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理会是联合国的主要机构之一。联合国内,只有安理会和管会费的第五委员会的决议才有强制性。《联合国宪章》规定,为保证联合国行动迅速有效,会员国将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的主要责任授予安理会。它由联合国15个会员国组成(1945年联合国成立时安理会只有11个成员国,当时联合国只有51个会员国)。中国、法国、俄罗斯、英国、美国为常任理事国。联合国大会定期选举联合国其他10个会员国为非常任理事国,任期两年;选举时考虑会员国对于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及联合国的贡献,并考虑各大洲平衡分配。安理会会议一般在联合国总部举行;如安理会主席认为必要,或经联合国大会、秘书长或任何理事国请求,可随时开会。
我在任时的1994年安理会共举行了165次正式会议,每次正式会议事先要举行多次非正式会议,磋商文件。为了准备这165次会议,安理会举行了273次非正式磋商。为了这273次非正式磋商,5个常任理事国举行了至少270多次五常之间的磋商。安理会在这一年总共通过了77项决议、82份主席声明。
联合国其他理事会、委员会、花样繁多的专业会、会前会、会中会、以会落实会的会、全体会、小范围会、对记者和专家开放的会、闭门会、绝密会……更数不胜数。这还没提宴会、酒会、茶会,我个人的最高纪录是一个晚上出席6个宴会和招待会,结果根本没吃饭,还得回家吃方便面,参加内部当日工作总结。有的会开完要投票。在安理会,投什么票,成员国通常事先打招呼、沟通、讨价还价,都知道各方要投什么票。
安理会开会有个多年形成的习惯:会议厅的第一排必须坐上人,若该成员国的大使不在,坐在第二排的人要替补上来,代表该成员国参加会议和投票表决;若第一排位子空着,就被视为弃权缺席。据说这与朝鲜战争有关系。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在美国操纵下,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通过决议,授权组成16国参加的“联合国军”。当时苏联代表不在,没有否决上述决议,让美国钻了空子。
我到联合国没多久就发现,在安理会,各国大使都是“大腕”,有架子,开会常迟到,用我中学老师评价一些学生的话说就是“自由散漫”。开会时间到了,有的大使还在走廊里聊天。这时,安理会主席就用木槌敲桌子,提醒大家开会。有一次我举手发言,“建设性”地抱怨说,主席先生这么敲槌子,等于惩罚已经到会的人,没有到会场的人却听不见,这不公平。英国大使戴卫勋爵开玩笑说,对,支持李大使的意见,应该像中国京戏里那样敲锣,让室外的人能听到。我说,可惜中国京剧的锣声太大。戴卫勋爵接着又认真建议安装一个电铃,主席一按,走廊上的人也能听到。我表示赞成,又提了一项“补充条款”:把电铃的线连接到附近大使们常去的咖啡厅。于是,那次安理会经过表决,批准一项专门“预算”,不到400美元,设立一个提醒“开会了”的电铃,大家管它叫“李氏铃”(Li Bell)。这算是我代表中国对联合国安理会所做的一点儿“贡献”。后来,我听继任的常驻联合国代表秦华孙、王英凡、王光亚、张业遂、李保东、刘结一讲,那铃一直在,但不是十分有效。
2005年9月19日上午,我以外长身份在第60届联合国大会发言后,很快赶到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经常使用的“不结盟磋商室”会见澳大利亚、荷兰和南非外长,计划与每位外长各谈20分钟。我与澳外长唐纳谈到第19分钟时,房间天花板上突然传来清脆悦耳的铃声。唐纳看了一下表说:“李外长,我知道还有1分钟,但也用不着把你为安理会贡献的‘李氏铃’搬到这间小屋吧!”会议室里响起一阵笑声。
这时,荷兰外长在不结盟磋商室外已等了1分半钟。当我送唐纳外长走出会议室并迎接荷兰外长时,对方故作严肃状说,看来“李氏铃”对李本人已不起作用,中澳外长的谈话超时1分半才结束。我匆匆与荷外长握手,肩并肩快步进入不结盟磋商室。落座后,荷外长仍不依不饶:“我有一个请求,请中方派人到安理会大厅将‘李氏铃’往后调1分半钟,因为中国和荷兰在国际上都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
安理会主席由常任理事国和非常任理事国按国名的英文头一个字母(如一个字母相同,再按第二个字母,依此类推)顺序按月轮流担任,任期一个月。常任理事国通常由其常驻联合国代表出任,而非常任理事国,特别是一些中小国家有时由外长来当主席,或由外长当一段时间,主持一两次重要会议,风光一两次。常任理事国外长在遇到重大热点问题时也参加安理会会议。
我担任安理会主席时,秘书处给我派了一个秘书,专门登记发言的人数和次序。想发言,就把桌上自己国家的木制标牌竖立起来,表示向这位秘书报名。
在安理会发言有三句必要的套话。如轮到某位大使发言,要先说,感谢主席先生给我发言机会;尔后说,祝贺(前一位发言者)某某大使的精彩发言,然后才转入正题,说自己的话;发言的最后一句是“谢谢主席先生”——相当于说“句号”。
有次开会我按顺序点名,请发言。当我请日本大使发言时,这位大使可能是年龄大,太累,也可能是会议内容乏味,他报名发言后不久睡着了。我又叫了一遍,他才被后面的助手叫醒。
