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在当代雕塑艺术的语境下,当代雕塑观念表达是从视觉审美走向观念的构造过程,强调一种概念被瓦解之后的思想表达,传统形式被解体之后的观念重构。本文章旨在通过当代雕塑观念表达样式的分析,当代雕塑语言实践的体验和当代主题的表达,来感悟当代雕塑观念表达领域的形成。
关键词:观念表达;雕塑创作; 雕塑语言实验
Abstract:In contemporary context of sculpture art, the expression of sculpture concepts is the process of turning visual aesthetics into concepts, thought expression after the collapsing of a concept, rebuilding of the ideas after the disassembly of tradition. This article probes into the process of expressing ideas in sculpture scop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sculpture concept expression, the experience of sculpture language practice and the expression of the theme of the contemporary time.
Key Words:Expression of Ideas, Sculpture Creation,Sculpture Language Experiment
中国当代雕塑艺术的发展已经摆脱了纯然审美的阶段,有关涉及观念的新艺术时代过渡。当代雕塑创作在借助观念表达的发展过程中,从视觉审美发展至观念的构造,始终强调一种概念被解构之后的思想表达,传统形式被解体之后的观念重构,在挣脱了传统视觉审美所带来的语言上的局限之后,进入一种更为广阔的观念的艺术表达领域。当我们分析当代雕塑创作的历程时会发现,艺术家已经逐步从一味的形式、材料、语言探寻中解脱出来,在创作作品时,更加注重以思想的创新带动艺术作品的发展。
一、当代雕塑创作的观念因素
雕塑创作观念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并结合时代的特征衍生出新的精神内涵。当代雕塑创作观念比以往的创作观念更为锐意直观,即坚持个人意志至上,保持个人独立面貌,肯定了人的主体性作用;雕塑精神性层面的探索更为彻底和自由,同时雕塑家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和社会的命运紧紧维系在了一起,在关注个人生存状态的同时,对社会的反思和批判更为深刻,更加注重作品所表达出的对社会现实的看法。
1.个性伸张
雕塑创作观念体现了艺术家以自我为中心,注重自我主体意识表达,伸张个性的特点,显现出一种个人主义精神。雕塑创作观念体现的个人主义精神特点外化在创作风格上,即是艺术语言独特,互不雷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面貌,带有个人烙印的创作风格,无疑也表达出了艺术家强烈的个人意志——那就是我要用自己的艺术语言传达我的声音。个体性的伸张是艺术家自我意识的觉醒。
2.精神诠释
雕塑创作观念继承了艺术重精神的传统,注重精神性内容的表达,体现出一种严肃的精神追求。歌德认为,雕塑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个人能够而且应该看到的东西,而往往也是他没有看到的东西。这“没有看到的东西”所指的即是艺术作品的精神性。艺术精神是雕塑的核心。纵观雕塑史,我们会发现雕塑是人类艺术精神的体现方式,是对终极问题的关怀和对于永恒性的一种追求,并因此成为人类文化建设中不可缺失的重要部分。历史上最伟大的艺术作品无不与这种精神性相关。对于艺术家来说,一方面是在现代艺术的感召下,精神和情感挣脱了束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另一方面是社会的冷峻与现实的矛盾使他们面临着新的精神压抑和困惑。于是在他们的艺术创作观念中倾泻出来。
