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图易识泰山面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hnchen1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登泰山记》是桐城派古文家姚鼐的一篇游记性作品,文章以登山为经,以见闻为纬,纵横兼收,古今并蓄,生动地描绘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向我们展示出一幅幅神秀壮丽的山水图卷。
  第一幅:泰山地势图。文章开篇就由面到点地勾勒出泰山的地势图。首先介绍汶水、济水分流于南北,古长城横贯于东西,给日观峰提供了一个宏阔壮大的背景。这就很容易使我们想起杜甫的《望岳》:“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杜甫是从时间上来形容,姚鼐是从地势上来介绍,但都使我们对泰山的雄伟神奇获得了生动而准确的印象,真是有异曲同工之妙。作者在介绍了泰山的地势后,最后缀上一笔,“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这是作者登临泰山的目的地,也是这幅泰山地势图的点睛之笔。
  第二幅:雪后登山图。登泰山的路线是:由“南麓”至“中谷”至“中岭”至“西谷”至“其巅”,路线的转换极为清楚,由于作者登临的路线与众不同,很多景物人所未知,值得展示,因而能更充分的展现泰山的特点和风貌。接着描绘了以视觉为主的鸟瞰图:“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这幅画以南天门为主体,渗透着自然磅礴气势的群峰、晚日、城郭、河流,构成了一种无比壮美的意境,而那皑皑白雪,淡淡的夕照,飘然的雾带又在壮美中涂上了一层柔和的色彩。白雪与红日,静穆的群峰与飘动的雾带,在色彩、动静上又构成了对比和映衬,使这幅雪后登山图呈现出一种无与伦比的绚丽色彩和生动气势。
  第三幅:泰山日出图。这是整幅山水长卷的主体部分,地点在日观亭。“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这是写日出周围群峰的景象,一个“稍”字点出了天气由阴沉逐渐向晴朗转化的过程。下文正面写日出,“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在这段描述中有速度的变化,有色彩的变幻,有大海的衬托,更有红日升空君临天下的磅礴气势,它把泰山日出的雄浑气势,斑斓色彩写得淋漓尽致,至此作者意犹未尽,又用西边群峰作了进一步的渲染和陪衬:“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既描绘了旭日临空,光照万里的磅礴气势,又暗示了日观峰之高,是观日的最佳处,再次突出了日观峰这幅主景。从而创造出一个气势雄浑而又无比灿烂辉煌的人间图画来。
  第四幅:泰山景物图。作者分两个方面来描绘泰山景物:一是名胜古迹,祠宇石刻,抓住特征,一笔带过;二是描绘自然景物,作者抓三多(多石,石多平方,多松)、三少(少土,石少圆,少杂树)、三无(无瀑布,无鸟兽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寥寥几笔就把泰山的山、水、树、石的特点概括无余,在构图上也显得疏密有致,浓淡相宜。
  第五幅:登攀精神图。“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以及崖限当道、世谓天门,雾重冰坚、磴滑难攀,“大风扬积雪击面”,足以看出其路之险陡、攀登之艰难,气候之恶劣。“梅花香自苦寒来”,任何美好的事物的获得,均须付出艰辛的代价。作者能够看到如此壮美的日出,尽享如此独特的感受,这与他艰苦登攀的精神是分不开的。而正是这种肯登攀的坚忍精神,给泰山增添了一道更活跃更亮丽的风景。
  作者用丹青妙手勾画了这五幅壮美的山水图画,而在这幅长卷中又以日观峰为主体,使得主从相属,高下相倾,远近相配,色彩相融,把日出前后的景象及泰山风貌准确而富有气势地描述出来。
  山东省沂南县第二中学(276300)
其他文献
感恩  郑培科    虽然 我知道  仅仅感恩 是不够的  但是 除了感恩  我还能做些什么呢  愿祈祷的人自己也会受到庇佑  愿甘愿赠花的人拥有不老的容颜  愿天下付出爱的人都能得到情的回馈  愿在寒风中搭载别人的人拥有平安  在春风中向别人露出笑容  自己也会得到快乐  在寒风中拥抱别人  自己也会得到温暖    墙角  史若楠    我  努力突破城墙  为的是能在缝隙间  找到一线生机  
期刊
《雪》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的一篇,它与《野草》中的大部分篇目不同,不是用奇倔的意象和象征的语言表现作者的孤独前行与反抗绝望,而是用较有华彩的语言对照“江南的雪”与“朔方的雪花”,在“江南的雪”中又有自然的雪景与人工的雪景的对照,直到篇末才写到“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灵”,才隐约透露出《野草》那种“荷戟独彷徨”的韵调。  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雪》是一首动人的咏雪诗,是一幅美妙多姿的雪景
