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因此,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必须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多方面着手,努力建设和形成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和谐社会,完善保障以人为本的体制机制和政策。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经济人假设;以人为本
一、科学发展观和经济人假设的耦合
(一)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运用和发展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理论成果和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最主要的贡献,就在于它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研究当今世界特别是我国的发展实践,汲取了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关于发展的理论探索和文明成果,在发展这个根本问题上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把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核心的内容。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在经济、政治、文化的矛盾运动中,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不断变化与发展的。只有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与社会及社会各个要素、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全面协调的发展,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科学发展观正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这一基本观点的运用和发展。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说到底是要回答为何发展、发展什么、怎样发展这个发展的根本问题,是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发展问题上的运用和体现。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
科学发展观在发展问题上运用和丰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一,科学发展观强调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在“什么是发展”的问题上集中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点。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质变和量变的统一,仅有单纯的量的增长而没有质的变化不能构成发展。发展是在生产力量变和质变相统一基础上的社会进步过程,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的传统发展观不仅是一种典型的形而上学观点,而且也不符合发展的实际。坚持质变和量变相统一的观点,揭示了发展是一个在经济增长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基础上的社会变迁过程;坚持发展是一种前进上升的运动的观点,揭示发展是以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作为基础的社会进步过程,从而深刻揭示了发展的本质。
第二,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怎样发展”的问题上集中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发展是由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所推动的,发展不仅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所构成的经济变化,而且包括了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的发展变化。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发展就表现为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的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和社会发展。唯物辩证法还认为,任何事物作为矛盾系统,都存在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主要矛盾的解决规定和制约着非主要矛盾的解决,但又不能代替和自然而然地导致非主要矛盾的解决;反过来,非主要矛盾对主要矛盾的解决也具有制约作用,非主要矛盾解决得好又会促进主要矛盾的解决。
因此,辩证法强调坚持全面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坚持统筹兼顾的思想方法,坚持通过解决主要矛盾为从根本上解决非主要矛盾创造条件,同时重视通过解决和缓解非主要矛盾来推进解决主要矛盾。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强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是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一原理的运用和发展;突出强调要解决好社会事业滞后等突出问题,是坚持全面论与重点论相统一这一原理的运用和发展。
第三,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在“靠谁发展”和“为谁发展”的问题上集中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以人为本”,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和根本宗旨,对发展观的这一核心问题作出了科学回答。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牢固确立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就是要把依靠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思想在发展问题上的必然体现。同时,这又是唯物史观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的集中体现。唯物史观重视人的全面发展,认为人的发展是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尺度,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崇高理想。当前,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谋求发展不仅要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前提条件,而且也要为当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创造现实条件。为此,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必须坚持不懈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经济人假役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延伸
“经济人假设”是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也是我们的个人发展经济学的基本假设。“经济人假设”假定每一个活动在经济过程中的个人都以追求个人的经济利益为动机,面临选择时总是倾向于选择能给自己带来最大收益的机会,每一个参与者都依据自己的偏好,用最有利于自己的方式活动。布坎南认为,人是根据他们所受的约束,为追求效用的极大化而选择的,个人应被构造成促进自己私利的人。
经济人假设认为人有两个基本特点:自利和理性。人的自利性表现为:
(1)人是自私的。所谓自私是指个人的行为只受个人利益的驱使。
(2)个人的目的是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所谓个人效用的最大化,是指个人在经济活动中的目的,是以尽量小的投入换取尽量多的产出;或是以尽量少的花费得到尽量多的效用。个人的这种效用最大化行为直到遇到抑制为止。
个人的理性表现为:
