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超级电容器作为新兴能源化工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优异的功率密度受到广泛关注。近年来,随着新材料的应用及新体系的出现,当前超级电容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文章结合该课程的实际教学内容,介绍了超级电容器相关知识的补充和修正,分析了标准化教学内容的优化与标准化教学体系的构建,以期提高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超级电容器作为新兴能源化工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优异的功率密度受到广泛关注。近年来,随着新材料的应用及新体系的出现,当前超级电容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文章结合该课程的实际教学内容,介绍了超级电容器相关知识的补充和修正,分析了标准化教学内容的优化与标准化教学体系的构建,以期提高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其他文献
探究高校学生的移动学习准备状况是成功开展移动学习的前提。文章以上海、浙江、山东、江苏等地区的295名高校学生为样本,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高校学生的移动学习准备情况,并基于因子分析得到可能性、益处、偏好、外部影响、忧虑5个因子,据此分析高校学生的移动学习准备情况,再应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方差分析等方法进一步探究了移动学习准备与高校学生技术整合水平、学习方式倾向、年级、专业类型、移动学习经历、性别等的相关关系,最后提出相关的建议。研究发现,高校学生的移动学习准备状况处于起步阶段;学生的技术整合水平、未来学
四川大学坚持面向工业、服务社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提高制药分离工程课程质量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文章从制药分离工程课程的特点和内容出发,在教学方法、教学资源、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教学改革举措,具体包括重视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灵活运用、开展企业见习、多元化评价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以期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工程应用能力。
当前工程伦理教学存在“规训”主导教学、片面强调伦理判断和决策能力及案例在角色和时间上的封闭性三方面的问题,最终导致跨文化达成伦理共识能力的培养缺位。针对此问题,浙江大学(ZJU)和弗吉尼亚大学(UVa)以跨文化为突破口,在注重伦理主体的完整性、互动的探索性和视角的启发性原则指导下,以开放式场景为载体,以学生多阶段互动为主要形式展开教学,通过教学设计塑造恰当的学生、场景与教师三者的关系,从而为达成伦理共识营造良好的氛围。本次教学实践提炼出“识别异同—建构意义—扩展视域”的路径,用以培养学生跨文化达成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高等工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部分,“金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燕山大学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基于OBE人才培养理念,根据专业特点构建了渐进融合的项目式“金课”教学体系;将课程思政融入“金课”教学方案,落实和支撑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毕业要求;采用“教、学、考、评、竞”一体化的“金课”建设和实施方案,确保人才培养成效。
为了进一步加强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实现课程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工程流体力学课程以PBL教学模式为中心,采用雨课堂开展混合式教学,通过分组讨论、案例讲解和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相关知识点,提出理论公式并讲解,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以满足新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板书作为知识传递媒介,对于教学的实施至关重要。随着多媒体智慧教学的兴起,工科专业课程的板书教学受到冷落。针对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学生记笔记难、学习不扎实等问题,文章指出,在教学设计时要合理融入手写板书教学,为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与空间,以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使其更好地抓住核心教学内容。
随着“学术科学作为经济引擎”理念认同范围的扩大,高校对构建创新生态系统日益重视。文章在回顾创新系统、创新生态系统模型、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创新生态系统构建实践的基础上,对地方工科高校构建创新生态系统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了分析,同时对一批代表性地方工科高校通过明确创新创业定位、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激励教师创业活动、畅通成果转化渠道、创新产学合作机制等方式构建创新生态系统、促进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形成和发展的探索进行了梳理,以期为地方工科高校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提供参考。
根据在线教学的特点,文章基于腾讯会议和智慧树教学管理平台,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实践、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多元化教学评价三方面出发,构建了化工原理课程在线教学模式,并取得了较好的实施效果。此次教学实践可为其他课程在线教学提供借鉴。
文章介绍了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培养目标、基本思路、内容、实施步骤及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多元化精英工程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经验。近年来,学院的卓越工程师培养取得显著成效,该培养体系在全面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学生毕业5年后的就业状况及职业发展可作为评价培养目标是否合理的重要依据。文章以武汉工程大学生物工程专业为例,对该专业2009—2011级学生毕业5~7年后的就业状况进行调查,并从服务区域、工作领域和工作性质方面与毕业当年的就业状况进行对比分析,以评价专业培养目标的达成情况及合理性。结果表明,生物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中的人才服务区域定位和职业领域定位合理,对毕业生的职业预期也与实际情况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