3.现实批判
雕塑艺术关注个人内心某种压抑情绪的表达,同时,在他们的创作观念中则更多地体现出一种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与批判,艺术家在作品中热衷于表达对社会现实、个人生存状态和政治事件的关注和看法。早期雕塑创作更多关注的是艺术家本人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情感的宣泄,但当代雕塑艺术家却在自我精神的审视和外部社会现实的影响中折射出新观念雕塑艺术的出现。
二、当代雕塑创作的观念表达
雕塑语言的实验是建立在现代派的基础之上,跟传统雕塑相结合而产生的。在以往的艺术史上,艺术所承担的内容冗杂,道德的、政治的、教育的等等功利性时刻在艺术作品中反映出来。艺术作品承担着很多艺术之外的“附属”作用,因此,传统艺术沉重的负担常常使得“艺术”陷入图像学的迷阵中不能自拔。而当代雕塑创作的实验性尝试在通过创作方法的转向谋求对当代观念问题的发言权的同时,拓展了传统雕塑的法则和价值评判体系,将雕塑语言的视觉力度感和对现代心灵的撞击力扩张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随着实验的推演,中国当代雕塑的观念表达不再满足于理论上的博弈,已经确立了在实践领域的多重维度。
1.中国现代精神一体性的自我形式
当代雕塑创作更加强调艺术的主观性,只有在这样的艺术中,所展现的人类的审美观才更加接近艺术规律,更加接近人类的心理需要。除了在每一个时期具有对应的社会主题的个人表达之外,当代雕塑的变革一直是围绕着语言如何获得与中国现代精神一体性的自我形式,比如隋建国将中山装形式置于当代全球主义的后殖民文化的语言策略的背景下。(图1)创作者的自然主义历史观参与了对客观历史事实的想象性的体验。这种审视角度的移位是一种观念表达。
2. 文化符号混搭和象征表达
在中国当代雕塑中,文化符号已经成为雕塑家常用的一种体现“民族身份”“民族传统”的鲜明标记。文化符号混搭的寓指是丰富的,有时候它面对的是清理传统的问题,有时候是借用传统符号解决当代问题,有时候,它呈现的是一种当代智慧、幽默和想象力。如何转换中国传统语言和文化象征的现代特征,由于中国传统雕塑的民间性,这一实践实际上是以一个更大的文化符号和象征传统作为改造背景。致力于通过对传统符号形体的媒介转换,来探讨传统语言的重新改造。(图2)
3.象征性上的寓言表现
当代雕塑创作体现了不同的观念诠释,从当代雕塑作品分析中,从新历史主义的寓言表现,从象征性上重新塑造以感悟观念,从寓言性的社会表达中可以感悟观念。
陈文令的雕塑是一种寓言性的社会表达,他主要是采用猪和快乐的市民形象(图3),来寓言性的揭示中国社会正在不可避免地物质化和消费社会化,人们的价值观和自我灵魂正在进入一种物质社会的迷失之中。
4.都市欲望的表达
这是对世俗生活的观照,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的写真。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日常生活为当代艺术提供了丰富的视觉资源,许多艺术家敏锐地觉察到这种资源稍纵即逝的本质。艺术家的视线变了,选取平民的视线。他们放弃了单纯、崇高和典型化,选取了情节、场景和色彩,从日常的角度来讲述当代的市井故事。他们使用日常生活场景,以平视角度去感受周围的现实,平庸、无聊、偶然、无意义的日常生活片段进入他们的视野,成为他们新现实主义的语言基础。如李占洋的《人间万象系列》。
5.形式变体的实践
变形表现也是真实再现的一个旁支类型。准确地说,经过“变形”的造型已经不再是充分意义上的真实,因此称它为拥有主观情感特征的“表现”而非较客观的“再现”。虽然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真实,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却有其独到的作用。如陈克的《后文艺复兴——大卫》。这种做法最终的结果是虚化了现实人物感觉,突出了主体人物的动作行为和观念过程。人物动作行为的夸张与卡通化,进一步增进了观念表达的娱乐性之外,还有更实际的作用:既以玩笑的面貌消解了对文献的绝对忠诚,为观者留下了一定的空间,把对雕塑的理解的权利交给了观者。