(1)在行动时必须进行成本一收益分析。所谓成本一收益分析,是指个人在经济活动中既注重收益,也关注成本,或是取得最大的收益;或是把所支付的成本降到最低。
(2)所谓理性包括这样三层意思:一是知识的完备性,即个人在经济活动中具备关于所处环境的各方面知识,其具备程度即使达不到绝对完备,至少也是相当丰富、相当透彻的;二是个人的偏好体系是稳定的、有序的,理性排序是经济学对个人偏好的起码要求;三是个人拥有最强的计算能力,能计算出各种备选方案中哪个可以达到其偏好尺度的最高点。所以,有人称经济人具有“完全理性”。
选择经济人假设作为个人发展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主要是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第一,经济人假设可以确保我们分析人的行为时的一致性。过去经济学与教育学的分析出于两个相反的标准:经济学假定经济活动中的人都是自私的,而教育学则认为人人都应该是利他主义者。这种截然对立的“善恶二元论”是研究个人发展问题的一道障碍。现在用经济人假设作为研究个人发展问题的基本假设,这就使得理论分析有了统一的基础,不会前后矛盾。其实,经济人假设中所说的个人效用最大化,这个效用不仅包括物质的享受,也包括精神的满足;个人利益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不仅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还有社交需要、受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样一来,利他主义就和经济人假设不矛盾了,一些英雄模范为了公众利益牺牲了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也可以用经济人假设予以解释了。他们的行为选择也是理性的,是一种追求精神满足和自我实现需要的行为,能够满足经济人追求
第二,经济人假设可以帮助我们排除次要因素的干扰,集中精力分析主要因素的影响。美国著名历史学家福山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对经济人假设提出批评:“人类行为的确有百分之八十的情况符合此模型,问题是隐匿的另外百分之二十,新古典经济学只能提出难以服人的解释。”
那百分之二十不适用于经济人假设的是道德、习俗等文化因素的领地。我们且不说效用包括精神满足,个人利益包括自我实现的需要,退一步讲即使这种解释仍然难以服人,那也只能这样了。因为如果我们把所有因素同时放进来分析,势必使问题成一团乱麻,难以理出头绪。我们只能先通过假设——哪怕是不完全符合实际的假设,排除一些因素,造成一种理想的纯粹环境,然后再分析主要因素的影响。主要因素的影响搞清楚了,我们还可以将被舍弃的次要因素再一一加进来,使其结果一步步接近实际的真实。何况,社会规律同自然规律不同,它“只是一种近似值,一种倾向,一种平均数,而不是直接的现实。”
有百分之八十的现实符合这些规律,已经很不错了。第三,经济人假设是建立经济模型所必需的,而经济模型是我们进人经济学殿堂的“门票”。模型分析是现代经济学最基本的分析方法,它具有逻辑清晰、准确的特点,一直被主流经济学所重视。尽管模型分析也有它的局限性,但至今尚没有更好的方法能取代它的地位。所以在国外经济学论坛上,一个研究成果中是否有经济模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是否有一定的价值。
二、发展以人为本的友好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要发展经济,推进物质文明建设,最根本的是在于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努力构建以广大人民群众为基本主第四节以人为本实现形式的创新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因此,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必须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多方面着手,努力建设和形成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和谐社会,完善保障以人为本的体制机制和政策。
要发展经济,推进物质文明建设,最根本的是在于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努力构建以广大人民群众为基本主体,能够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制度体系,真正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一,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有利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目标;有利于宏观效益与微观效益以及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的协调统一;有利于推动基础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和重点企业的迅速扩张,实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跨越式发展。同时,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能够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所有制形式。毫不动摇地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仅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而且是凝聚人流、物流、发展特色经济的需要,是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的需要,是增加群众收入、增加国家税收和财政收入的需要,也是扩大就业和再就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
第二,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的分配原则。”无论是价值形成还是财富创造,都离不开劳动、知识、管理和资本等各种生产要素的贡献,因此,建立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进而为调动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各种生产要素活力的迸发提供制度保障。
第三,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须妥善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努力使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共同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在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处理好生产与分配、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后富的关系。因此,发展经济,做大蛋糕仍然是我们的中心任务。要做大蛋糕,就必须坚持效率优先,坚持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合法经营诚实劳动先富起来的原则。同时,必须强调兼顾公平。解决不公平问题的办法不能走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老路,不能牺牲效率讲公平,兼顾公平固然要重视结果的分配公平,但更应强调保证人人都享有平等竞争和发展的机会,要通过建立有效的机制,运用各种再分配手段,理顺收入分配关系。为此,一要努力缩小由于市场经济作用而产生的分配差距,通过完善个人所得税、利息税和遗产税等经济手段来抑制收入分配的“马太效应”;二要严厉打击非法收入,限制垄断收入,通过遏制社会腐败、走私贩私和反垄断,从源头上控制非法收入的增长;三要尽快完善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通过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社会救助等一些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最大限度地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权利。
参考文献:
[1]冉贵阳.科学发展观指明中国未来方向[J].环境. 2004年05期.
[2]杨信礼.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指导思想[J].中国石化.2007年11期.
[3]唐晓勇.试论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与中国共产党的科学发展观[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02期.