这位老大使很快进入状态,有板有眼地开始说:“感谢主席先生给我发言机会。”尔后说:“祝贺某某大使的精彩发言……”全场哄堂大笑,因为他祝贺的那位大使还没发言。
日本大使马上意识到自己搞错了,但他久经沙场,临场应变经验丰富,慢悠悠地解释说:“今天安理会的讨论不热烈,气氛沉闷,我故意说错话,让大家高兴,让气氛热烈一点儿。”大家又都笑了。
我在任时的1994年安理会共举行了165次正式会议,每次正式会议事先要举行多次非正式会议,磋商文件。为了准备这165次会议,安理会举行了273次非正式磋商。为了这273次非正式磋商,5个常任理事国举行了至少270多次五常之间的磋商。安理会在这一年总共通过了77项决议、82份主席声明。
联合国其他理事会、委员会、花样繁多的专业会、会前会、会中会、以会落实会的会、全体会、小范围会、对记者和专家开放的会、闭门会、绝密会……更数不胜数。这还没提宴会、酒会、茶会,我个人的最高纪录是一个晚上出席6个宴会和招待会,结果根本没吃饭,还得回家吃方便面,参加内部当日工作总结。有的会开完要投票。在安理会,投什么票,成员国通常事先打招呼、沟通、讨价还价,都知道各方要投什么票。
安理会开会有个多年形成的习惯:会议厅的第一排必须坐上人,若该成员国的大使不在,坐在第二排的人要替补上来,代表该成员国参加会议和投票表决;若第一排位子空着,就被视为弃权缺席。据说这与朝鲜战争有关系。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在美国操纵下,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通过决议,授权组成16国参加的“联合国军”。当时苏联代表不在,没有否决上述决议,让美国钻了空子。
我到联合国没多久就发现,在安理会,各国大使都是“大腕”,有架子,开会常迟到,用我中学老师评价一些学生的话说就是“自由散漫”。开会时间到了,有的大使还在走廊里聊天。这时,安理会主席就用木槌敲桌子,提醒大家开会。有一次我举手发言,“建设性”地抱怨说,主席先生这么敲槌子,等于惩罚已经到会的人,没有到会场的人却听不见,这不公平。英国大使戴卫勋爵开玩笑说,对,支持李大使的意见,应该像中国京戏里那样敲锣,让室外的人能听到。我说,可惜中国京剧的锣声太大。戴卫勋爵接着又认真建议安装一个电铃,主席一按,走廊上的人也能听到。我表示赞成,又提了一项“补充条款”:把电铃的线连接到附近大使们常去的咖啡厅。于是,那次安理会经过表决,批准一项专门“预算”,不到400美元,设立一个提醒“开会了”的电铃,大家管它叫“李氏铃”(Li Bell)。这算是我代表中国对联合国安理会所做的一点儿“贡献”。后来,我听继任的常驻联合国代表秦华孙、王英凡、王光亚、张业遂、李保东、刘结一讲,那铃一直在,但不是十分有效。
2005年9月19日上午,我以外长身份在第60届联合国大会发言后,很快赶到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经常使用的“不结盟磋商室”会见澳大利亚、荷兰和南非外长,计划与每位外长各谈20分钟。我与澳外长唐纳谈到第19分钟时,房间天花板上突然传来清脆悦耳的铃声。唐纳看了一下表说:“李外长,我知道还有1分钟,但也用不着把你为安理会贡献的‘李氏铃’搬到这间小屋吧!”会议室里响起一阵笑声。
这时,荷兰外长在不结盟磋商室外已等了1分半钟。当我送唐纳外长走出会议室并迎接荷兰外长时,对方故作严肃状说,看来“李氏铃”对李本人已不起作用,中澳外长的谈话超时1分半才结束。我匆匆与荷外长握手,肩并肩快步进入不结盟磋商室。落座后,荷外长仍不依不饶:“我有一个请求,请中方派人到安理会大厅将‘李氏铃’往后调1分半钟,因为中国和荷兰在国际上都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
安理会主席由常任理事国和非常任理事国按国名的英文头一个字母(如一个字母相同,再按第二个字母,依此类推)顺序按月轮流担任,任期一个月。常任理事国通常由其常驻联合国代表出任,而非常任理事国,特别是一些中小国家有时由外长来当主席,或由外长当一段时间,主持一两次重要会议,风光一两次。常任理事国外长在遇到重大热点问题时也参加安理会会议。
我担任安理会主席时,秘书处给我派了一个秘书,专门登记发言的人数和次序。想发言,就把桌上自己国家的木制标牌竖立起来,表示向这位秘书报名。
在安理会发言有三句必要的套话。如轮到某位大使发言,要先说,感谢主席先生给我发言机会;尔后说,祝贺(前一位发言者)某某大使的精彩发言,然后才转入正题,说自己的话;发言的最后一句是“谢谢主席先生”——相当于说“句号”。
有次开会我按顺序点名,请发言。当我请日本大使发言时,这位大使可能是年龄大,太累,也可能是会议内容乏味,他报名发言后不久睡着了。我又叫了一遍,他才被后面的助手叫醒。
这位老大使很快进入状态,有板有眼地开始说:“感谢主席先生给我发言机会。”尔后说:“祝贺某某大使的精彩发言……”全场哄堂大笑,因为他祝贺的那位大使还没发言。
日本大使马上意识到自己搞错了,但他久经沙场,临场应变经验丰富,慢悠悠地解释说:“今天安理会的讨论不热烈,气氛沉闷,我故意说错话,让大家高兴,让气氛热烈一点儿。”大家又都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