6.雕塑绘画性、卡通化
受后现代艺术思潮的解构、重构、颠覆观念的影响,出现了与当代信息社会、网络时代和虚拟空间密切对应关系的具有绘画性、卡通化的雕塑,具有强烈的颠覆性和解构性。这种模式雕塑作品体现了当代社会微观政治,一种褪去了光环之后的身份的消解,一种平等和独立。这种模式的雕塑在内涵上对雕塑进行解构,它就是雕塑的绘画性、雕塑的卡通化,立体的平面化,凝固的动画化,使它具有永久、崇高、纪念性……所有这些与雕塑特征有关的元素都被摒弃。
向京的雕塑注重细部的绘画色彩和写实描摹,后来又发展成一种表现性的雕塑表象。再如王冕的《西游新记》,作品运用卡通化的语言来表现西游记的主题,加入了娱乐的、谐趣的、调侃的语言在其中,各种元素都用来充实他的主题。这种就是典型的颠覆性的表达,对人们印象中的西游记传统形象的一次解构。
7.材质和装置的语言特征
史金淞使用现成品制造怪车系列(图4),这批作品表达了中国经济奇迹正在产生的粗放性的力量感,具有一种形象和体量上的象征意义。他后来使用不锈钢材料制作的是一批怪物系列,在语言形式上模拟了精密风格的小型工业机器,强调不锈钢和工业几何形式的冰冷和机械性。当今的雕塑家面对的是一个物质化的、生活化的世界,是人们置身其中的经验的世界,在这些过去不为人们注意的普通物品中,寄寓着创作者观念的转变。
三、雕塑创作观念表达的自我体验
在我的创作中,“光影”元素一直是作品本体语言探索的支点。“光影”本身不具有观念的指向,但在与作品的内容达到某种契合度时,会衍生出超越单纯审美范畴之上的艺术观念,这些观念之于我的作品是只存在于“预谋”,而非“预设”。因此“光影”系列在必然性的观念表达之外,存在价值更多依靠于艺术观念触及的偶然的感性因素。
光影塑造是将雕塑立体效果平面化,是一种日益凸现当代雕塑方面的视觉文化。我的“阳光下”系列创作中,光影塑造的表达可见一斑。这种手段源于绘画、源于生活日常场景,在艺术作品中对光影视觉效果的强弱、明暗、位置、线状、面积的控制,是对艺术作品产生视觉效果的一种有效表达,即形成一种对光影的诠释。借用观念表达方式,在传统的写实形态上注入一种特殊感觉,使得对象游离于主客体之间,其主观性并不体现在创作者对形式的把握,而是创作者的精神和心理在对象身上的投射。光影视效在雕塑造型艺术中无论从视觉效果还是思想涵义或是观念表达都有显著的作用。分离的光影视效以及雕塑形态已经不能从表象上来平衡我们的视觉心理了,两者进行一系列的重构之后它所作用的知觉形态给人崭新的视觉经验。透过光影视觉传达对雕塑视像进行的再创造所传达的意义,是立体的雕塑平面化;是阳光的假设;投影出“他者”在雕塑虚拟的出现等等。这是一种对雕塑视像表现的全新视角。
可以说,题材对于艺术创作而言,即便是在当代具象雕塑创作领域,它仍然会是作品纠结于图像涵义的一条导线。特别是我的创作母题往往与我周遭生活中所发生的情节、场景和色彩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我却一直努力试图摒弃图像对艺术的注解,依靠艺术自身说话。具体到我的作品是从一种日常的视角,以艺术本来的面目叙述市井的故事和青少年的生活状态。这里所谓的“叙述”不是依靠雕塑语言寻求精神的愉悦和抒情性,而是归位艺术本体,从语言的“意味性”出发,以“光影”蕴含的关于阳光、暗面、阴影等暗示为思维基点,在图像的涵义之外突破出无限的观念空间。值得强调的是,“观念”在我的作品中扮演的角色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我从不曾将它们预设成依靠图像涵义说话的“事实”,而是把观念建立在艺术语言体系之上,为艺术观赏者提供一个可以与他们的精神世界发生联系的“连接点”。我的创作实验可以说见证了中国当代雕塑观念表达的实践之路,在每一个阶段的作品里,我都会呈现出对“观念表达”的进一步理解和认识,并在自身的特殊性中抽离出有价值的艺术规律来完善自己的艺术创作方法论和价值体系。(图5)
回首过往,“观念表达”介入中国当代雕塑的创作领域已经历时几十年的光景,通过无数“实验者”的努力,我们看到中国雕塑艺术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面。在经历了政治艺术、新历史主义、卡通艺术、女性主义、70后青春艺术等等观念艺术的国际主题之后,我们有理由相信,观念表达在中国当代雕塑创作领域内的实践必将随着时代性的发展衍生出更多的创新维度!
