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到荼蘼春事了的五月,读王盛弘的旅游散文集《十三座城市》,感觉不像是旅游,倒像是家居,不是给你带在路上看的指南,却是假日窗台上的一抹花影。这书里满满都是一人独游的意态从容与优雅闲适,朝颜酡然,春风和煦,仿佛去到哪里也不重要了。那心里一亩一亩田,是一个永远不醒的梦,伴随着作者与路人,唱到了山巅水涯无尽头。
旅游散文,说真的近年我们可是看多了,舒国治和曾郁雯笔下的京都就各有各的精彩,可是把三岛由纪夫、周作人和琦君兜得到一起,这可真够特别的。新生代诗人鲸向海在书序中形容王盛弘的人就像一株植物:“枝条强健,叶片清洁,性好阳光,温暖多汁而不花稍,幽静多梦而无病虫害”,我觉得还应加上:“能适应各种光害与尘埃,在滚滚红尘里,有自动过滤清洁洒水系统”。从《慢慢走》、《关键字:台北》到《十三座城市》,他就是这么一径飒爽静观,不动不惊的,套句胡兰成的话,像新发的杨柳枝桠一样不染尘埃。
因此王盛弘的文字算是走“中性风”,也像是跨越了时间与地域的不老精灵,没有明显的世代属性,不同年纪的读者都不难从中找到与自己对应的元素。老灵魂寄居在年轻的肉身里,是青春的边界,既老成又叛逆;而平衡感拿捏得好,更使得这些原本应该散碎的随性随感,像顶级寿司醋饭一般清越适口,齿颊留香。名为“十三座城市”,实则各地比重不一,没有一般旅行地图的预谋感与企图心,这让人读来很是放心。主题散文鲜少有不失败的,愈刻意愈不讨巧,所幸王盛弘《十三座城市》以个性与文采弥补了这可能的缺陷。
在《十三座城市》里,王盛弘写城市的喧嚣,同时也道出那背后的惘惘孤独。上海街头车马杂沓,人声鼎沸,襄阳菜市里高声喊价,斗智亦斗力;兰桂坊纸醉金迷,歌舞升平的背后是物是人非的寂寞。美丽的东方夜明珠啊!夜幕低垂时,那绚丽的灯火,仿佛是每个人累积的大量压力,“哗的把整个香港燃烧了起来”。
王盛弘文字上的耽溺不多,暗示却也够了。例如他着迷三岛由纪夫的疯魔与病态,一代文豪在东京本愿寺演讲后当众切腹自戕,像樱花辞枝,萎谢于地,像《金阁寺》一样具毁灭性的美。在京都看野草闲花,独独一株美艳不可名状,名为“彼岸花”的,吸引了王盛弘的目光。“彼岸花”又称“曼珠沙华”,佛教的幽灵地狱,天界人间,充满死亡与引渡的隐喻。冶艳和妖异、灾难、死亡的超链接,让人想起1980年代冲撞体制的梅艳芳,或者加一个张国荣,一种不祥的美。表面上写旅游,内里充满了性灵本质的暗示。
《十三座城市》中,王盛弘的旅行脚步遍及日、韩、英、法、西班牙与中国大陆多处城市,基本上是个雅痞背包客,走布尔乔亚英式优雅风。此书中,栖迟最久,着意最深的,大约是京都一地。书中所附许多取景完美的镜头,禅意渺远,水光澹澹,也相当符合他那主流媒体型男编辑的洁癖性格。在北国雪乡,讲究朴素极简的茶道与禅风,树多枯枝,画必留白,叶应凋零,人如芥子。光线稀微才能显出阴翳美学,故而每座寺院都作瞌睡状。王盛弘“旅游三棱镜”三本书自成系列,让人想起另外一个也是彰化小农村出身的编辑作家蔡逸君,《跟我一起走》是那么阳光灿灿一头汗,苦行僧式地迈着庄脚人的步伐,自台北往中部乡间行进,露宿在小学或车站,吃不尽的碗粿和路边饭丸。同样是“慢慢走”,其间光景何其不同。
《十三座城市》的行游处处,心香一瓣,涵盖了写实与幻境,是颇为魅人的地方。王盛弘写英伦的周日清晨,孩童翻越围墙花篱捡拾后院足球;电视里金发型男主厨奥利佛笑容俏皮,令人心旌摇曳。伫立在鹅卵石铺成的清冷街道上,想象街道尽头就是哈利波特的“霍格华兹学院”;伦敦皇家植物园光影灿然,有历史的余香,合该上演休葛兰和茱莉亚罗伯兹《新娘百分百》的情节;在法国巴黎,踮脚看莫内吉维尼花园里的摆设,惊羡于画家书柜中满满的园艺书籍。这桩桩件件,都充满人的真实情味和想象的超越。同时,王盛弘就有本事那么不愠不火地把人的鲜活写到骨子里去。例如在台北“圆山别庄”改建的“台北故事馆”里,每周五举办“文学沙龙”邀请作家聚会,餐点精致价昂,阿盛勉强点了猪脚,还频呼“太贵了真的太贵了”的模样,可不是把人真的给写活了!
