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行语文素质教育,首先要解决的是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没有内驱力,学习就没有效果,语文素养又怎能提高呢?
在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以下几种方法,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有帮助的。
一、精心设计开场白,创设最佳学习氛围
“开场白”即引言或导语。常言道:“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可见,一个好的导语会对一节课的成功与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平淡无味的导语不仅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会起抑制作用。如果一位教师每次走进课堂的第一句话都是“把书拿出来,翻到第××页”,尤其是在学生上了几节课之后,身心都已疲惫,正昏昏欲睡时,这样的开头无疑是最好的催眠曲。特别是语文课,学生自认为看得懂,一两节课不听没关系。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格外重视开场白的设计。它既是语文教师基本素质的体现,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需要。
每当上课之始,学生首先听到的是富有启发性、感染力的开场白,精神定能为之一振,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求知欲望也就随之产生了。有了良好的氛围,教师教得起劲,学生也学得用心。有经验的教师是从不忽视开场白的,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就是这方面的典范。她在上《春》这一课时,是这样开头的:
师:一提到春天,我们就会想到春光明媚、绿满天下、鸟语花香、万象更新。自古以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来描绘春天,杜甫有一首《绝句》,同学们还记得吗?
(学生齐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师(又提示):王安石的《泊船瓜州》呢?
(学生又齐背:“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课一开始就充满了诗情画意,这是与即将学的《春》的风格相吻合的。接着于老师又因势利导启发说:“现在我们就欢乐地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春》写的山水、草、树、花、鸟等景物的姿态、色彩,你们注意没有?让我们细读课文,领略大好春光,寻找与作者观察的差距。”
这段开场白师生一起活动,一扫压抑沉闷的气氛,既复习了学生原来学习的诗词,又极其自然地与即将学习的课文有机地联系起来。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起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为下面的课文学习创造了良好氛围。
魏书生老师在上课之始也很善于用各种方法触及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精神饱满、兴趣盎然地投人到学习中。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因此,如果我们每个语文教师在进入课堂以前,精心设计一下哪怕只有三言两语的开场白,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巧妙选择切入口,出奇制胜
根据课文不同的特点,巧妙选择切人口,力争出奇制胜,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好之”与“乐之”中求知。这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又一方法。实践证明这一做法是可行的、有效的。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我采取了突出重点、大胆从高潮部分切入的方法。根据课文特点,我把此课中最精彩、最扣人心弦的一段同《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最精彩的一段对照起来学。同是梁山好汉,同是惩恶除凶,为什么在写法上却大不一样呢?一个是只三拳便使被打者先后“便似开了个酱油铺”“彩帛铺”“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一个是先“喝”后“搠”,然后再“提”“丢”“扯”。
为了弄清林冲杀死仇敌时为什么是这样做,而不是那样做,就需要了解林冲的身份、经历、思想性格以及当时所处的环境,这些在课文前半部分作了交代。至此,不需要教师作过多的提示,学生自会以极大的兴趣到文中去寻找答案。
再说诗词,其特点是语言凝练,内容含蓄,不了解作者的思想经历和写作背景,不太容易完全理解其内容。一般的教法是先解题、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为了使学生有兴趣,我有时就不按这样的“老套路”,而是直接从诗词本身切入。先要求学生反复朗读,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再了解字面上“写了什么”,进而探究“为什么写”。此时介绍作者和背景,“为什么写”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诗词内在的含义也就不难理解了。
以上举例都是文学作品,应用文是否也可以巧妙地选择角度切入呢?答案是肯定的。只要敢于冲破思维定势,以有利于突出重点且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目的,根据课文不同的内容、不同的特点,巧妙选择、大胆创新,就一定能够找到最好的教学突破口,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大胆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唱主角
大胆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尽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师与学生变换位置,让学生唱主角,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又一重要方法。传统的教学中,语文教师的主要教学手段是两支粉笔一张嘴;形式是教师高高站在台上,学生正襟危坐于台下;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这些呆板的方法、陈旧的形式已经使学生腻烦了,哪里还有学习兴趣呢?
