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出发,就当前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 建构主义 教育信息化
统观我们的学校教育信息化情况,许多校园的信息化仍停留在重普及轻运用的低水平上,基于信息化环境的建构主义学习的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之所以未能充分发挥,是因为在信息化应用过程中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本文就此进行简单探讨。
1 课程内的问题
1.1 重形式,轻理论
提到教育信息化,很多人认为教室的多媒体网络环境都配备上,教师的课件制作的丰富多彩,一节课就能由传统课变成以构建主义为理论指导的新课程。其实这只是教育信息化的表面工作:多媒体网络"武装"起来的教学环境则成了教师向学生灌输的新方法与手段,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代替了原来的"课本"。
教育上的信息化,不是单纯地把信息化教学手段引入教学就可以了,关键是要有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的以学为主、学生通过自主建构获取知识意义,从根本上变革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与模式。信息化的应用必须以此为理论指导,否则,信息技术手段往往并无优势,甚至是画蛇添足,沦为一种新的灌输式的教学——"电灌"。"
1.2 技术落后跟不上
要真正做到建构主义下的教育信息化,改变教学方式,从"灌输式"教学转向"引导学生质疑、合作、发现、探究",使信息技术成为创设"质疑、合作、发现、探究"情境的教学工具,就要求老师们熟练掌握或者了解的相关的信息技术工具软件
目前,大部分教师授课使用的是PowerPoint,PowerPoint作为课件使用,好处是简单易学,但是互动性差。例如:一道题数学题目的多个解,PowerPoint中教师只能通过点击预先设定好的超级链接来完成跳转,而无法通过输入条件,实现自动跳转。如果使用AuthorWare 就可以设计一个条件输入框,实现类似编程中分支的跳转。
信息技术可以说是日新月异,教师应当提高认知,开阔眼界,这样才能为构建主义指导下的课程变革出主意、想办法,才能更好找到利用信息技术来为新课程服务的途径。
1.3 校本资源开发得不到重视
我们可以看到,在构建主义指导下的信息化应用,对信息技术走进课堂有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公司开发的课件受到成本因素制约,开发的课件软件或者是版本较老,个性化较差。这方面,笔者认为应该加大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力度,加强校际之间的资源的合作交流。
2 课程外的问题
2.1 教育信息化是持续投入不足
信息化给老师们上课带来了方便,原来需要向黑板上写的东西,现在通过一点鼠标通过多媒体一展示就完成了,提高了课堂效率,但这个便捷是需要成本的,以投影机灯泡为例,成本大约2-3元/小时,加上投影机的折旧,一个投影使用成本大约3-5元/小时。软件方面,随着软件开发公司逐渐从传统设计思路,转向构建主义指导下的开发,好的软件、课件多起来,学校原先的资源库、平台软件面临淘汰。因此,信息化是一个需要持续投入的建设。而当前较多学校对这方面还没有认识,以为信息化可以一步到位,或重"硬"轻"软"。
2.2 教师的信息素养有待提高
有些教师对构建主义指导下的新课程理论上已经有了很高的认识,但却觉着根本无法实现,这是因为这些老师对信息技术了解的不多,这部分老师在信息技术方面可能就仅限于用计算机编辑文档、上网查资料。08年省教育厅组织的教师网络教研,给老师们提供一个很好的交流、学习的机会,但更为重要的是,这次学习本身就是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自主学习、分组讨论、共享交流的案例。
2.3 学校缺乏软环境支持
构建主义指导下的教育信息化,是一个逐步探索深入的过程,特别是刚开始,没有经验可以借鉴,老师们需要花更多更多时间去学习、思考,需要花更多时间精力准备课、制作课件,但目前大部分学校对老师的各方面要求还处于课改前的要求,时间、评价上没有支持,老师们往往浅尝辄止,遇难就停。
教育信息化,必须以构建主意作为理论指导才不会偏失方向;同时信息化发展促进支持了构建理论的实施。在这两者结合的过程中必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发现、解决。