[4]李益波.全球化的新挑战与科学发展观的世界意义[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5]张三元,王志林,胡珍映,管锦绣.科学发展观与人的全面发展论纲[J].武汉化工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经济人假设;以人为本
一、科学发展观和经济人假设的耦合
(一)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运用和发展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理论成果和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最主要的贡献,就在于它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研究当今世界特别是我国的发展实践,汲取了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关于发展的理论探索和文明成果,在发展这个根本问题上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把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核心的内容。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在经济、政治、文化的矛盾运动中,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不断变化与发展的。只有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与社会及社会各个要素、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全面协调的发展,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科学发展观正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这一基本观点的运用和发展。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说到底是要回答为何发展、发展什么、怎样发展这个发展的根本问题,是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发展问题上的运用和体现。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
科学发展观在发展问题上运用和丰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一,科学发展观强调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在“什么是发展”的问题上集中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点。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质变和量变的统一,仅有单纯的量的增长而没有质的变化不能构成发展。发展是在生产力量变和质变相统一基础上的社会进步过程,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的传统发展观不仅是一种典型的形而上学观点,而且也不符合发展的实际。坚持质变和量变相统一的观点,揭示了发展是一个在经济增长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基础上的社会变迁过程;坚持发展是一种前进上升的运动的观点,揭示发展是以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作为基础的社会进步过程,从而深刻揭示了发展的本质。
第二,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怎样发展”的问题上集中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发展是由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所推动的,发展不仅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所构成的经济变化,而且包括了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的发展变化。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发展就表现为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的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和社会发展。唯物辩证法还认为,任何事物作为矛盾系统,都存在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主要矛盾的解决规定和制约着非主要矛盾的解决,但又不能代替和自然而然地导致非主要矛盾的解决;反过来,非主要矛盾对主要矛盾的解决也具有制约作用,非主要矛盾解决得好又会促进主要矛盾的解决。
因此,辩证法强调坚持全面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坚持统筹兼顾的思想方法,坚持通过解决主要矛盾为从根本上解决非主要矛盾创造条件,同时重视通过解决和缓解非主要矛盾来推进解决主要矛盾。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强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是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一原理的运用和发展;突出强调要解决好社会事业滞后等突出问题,是坚持全面论与重点论相统一这一原理的运用和发展。
第三,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在“靠谁发展”和“为谁发展”的问题上集中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以人为本”,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和根本宗旨,对发展观的这一核心问题作出了科学回答。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牢固确立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就是要把依靠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思想在发展问题上的必然体现。同时,这又是唯物史观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的集中体现。唯物史观重视人的全面发展,认为人的发展是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尺度,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崇高理想。当前,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谋求发展不仅要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前提条件,而且也要为当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创造现实条件。为此,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必须坚持不懈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经济人假役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延伸
“经济人假设”是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也是我们的个人发展经济学的基本假设。“经济人假设”假定每一个活动在经济过程中的个人都以追求个人的经济利益为动机,面临选择时总是倾向于选择能给自己带来最大收益的机会,每一个参与者都依据自己的偏好,用最有利于自己的方式活动。布坎南认为,人是根据他们所受的约束,为追求效用的极大化而选择的,个人应被构造成促进自己私利的人。
经济人假设认为人有两个基本特点:自利和理性。人的自利性表现为:
(1)人是自私的。所谓自私是指个人的行为只受个人利益的驱使。
(2)个人的目的是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所谓个人效用的最大化,是指个人在经济活动中的目的,是以尽量小的投入换取尽量多的产出;或是以尽量少的花费得到尽量多的效用。个人的这种效用最大化行为直到遇到抑制为止。
个人的理性表现为:
(1)在行动时必须进行成本一收益分析。所谓成本一收益分析,是指个人在经济活动中既注重收益,也关注成本,或是取得最大的收益;或是把所支付的成本降到最低。
(2)所谓理性包括这样三层意思:一是知识的完备性,即个人在经济活动中具备关于所处环境的各方面知识,其具备程度即使达不到绝对完备,至少也是相当丰富、相当透彻的;二是个人的偏好体系是稳定的、有序的,理性排序是经济学对个人偏好的起码要求;三是个人拥有最强的计算能力,能计算出各种备选方案中哪个可以达到其偏好尺度的最高点。所以,有人称经济人具有“完全理性”。