世界上有没有一列生命的快车,可以开往定点生根的俗世生活?王盛弘在《开往菲格雷思的列车》一文中,点出了旅人的疲惫思索和安家落户的渴望。在千门万户的社会里,他也只不过想“找个位置安措自己”,或者说,“在这社会的众多角色中,找一个适合的,安定的,将自己稳稳种下,并期待着在收获的季节能够结实累累”。读王盛弘的散文,就像经历超现实艺术大师达利的奇幻之旅,那植物聚光,窗景历历,都是梦田处处,开尽梨花春又来,那一个阳光灿亮处,永远不醒的梦。
旅游散文,说真的近年我们可是看多了,舒国治和曾郁雯笔下的京都就各有各的精彩,可是把三岛由纪夫、周作人和琦君兜得到一起,这可真够特别的。新生代诗人鲸向海在书序中形容王盛弘的人就像一株植物:“枝条强健,叶片清洁,性好阳光,温暖多汁而不花稍,幽静多梦而无病虫害”,我觉得还应加上:“能适应各种光害与尘埃,在滚滚红尘里,有自动过滤清洁洒水系统”。从《慢慢走》、《关键字:台北》到《十三座城市》,他就是这么一径飒爽静观,不动不惊的,套句胡兰成的话,像新发的杨柳枝桠一样不染尘埃。
因此王盛弘的文字算是走“中性风”,也像是跨越了时间与地域的不老精灵,没有明显的世代属性,不同年纪的读者都不难从中找到与自己对应的元素。老灵魂寄居在年轻的肉身里,是青春的边界,既老成又叛逆;而平衡感拿捏得好,更使得这些原本应该散碎的随性随感,像顶级寿司醋饭一般清越适口,齿颊留香。名为“十三座城市”,实则各地比重不一,没有一般旅行地图的预谋感与企图心,这让人读来很是放心。主题散文鲜少有不失败的,愈刻意愈不讨巧,所幸王盛弘《十三座城市》以个性与文采弥补了这可能的缺陷。
在《十三座城市》里,王盛弘写城市的喧嚣,同时也道出那背后的惘惘孤独。上海街头车马杂沓,人声鼎沸,襄阳菜市里高声喊价,斗智亦斗力;兰桂坊纸醉金迷,歌舞升平的背后是物是人非的寂寞。美丽的东方夜明珠啊!夜幕低垂时,那绚丽的灯火,仿佛是每个人累积的大量压力,“哗的把整个香港燃烧了起来”。
王盛弘文字上的耽溺不多,暗示却也够了。例如他着迷三岛由纪夫的疯魔与病态,一代文豪在东京本愿寺演讲后当众切腹自戕,像樱花辞枝,萎谢于地,像《金阁寺》一样具毁灭性的美。在京都看野草闲花,独独一株美艳不可名状,名为“彼岸花”的,吸引了王盛弘的目光。“彼岸花”又称“曼珠沙华”,佛教的幽灵地狱,天界人间,充满死亡与引渡的隐喻。冶艳和妖异、灾难、死亡的超链接,让人想起1980年代冲撞体制的梅艳芳,或者加一个张国荣,一种不祥的美。表面上写旅游,内里充满了性灵本质的暗示。
《十三座城市》中,王盛弘的旅行脚步遍及日、韩、英、法、西班牙与中国大陆多处城市,基本上是个雅痞背包客,走布尔乔亚英式优雅风。此书中,栖迟最久,着意最深的,大约是京都一地。书中所附许多取景完美的镜头,禅意渺远,水光澹澹,也相当符合他那主流媒体型男编辑的洁癖性格。在北国雪乡,讲究朴素极简的茶道与禅风,树多枯枝,画必留白,叶应凋零,人如芥子。光线稀微才能显出阴翳美学,故而每座寺院都作瞌睡状。王盛弘“旅游三棱镜”三本书自成系列,让人想起另外一个也是彰化小农村出身的编辑作家蔡逸君,《跟我一起走》是那么阳光灿灿一头汗,苦行僧式地迈着庄脚人的步伐,自台北往中部乡间行进,露宿在小学或车站,吃不尽的碗粿和路边饭丸。同样是“慢慢走”,其间光景何其不同。
《十三座城市》的行游处处,心香一瓣,涵盖了写实与幻境,是颇为魅人的地方。王盛弘写英伦的周日清晨,孩童翻越围墙花篱捡拾后院足球;电视里金发型男主厨奥利佛笑容俏皮,令人心旌摇曳。伫立在鹅卵石铺成的清冷街道上,想象街道尽头就是哈利波特的“霍格华兹学院”;伦敦皇家植物园光影灿然,有历史的余香,合该上演休葛兰和茱莉亚罗伯兹《新娘百分百》的情节;在法国巴黎,踮脚看莫内吉维尼花园里的摆设,惊羡于画家书柜中满满的园艺书籍。这桩桩件件,都充满人的真实情味和想象的超越。同时,王盛弘就有本事那么不愠不火地把人的鲜活写到骨子里去。例如在台北“圆山别庄”改建的“台北故事馆”里,每周五举办“文学沙龙”邀请作家聚会,餐点精致价昂,阿盛勉强点了猪脚,还频呼“太贵了真的太贵了”的模样,可不是把人真的给写活了!
世界上有没有一列生命的快车,可以开往定点生根的俗世生活?王盛弘在《开往菲格雷思的列车》一文中,点出了旅人的疲惫思索和安家落户的渴望。在千门万户的社会里,他也只不过想“找个位置安措自己”,或者说,“在这社会的众多角色中,找一个适合的,安定的,将自己稳稳种下,并期待着在收获的季节能够结实累累”。读王盛弘的散文,就像经历超现实艺术大师达利的奇幻之旅,那植物聚光,窗景历历,都是梦田处处,开尽梨花春又来,那一个阳光灿亮处,永远不醒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