项祎 西安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展望.观念表达——作为当代艺术的基础
[J].美术观察.2000(12)
2 观念的拓展:2008年首届中国雕塑学术论
坛(纪要)[J].中国雕塑.2008(6)
3 朱其.媒介和传统的当代道路:1990年
代以来的雕塑实践.http://www.cnstock.
com/paper_new/html/2007-04/02/
content_52509241.htm
4 项祎.光影的塑形[J].西北美术.2008(4)
关键词:观念表达;雕塑创作; 雕塑语言实验
Abstract:In contemporary context of sculpture art, the expression of sculpture concepts is the process of turning visual aesthetics into concepts, thought expression after the collapsing of a concept, rebuilding of the ideas after the disassembly of tradition. This article probes into the process of expressing ideas in sculpture scop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sculpture concept expression, the experience of sculpture language practice and the expression of the theme of the contemporary time.
Key Words:Expression of Ideas, Sculpture Creation,Sculpture Language Experiment
中国当代雕塑艺术的发展已经摆脱了纯然审美的阶段,有关涉及观念的新艺术时代过渡。当代雕塑创作在借助观念表达的发展过程中,从视觉审美发展至观念的构造,始终强调一种概念被解构之后的思想表达,传统形式被解体之后的观念重构,在挣脱了传统视觉审美所带来的语言上的局限之后,进入一种更为广阔的观念的艺术表达领域。当我们分析当代雕塑创作的历程时会发现,艺术家已经逐步从一味的形式、材料、语言探寻中解脱出来,在创作作品时,更加注重以思想的创新带动艺术作品的发展。
一、当代雕塑创作的观念因素
雕塑创作观念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并结合时代的特征衍生出新的精神内涵。当代雕塑创作观念比以往的创作观念更为锐意直观,即坚持个人意志至上,保持个人独立面貌,肯定了人的主体性作用;雕塑精神性层面的探索更为彻底和自由,同时雕塑家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和社会的命运紧紧维系在了一起,在关注个人生存状态的同时,对社会的反思和批判更为深刻,更加注重作品所表达出的对社会现实的看法。
1.个性伸张
雕塑创作观念体现了艺术家以自我为中心,注重自我主体意识表达,伸张个性的特点,显现出一种个人主义精神。雕塑创作观念体现的个人主义精神特点外化在创作风格上,即是艺术语言独特,互不雷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面貌,带有个人烙印的创作风格,无疑也表达出了艺术家强烈的个人意志——那就是我要用自己的艺术语言传达我的声音。个体性的伸张是艺术家自我意识的觉醒。
2.精神诠释
雕塑创作观念继承了艺术重精神的传统,注重精神性内容的表达,体现出一种严肃的精神追求。歌德认为,雕塑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个人能够而且应该看到的东西,而往往也是他没有看到的东西。这“没有看到的东西”所指的即是艺术作品的精神性。艺术精神是雕塑的核心。纵观雕塑史,我们会发现雕塑是人类艺术精神的体现方式,是对终极问题的关怀和对于永恒性的一种追求,并因此成为人类文化建设中不可缺失的重要部分。历史上最伟大的艺术作品无不与这种精神性相关。对于艺术家来说,一方面是在现代艺术的感召下,精神和情感挣脱了束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另一方面是社会的冷峻与现实的矛盾使他们面临着新的精神压抑和困惑。于是在他们的艺术创作观念中倾泻出来。
3.现实批判
