慷慨文章,斗士精神

来源 :现代语文(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55185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先生的散文《雪》,以简洁凝练的语言和多样的表现手法描写了江南、朔北两种雪景,全文不足700字,却给我们呈现了清新艳丽、凛冽苍茫两种境界。文章饱含着作者的感情,体现着他的精神。
  作者描写江南的雪色,运用比喻联想等手法,重在表现描写对象的情景和色泽:
  “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雪景孕育春光,少年青春隐现。江南的雪景恰似一个青春将临的少年,少年隐现着青春的风采,雪即是他那透着光泽饱含健康的皮肤。这一比喻抓住二者饱含生机的相似处,将景比人,想象新奇。“隐约”一词,本意是朦胧不清,这儿形容词作动词,为“隐现”。“消息”此处作青春乍萌的信息。这两处用词,体现鲁迅先生用语简劲生动的特点。
  “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腊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
  一连串清脆而有韵致的句子,描绘了这样一幅清新艳丽的“冬花雪野图”:山茶花鲜红而怒放,梅花的“白中隐青”是极富生命力的色彩,半开半含的腊梅深黄而润泽,更配上雪下面“冷绿的杂草”(寒冷中蜷缩的草儿绿意更深):花儿或大朵开放绿叶葳蕤,或根枝虬劲星星点点,记忆中“似乎还有蜜蜂嗡嗡的闹着”,画面更加美好而安逸。本段的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对故乡的满怀眷恋。
  然而,20世纪初的中国风雨如磐,一大批有志之士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鲁迅先生早在1903年,他22岁时就写下立志报国的诗篇:“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自题小像》),并且在彼时就将自己的职业选择与强国责任联系起来。他注定不会安逸,而要象北方的雪花一样,在艰苦的环境中斗争生存。为着记忆中故乡那美好的景致,他终生实践着自己的誓言。
  作者描写北方的雪花,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重在表现雪孤独而勇敢,坚毅而忘我的精神。
  “他们永远如粉,如沙,决不粘连”,每一颗都是独立的,决不互相依附粘着,毫无牵连羁绊,正如作者本人独立世间的品格。
  雪花“象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的闪烁”。
  一个不太可能的联系,一个语出天外的比喻,将雪雾比“火焰”,取二者腾飞向上的相似,也是作者斗争热情的呈现。雪花飞旋的姿态象燃烧的火一样,漫天遍野,争相向上,集结有力,向宇宙发散着斗志与能量。在纷纷扬扬中,雪已是令天地动容的斗士。它的斗争是成功的,它使天旋地转,使世界充塞着革命的意志。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的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作者把雪比作“雨的精魂”,如石破天惊,雨亦有魂,因为雨以润泽万物为使命,雪是雨的精粹和魂灵,因而它是奉献、牺牲与爱的结晶。
  广袤凛冽的天宇间,雪花“闪闪的旋转升腾”。天籁袅袅,我们领略雪花视艰苦如无物的潇洒,领略它高亢而清爽、自由而快乐的情态。这是已经历过生死的精灵在天宇间自由的舞蹈,是充满信心的战士展现生命的价值,是作者的精神化作雪花在舞蹈。
  “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雨的精魂。”
  文末结语有力,点明主旨。“孤独的雪”,雪不孤独人孤独,“孤独”一词是作者移情于物的表现,是他当时心境和生活状态的呈现,也是他在坚守信念的斗争中一贯的遭遇与性格。妻子有名无实,难以沟通;兄弟相伴多年,一朝反目;文化战场上又形单影只,无从依傍。本段在不足200字的空间内,蕴含着常人难以企及的精神和难以忍受的痛苦。其情也真,凄恻动人;其情也劲,感人至深。
  但是,何惧天凛冽,我自独往来。飞旋的雪花寄托着作者无畏孤独更无惧牺牲的情怀。我们好象看到那个“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鲁迅《题〈彷徨〉》)的身影,好象感受到那“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鲁迅《无题》)的胸怀与抱负。
  文章语言简洁凝炼,造境生动。慷慨文章,斗士精神。文章中那种无所畏惧、勇于斗争、甘于奉献的精神成为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后人不断的追求与进步,《雪》文也值得我们一读再读。
  (黄玲玲,山东兖州矿物局一中)
其他文献