而另一方面,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在不断地添置,录音机、投影仪等设备已随处可见,许多的学校还建立了多功能教室。这些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要根据语文教材的特点来运用,甚至可以这样说,语文课比其他学科更适合采用多种形式和手段进行教学。问题的关键是我们的个别教师思想还不够完全解放,老担心课文中的知识不经过教师的讲解,学生不容易理解,不用笔在纸上反复练习,知识就不能巩固。
近几年听了一些公开课,深受启发,觉得上述担心完全是多余的。
人教版八年级上五单元综合性学习《莲的文化知识》,一位教师敢于突破传统形式,大胆根据此文制作了学生喜闻乐见的电视片。她先让学生收集相关材料,然后指导学生剪辑成电视片,配上解说词,生动形象,学生兴趣浓厚。同是这个综合性活动,另一位教师采用了知识竞赛的形式,以莲的生长属性、与莲相关的故事、关于莲的诗歌等内容展开竞赛,学生兴趣盎然。
同一内容,不同的上课形式,但却获得了相同的效果。学生不是在教师按部就班的指导下开展活动,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了准备的过程,掌握了相关内容,了解了与之相关的许多知识,同时也锻炼了多方面的能力。这样的课,学生还能打瞌睡吗?
当然,还有很多创新的教学形式值得借鉴。例如,有的教师将小说改编成课本剧,改编、排练、演出后再讨论评析,全过程都由学生完成,教师只作为指导全程跟踪。有的教师则通过改变学生“排排坐”的形式,与学生“平起平坐”地进行讨论,这样也为学生留出了空间,学生随时可以走出来发言、表演。
音乐是学生所喜爱的,诗文的意境美是学生不太容易掌握的,利用艺术相通的特点,把二者结合起来,既是语文课又是美学欣赏课,既学习了语文知识,又受到了美的熏陶,学生能没有兴趣吗?当然,诗歌、散文采取配乐欣赏的形式,不是简单地找一段音乐边放边朗读,或者直接播放事先配乐的朗读带,而是让学生在理解文章意境和所表达感情的基础上,自己挑选音乐来配,看谁的配乐与诗文的内容、意境、感情、主旨最吻合。
把课文设计成考卷上阅读材料的形式,也是一种独特的创新,练习中有字词句的理解,也有篇章结构、主旨的把握,让学生在课堂上思考讨论,教师只在学生答案不正确时,启发解题思路。通过训练,学生不仅了解了答案是什么,更知道了为什么是这样的,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方法还有很多,只要我们思想更解放一些,胆子更大一些,方法也就不难找到了。
总之,采取新鲜活泼的教学形式,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退居“第二线”让学生唱主角,不但不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相反,学生还会学得更主动,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掌握得更牢固。
(作者单位:重庆市万州区响水中学)
(责任编辑:王亦妮)
在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以下几种方法,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有帮助的。
一、精心设计开场白,创设最佳学习氛围
“开场白”即引言或导语。常言道:“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可见,一个好的导语会对一节课的成功与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平淡无味的导语不仅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会起抑制作用。如果一位教师每次走进课堂的第一句话都是“把书拿出来,翻到第××页”,尤其是在学生上了几节课之后,身心都已疲惫,正昏昏欲睡时,这样的开头无疑是最好的催眠曲。特别是语文课,学生自认为看得懂,一两节课不听没关系。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格外重视开场白的设计。它既是语文教师基本素质的体现,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需要。
每当上课之始,学生首先听到的是富有启发性、感染力的开场白,精神定能为之一振,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求知欲望也就随之产生了。有了良好的氛围,教师教得起劲,学生也学得用心。有经验的教师是从不忽视开场白的,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就是这方面的典范。她在上《春》这一课时,是这样开头的:
师:一提到春天,我们就会想到春光明媚、绿满天下、鸟语花香、万象更新。自古以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来描绘春天,杜甫有一首《绝句》,同学们还记得吗?
(学生齐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师(又提示):王安石的《泊船瓜州》呢?