雕塑艺术关注个人内心某种压抑情绪的表达,同时,在他们的创作观念中则更多地体现出一种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与批判,艺术家在作品中热衷于表达对社会现实、个人生存状态和政治事件的关注和看法。早期雕塑创作更多关注的是艺术家本人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情感的宣泄,但当代雕塑艺术家却在自我精神的审视和外部社会现实的影响中折射出新观念雕塑艺术的出现。
二、当代雕塑创作的观念表达
雕塑语言的实验是建立在现代派的基础之上,跟传统雕塑相结合而产生的。在以往的艺术史上,艺术所承担的内容冗杂,道德的、政治的、教育的等等功利性时刻在艺术作品中反映出来。艺术作品承担着很多艺术之外的“附属”作用,因此,传统艺术沉重的负担常常使得“艺术”陷入图像学的迷阵中不能自拔。而当代雕塑创作的实验性尝试在通过创作方法的转向谋求对当代观念问题的发言权的同时,拓展了传统雕塑的法则和价值评判体系,将雕塑语言的视觉力度感和对现代心灵的撞击力扩张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随着实验的推演,中国当代雕塑的观念表达不再满足于理论上的博弈,已经确立了在实践领域的多重维度。
1.中国现代精神一体性的自我形式
当代雕塑创作更加强调艺术的主观性,只有在这样的艺术中,所展现的人类的审美观才更加接近艺术规律,更加接近人类的心理需要。除了在每一个时期具有对应的社会主题的个人表达之外,当代雕塑的变革一直是围绕着语言如何获得与中国现代精神一体性的自我形式,比如隋建国将中山装形式置于当代全球主义的后殖民文化的语言策略的背景下。(图1)创作者的自然主义历史观参与了对客观历史事实的想象性的体验。这种审视角度的移位是一种观念表达。
2. 文化符号混搭和象征表达
在中国当代雕塑中,文化符号已经成为雕塑家常用的一种体现“民族身份”“民族传统”的鲜明标记。文化符号混搭的寓指是丰富的,有时候它面对的是清理传统的问题,有时候是借用传统符号解决当代问题,有时候,它呈现的是一种当代智慧、幽默和想象力。如何转换中国传统语言和文化象征的现代特征,由于中国传统雕塑的民间性,这一实践实际上是以一个更大的文化符号和象征传统作为改造背景。致力于通过对传统符号形体的媒介转换,来探讨传统语言的重新改造。(图2)
3.象征性上的寓言表现
当代雕塑创作体现了不同的观念诠释,从当代雕塑作品分析中,从新历史主义的寓言表现,从象征性上重新塑造以感悟观念,从寓言性的社会表达中可以感悟观念。
陈文令的雕塑是一种寓言性的社会表达,他主要是采用猪和快乐的市民形象(图3),来寓言性的揭示中国社会正在不可避免地物质化和消费社会化,人们的价值观和自我灵魂正在进入一种物质社会的迷失之中。
4.都市欲望的表达
这是对世俗生活的观照,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的写真。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日常生活为当代艺术提供了丰富的视觉资源,许多艺术家敏锐地觉察到这种资源稍纵即逝的本质。艺术家的视线变了,选取平民的视线。他们放弃了单纯、崇高和典型化,选取了情节、场景和色彩,从日常的角度来讲述当代的市井故事。他们使用日常生活场景,以平视角度去感受周围的现实,平庸、无聊、偶然、无意义的日常生活片段进入他们的视野,成为他们新现实主义的语言基础。如李占洋的《人间万象系列》。
5.形式变体的实践
变形表现也是真实再现的一个旁支类型。准确地说,经过“变形”的造型已经不再是充分意义上的真实,因此称它为拥有主观情感特征的“表现”而非较客观的“再现”。虽然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真实,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却有其独到的作用。如陈克的《后文艺复兴——大卫》。这种做法最终的结果是虚化了现实人物感觉,突出了主体人物的动作行为和观念过程。人物动作行为的夸张与卡通化,进一步增进了观念表达的娱乐性之外,还有更实际的作用:既以玩笑的面貌消解了对文献的绝对忠诚,为观者留下了一定的空间,把对雕塑的理解的权利交给了观者。
6.雕塑绘画性、卡通化
受后现代艺术思潮的解构、重构、颠覆观念的影响,出现了与当代信息社会、网络时代和虚拟空间密切对应关系的具有绘画性、卡通化的雕塑,具有强烈的颠覆性和解构性。这种模式雕塑作品体现了当代社会微观政治,一种褪去了光环之后的身份的消解,一种平等和独立。这种模式的雕塑在内涵上对雕塑进行解构,它就是雕塑的绘画性、雕塑的卡通化,立体的平面化,凝固的动画化,使它具有永久、崇高、纪念性……所有这些与雕塑特征有关的元素都被摒弃。
