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潜台词,是指台词中所包含的或未由台词完全表达出来的言外之意;同时也比喻不明说的言外之意。所谓的“话中话”、“弦外音”、“言外之意”都指的是潜台词。通常情况下,潜台词在人们日常口语交际活动中较为活跃。在书面语言中,潜台词常在剧本或小说中以台词的潜在形式出现。无论它的表现形式如何,我们都应知道,潜台词并非独立于语言之外的思想,恰恰相反,它是使用语言时对特定语言环境的必要补充。听“话外之意”,还得沿着“话里”的踪迹去寻找相应语境的提示,才能全面地理解整个话语的深层意义。
潜台词作为语言的一条面纱,使语言蕴含了潜在的、隐喻的、深刻的内涵,提升了语言的韵味、意境和表现力。在以语言为根基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我们随处可见“潜台词”的行迹,甚至这些行迹表现在语文试卷当中。下面我们将从语文教学和试卷题目两个层面,以举例的形式来说明潜台词对理解文本和把握题目的重要性。
1 语文教学中的潜台词
名著之所以成为经典自有其独特的魅力,语言表达效果是其成为经典的一个重要因素。这其中,如果我们能够根据社会环境,人物心理结合语境去理解文本中未浮出水面的“潜台词”,必能使语文教学上一个台阶。
实例1:宝玉从梦中惊醒,睁眼一看,不是别人,却是林黛玉。宝玉犹恐是梦,忙又将身子欠起来,向脸上细细一认,只见两个眼睛肿的桃儿一般,满面泪光,不是黛玉,却是哪个?宝玉还欲看时,怎奈下半截疼痛难忍,支持不住,便“嗳呦”一声,仍就倒下,叹了一声,说道:“你又做什么跑来!虽说太阳落下去,那地上的余热未散,走两趟又要受了暑。①我虽然挨了打,并不觉疼痛。我这个样子,只装出来哄他们,好在外头布散与老爷听,其实是假的。你不可认真。”此时林黛玉虽不是嚎啕大哭,然越是这等无声之泣,泣噎喉堵,更觉得厉害。听了宝玉这番话,心中虽然有万句言词,只是不能说得,半日,方抽抽噎噎地说道:②“你从此都改了吧。”(《红楼梦》第三十四回)这里画线两句暗含潜台词,需要我们深入了解:①句中宝玉的话是真的吗?②句中黛玉的话有何意味?
根据《红楼梦》原著,①句中宝玉的话当然不是真的,他故意把自己挨打的疼痛说轻意在安慰黛玉,以免她伤心难过,是对林黛玉爱意的体现。黛玉在《红楼梦》中和宝玉一样,厌恶为考取功名而死读书。如今②句黛玉却一反平时的性格,劝诫宝玉为考取功名读书,可想而知,这句话中饱含了对宝玉的体贴,对宝玉挨打的心疼,更表达了她在封建统治者家长专制面前的委屈、哀怨和无可奈何。如果学生能理解到这句话背后的深意,才不会觉得这一情节与黛玉性格矛盾,相反,对黛玉这一形象的理解更加丰满。
实例2:“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觉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绝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鲁迅《呐喊》自序)
要想让学生理解鲁迅写《呐喊》以及《呐喊》所表达的主题,这两段话中加点词的含义是关键。我们都知道,这段话中加点的词是有暗指的,即潜台词。为降低初学者理解这段话的难度,老师可为之铺设“梯子”——给出“铁屋子”和“熟睡的人们”这两个词的解释(铁屋子:比喻黑暗的社会,熟睡的人们:受封建社会思想的毒害,精神麻木尚未觉醒的国民),再让学生揣摩品味“大嚷起来”和“较为清醒的几个人”的深意。不难得出,“大嚷起来”是指为呼唤民众而发出的呐喊,“较为清醒的几个人”是指在新思想的宣传鼓励下开始觉醒的人。
2 试题中的潜台词
试想,我们把语文中考试卷比作出题人与考生的一场对话,那么,试卷中的题目就是出题人的台词,试卷上的答案就是考生的台词。考生要想避免“驴唇不对马嘴”的情形出现,就得不仅读懂出题人的“台词”,有时还得读懂出题人的“潜台词”。
试题中的潜台词归结起来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直接考察深层含义题,一类是间接考查深层含义题,即题目中蕴含隐含条件,学生只有读懂这层隐含条件才能把题目做对。
2.1 直接考查深层含义题。这类题的特征是直接让学生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一般情况下,学生需要结合上下文,根据具体语境及作者的思想情感,才能挖掘出深层含义。
