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建筑室内设计进入21世纪后,有关室内设计理论与室内设计的思考更加活跃。一方面,建筑室内设计经过了改革开放以来新时期较为平顺的发展,政治话语、经济环境、科技文化、对外交流为设计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一方面,经过20多年的研究,室内教育界内已经有了一大批优秀的教师队伍和学术队伍;再有,中国社会与国际接轨转型过程中,市场的推动使设计本身已经开始有意识地适应现实需要,努力提升室内设计行业人才培养的专业素质。因此,有关室内设计的研究思考,交流的求解,越来越多地展示出来。
关键词:室内;设计;建筑
1 国内部分高校建筑室内设计研究概况
室内设计的改革,取决于设计者的“设计观”,设计观没有好坏之分,但有不同内涵层面的区别。高校室内设计是学校、社会和生活三大内涵层面中的核心,既是一种社会行为和文化行为,也是一种技能知识,更是一种创造新文化的途径和手段。部分院校的改革,实践并推动着建筑室内设计的思考和建设,并进一步由不同院校之间的交流协作,扩大了影响和成果。1998 年初,南京艺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吉林艺术学院的有关教育专家汇集长春,在吉林艺术学院举行了三院校间的“第三次交流协作会议”,中心议题即是加强高等艺术院校教材建设,其中有关环境艺术设计方面的教材尤其得到了重视。很快,这种院校交流协作的模式得到了其它艺术院校的支援与融入,先后有云南艺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内蒙古艺术学院、新疆艺术学院等多家艺术院校加入这一交流协作框架,讨论的内容更加广泛,研讨、展览、演出轮流在各大院校举行,极大地推动综合艺术院校中艺术设计尤其在建筑室内设计方面的互动、学习和提高。 室内设计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对社会有着深刻的影响,它不仅是一张图,而是在生活中起领导作用:室内设计积极探讨新的知识,影响下一代,让我们有更好的环境未来;目前世界的室内设计趋势有以下新动向:教育与实践的联系与合作方法,室内设计的量身定做即个性化问题,世界设计的全球化,生态与环境问题的考虑,创造性的思维与设计,科学与技术问题的探讨等。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郑曙暘教授,则就建筑室内设计中的创新意识培养理论进行了深入思考,而中央美院环境艺术系主任王铁,也对建筑空间中的空间生活环境设计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2 建筑室内设计鉴定标准的借鉴
20世纪90年代末,室内设计一方面在技能、理论上注意综合能力的提升,一方面也注重同社会的要求和从业准则相联系,以使人才的培养能够胜任职业服务的业务水平要求。其中值得我们关注的是有关“职业之道”。江南大学的思考和实践是:“对于一套完整的培养模式来说,应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训练与培养方法,二是检验与测评方法。训练方法包括基本的技法性训练和实践性训练。技法性训练可以通过大量实物、实景的速写、写生和对图片的改写,来培养自己抓取主要矛盾,摒弃细枝末节,提炼最能表达对象的主要线条的能力,实践性训练就是将基本的技法性训练运用于实践,采用快题与长期作业相结合的方式,快题可以训练思维的敏捷性和表达的快速性;长期作业可以训练全面地分析问题和深入设计的能力。两类课题均采用实用性与概念性课题交叉设置的方式,课题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以真正达到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目的。测评方法按实用性设计和概念性设计分为测评方法一和测评方法二,两种测评方法分别列出了多项量化指标。”同时,这个鉴定标准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分为3个层次,即一般性了解、理解与掌握和熟练应用:一般性了解指学生能熟悉课程所传授的信息及工作过程,并能根据将来的实际工作情况联想到所学的有关知识;理解与掌握指学生能细致准确地掌握专门知识,并对主要概念有全面深入的理解,而且能够解释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熟练应用指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成功地完成具体设计任务。
3 开拓交流的建筑室内设计
中国建筑设计的发展,主要动力来源于设计者们的思想萌动,来源于新时期以来中国社会进入的经济体制的急剧变革,来源于“艺术设计”作为一种关心到国计民生的营建策略,同时,“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外先进的设计思想,同样是中国设计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国内最早采用交流策略的是广州美术学院,其工艺美术系于1979年的接待“香港设计家暨设计代表团”,拉开了中国“设计”类院校“艺术设计”同大陆以外教育团体交流的序幕。这次交流的直接成果是:拓宽了眼界,了解了发达地区“设计”的真实情况;教育思想被激活,理性的反思与现实被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认识到设计改革势在必行;“艺术设计”类院校设计基础课程中由此开始试行和推广“三大构成课程和工业设计史论课程”。这次交流意义巨大,不仅加快了全国“艺术设计”走向科学进程的步伐,也改变了人们对工艺美术概念与现代设计的认知,拉近了同国外设计教育的距离,也为今后“艺术设计”的深化改革建立了信心。1983年,受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之邀,美国“哥伦布美术与设计学院作品展”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展出,展出的有平面与立体构成、色彩概念、色彩训练、广告、时装插图、室内设计等课程设计作品,让国人有机会比较全面地了解西方现代艺术设计的现况,对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广大师生的艺术设计观念,设计教学观念及专业意识,尤其对我们在工艺美术概念下进行的“艺术设计”形成了深遠的影响。
4 民营办学
民间办学与技工学校的崛起,是国内艺术设计合作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从民营办学的创办主体来看,公民个人、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集体经济组织、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作为办学主体所形成的企业集团办学、国有民办学、股份制办学、私人办学等模式,构成了我国民办教育的主要形式;从培养层面上看,民办教育涵盖了幼儿园、小学、中学、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教育等各级教育:而就职业的类别上看,则有培训学校、培训中心、培训部等不同的组织形式。一些高校也开始“名校办民校”,同“纯民校”一起,在1990年代后期以来,形成了国内民营办学的高潮,并渐呈稳定之势。
参考文献