选择经济人假设作为个人发展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主要是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第一,经济人假设可以确保我们分析人的行为时的一致性。过去经济学与教育学的分析出于两个相反的标准:经济学假定经济活动中的人都是自私的,而教育学则认为人人都应该是利他主义者。这种截然对立的“善恶二元论”是研究个人发展问题的一道障碍。现在用经济人假设作为研究个人发展问题的基本假设,这就使得理论分析有了统一的基础,不会前后矛盾。其实,经济人假设中所说的个人效用最大化,这个效用不仅包括物质的享受,也包括精神的满足;个人利益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不仅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还有社交需要、受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样一来,利他主义就和经济人假设不矛盾了,一些英雄模范为了公众利益牺牲了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也可以用经济人假设予以解释了。他们的行为选择也是理性的,是一种追求精神满足和自我实现需要的行为,能够满足经济人追求
第二,经济人假设可以帮助我们排除次要因素的干扰,集中精力分析主要因素的影响。美国著名历史学家福山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对经济人假设提出批评:“人类行为的确有百分之八十的情况符合此模型,问题是隐匿的另外百分之二十,新古典经济学只能提出难以服人的解释。”
那百分之二十不适用于经济人假设的是道德、习俗等文化因素的领地。我们且不说效用包括精神满足,个人利益包括自我实现的需要,退一步讲即使这种解释仍然难以服人,那也只能这样了。因为如果我们把所有因素同时放进来分析,势必使问题成一团乱麻,难以理出头绪。我们只能先通过假设——哪怕是不完全符合实际的假设,排除一些因素,造成一种理想的纯粹环境,然后再分析主要因素的影响。主要因素的影响搞清楚了,我们还可以将被舍弃的次要因素再一一加进来,使其结果一步步接近实际的真实。何况,社会规律同自然规律不同,它“只是一种近似值,一种倾向,一种平均数,而不是直接的现实。”
有百分之八十的现实符合这些规律,已经很不错了。第三,经济人假设是建立经济模型所必需的,而经济模型是我们进人经济学殿堂的“门票”。模型分析是现代经济学最基本的分析方法,它具有逻辑清晰、准确的特点,一直被主流经济学所重视。尽管模型分析也有它的局限性,但至今尚没有更好的方法能取代它的地位。所以在国外经济学论坛上,一个研究成果中是否有经济模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是否有一定的价值。
二、发展以人为本的友好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要发展经济,推进物质文明建设,最根本的是在于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努力构建以广大人民群众为基本主第四节以人为本实现形式的创新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因此,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必须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多方面着手,努力建设和形成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和谐社会,完善保障以人为本的体制机制和政策。
要发展经济,推进物质文明建设,最根本的是在于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努力构建以广大人民群众为基本主体,能够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制度体系,真正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一,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有利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目标;有利于宏观效益与微观效益以及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的协调统一;有利于推动基础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和重点企业的迅速扩张,实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跨越式发展。同时,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能够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所有制形式。毫不动摇地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仅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而且是凝聚人流、物流、发展特色经济的需要,是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的需要,是增加群众收入、增加国家税收和财政收入的需要,也是扩大就业和再就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
第二,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的分配原则。”无论是价值形成还是财富创造,都离不开劳动、知识、管理和资本等各种生产要素的贡献,因此,建立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进而为调动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各种生产要素活力的迸发提供制度保障。
第三,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须妥善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努力使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共同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在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处理好生产与分配、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后富的关系。因此,发展经济,做大蛋糕仍然是我们的中心任务。要做大蛋糕,就必须坚持效率优先,坚持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合法经营诚实劳动先富起来的原则。同时,必须强调兼顾公平。解决不公平问题的办法不能走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老路,不能牺牲效率讲公平,兼顾公平固然要重视结果的分配公平,但更应强调保证人人都享有平等竞争和发展的机会,要通过建立有效的机制,运用各种再分配手段,理顺收入分配关系。为此,一要努力缩小由于市场经济作用而产生的分配差距,通过完善个人所得税、利息税和遗产税等经济手段来抑制收入分配的“马太效应”;二要严厉打击非法收入,限制垄断收入,通过遏制社会腐败、走私贩私和反垄断,从源头上控制非法收入的增长;三要尽快完善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通过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社会救助等一些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最大限度地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权利。
参考文献:
[1]冉贵阳.科学发展观指明中国未来方向[J].环境. 2004年05期.
[2]杨信礼.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指导思想[J].中国石化.2007年11期.
[3]唐晓勇.试论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与中国共产党的科学发展观[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02期.
[4]李益波.全球化的新挑战与科学发展观的世界意义[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5]张三元,王志林,胡珍映,管锦绣.科学发展观与人的全面发展论纲[J].武汉化工学院学报.2006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