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性

来源 :少儿科学周刊·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lian06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是一门艺术,因为教学可以给学生以智慧的启迪和优美的享受,学生在美的享受中获得了进步,这也是教学的艺术魅力。提问教学也是一门艺术,它是教师提出问题或者诱导学生质疑发问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促进学生参与学习、理解和应用知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的教学行为方式,它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的最常用手段之一。既然提问是语文教师常用的教学方式之一,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就更应该运用它的艺术性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 语文课堂提问不当的种种表现
  简单肤浅的是非问。提问是为了更好地启发学生积极进行思维,因此,那些不加思考就能回答的是非提问,或思考性很差的提问都是不高明的提问。如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他是哪国人,等等。
  复杂深刻的艰涩问。提问过深,学生不知所云,回答不了;提问过大、过泛,学生不知如何回答;提问过于繁难,问题脱离了学生知识、能力、思维实际水平。
  漫无目的的满堂问。满堂问,为问而问,提问不加选择,其结果是提问有余,解疑不足。课堂气氛看似热闹,学生却受益不大。
  不让学生问的教师独角问。听课中,不少语文教师习惯于自己提出问题,学生解答或教师代学生解答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这样,老师不了解学生有哪些疑问而去提问,必然是盲目的提问,会导致教师问的学生无疑问,而学生真正有疑问的教师因不了解而不问。
  二、 语文课堂提问的意义和作用
  提问的主要目的是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学会怎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提问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外因,而提问最重要的作用就是通过教师提问的示范、指引和潜移默化作用,让学生学会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教师提问才能成为学生“自我提问”的头脑中不断涌现问题链的一种最佳影响源,思维活动的外因也才会自然地转化为学生思维活动的内驱力。而会提问的语文老师几乎每节课都要精心创设各种问题情境,编拟不同水平、形式多样、引人深思的问题,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问答。
  课堂提问的作用主要有:①以问助讲。教师无论是导入新课,讲解新课,还是结束讲授,都离不开使用提问的手段,提问起到了导入课题、讲解课题、结束课题的作用。②提问能把学生引入到“问题情境”,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特定的事物、现象、教学专题上来。③通过提问,可以引导学生回忆、联系、分析、综合、概括,从而获得新知识,形成新概念和新的能力的作用。
  三、 语文提问教学的艺术性
  语文教学有其固有的规律,我们教师只有遵循它,不断探索,才可以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语文提问教学应遵循的原则与艺术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问题要具有价值性。提问不是为问而问,而是为了解决问题、解决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而设计的。尤其是要围绕学习目的的要求,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节点,将问题集中在重点、难点上,以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揭示薄弱点。应多编拟能抓住教学内容的内在矛盾及其发展的问题,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尽量少问些非此即彼的问题。例如我在讲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针对文中提到的“这几天,心中颇不宁静”设问:“是什么原因造成朱自清心中不宁静的呢?”这里,学生只有了解朱自清的生平资料、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朱自清的家事方可得出其中的原委——国事、家事双重原因造成的。
  问题难易要适度。问题的设置要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不能过易,太易学生无兴趣,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不能过难,太难学生摸不着边际,会打击学生,使学生望而生畏。所以,问题应设在适中的水平,要本着“跳一跳能够摘到桃子”的原则进行设问,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大部分学生刻苦学习的精神。
  问题明确,要具有启发性。课堂气氛活跃、融洽,能引起师生感情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习积极性达到高潮,这主要取决于教师的启发性提问的课堂调节。因此,设问指向明确,问题具有启发性,就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尤其是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引导学生认清问题的实质,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
  提问要注重真实性,应真正触及学生认识的矛盾,刺激学生产生探求欲望,推动其积极思考。同时,提问还要追求开放性,不要以书本上的固有答案和教师自己的已有结论限制学生的思维,应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提出自己的创意和经验。例如我在讲授莫泊桑的《项链》中的路瓦栽夫人时,我设问:“我们总是居高临下地嘲笑路瓦栽夫人爱慕虚荣、贪图享乐而自食其果。但如果我们抛弃阶级分析的种种偏见,换个角度来评价路瓦栽夫人,你觉得她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此题一出,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吃苦耐劳”“诚实守信”“肯干能干”等词汇从学生口中脱出,学生各抒己见,从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提问要注意时机性。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见只有当学生具备了“愤悱”状态,即到了“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之时,才是对学生进行“开其意”和“达其辞”的最佳火候,这就要求教师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其实,我们在讲、练、读、议诸环节都可以提问或者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活动。我们还要善于运用转入、点题、指引、沉默、暗示、查核、强化、引申、更正等技巧,启发学生答问,推动学生参与教学。
