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新课程标准对于中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着力于培养中学生的探究能力,努力提升中学生的思维水平,进一步提高中学生的科学素养,以促进中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探究能力思维能力科学素养
新课程标准对于中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着力于培养中学生的探究能力,努力提升中学生的思维水平,进一步提高中学生的科学素养,以促进中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全面提高。作为一名高中生物教师,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有益的教学经验,现阐述如下,与同行分享。
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着力于培养中学生的探究能力
培养中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核心问题之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对于中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求教师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创造开放式的、自由的课堂教学环境,给学生留出较大的自主发挥的空间,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在帮助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中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教学指导者的主导作用,通过事先设计的“问题串”,将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有针对性地引向本节课所预设的探究活动中心内容,从而在促进探究性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的前提下,有效地提高中学生的探究能力。比如,教师在指导学生探究“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时,可以先提出探究性问题,以创设问题情境:“……植物是没有神经系统的,那么,植物对于自身的生命活动是如何进行调节的呢?……”然后,教师利用学生所熟悉的生物现象,引发同学们的思考:“向日葵会跟随太阳而转动……树上的叶片会随着秋深而枯黄脱落……阳台的盆花幼苗会向着光源方向生长……这都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举出诸如此类的例子……”教师利用问答的形式,激发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把学生“带入”充满情趣的生活情境,然后,话锋一转,再将学生从“生活情境”带入“知识情境”:“同学们请看这样一个实验现象:(1)将燕麦的种子种在暗处,胚芽鞘会包着胚芽出土并向上直立生长。(2)如果从胚芽的单侧进行光照,幼苗则弯向光源生长。……科学家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得出了植物具有‘向光性’特点,那么,植物为何具有‘向光性’?‘向光性’的产生与哪个部位有关?”教师通过步步设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指导学生经过讨论明确了生物“向光性”的原因:“单侧光的照射可以使得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进一步传递到下一部生长区,造成背光面的生长速度快于向光面。”并总结得出:“感受光刺激并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向光弯曲部位在尖端以下,单侧光能够影响生长素的分布,却不能影响生长素的合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导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探究能力。
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升中学生的思维能力
新课程标准对于中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应采取有效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证明,一个具有较强思维能力的人,可以通过敏锐的“感觉”,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并以强烈的探索愿望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去,经过创造性的想象和科学的推理判断,获取全新的认识。比如,细胞是人通过肉眼所无法观察到的,这就对于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细胞”这一章节时,应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积极开动脑筋,进行思考和分析,帮助学生在认识细胞的概念、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等基础上,将“静止的内容变为动态的过程”,进而认识到生物体生长的奥秘。即教师可以先指导学生根据回忆画出细胞结构简图,引导学生的思考:“这些结构分别叫什么?……细胞是平面结构吗?……动植物细胞的结构有没有区别?……”然后,教师适时地展示细胞的立体结构模型,进行进一步讲解,引导学生“由外向内、由平面到立体、由结构到功能”地不断深入地学习和认识细胞的有关知识,并通过利用高倍显微镜观察或利用显微摄影仪投射于屏幕上进行观看“黑藻细胞的细胞质的流动”等方式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细胞是否有生命?”这个问题,从而通过循循善诱,一方面达到了识记生物科学知识的目的,另一方面有效提高了中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高中学生的科学素养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新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的中心任务是逐步提高每个中学生的科学素养。二十一世纪,科学素养已经成为每一个现代人的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因此,教师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应把努力培养和提高每一个中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来完成。实践证明,生物实验对于提高中学生的科学素养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特殊作用,提高中学生科学求实的科学素养。那么,教师如何通过生物实验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呢?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实验过程的直观性和趣味性特点,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比如,在讲授“水分代谢”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学生对于生物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其次,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时,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比如,在探索“酶的专一性和高效性”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理论知识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总结得出实验结果,从而使学生通过实验,学会操作,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并以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坚韧不拔的坚强毅力,最终得出实验结果。从而使学生在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的同时,加强科学素质的锻炼,形成较高的科学素养。
总之,教师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在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围绕教材内容,结合中学生的特点,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等,从而在促进高中生物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并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为中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关键词: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探究能力思维能力科学素养
