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4岁开始学习的哲学》热销

来源 :出版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wu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书制作人中岛广因为上中学的儿子,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如何通过孩子们的自身努力,使自身充满“生机和活力”呢?
  中岛广认为。只有读书和思考
  然而,中岛广觉得,能够在真正意义上传达“生机和活力”的图书。在市面上一本也没有。情急之下,做父亲的中岛广打算亲自做一本。
  池田晶子的《从14岁开始学习的哲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中岛广作为父亲,是德兰士皮出版社的法人代表、本书的出版商。2001年7月,中岛广与同社的一个编辑者、一个营销负责人离开法藏馆,3人共同创办了新出版社德兰士皮。
  
  正式发行后,行情“波涛汹涌”
  
  中岛广希望阅读这本书的读者是初中生和高中生。日本的学制是初中3年、高中3年,加起来共6年。平均每个学年的在校生为120万人,那么,6个学年的在校生就应当是720万人。也就是说,中岛广希望这720万人阅读《从14岁开始学习的哲学》。中岛广固执地认为,这本书“适当的发行册数应该是700万册”。于是,一方面在报纸上打广告,一方面向读者寄送直达邮件(在日本简称DM)。池田晶子本身就是收到读者来信很多的作者。在法藏馆时代,中岛广编辑她的《思考灵魂》一书,中岛广就利用她的几大箱读者来信寄送直达邮件。这次编辑《从14岁开始学习的哲学》,在征得池田晶子的同意以后,中岛广再度利用了读者的来信地址。
  《从14岁开始学习的哲学》正式发行后,行情可以用“波涛汹涌”来形容。发行一个星期,就进入各大牌书店销售排行榜的第1位或第2位。在发行的一个月之内,来自各书店的预订每天平均300册。不到一个月,销售总册数接近1万册。这个时候,中岛广请《朝日新闻》刊登了介绍作者的文章,之后,来自各书店的预订平均每天1000册。不久,NHK名古屋放送和电视朝日的节目相继介绍了作者和《从14岁开始学习的哲学》。特别是在“新闻电台”的热门栏目里介绍以后,引起巨大反响。和《从14岁开始学习的哲学》一块,德兰士皮出版社出版的其他书,比如《昭和二十一年八月的绘画日记》、《鹦鹉》、《乔姆斯基说世界》等,也受到读者的热情追捧。
  
  出版社把与书店进行直接交易作为主要渠道
  
  德兰士皮出版社总共4人——编辑者2人,营销负责人1人,助手1人,是非常典型的小出版社。据中岛广介绍,他们社发书不走图书交易公司渠道,而是把与书店进行直接交易作为主要渠道。负责营销的工藤秀之说:“直接交易很方便,一个人就足够了”。书店一方对出版社负责任地下预订册数,出版社一方既给书店折扣上的优惠,又实打实地对应书店的预订数,要多少册就发多少货。所以,德兰士皮发给书店的图书基本没有退货。像《从14岁开始学习的哲学》。从2003年4月发行销售以来,到7月底退货仅两册。德兰士皮创办以来,图书的总发行册数15万册,退货率为2%。运作图书的直接交易过程很烦琐、很艰难,又要复印发票,又要签订合同,部分图书还要自己发送,但这些事情全由工藤秀之一人承担。
  只要有订数就发货;有多少订数就发多少货。假如在出版社、书店与读者之间有不负责任的人,做不负责任的事,以上要求是无法达到的。出版社和书店各负其责,尽心尽力,图书就可以顺畅地到达读者手中。中岛广认为,“出版社只是追求出库的数量,读者只是买一些自己不想读的书,如果出现这种状况,那就糟糕了。”也就是说,对于中岛广而言,“好卖”、“畅销”意味着要把图书送到应当读书的人的手中,而决非只是发货的数量。
  