实例3:用直白的语言写出画线句子的真实含义,并指出其表达效果。“我万一跑了呢?”“你不会离开爷爷的。”“万一有这种事,爷爷你怎么样?”“万一有这种事,我就驾了这只渡船去找你。”翠翠嗤地笑了。“凤滩,茨滩不为凶,下面还有绕鸡笼;绕鸡笼也容易下,清浪滩浪如屋大。爷爷,你渡船也能下凤滩、茨滩、青浪滩吗?那些地方的水,你不说过全是像疯子,还怕大水大浪?”祖父说:“翠翠,我到那时可真像疯子,还怕大水大浪?”(沈从文《边城》节选)
结合上下文,爷爷把自己说成像疯子,不怕大水大浪。其言外之意是:如果我的孙女不见了,那我会不顾自己的生命发疯一样的去找你。不顾自己的生命要去找孙女,由此,可进一步挖掘出爷爷对孙女深沉的爱,爱孙女胜过爱自己。
实例4:选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潜台词是什么?平曰:“吾累随丞相经阵,每到之处,丞相尽意指教。今观此山,乃绝地也:若魏兵断我汲水之道,军士不战自乱矣。”谡曰:“汝莫乱道!孙子云:置之死地而后生。若魏兵绝我汲水之道,蜀兵岂不死战?以一可当百也。吾素读兵书,丞相诸事尚问于我,汝奈何相阻耶!”(罗贯中《三国演义》之《失街亭》)
“丞相诸事尚问于我”意思是平时丞相尚且向我询问一些战事上的事。这是《失街亭》中王平和马谡的对话,两个人都提到了丞相。王平的意思是我经常得到丞相指点,看出这个地方是安营扎寨的“绝地”,而马谡也把丞相搬了出来,说丞相还向我询问军事,他的潜台词是我对军事上的学问比你王平多的多了。由此,我们也看出马谡性格上的弱点——纸上谈兵,目中无人,更不难找到失街亭的原因了。 2.2 间接考查深层含义的题。这类题的问题呈现形式比较隐晦,并不直接以考查言外之意和深层含义为题目。其特点是考查学生自己在题干中寻找“潜台词”的能力,只有找到这些潜在的信息,才能真正的理解题意,做对题目。
实例5:根据所给例句,再仿写两个句子。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如果你是一棵大树,就洒下一片阴凉;如果你是一泓清泉,就滋润一方土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题考查的既是续写又是仿写,学生除了要把握好仿写的句式(如果……就……)及修辞(比喻、排比)外,更重要的是别偏离所给例句的中心——奉献精神。此题中,奉献一句并不在需仿写的例句当中,但它作为整个句子的中心句对后面的句子有统领作用,所以,在这里出题人将它作为“潜台词”旨在考查学生对中心句与举例句之间潜在的统领关系。
实例6:根据语境,仿照画线句子,在横线上填写内容。要求运用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冲它哭,它便冲你哭;你冲它笑,它便冲你笑。这恰如:悲观的人,把挫折视为烂泥潭,一点一点陷入人生的困境;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做这道题的时候,有的同学继续仿写了与“挫折”表意相近的句子,我们说这是错误的,是没有审清题意。其实,例句给出了“哭”和“笑”两个层面,这里分号是个明显的语言标志,出题人潜台词是让考生从“挫折”的反面角度(即与“乐观”相近的词)出发去仿写横线上的句子,以达到表意完整。所以答案应为“乐观的人,将失败当做垫脚石,一步步走向人生的成功。”那么,怎么能够一下子就抓住出题人的“潜台词”呢,我们还应以出题人给出的“台词”为根据去寻找。题目中“这恰如”三个字就是理解出题人潜台词的提示,暗示出仿写句与例句之间的对应关系。
总之,汉语语意丰富,讲究韵味、意境,有很强的表现力,加之文学作品多讲究含蓄,旨在不同心境的人听后会有不同的领悟与感受。因此,“潜台词”是语文教学活动中不可绕过去的“墙”。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必要教会学生翻越这道“墙”的方法。在此,我们对理解文学作品和考试题目中的潜台词的方法予以简单总结,以增强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整体把握,切忌断章取义。对任何一个词语的理解都不能脱离其语言环境,一旦脱离上下文和文章的主旨大意,词语的内涵会立刻“干瘪”起来。如,实例一中对黛玉的话的理解,如果不结合前几章中对黛玉性格的描写以及当时封建家长专制的时代背景,恐怕就不能体会出黛玉心中疼惜、哀怨以及无可奈何的复杂情感,自然黛玉的形象在头脑中也不会丰满起来。又如,鲁迅《呐喊》自序中的比喻,如果不结合当时中国社会的时代背景,就很难找到理解上述词语的各自的深层含义,理解不了这层含义,就更难理解鲁迅对当时社会精神麻木的人们的批判,以及对少数觉醒者希望的寄托。