新课程标准对于中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着力于培养中学生的探究能力,努力提升中学生的思维水平,进一步提高中学生的科学素养,以促进中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全面提高。作为一名高中生物教师,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有益的教学经验,现阐述如下,与同行分享。
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着力于培养中学生的探究能力
培养中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核心问题之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对于中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求教师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创造开放式的、自由的课堂教学环境,给学生留出较大的自主发挥的空间,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在帮助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中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教学指导者的主导作用,通过事先设计的“问题串”,将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有针对性地引向本节课所预设的探究活动中心内容,从而在促进探究性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的前提下,有效地提高中学生的探究能力。比如,教师在指导学生探究“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时,可以先提出探究性问题,以创设问题情境:“……植物是没有神经系统的,那么,植物对于自身的生命活动是如何进行调节的呢?……”然后,教师利用学生所熟悉的生物现象,引发同学们的思考:“向日葵会跟随太阳而转动……树上的叶片会随着秋深而枯黄脱落……阳台的盆花幼苗会向着光源方向生长……这都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举出诸如此类的例子……”教师利用问答的形式,激发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把学生“带入”充满情趣的生活情境,然后,话锋一转,再将学生从“生活情境”带入“知识情境”:“同学们请看这样一个实验现象:(1)将燕麦的种子种在暗处,胚芽鞘会包着胚芽出土并向上直立生长。(2)如果从胚芽的单侧进行光照,幼苗则弯向光源生长。……科学家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得出了植物具有‘向光性’特点,那么,植物为何具有‘向光性’?‘向光性’的产生与哪个部位有关?”教师通过步步设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指导学生经过讨论明确了生物“向光性”的原因:“单侧光的照射可以使得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进一步传递到下一部生长区,造成背光面的生长速度快于向光面。”并总结得出:“感受光刺激并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向光弯曲部位在尖端以下,单侧光能够影响生长素的分布,却不能影响生长素的合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导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探究能力。
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升中学生的思维能力
新课程标准对于中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应采取有效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证明,一个具有较强思维能力的人,可以通过敏锐的“感觉”,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并以强烈的探索愿望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去,经过创造性的想象和科学的推理判断,获取全新的认识。比如,细胞是人通过肉眼所无法观察到的,这就对于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细胞”这一章节时,应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积极开动脑筋,进行思考和分析,帮助学生在认识细胞的概念、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等基础上,将“静止的内容变为动态的过程”,进而认识到生物体生长的奥秘。即教师可以先指导学生根据回忆画出细胞结构简图,引导学生的思考:“这些结构分别叫什么?……细胞是平面结构吗?……动植物细胞的结构有没有区别?……”然后,教师适时地展示细胞的立体结构模型,进行进一步讲解,引导学生“由外向内、由平面到立体、由结构到功能”地不断深入地学习和认识细胞的有关知识,并通过利用高倍显微镜观察或利用显微摄影仪投射于屏幕上进行观看“黑藻细胞的细胞质的流动”等方式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细胞是否有生命?”这个问题,从而通过循循善诱,一方面达到了识记生物科学知识的目的,另一方面有效提高了中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高中学生的科学素养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新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的中心任务是逐步提高每个中学生的科学素养。二十一世纪,科学素养已经成为每一个现代人的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因此,教师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应把努力培养和提高每一个中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来完成。实践证明,生物实验对于提高中学生的科学素养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特殊作用,提高中学生科学求实的科学素养。那么,教师如何通过生物实验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呢?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实验过程的直观性和趣味性特点,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比如,在讲授“水分代谢”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学生对于生物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其次,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时,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比如,在探索“酶的专一性和高效性”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理论知识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总结得出实验结果,从而使学生通过实验,学会操作,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并以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坚韧不拔的坚强毅力,最终得出实验结果。从而使学生在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的同时,加强科学素质的锻炼,形成较高的科学素养。
总之,教师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在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围绕教材内容,结合中学生的特点,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等,从而在促进高中生物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并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为中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