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改以前高中文化史的内容往往无足轻重,而且不在高考的范围之内。新课改后,高中文化史内容单独成册,更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区域。从长远看,学习文化史内容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从短期看,学习文化史的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高考成绩。毋庸置疑文化史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因此,如何讲好文化史,并且讲出“历史味”,使之与文学史、艺术史分开,这成为高中历史老师们的一个难题。首都师范大学赵亚夫教授就如何将高中历史必修三《文化发展历程》讲出历史味而与文学史、艺术史等区分开来,给了我们三把尺子:背景;差异;过程。①在这里我结合赵教授的观点扩展开来谈一谈具有历史味的历史课是什么样的,请各位专家和同行指正。历史课应该是“四有”味的。即有背景、有史料、有人味、有功能。
【关键词】历史课;有背景;有史料;有人味;有功能
“有背景”的历史课
任何的人和事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发生。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所以讲文化史的任何一课时都要备足背景知识否则无法解读任何一个文化现象和文化人物。例如,宋朝偏安一方,可以说只有“半壁江山”为何在漫长的中国封建时代,宋代文化无论在科学技术、哲学思想、教育、文学、艺术、史学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宋朝采取的重文轻武制度。如果教师不在课堂上讲清这一点很难理解宋代文化超越唐朝的高度繁荣。
“有史料”的历史课
“论从史出”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中学历史教学要求遵循的基本原则。历史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②那存储“历史信息”的载体无疑就是史料,所以历史教师要有材料意识,在平常的历史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对材料的选择以及解读。解读史料是历史教学的关键,从材料中感悟历史是历史教学的价值所在。
例如,我们讲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时往往会认为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何以得出此结论?史料为证:“所以倡导民生主义,就是因贫富不均;……闻得有人说,民生主义是……夺富人之田为己有,这是他未知其中道理,随口说说,不必管他。……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 ③(引自《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没有史料的历史课是没有说服力的历史课,是没有味道的历史课。
“有人味”的历史课
一切历史都是人的历史。历史是人的解放、人的发展的历史,是人类不断探究自己并不断完善自己的过程;历史发展中,充溢着人的个性张扬和聚敛 ;历史是人类睿智的化身,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浓缩着人类的创新意识、能力和创新精神。不同历史人物的不同个性也会对历史产生不同的影响 。正如恩格斯所说:“人们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期望的目的而创造自己的历史,却不管这种历史的结局如何。而这许多按不同方面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影响所产生的结果就是历史。”( ——恩格斯 )
因此教师要把历史课讲出“人味”。例如,如果没有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这些鲜活人物的活动,哪有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熠熠生辉!
“有功能”的历史课
历史有传承文化的功能。
对孔子、老子、百家争鸣的学习让我们传承传统文化。“仁”、“有教无类”我们现在也在提倡。
历史有借鉴的功能。
英国诗人雪莱曾这样写道:“历史,是刻在时间记忆上的一首回旋诗。”
我们可以从过往相似的历史事件中吸取经验教训。
历史可以经世致用。
“以史为鉴”,“读史明智”……都在强调着历史学的现实指导作用,对个人、对民族、对人类的启示和帮助。
英国历史学家卡尔?贝克尔说得好,“只有借助现实,我们才能理解过去;只有借助过去,我们才能充分理解现实。现实和历史是相互对应的两扇窗户,关闭了其中任何一扇窗户,彼此的沟通就难以实现。”因此历史课要“有功能”才能实现历史与现实的沟通。
历史是文化大餐,历史课应该味道十足,香气四溢。
参考文献
[1]2009年山东省高中教师全员培训专题六文本资料
[2]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P4
[3]引自《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关键词】历史课;有背景;有史料;有人味;有功能
“有背景”的历史课
任何的人和事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发生。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所以讲文化史的任何一课时都要备足背景知识否则无法解读任何一个文化现象和文化人物。例如,宋朝偏安一方,可以说只有“半壁江山”为何在漫长的中国封建时代,宋代文化无论在科学技术、哲学思想、教育、文学、艺术、史学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宋朝采取的重文轻武制度。如果教师不在课堂上讲清这一点很难理解宋代文化超越唐朝的高度繁荣。
“有史料”的历史课
“论从史出”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中学历史教学要求遵循的基本原则。历史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②那存储“历史信息”的载体无疑就是史料,所以历史教师要有材料意识,在平常的历史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对材料的选择以及解读。解读史料是历史教学的关键,从材料中感悟历史是历史教学的价值所在。
例如,我们讲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时往往会认为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何以得出此结论?史料为证:“所以倡导民生主义,就是因贫富不均;……闻得有人说,民生主义是……夺富人之田为己有,这是他未知其中道理,随口说说,不必管他。……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 ③(引自《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没有史料的历史课是没有说服力的历史课,是没有味道的历史课。
“有人味”的历史课
一切历史都是人的历史。历史是人的解放、人的发展的历史,是人类不断探究自己并不断完善自己的过程;历史发展中,充溢着人的个性张扬和聚敛 ;历史是人类睿智的化身,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浓缩着人类的创新意识、能力和创新精神。不同历史人物的不同个性也会对历史产生不同的影响 。正如恩格斯所说:“人们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期望的目的而创造自己的历史,却不管这种历史的结局如何。而这许多按不同方面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影响所产生的结果就是历史。”( ——恩格斯 )
因此教师要把历史课讲出“人味”。例如,如果没有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这些鲜活人物的活动,哪有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熠熠生辉!
“有功能”的历史课
历史有传承文化的功能。
对孔子、老子、百家争鸣的学习让我们传承传统文化。“仁”、“有教无类”我们现在也在提倡。
历史有借鉴的功能。
英国诗人雪莱曾这样写道:“历史,是刻在时间记忆上的一首回旋诗。”
我们可以从过往相似的历史事件中吸取经验教训。
历史可以经世致用。
“以史为鉴”,“读史明智”……都在强调着历史学的现实指导作用,对个人、对民族、对人类的启示和帮助。
英国历史学家卡尔?贝克尔说得好,“只有借助现实,我们才能理解过去;只有借助过去,我们才能充分理解现实。现实和历史是相互对应的两扇窗户,关闭了其中任何一扇窗户,彼此的沟通就难以实现。”因此历史课要“有功能”才能实现历史与现实的沟通。
历史是文化大餐,历史课应该味道十足,香气四溢。
参考文献
[1]2009年山东省高中教师全员培训专题六文本资料
[2]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P4
[3]引自《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