(学生又齐背:“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课一开始就充满了诗情画意,这是与即将学的《春》的风格相吻合的。接着于老师又因势利导启发说:“现在我们就欢乐地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春》写的山水、草、树、花、鸟等景物的姿态、色彩,你们注意没有?让我们细读课文,领略大好春光,寻找与作者观察的差距。”
这段开场白师生一起活动,一扫压抑沉闷的气氛,既复习了学生原来学习的诗词,又极其自然地与即将学习的课文有机地联系起来。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起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为下面的课文学习创造了良好氛围。
魏书生老师在上课之始也很善于用各种方法触及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精神饱满、兴趣盎然地投人到学习中。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因此,如果我们每个语文教师在进入课堂以前,精心设计一下哪怕只有三言两语的开场白,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巧妙选择切入口,出奇制胜
根据课文不同的特点,巧妙选择切人口,力争出奇制胜,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好之”与“乐之”中求知。这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又一方法。实践证明这一做法是可行的、有效的。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我采取了突出重点、大胆从高潮部分切入的方法。根据课文特点,我把此课中最精彩、最扣人心弦的一段同《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最精彩的一段对照起来学。同是梁山好汉,同是惩恶除凶,为什么在写法上却大不一样呢?一个是只三拳便使被打者先后“便似开了个酱油铺”“彩帛铺”“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一个是先“喝”后“搠”,然后再“提”“丢”“扯”。
为了弄清林冲杀死仇敌时为什么是这样做,而不是那样做,就需要了解林冲的身份、经历、思想性格以及当时所处的环境,这些在课文前半部分作了交代。至此,不需要教师作过多的提示,学生自会以极大的兴趣到文中去寻找答案。
再说诗词,其特点是语言凝练,内容含蓄,不了解作者的思想经历和写作背景,不太容易完全理解其内容。一般的教法是先解题、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为了使学生有兴趣,我有时就不按这样的“老套路”,而是直接从诗词本身切入。先要求学生反复朗读,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再了解字面上“写了什么”,进而探究“为什么写”。此时介绍作者和背景,“为什么写”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诗词内在的含义也就不难理解了。
以上举例都是文学作品,应用文是否也可以巧妙地选择角度切入呢?答案是肯定的。只要敢于冲破思维定势,以有利于突出重点且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目的,根据课文不同的内容、不同的特点,巧妙选择、大胆创新,就一定能够找到最好的教学突破口,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大胆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唱主角
大胆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尽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师与学生变换位置,让学生唱主角,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又一重要方法。传统的教学中,语文教师的主要教学手段是两支粉笔一张嘴;形式是教师高高站在台上,学生正襟危坐于台下;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这些呆板的方法、陈旧的形式已经使学生腻烦了,哪里还有学习兴趣呢?
而另一方面,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在不断地添置,录音机、投影仪等设备已随处可见,许多的学校还建立了多功能教室。这些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要根据语文教材的特点来运用,甚至可以这样说,语文课比其他学科更适合采用多种形式和手段进行教学。问题的关键是我们的个别教师思想还不够完全解放,老担心课文中的知识不经过教师的讲解,学生不容易理解,不用笔在纸上反复练习,知识就不能巩固。
近几年听了一些公开课,深受启发,觉得上述担心完全是多余的。
人教版八年级上五单元综合性学习《莲的文化知识》,一位教师敢于突破传统形式,大胆根据此文制作了学生喜闻乐见的电视片。她先让学生收集相关材料,然后指导学生剪辑成电视片,配上解说词,生动形象,学生兴趣浓厚。同是这个综合性活动,另一位教师采用了知识竞赛的形式,以莲的生长属性、与莲相关的故事、关于莲的诗歌等内容展开竞赛,学生兴趣盎然。
同一内容,不同的上课形式,但却获得了相同的效果。学生不是在教师按部就班的指导下开展活动,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了准备的过程,掌握了相关内容,了解了与之相关的许多知识,同时也锻炼了多方面的能力。这样的课,学生还能打瞌睡吗?
当然,还有很多创新的教学形式值得借鉴。例如,有的教师将小说改编成课本剧,改编、排练、演出后再讨论评析,全过程都由学生完成,教师只作为指导全程跟踪。有的教师则通过改变学生“排排坐”的形式,与学生“平起平坐”地进行讨论,这样也为学生留出了空间,学生随时可以走出来发言、表演。
音乐是学生所喜爱的,诗文的意境美是学生不太容易掌握的,利用艺术相通的特点,把二者结合起来,既是语文课又是美学欣赏课,既学习了语文知识,又受到了美的熏陶,学生能没有兴趣吗?当然,诗歌、散文采取配乐欣赏的形式,不是简单地找一段音乐边放边朗读,或者直接播放事先配乐的朗读带,而是让学生在理解文章意境和所表达感情的基础上,自己挑选音乐来配,看谁的配乐与诗文的内容、意境、感情、主旨最吻合。
把课文设计成考卷上阅读材料的形式,也是一种独特的创新,练习中有字词句的理解,也有篇章结构、主旨的把握,让学生在课堂上思考讨论,教师只在学生答案不正确时,启发解题思路。通过训练,学生不仅了解了答案是什么,更知道了为什么是这样的,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方法还有很多,只要我们思想更解放一些,胆子更大一些,方法也就不难找到了。
总之,采取新鲜活泼的教学形式,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退居“第二线”让学生唱主角,不但不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相反,学生还会学得更主动,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掌握得更牢固。
(作者单位:重庆市万州区响水中学)
(责任编辑:王亦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