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renz散点图在心律失常诊断中的应用

来源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mfxue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Lorenz散点图是以整体观视角分析海量心电数据的非线性技术方法,在快速诊断及鉴别诊断心律失常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Lorenz散点图在一张图上将24 h心电数据"尽收眼底",图形的大小、形状可直观反映心律失常性质,既简单又直观,大大简化了以往分析海量心电图数据的繁琐。本文主要对Lorenz散点图在诊断心律失常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其他文献
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与脑梗死预后不良相关,也是溶栓等疗法使用不足的重要原因。为更好地认识和处理脑梗死后出血转化,提高再灌注等循证疗法的使用率,临床医生有必要了解当前国内外公认的出血转化定义、分类分型、诊断和处理原则。出血转化处理总原则与自发性脑出血类似,但其特殊性问题值得注意,例如,不同药物所致出血的处理及拮抗剂使用,抗栓疗法的停药与重启使用时间等问题。同时也应认识到,很多问题缺乏研究证据需要进一
目的报道1例以姿势平衡障碍为突出表现的家族性致死性失眠(fatal familial insomnia,FFI)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基因特点。方法分析1例以姿势平衡障碍、重复语言为突出表现,曾疑诊为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rogressive supranuclear palsy,PSP)的FFI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特点、脑电图及多导睡眠监测等资料,并对患者血标本进行朊蛋白PRNP基因检测。结果本例患者
视雪综合征(visual snow syndrome)是一种以视觉中出现持续的电视机雪花感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临床综合征,2018年国际头痛疾病分类确定其诊断标准。但该疾病发病机制不清,与偏头痛、耳鸣、焦虑、抑郁共患率高,无特效治疗方法,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目的探究脂联素对右侧星状神经节(RSG)功能与神经活性,对右心室电生理状态的影响;探究脂联素对于心肌梗死(心梗)后室性心律失常的防治作用。方法16只成年雄性比格犬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8)与脂联素组(n=8),分别向RSG中注射生理盐水0.2 ml与0.1 mg/ml脂联素0.2 ml。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进行心梗造模。检测基础状态与心梗后RSG功能与神经活性,右心室有效不应期,记录心梗后3
室性心律失常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其表现形式差异很大,可为良性、无症状,也可导致明显不适、头晕或黑蒙,甚至心脏性猝死。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包括药物与非药物治疗。本文回顾了我国应用药物、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与导管消融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发展历史,并结合目前现状,对我国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远景提出了展望。
目的探讨脑-星状神经节-心房通路对犬急性脑卒中(AS)后心房颤动(房颤)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方法26只比格犬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n=6)、急性脑卒中组(AS组,n=7)、星状神经节消融(stellate ganglion ablation)组(SGA组,n=6)和巨噬细胞清除组(CL组,n=7)。Sham组犬开颅手术后不行大脑中动脉阻塞(middle cerebral ar
目的分析中国人应用可穿戴式除颤器(WCD)的临床特点和随访资料,了解WCD在中国应用的初步情况。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临床观察性研究,国内共5家医学中心参与该研究。入选2018年6月至2019年10月接受WCD并完成随访的患者共54例。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随访穿戴依从性、反馈的问题、除颤治疗效果等。结果接受WCD治疗的患者男47例(87.0%),年龄(55.2±17.6)岁。其中冠心病患者31例(57
目的对侧肺静脉共干是罕见的肺静脉解剖变异。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进行肺静脉隔离应根据患者肺静脉解剖特点制定个体化手术策略。本研究探讨了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心内科在下肺静脉共干的患者中采用盒式单环消融进行肺静脉隔离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入选2018年1月至11月在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心内科住院的有房颤消融适应证、左右下肺静脉共干并行房颤导管消融手术患者5例,进行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所有患者行房间隔穿刺将冷盐
本文回顾了1个世纪以来有关心房颤动(房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就心电学而言,触发与折返系房颤发生的主要机制,但基础疾病与诱因可能为触发与折返提供必要条件,此提示一级预防的重要性。就治疗学而言,针对房颤本身的治疗应高度关注消融方法学研究,以期提高远期成功率;此外,亦应高度关注并发症的防治,加强规范化抗凝及左心耳封堵,以期降低栓塞事件发生率。
"心律失常领域10大研究"迎来第8个年度。《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编辑部会同国内心律失常的专家同道再度遴选国际最具影响力的10大研究时发现,2019年是心律失常领域不同寻常的一年,中国学者在心律失常临床研究领域的部分工作已经走在国际前列。今年的内容涵盖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的精准分类、左束支起搏的新进展、心房颤动(房颤)和室性心律失常消融的新技术、房颤抗栓治疗的新策略、发展中国家心脏性猝死预防的新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