除此之外,很多念职业学校技职教育的学生家庭环境不是很好,通过建教合作还可以从中得到一些零花钱,来补贴生活费用。就学校来说,学校要添置设备、要延揽好的师资,都是必要的,问题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技职学校多了,竞争也多了,很多学校在经费上阮囊羞涩,如果通过建教合作可以帮助学校节省一大笔的经费,包括延揽优秀专业师资的经费、设备的经费,对学校来说也是好事。而就企业来说,企业能够有一批储备的员工,就没有缺工的风险,它也是赢的。所以就产生了学生、学校、企业三赢的结果。可是这种情况发展下去有没有后遗症?任何一种制度都有些后遗症,它的后遗症就是很多企业慢慢地把建教合作当成使用廉价劳工,于是就出现了很多学生觉得自己在建教合作里是被剥削的、是被廉价使用的、是不被尊重的,也因此而揭出了许多建教合作的黑幕。但是综合来说,建教合作在台湾技职教育里所产生的重要性是不容忽略的。
以上,我做了一个这样的归纳:台湾技职教育的发展与台湾的经济发展、产业转型是息息相关的。技职教育发展好的时候,台湾的经济发展也在火头上;技职教育没落、式微或者迷路的时候,也是台湾经济发展陷入困局迷惑的时候。但是不管怎么样,台湾的技职教育比大陆先走了一步,而且曾经有过一段辉煌的发展历史和经验。所以我帮大家萃取里面四个很重要的成功元素:第一个元素,台湾技职教育的类科是随着台湾经济发展的阶段和需求做弹性调整;第二个,台湾技职教育里出现的能力本位教学,使得技职教育训练出来的基层技术工人或者是中层、高层的技术员基本上能够符合市场的需求;第三,为了使技能、知识、态度三合一产生最优秀的人力资源,台湾有了生涯教育、生涯辅导;第四,为了使企业、学校、学生能够有三赢的局面,有了建教合作的教育系统。我认为这四个因素是大陆在技职教育发展上可以参考和借鉴的,尤其对大陆正在推行的产学合作联盟应该怎么做,台湾过去走过了一段有成功的、有失败的、有可借鉴的也可以警惕的道路,都可以让大陆作为参考。
台湾的技职教育走到今天,其实是因为在李登辉执政的晚期,他用了许多外行人去进行所谓“民粹式”的教育改革,大量的职校转成了专科、专科转成了技术学院、技术学院转成了科技大学,可是却没有良好的退场机制。小小的一个台湾,连科技大学在内竟然有了165所大学,造成有些学校形成不了办学规模。现在台湾的“教育部”正在研拟如何建立退场机制。但是,要使得台湾大学的数量从165所降低到符合台湾经济规模的大概110所左右,谈何容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