【关键词】 建构主义 教育信息化
统观我们的学校教育信息化情况,许多校园的信息化仍停留在重普及轻运用的低水平上,基于信息化环境的建构主义学习的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之所以未能充分发挥,是因为在信息化应用过程中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本文就此进行简单探讨。
1 课程内的问题
1.1 重形式,轻理论
提到教育信息化,很多人认为教室的多媒体网络环境都配备上,教师的课件制作的丰富多彩,一节课就能由传统课变成以构建主义为理论指导的新课程。其实这只是教育信息化的表面工作:多媒体网络"武装"起来的教学环境则成了教师向学生灌输的新方法与手段,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代替了原来的"课本"。
教育上的信息化,不是单纯地把信息化教学手段引入教学就可以了,关键是要有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的以学为主、学生通过自主建构获取知识意义,从根本上变革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与模式。信息化的应用必须以此为理论指导,否则,信息技术手段往往并无优势,甚至是画蛇添足,沦为一种新的灌输式的教学——"电灌"。"
1.2 技术落后跟不上
要真正做到建构主义下的教育信息化,改变教学方式,从"灌输式"教学转向"引导学生质疑、合作、发现、探究",使信息技术成为创设"质疑、合作、发现、探究"情境的教学工具,就要求老师们熟练掌握或者了解的相关的信息技术工具软件
目前,大部分教师授课使用的是PowerPoint,PowerPoint作为课件使用,好处是简单易学,但是互动性差。例如:一道题数学题目的多个解,PowerPoint中教师只能通过点击预先设定好的超级链接来完成跳转,而无法通过输入条件,实现自动跳转。如果使用AuthorWare 就可以设计一个条件输入框,实现类似编程中分支的跳转。
信息技术可以说是日新月异,教师应当提高认知,开阔眼界,这样才能为构建主义指导下的课程变革出主意、想办法,才能更好找到利用信息技术来为新课程服务的途径。
1.3 校本资源开发得不到重视
我们可以看到,在构建主义指导下的信息化应用,对信息技术走进课堂有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公司开发的课件受到成本因素制约,开发的课件软件或者是版本较老,个性化较差。这方面,笔者认为应该加大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力度,加强校际之间的资源的合作交流。
2 课程外的问题
2.1 教育信息化是持续投入不足
信息化给老师们上课带来了方便,原来需要向黑板上写的东西,现在通过一点鼠标通过多媒体一展示就完成了,提高了课堂效率,但这个便捷是需要成本的,以投影机灯泡为例,成本大约2-3元/小时,加上投影机的折旧,一个投影使用成本大约3-5元/小时。软件方面,随着软件开发公司逐渐从传统设计思路,转向构建主义指导下的开发,好的软件、课件多起来,学校原先的资源库、平台软件面临淘汰。因此,信息化是一个需要持续投入的建设。而当前较多学校对这方面还没有认识,以为信息化可以一步到位,或重"硬"轻"软"。
2.2 教师的信息素养有待提高
有些教师对构建主义指导下的新课程理论上已经有了很高的认识,但却觉着根本无法实现,这是因为这些老师对信息技术了解的不多,这部分老师在信息技术方面可能就仅限于用计算机编辑文档、上网查资料。08年省教育厅组织的教师网络教研,给老师们提供一个很好的交流、学习的机会,但更为重要的是,这次学习本身就是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自主学习、分组讨论、共享交流的案例。
2.3 学校缺乏软环境支持
构建主义指导下的教育信息化,是一个逐步探索深入的过程,特别是刚开始,没有经验可以借鉴,老师们需要花更多更多时间去学习、思考,需要花更多时间精力准备课、制作课件,但目前大部分学校对老师的各方面要求还处于课改前的要求,时间、评价上没有支持,老师们往往浅尝辄止,遇难就停。
教育信息化,必须以构建主意作为理论指导才不会偏失方向;同时信息化发展促进支持了构建理论的实施。在这两者结合的过程中必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发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