向京的雕塑注重细部的绘画色彩和写实描摹,后来又发展成一种表现性的雕塑表象。再如王冕的《西游新记》,作品运用卡通化的语言来表现西游记的主题,加入了娱乐的、谐趣的、调侃的语言在其中,各种元素都用来充实他的主题。这种就是典型的颠覆性的表达,对人们印象中的西游记传统形象的一次解构。
7.材质和装置的语言特征
史金淞使用现成品制造怪车系列(图4),这批作品表达了中国经济奇迹正在产生的粗放性的力量感,具有一种形象和体量上的象征意义。他后来使用不锈钢材料制作的是一批怪物系列,在语言形式上模拟了精密风格的小型工业机器,强调不锈钢和工业几何形式的冰冷和机械性。当今的雕塑家面对的是一个物质化的、生活化的世界,是人们置身其中的经验的世界,在这些过去不为人们注意的普通物品中,寄寓着创作者观念的转变。
三、雕塑创作观念表达的自我体验
在我的创作中,“光影”元素一直是作品本体语言探索的支点。“光影”本身不具有观念的指向,但在与作品的内容达到某种契合度时,会衍生出超越单纯审美范畴之上的艺术观念,这些观念之于我的作品是只存在于“预谋”,而非“预设”。因此“光影”系列在必然性的观念表达之外,存在价值更多依靠于艺术观念触及的偶然的感性因素。
光影塑造是将雕塑立体效果平面化,是一种日益凸现当代雕塑方面的视觉文化。我的“阳光下”系列创作中,光影塑造的表达可见一斑。这种手段源于绘画、源于生活日常场景,在艺术作品中对光影视觉效果的强弱、明暗、位置、线状、面积的控制,是对艺术作品产生视觉效果的一种有效表达,即形成一种对光影的诠释。借用观念表达方式,在传统的写实形态上注入一种特殊感觉,使得对象游离于主客体之间,其主观性并不体现在创作者对形式的把握,而是创作者的精神和心理在对象身上的投射。光影视效在雕塑造型艺术中无论从视觉效果还是思想涵义或是观念表达都有显著的作用。分离的光影视效以及雕塑形态已经不能从表象上来平衡我们的视觉心理了,两者进行一系列的重构之后它所作用的知觉形态给人崭新的视觉经验。透过光影视觉传达对雕塑视像进行的再创造所传达的意义,是立体的雕塑平面化;是阳光的假设;投影出“他者”在雕塑虚拟的出现等等。这是一种对雕塑视像表现的全新视角。
可以说,题材对于艺术创作而言,即便是在当代具象雕塑创作领域,它仍然会是作品纠结于图像涵义的一条导线。特别是我的创作母题往往与我周遭生活中所发生的情节、场景和色彩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我却一直努力试图摒弃图像对艺术的注解,依靠艺术自身说话。具体到我的作品是从一种日常的视角,以艺术本来的面目叙述市井的故事和青少年的生活状态。这里所谓的“叙述”不是依靠雕塑语言寻求精神的愉悦和抒情性,而是归位艺术本体,从语言的“意味性”出发,以“光影”蕴含的关于阳光、暗面、阴影等暗示为思维基点,在图像的涵义之外突破出无限的观念空间。值得强调的是,“观念”在我的作品中扮演的角色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我从不曾将它们预设成依靠图像涵义说话的“事实”,而是把观念建立在艺术语言体系之上,为艺术观赏者提供一个可以与他们的精神世界发生联系的“连接点”。我的创作实验可以说见证了中国当代雕塑观念表达的实践之路,在每一个阶段的作品里,我都会呈现出对“观念表达”的进一步理解和认识,并在自身的特殊性中抽离出有价值的艺术规律来完善自己的艺术创作方法论和价值体系。(图5)
回首过往,“观念表达”介入中国当代雕塑的创作领域已经历时几十年的光景,通过无数“实验者”的努力,我们看到中国雕塑艺术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面。在经历了政治艺术、新历史主义、卡通艺术、女性主义、70后青春艺术等等观念艺术的国际主题之后,我们有理由相信,观念表达在中国当代雕塑创作领域内的实践必将随着时代性的发展衍生出更多的创新维度!
项祎 西安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展望.观念表达——作为当代艺术的基础
[J].美术观察.2000(12)
2 观念的拓展:2008年首届中国雕塑学术论
坛(纪要)[J].中国雕塑.2008(6)
3 朱其.媒介和传统的当代道路:1990年
代以来的雕塑实践.http://www.cnstock.
com/paper_new/html/2007-04/02/
content_52509241.htm
4 项祎.光影的塑形[J].西北美术.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