  有个性的人做有个性的书
  
  中岛广很有些“奇谈怪论”:“假如世界上没有人这种动物,就不会有图书这种媒体。人是很个性的,书也应当是很个性的。有些书尽管发行销售几百万册,但与个别读者就是没有关系。对于读者而言,所谓图书,就是他或她想读的‘那一本’。”
  也就是说,出版的成败取决于“一本书”的优劣。作者要拼命写出个性化的书稿;出版者要拼命做出个性化的图书;书店人要拼命使之畅销,确实送到读者手中。这应当是做书的根本之所在。如果认为出版社只是做书的“场所”,仅仅为出版社生存而做书,那就本末倒置了。中岛广觉得,编辑者个人充分发挥想像力,拿出优秀的选题策划,不断拓展做书的空间,才诞生出德兰士皮这样的出版社。
  谈到今后,中崎广说:“接下来打算做历史书。某个时代是怎么被破坏的?某个时代是怎么开始的?要把这作为焦点。用我的说法就是,‘时代的破坏方与时代的创造方’。”
  今天,我们不能凭借自己的双手打碎旧世界,是因为我们看到了“破坏方”太多的不幸。《从14岁开始学习的哲学》出现在市场上,很多人读了这本书,并付诸行动。时代的震荡与之无不关系。中岛广将抱着“一个人写书,一个人做书,一个人卖书,一个人读书”的理念,与其他几位同事继续努力。
其他文献
业内专家社会名人为2009年全民阅读建言    2月17日,围绕如何开展好2009年全民阅读活动以及如何建立全民阅读的长效机制,新闻出版总署出版管理司和中宣部出版局在京召开2009年全民阅读活动座谈会。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白岩松、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曹文轩、当当网总裁助理张颖、北京交通广播节目编审王世玲、中文在线总裁童之磊、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所长郝振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社长贺耀敏等先后发言。  与会者
期刊
韩国杂志协会(korea Magazine association,简称KNIA)是韩国杂志行业最有代表性的团体。韩国杂志协会追求的目标是:“致力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促进不同言论的交流,推动杂志行业的发展;增进会员单位之间的相互理解,谋求彼此的和睦相处”。  韩国刚刚解放的时候,大韩出版文化协会即告成立,相对于此,韩国杂志协会成立的时间要晚得多,是在1962年10月26日。    一、韩国杂志发展简
期刊
聂震宁:写中国出版集团这部长篇小说是我最大的快乐    偶尔约聂总写过几篇稿子,便被聂总称为催促他写稿子的人;和聂总只是有过几次当面的和电话的交谈,便被他称为合作非常愉快,这是我作为一个出版专业刊物编辑的最大的欣慰。而与聂总交往最大的收获则是真切地感受到了“大家风范”的含义。  曾经在网上看到一个帖子,有一个人问:当前谁可以称得上是出版大家啊?另一个回答:中国出版!集团的聂总可以算一个。看来这位网
期刊
本刊讯(记者王化兵)2月26日,《中国出版通史》出版座谈会在新闻出版总署召开,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新闻出版总署署长、《中国出版通史》总顾问柳斌杰,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李东东、邬书林、阎晓宏,以及宋木文,于友先,桂晓风,石峰,沈仁干,聂震宁,周慧琳,张国祚等领导参加会议。    凝结智慧与心血的优秀科研成果    《中国出版通史》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同时列入新闻出版总署
期刊
健康教育专家呼吁净化健康图书市场    本刊讯2月27日,在人民日报健康时报与新浪网读书频道联合主办,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和中国健康教育协会协办的“2008中国十大健康图书评选颁奖发布会”上,人民日报社健康时报与卫生部健康教育首席专家洪昭光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助理黄建始教授、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秘书长武留信教授等中国十大健康教育专家、国内知名出版社社长携手,联名发出“净化健康图书市场,
期刊
《大教堂》  [美]雷蒙德·卡佛/著  译者:肖铁定价:25:00元  译林出版社 2009年1月  《大教堂》被誉为卡佛的成熟之作,这本书写的都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故事,他们的敏感与孤独,文字漫不经心又暗含忧伤。在写作风格上承接了卡佛前后两个时期,读者即能够体会到卡佛早期的冷硬,也能够感受到后期微暖的转变。卡佛自己说,“它们与我过去的小说相比,都更丰满,文字变得更慷慨,也更积极了。”  一句话点评
期刊
《唐代文学研究论著集成》(以下简称《集成》),一共八卷十册,约四百余万字规模,2004年10月由三秦出版社一次性完整推出。该书的两位主编分别是大陆的唐代文学会会长、清华大学教授傅璇琮先生和台湾的唐代学会前会长、台湾大学教授罗联添先生。他们皆为学界名宿,亦是该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  《集成》具有密集的学术含量,深广的文化内涵,无论是文化积累价值,还是文化创新价值,都是不容小视的,这一点,只要是富有历
期刊
小时候,我最爱去的地方是我所居住城市的动物园。那是天底下最让我感兴趣的地方。那些笼子里和我们的样貌迥然不同、游走不安的生灵既让我感到兴奋,又令我莫名地恐惧。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我已是一名有多年编龄的少儿读物编辑,被我编入图书的动物算算已有好几百种。我向我的小读者们饶有兴味地介绍地球上多姿多彩的生命,它们的生活习性,特殊本领、谋生智慧,也曾谈到某些种类的珍贵稀少,但,从来没有直面过这样一个主题——动物
期刊
“在纷繁复杂的变化之中,人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出现各种腐败现象和重大政治性失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有效地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甚至曲解了民主集中制,其中的关键环节就是党内缺乏有效的民主监督机制。”鉴于此,《党的领导与民主监督》被列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主编是知名政治学专家、清华大学的刘书林教授。  这部论著从一个新颖的角度论证了党内民主监督和党的领导的关系即:党内民主监督必须坚持党的领
期刊
据美国媒体报道,美国最新一届“国家杂志奖”获奖名单公布,《国家地理杂志》最为风光。  《国家地理杂志》荣获三项国家杂志奖,其中包括杂志(期刊)行业的最高奖项综合优秀奖。《名利场》杂志也获得两项国家杂志奖。今年5月份公布的其他获奖杂志还包括:《GQ》、《背包族》、《琼斯》和《印刷》在各自的发行量类别中荣获综合优秀奖。为上述获奖杂志颁奖的是美国杂志编辑协会。美国杂志领域的常青树《纽约人》周刊,也捧回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