掌握规律,关注语言标志。穿透句子的表层含义,挖掘其深层含义,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如把握住词语的比喻义、双关义、反语义来推测深层含义。关注语言标志,如感叹号、问号、省略号和破折号,一些饱含主观色彩关键词,还有关联词语等。这些都有助于学生从细微之处推测出句子的深层含义。
潜台词作为语言的一条面纱,使语言蕴含了潜在的、隐喻的、深刻的内涵,提升了语言的韵味、意境和表现力。在以语言为根基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我们随处可见“潜台词”的行迹,甚至这些行迹表现在语文试卷当中。下面我们将从语文教学和试卷题目两个层面,以举例的形式来说明潜台词对理解文本和把握题目的重要性。
1 语文教学中的潜台词
名著之所以成为经典自有其独特的魅力,语言表达效果是其成为经典的一个重要因素。这其中,如果我们能够根据社会环境,人物心理结合语境去理解文本中未浮出水面的“潜台词”,必能使语文教学上一个台阶。
实例1:宝玉从梦中惊醒,睁眼一看,不是别人,却是林黛玉。宝玉犹恐是梦,忙又将身子欠起来,向脸上细细一认,只见两个眼睛肿的桃儿一般,满面泪光,不是黛玉,却是哪个?宝玉还欲看时,怎奈下半截疼痛难忍,支持不住,便“嗳呦”一声,仍就倒下,叹了一声,说道:“你又做什么跑来!虽说太阳落下去,那地上的余热未散,走两趟又要受了暑。①我虽然挨了打,并不觉疼痛。我这个样子,只装出来哄他们,好在外头布散与老爷听,其实是假的。你不可认真。”此时林黛玉虽不是嚎啕大哭,然越是这等无声之泣,泣噎喉堵,更觉得厉害。听了宝玉这番话,心中虽然有万句言词,只是不能说得,半日,方抽抽噎噎地说道:②“你从此都改了吧。”(《红楼梦》第三十四回)这里画线两句暗含潜台词,需要我们深入了解:①句中宝玉的话是真的吗?②句中黛玉的话有何意味?
根据《红楼梦》原著,①句中宝玉的话当然不是真的,他故意把自己挨打的疼痛说轻意在安慰黛玉,以免她伤心难过,是对林黛玉爱意的体现。黛玉在《红楼梦》中和宝玉一样,厌恶为考取功名而死读书。如今②句黛玉却一反平时的性格,劝诫宝玉为考取功名读书,可想而知,这句话中饱含了对宝玉的体贴,对宝玉挨打的心疼,更表达了她在封建统治者家长专制面前的委屈、哀怨和无可奈何。如果学生能理解到这句话背后的深意,才不会觉得这一情节与黛玉性格矛盾,相反,对黛玉这一形象的理解更加丰满。
实例2:“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觉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绝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鲁迅《呐喊》自序)
要想让学生理解鲁迅写《呐喊》以及《呐喊》所表达的主题,这两段话中加点词的含义是关键。我们都知道,这段话中加点的词是有暗指的,即潜台词。为降低初学者理解这段话的难度,老师可为之铺设“梯子”——给出“铁屋子”和“熟睡的人们”这两个词的解释(铁屋子:比喻黑暗的社会,熟睡的人们:受封建社会思想的毒害,精神麻木尚未觉醒的国民),再让学生揣摩品味“大嚷起来”和“较为清醒的几个人”的深意。不难得出,“大嚷起来”是指为呼唤民众而发出的呐喊,“较为清醒的几个人”是指在新思想的宣传鼓励下开始觉醒的人。
2 试题中的潜台词
试想,我们把语文中考试卷比作出题人与考生的一场对话,那么,试卷中的题目就是出题人的台词,试卷上的答案就是考生的台词。考生要想避免“驴唇不对马嘴”的情形出现,就得不仅读懂出题人的“台词”,有时还得读懂出题人的“潜台词”。
试题中的潜台词归结起来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直接考察深层含义题,一类是间接考查深层含义题,即题目中蕴含隐含条件,学生只有读懂这层隐含条件才能把题目做对。
2.1 直接考查深层含义题。这类题的特征是直接让学生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一般情况下,学生需要结合上下文,根据具体语境及作者的思想情感,才能挖掘出深层含义。
实例3:用直白的语言写出画线句子的真实含义,并指出其表达效果。“我万一跑了呢?”“你不会离开爷爷的。”“万一有这种事,爷爷你怎么样?”“万一有这种事,我就驾了这只渡船去找你。”翠翠嗤地笑了。“凤滩,茨滩不为凶,下面还有绕鸡笼;绕鸡笼也容易下,清浪滩浪如屋大。爷爷,你渡船也能下凤滩、茨滩、青浪滩吗?那些地方的水,你不说过全是像疯子,还怕大水大浪?”祖父说:“翠翠,我到那时可真像疯子,还怕大水大浪?”(沈从文《边城》节选)