[1]沈建.艺术与技术统一的设计教育思想之我见——对工业设计专业教学的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18(09)
[2]李菲菲,计伟楠,李秋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模式的改革研究[J].艺术研究.2014(01)
关键词:室内;设计;建筑
1 国内部分高校建筑室内设计研究概况
室内设计的改革,取决于设计者的“设计观”,设计观没有好坏之分,但有不同内涵层面的区别。高校室内设计是学校、社会和生活三大内涵层面中的核心,既是一种社会行为和文化行为,也是一种技能知识,更是一种创造新文化的途径和手段。部分院校的改革,实践并推动着建筑室内设计的思考和建设,并进一步由不同院校之间的交流协作,扩大了影响和成果。1998 年初,南京艺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吉林艺术学院的有关教育专家汇集长春,在吉林艺术学院举行了三院校间的“第三次交流协作会议”,中心议题即是加强高等艺术院校教材建设,其中有关环境艺术设计方面的教材尤其得到了重视。很快,这种院校交流协作的模式得到了其它艺术院校的支援与融入,先后有云南艺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内蒙古艺术学院、新疆艺术学院等多家艺术院校加入这一交流协作框架,讨论的内容更加广泛,研讨、展览、演出轮流在各大院校举行,极大地推动综合艺术院校中艺术设计尤其在建筑室内设计方面的互动、学习和提高。 室内设计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对社会有着深刻的影响,它不仅是一张图,而是在生活中起领导作用:室内设计积极探讨新的知识,影响下一代,让我们有更好的环境未来;目前世界的室内设计趋势有以下新动向:教育与实践的联系与合作方法,室内设计的量身定做即个性化问题,世界设计的全球化,生态与环境问题的考虑,创造性的思维与设计,科学与技术问题的探讨等。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郑曙暘教授,则就建筑室内设计中的创新意识培养理论进行了深入思考,而中央美院环境艺术系主任王铁,也对建筑空间中的空间生活环境设计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2 建筑室内设计鉴定标准的借鉴
20世纪90年代末,室内设计一方面在技能、理论上注意综合能力的提升,一方面也注重同社会的要求和从业准则相联系,以使人才的培养能够胜任职业服务的业务水平要求。其中值得我们关注的是有关“职业之道”。江南大学的思考和实践是:“对于一套完整的培养模式来说,应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训练与培养方法,二是检验与测评方法。训练方法包括基本的技法性训练和实践性训练。技法性训练可以通过大量实物、实景的速写、写生和对图片的改写,来培养自己抓取主要矛盾,摒弃细枝末节,提炼最能表达对象的主要线条的能力,实践性训练就是将基本的技法性训练运用于实践,采用快题与长期作业相结合的方式,快题可以训练思维的敏捷性和表达的快速性;长期作业可以训练全面地分析问题和深入设计的能力。两类课题均采用实用性与概念性课题交叉设置的方式,课题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以真正达到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目的。测评方法按实用性设计和概念性设计分为测评方法一和测评方法二,两种测评方法分别列出了多项量化指标。”同时,这个鉴定标准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分为3个层次,即一般性了解、理解与掌握和熟练应用:一般性了解指学生能熟悉课程所传授的信息及工作过程,并能根据将来的实际工作情况联想到所学的有关知识;理解与掌握指学生能细致准确地掌握专门知识,并对主要概念有全面深入的理解,而且能够解释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熟练应用指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成功地完成具体设计任务。
3 开拓交流的建筑室内设计
中国建筑设计的发展,主要动力来源于设计者们的思想萌动,来源于新时期以来中国社会进入的经济体制的急剧变革,来源于“艺术设计”作为一种关心到国计民生的营建策略,同时,“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外先进的设计思想,同样是中国设计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国内最早采用交流策略的是广州美术学院,其工艺美术系于1979年的接待“香港设计家暨设计代表团”,拉开了中国“设计”类院校“艺术设计”同大陆以外教育团体交流的序幕。这次交流的直接成果是:拓宽了眼界,了解了发达地区“设计”的真实情况;教育思想被激活,理性的反思与现实被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认识到设计改革势在必行;“艺术设计”类院校设计基础课程中由此开始试行和推广“三大构成课程和工业设计史论课程”。这次交流意义巨大,不仅加快了全国“艺术设计”走向科学进程的步伐,也改变了人们对工艺美术概念与现代设计的认知,拉近了同国外设计教育的距离,也为今后“艺术设计”的深化改革建立了信心。1983年,受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之邀,美国“哥伦布美术与设计学院作品展”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展出,展出的有平面与立体构成、色彩概念、色彩训练、广告、时装插图、室内设计等课程设计作品,让国人有机会比较全面地了解西方现代艺术设计的现况,对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广大师生的艺术设计观念,设计教学观念及专业意识,尤其对我们在工艺美术概念下进行的“艺术设计”形成了深遠的影响。
4 民营办学
民间办学与技工学校的崛起,是国内艺术设计合作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从民营办学的创办主体来看,公民个人、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集体经济组织、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作为办学主体所形成的企业集团办学、国有民办学、股份制办学、私人办学等模式,构成了我国民办教育的主要形式;从培养层面上看,民办教育涵盖了幼儿园、小学、中学、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教育等各级教育:而就职业的类别上看,则有培训学校、培训中心、培训部等不同的组织形式。一些高校也开始“名校办民校”,同“纯民校”一起,在1990年代后期以来,形成了国内民营办学的高潮,并渐呈稳定之势。
参考文献
[1]沈建.艺术与技术统一的设计教育思想之我见——对工业设计专业教学的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18(09)
[2]李菲菲,计伟楠,李秋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模式的改革研究[J].艺术研究.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