期刊
何其芳是现代著名诗人,也是散文家,写于1933年的《雨前》就是他的代表作。今天读来这篇散文仍不失为令人百嚼不厌的佳作。  1933年,日本已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又加紧蚕食华北,而国民党却采取了不抵抗主义。可以说当时的民族危机深重,社会政治气候低沉,因此作为有着民族气节的知识分子,面对这样的形势,不免陷入了彷徨,于是作者把这种对黑暗现实不满、失望,又没有找到出路的那种忧郁伤感的复杂情绪,借助那迟迟不
期刊
传统观点认为:《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兄专横势利、冷酷无情。初读文本,似乎是这样,但深入研读。认真玩味之后。便觉得这种评价又失公允。笔者以为:文学欣赏的核心是人性,要以人为本,不可取文之“义”而舍人之“性”。习惯上这样解读刘兄,是没有把他作为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看待,而是把他当做一个概念,一开始就把他定格为反面形象,即封建礼教、封建家长的化身,用他来反衬正面形象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叛逆精神。如果从情
期刊
诗歌鉴赏是高考复习的一个重要内容,师生都很重视这一内容的复习。许多教师立足复习用书,借助网络资料。将自己认为比较好的资料都拿来讲了,学生也练了,但在实际高考中,诗歌鉴赏题还是所有试题中得分难度最大的题目。  如何引领学生走出这一困境。取得共同的进步呢?诗歌鉴赏的复习首先要“入乎其内”,然后还要“出乎其外”。“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源于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虽然当初说的是作家观察和体验人生的方法,
期刊
新课程改革由关注学习的结果转为更多地关注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乐于学习,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勤于动手动脑,积极探索。一份精心设计的作业能够给学生带来成就感,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教师设计的作业成了学生易于接受、喜爱完成的作业,那么学生们就会觉得做作业是轻松、愉快、有趣的。课外作业就再也不是学生的负担了。因此,我们必须在作业设计上多下工夫,尤其是周末作业。    一、让剧本走进周末的时光    其实,语
期刊
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文章反映的内容,表面上看是一场家庭纠纷,婆媳不和,各不相让。实际上这是一场历史的诉讼,它表现的是封建家长制对青年男女婚姻爱情的摧残,尤为可悲的是,埋葬刘兰芝和焦仲卿这一对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不是别人,恰恰是他们自己的至亲——母亲和兄弟。而刘兰芝、焦仲卿之伟大,表现在对自
期刊
劝说别人,使对方接受你的观点,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巧舌如簧,顺风使舵,跌宕起伏,迂回转折;言语冒失,犯上冲突,夹枪带棒,言快语直。其效果天差地别,这里边有很多技巧,登门槛说就是其中的一种。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些耳熟能详的格言警句,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普通的芸芸众生,及所谓的谋衣糊口之辈,自不别说;即使是人中龙凤,及所谓的建功立业之人,能做到的也是屈指
期刊
“古诗文阅读”是2008年语文高考《考试说明》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而且,在古代诗歌的阅读鉴赏方面,将以主观题的方式进行考查。习惯于应付客观题型的广大师生,特别是不少复习备考中的学生,一时难以适应这种变化,往往存在着惶恐心理,不知该从何处入手去提高自己阅读鉴赏方面的能力,从而适应这种“更高”的要求。笔者认为,完全可以从古代诗歌最基本的、也是最有可能考查的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这两大方面着眼,而具体的突破口
期刊
一缕青丝,一撮黄土,一笑泯灭恩愁。  一弯新月,一泓璧潭,一览烟波倒影。  倾听是五千年流淌的河,涓涓不绝,流出了黄土地,流出了黄面孔,流出了华夏大地的芸芸众生。  倾听是一支神笔,龟背上长出了汉字,汉字上长出了华夏。一代代,一脉脉,吸天地之灵气,吸日月之精华。  我站在历史的海岸倾听那一道道沟渠:楚大夫沉吟江畔,九死不悔;魏武帝扬鞭东指,壮心不已;陶渊明悠然南山,饮酒采菊……倾听纵然阿谀污蔑蒙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