结合上下文,爷爷把自己说成像疯子,不怕大水大浪。其言外之意是:如果我的孙女不见了,那我会不顾自己的生命发疯一样的去找你。不顾自己的生命要去找孙女,由此,可进一步挖掘出爷爷对孙女深沉的爱,爱孙女胜过爱自己。
实例4:选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潜台词是什么?平曰:“吾累随丞相经阵,每到之处,丞相尽意指教。今观此山,乃绝地也:若魏兵断我汲水之道,军士不战自乱矣。”谡曰:“汝莫乱道!孙子云:置之死地而后生。若魏兵绝我汲水之道,蜀兵岂不死战?以一可当百也。吾素读兵书,丞相诸事尚问于我,汝奈何相阻耶!”(罗贯中《三国演义》之《失街亭》)
“丞相诸事尚问于我”意思是平时丞相尚且向我询问一些战事上的事。这是《失街亭》中王平和马谡的对话,两个人都提到了丞相。王平的意思是我经常得到丞相指点,看出这个地方是安营扎寨的“绝地”,而马谡也把丞相搬了出来,说丞相还向我询问军事,他的潜台词是我对军事上的学问比你王平多的多了。由此,我们也看出马谡性格上的弱点——纸上谈兵,目中无人,更不难找到失街亭的原因了。 2.2 间接考查深层含义的题。这类题的问题呈现形式比较隐晦,并不直接以考查言外之意和深层含义为题目。其特点是考查学生自己在题干中寻找“潜台词”的能力,只有找到这些潜在的信息,才能真正的理解题意,做对题目。
实例5:根据所给例句,再仿写两个句子。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如果你是一棵大树,就洒下一片阴凉;如果你是一泓清泉,就滋润一方土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题考查的既是续写又是仿写,学生除了要把握好仿写的句式(如果……就……)及修辞(比喻、排比)外,更重要的是别偏离所给例句的中心——奉献精神。此题中,奉献一句并不在需仿写的例句当中,但它作为整个句子的中心句对后面的句子有统领作用,所以,在这里出题人将它作为“潜台词”旨在考查学生对中心句与举例句之间潜在的统领关系。
实例6:根据语境,仿照画线句子,在横线上填写内容。要求运用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冲它哭,它便冲你哭;你冲它笑,它便冲你笑。这恰如:悲观的人,把挫折视为烂泥潭,一点一点陷入人生的困境;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做这道题的时候,有的同学继续仿写了与“挫折”表意相近的句子,我们说这是错误的,是没有审清题意。其实,例句给出了“哭”和“笑”两个层面,这里分号是个明显的语言标志,出题人潜台词是让考生从“挫折”的反面角度(即与“乐观”相近的词)出发去仿写横线上的句子,以达到表意完整。所以答案应为“乐观的人,将失败当做垫脚石,一步步走向人生的成功。”那么,怎么能够一下子就抓住出题人的“潜台词”呢,我们还应以出题人给出的“台词”为根据去寻找。题目中“这恰如”三个字就是理解出题人潜台词的提示,暗示出仿写句与例句之间的对应关系。
总之,汉语语意丰富,讲究韵味、意境,有很强的表现力,加之文学作品多讲究含蓄,旨在不同心境的人听后会有不同的领悟与感受。因此,“潜台词”是语文教学活动中不可绕过去的“墙”。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必要教会学生翻越这道“墙”的方法。在此,我们对理解文学作品和考试题目中的潜台词的方法予以简单总结,以增强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整体把握,切忌断章取义。对任何一个词语的理解都不能脱离其语言环境,一旦脱离上下文和文章的主旨大意,词语的内涵会立刻“干瘪”起来。如,实例一中对黛玉的话的理解,如果不结合前几章中对黛玉性格的描写以及当时封建家长专制的时代背景,恐怕就不能体会出黛玉心中疼惜、哀怨以及无可奈何的复杂情感,自然黛玉的形象在头脑中也不会丰满起来。又如,鲁迅《呐喊》自序中的比喻,如果不结合当时中国社会的时代背景,就很难找到理解上述词语的各自的深层含义,理解不了这层含义,就更难理解鲁迅对当时社会精神麻木的人们的批判,以及对少数觉醒者希望的寄托。
掌握规律,关注语言标志。穿透句子的表层含义,挖掘其深层含义,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如把握住词语的比喻义、双关义、反语义来推测深层含义。关注语言标志,如感叹号、问号、省略号和破折号,一些饱含主观色彩关键词,还有关联词语等。这些都有助于学生从细微之处推测出句子的深层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