陶渊明的辞赋名篇《归去来兮辞》一扫楚辞体中怨愤、悲伤的情调,显出了淡远潇洒的文风,欧阳修对此文推祟备至“两晋无文章,幸独有《归去来辞》一篇耳”。“语言是赐予人类表达思想情感的工具”(莫里哀),我们学习这篇情文并茂的文章可以借助诵读,深刻体味作者蕴涵于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期刊
翻读中国的名山大川,无论从哪一个角度上去审视,潇水源头的那片白云深处的地方——“九疑”,都是让人无法淡忘与漠视的。  这里不仅有神奇瑰丽的自然风光,而且积聚了中国儒家文化中的一种浩然正气与“玉辇乘云春自老,铜碑无字草生香”的文学意境。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不知引来了多少士子的讴歌与文学大师门的吟咏。
期刊
读《黄鹂》的教学实录,感觉好像是驾一叶小舟,在一池春水中荡漾,那跳动的思维、青春的笑脸、个性的表达,使整个课堂生机勃勃,充满生命的活力。《黄鹂》教例的生命活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创设活泼的教学氛围
期刊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展开,人们对综合课程的理论和实践也取得了阶段性进展。被传统列为分科课程的语文学科也在课程综合化趋势的浪潮中经受着荡涤和洗礼。虽然语文尚未变为地道的综合课程,但它本身所蕴含的巨大的综合性,使我们不得不考虑采用与其他课程所不同和策略和方法来实施语文教学。
期刊
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突出对学生个性的尊重,激活和呵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与过去的“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相比,教师的教育欢也应随之改变,突破以传授知识为中心,把教育过程作为学生自我探索和自我完善的过程。随着教学观念的变化,教育形式、方法、手段也正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态势。
期刊
写议论文,不可不用事实材料,然而许多学生对校长的叙事材料却不善于处理;或不加选择,全盘照搬;或不辨轻重,详略失当;或不作分析,观点欠鲜明。《过秦论》一文用大量的篇幅来叙事,用叙事来说理,在叙述史实时,作者又力避平铺直叙,而根据表达观点的需要,作了各种技术上的处理,对中学生写作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期刊
歧义是指语言表达形式和意义的不对应,即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多种意义,一般是一个形式兼负两种意义。歧义有的是由于词的多义造成的,例如:他的包袱太重;也有的是由于组合而产生的,例如:关心连队的战士。本文对这两类歧义不做分析,只分析“N+V”(N代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包括代词;V代表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的歧义格式,试图找出“N+V”格式歧义产生的条件、原因、分化及消除歧义的方法。    1.“N+V”格式产生
期刊
语言作为一种表意和交流的符号,容纳了人类精神的所有可能,同时也划出了一道不可逾越的精神地平线。语言是文学的工具,又是文学的对象。作家感受到言不尽意的痛苦,追求言外之意以解除这种痛苦。    一    语言是一个神秘的符号之网,对于原始的初民来说,语言如同一个魔具,它更像一个法力无边的天授之物。《淮南子·本经训》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旧约·创世纪》告诉人们,上帝所使用的文字具有
期刊
陶渊明之后,许多失意的文人往往以“归去来”相标榜,津津乐道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趣。对于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以下简称《归去》),论者们也似乎多见其乐,未详其忧,窃以为不取也。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归去”亦然。我在读诵、教学《归去》一文时,心领其“归去”之乐,亦神会其“归去”之忧,故作此文以抛砖引玉。  “归去”之乐,想而可见:《东山》有西归之咏,张翰有莼羹鲈脍之思,即使《西游记
期刊
秦观(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扬州高邮人,号淮海居士。北宋著名词人,宋神宗元丰八年进士。晚年处于新旧党争的旋涡之中,屡遭贬谪。词集有《淮海居士长短句》问世。  这首《鹊桥仙》(纤云弄巧)借牛郎织女每年一度相会的神话,歌颂了坚贞不移的爱情。牛郎织女七月七日鹊桥相会,历史上传闻已久。《古诗十九首》中有:“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