  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具有全体性。教学中,我发现个别语文教师提问时总是偏向少部分的先进生,忽视了大部分的中等生和后进生,这很容易造成两极分化的局面,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语文提问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集中在几个人身上,提问的知识面不仅要广泛,而且要紧密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要抓住重点、难点、关键点。提问既要注意好、中、差比例,还要注意男、女生比例,这有利于树立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公平、公正形象,使学生觉得自己没有被放弃,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在讲授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时,我设置:“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钟情于秋的描写,如杜牧的《山行》、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等,那么同学们心中的秋是什么样子呢?”问题一出,学生纷纷谈论自己心中的秋天的样子,就像走进了秋天一般。
  提问教学还要注意提问的层次性。提问要考虑不同对象的反应差别,针对优秀、中等、较差学生要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即应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要善于提出能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适合他们发展思考力的有针对性的问题。如反馈提问时,以差生为主;复习巩固时以中等生为主;巩固消化新知识并有一定难度时要以优秀生为主,这样做有助于学生树立信心,培养学生兴趣,因材施教,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要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在教学的过程中,遇到困难、产生疑问的是学生,因此问题的发现者、提问者理应也是学生,而教师应成为学生思考学习的激励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要大胆地把问的权利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多思考、多质疑、多讨论,使学生有充分的机会去发现、研究、创造。
  总之,只要我们语文教师认真研究教学,大胆进行教学改革,遵循提问教学的规律,发挥提问的艺术性,就一定会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其他文献
实施语文素质教育,首先要回答什么是素质教育,什么是语文素质教育。所谓素质教育就是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简而言之,让学生“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主动发展”的教育。我认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堂实施素质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一、突破教材,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语文课堂教学可以适当突破课本范围,不拘泥于教材。这样做的好处有以下几点:一是利于学生学习。突破课本的范围教学,
[摘 要]小学语文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或直抒,或含蓄,或激昂,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朗读教学的策略,引导学生领会文本的内涵,感受文章的韵味,体会文中的情感,强语言的敏锐性。同时,朗读对于锻炼学生口才,促进学生记忆,丰富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增强对语言艺术的欣赏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教学 实践与探索  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传统的教学媒体与现代教学媒体有机地联系起来,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充分发挥各自的教学功能,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课堂中利用这些有利的条件,改变现有的教学方式,使多媒体技术与我们的课堂紧密联系起来,为我们的教学服务。在教学实践中,我有一些想法和做法与大家一起交流、探讨。  一、利用多媒体课件导入新课,激发学习的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
科学探究是学习生物学有效的途径之一,它有助于学生形成对生命世界的正确认识、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和对生物学规律的领悟,应作为高中生物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和方法。设计一个基于探究的实验活动对于一般的实验教学来说,只要能在两方面加以改变,就可以将验证式的实验转变成开放性探究实验。一是改变实验活动在整个教学中的优先次序,不要将实验活动安排在教学的最后,让学生在实验前还不知道实验的结果;第二是将以往只注重验证课本理
[摘 要]中职英语教学还面临诸多的挑战,任务型教学法为中职英语教学提供了一种模式。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模拟会话场景,引导学生正确的将所学内容运用在实际情况中,这是对学生英语兴趣的激发,增强了学生说英语的勇气,更为以后工作武装了自己。同时,随着任务型教学法与中职英语结合时间的延长,教师可尝试让学生自己设想所学内容能用语怎么样的情景,并鼓励学生展示出来。这也正是笔者正在尝试的内容。  [关键词]中
摆在数学教师面前的任务是艰巨的,需要两个转化:一是在重视教法的基础上向重视学生学法的研究上转化;二是要求教师由讲授型向科研型进而向创新型转化。笔者认为:要提高数学教育教学质量,必须千方百计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关键是用数学理论指导数学实践,把数学思想方法贯穿于数学教育的始终。毛泽东曾教导我们:“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完全在于应用。”数学思想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