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窄门,走远路,见微光。
为了父母、子女和房子,我们拼死拼活,不敢倒下,因为身后空无一人。
你必须死撑着,才有机会瞥见未来的曙光。
但有些人,即便拼尽全力活着,他们也看不见未来。
他们的人生,只有60分,甚至更低,不及格,但他们的人和信念却闪闪发光。
纪录片《生活万岁》记录下了15个普通人的不及格生活,不同职业,不同信仰。
他们的故事,在生活中不起眼,没有反转,没有逆袭。
但,看完后,很多人泪流满面:太真实了,这不就是人生吗?
普普通通,却真实得刺骨。
越真实,越能轻易撕开成年人的伪装。
01
“还完债,我要去毛主席纪念堂”
上海,夏天,42度高温。
82岁的老奶奶守着油锅,吆喝着:““臭豆腐五块,两个油墩子(上海小吃)五块。”
为了给子女还债,老奶奶要推车卖小吃,风雨无阻。
一把屎一把尿养大的三个子女,吵着要做生意,逼着爸妈卖掉住了半辈子的房子。
把爸妈一辈子积蓄败光后,人消失了,留下一大堆债让二老还。
“我也没办法啊。我要给他们还债。谁叫我是娘呢。”
活了大半辈子,突然破产,欠下巨债,搁谁都是晴天霹雳。
但老奶奶谈起这件事时,跟在讲“买菜买贵了2元”一样,很平常。
深夜收摊后,奶奶跟老伴唠嗑:咱们把债还完后,要去干嘛?
老伴说:“到阎王爷那里报到呗。”
老奶奶说:“我要去毛主席纪念堂呢。”
说完,奶奶笑得特爽朗,好像明天就能去毛主席纪念堂似的。
“还是租套好一点的房子吧,咱们现在过的可是19世纪的生活啊。”爷爷望了望破旧的天花板。
“换了大房子,不还是睡这张床。”比起大房子,奶奶还是想去看毛主席。
天要塌下来了,那就扛吧,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扛完去见毛主席。
“没有最终的成功,也没有致命的失敗,最可贵的是继续前进的勇气。”
我们伪装出不怕失败的样子,却学不来奶奶直面失败的平常心。
02
“我没偷没抢,凭什么嘲笑我的工作?”
凌晨12点,大叔骑车奔向大排档,到点上班了。
20多年来,他几乎每晚都在这里卖田螺、陪酒陪唱。
常客都喜欢跟他喝酒抽烟,聊天诉苦。
陪客人喝爽了,他开始唱徐小凤的歌。
特别是那首《顺流逆流》,每晚必唱。
这首歌教会他做人,陪他熬过最难受的时光。
早年和妻子离婚,他靠陪酒卖唱,把女儿养大。
供女儿上了大学后,同学嘲笑他的工作。
女儿埋怨他,想让他换工作。
明哥反问女儿:你同学爸妈扫大街,捡垃圾,你有嘲笑过他们吗?
女儿说没有。
“那他们凭什么嘲笑我的工作呢?”
明哥没偷没抢,凭自己努力把女儿养大,他无愧于心。
就像歌里唱的:“不相信未作牺牲竟先可拥有,只相信是靠双手找到我欲求。”
最后一桌客人结账走了,他可以下班了。
他推着车,摇摇晃晃,累了就挨在街上的栏杆休息会。
所有辛苦他都默默接受,再多辛酸他都从不放手。
哪怕再苦,图个我无悔,图个光明磊落。
我们伪装出体面的样子,却学不来大叔辛酸时的光明磊落。
03
“我不是金钱教,我还有一个良心。”
66岁的老头子,在拉萨蹬三轮车载客,蹬了20多年。
早上在家吃碗斋面,他一整天都在外面揽客、载客,深夜才回家。
客人看他蹬得气喘吁吁的,问他这么大年纪了,怎么不回家呢?
他说,这里赚钱比较多。
他载了无数人去布达拉宫,自己却从来没去过。
门票太贵,他舍不得。
在拉萨生活20多年了,但这个城市的一切跟他没多大关系。
光是忙着讨生活,他就已经很费劲了。
即便费劲,他对每个客人,都特爽朗,精气神特棒。
“去不去?走不走?”他吆喝着。
有些客人不理睬,有些会说:太远你去不了。
这时爷爷会说,那我就找近的哈。
拉人去医院,他都会问句,要不要帮忙?
要退休回老家前一晚,车友们给爷爷送行。大家边喝边说信仰,有人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有人说自己是金钱教。
爷爷撩起衣服,指着心脏,说:“我不是金钱教,我这心中间还有一个良心。”
外在生活是命运,内心信念才是光。
“如果你感到保持人性是值得的,即使这不能有任何结果,你也已经打败了他们。”
生活中,我们伪装出不信命的样子,却不知不觉,丢了良心和信念。
04
“我们有幸来到这个世界,就是来享受快乐的。”
一对盲人夫妻在街上卖唱,最爱唱邓丽君的歌。
收摊后,两人推着小推车回家。
爷爷拄着拐杖在前边探路,奶奶在后边跟着他。
走到马路边,爷爷会特意提醒奶奶注意车辆;
下雨时,他会在小车里摸出雨伞,给奶奶撑着。 中秋节这天,他们特意买了啤酒和肉,庆祝过节。
吃肉前,爷爷提议碰个杯,奶奶开心附议,但扑空了好几次才碰上。
奶奶大口吃肉,跟爷爷撒娇:你摸摸我的脸蛋,觉得我是不是漂亮的女孩子?
他们在一起20多年了,没看见过对方长什么样。
即便样貌装不进眼睛里,但他们的内心装着彼此,就够了。
在爷爷眼里,奶奶就像小朋友一样,赚到一张全新的5元也可以开心好几天。
在奶奶心里,爷爷就像一个战士一样,什么都能替她解决。
即便外界的光照不进他们的世界,他们却是彼此的光源,就像爷爷说的:
我活到这个年纪赚到了,没多少时间了。但只要我在,不能让你自己到处摸啊,我尽量照顾你。
看不见很苦,两个人都看不到,生活更苦。
但,在爷爷看来,这世界上,有牛生,有马生,只有人生是最高尚的。我们有幸来到这世上,就是来享受快乐的。
苦中作乐,也是一种乐。
躯体不好,但有灵魂相惜,仗剑走天涯,更是一种乐。
最后,他们终于攒够了钱,买了电子琴,在街上唱歌时更开心了。
他们不感谢痛苦和不公,他们感谢自己苦中作乐的本事。
在生活压力下,我们伪装出快乐的样子,却忘了苦中也能作乐。
05
“我不知道还有多少个明天”
在病房里,一个医生扮成小丑的样子,逗生病的孩子开心,输着液、戴着氧气机的孩子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可孩子们不知道,眼前的医生,自己也患了癌症。
逗别人笑,自己也会开心点,尽管他不知道自己还有多少个明天。
白天逗人开心,晚上他也会悲观地想:我这辈子没做过亏心事,命运挺不公的。
他想拍电影,努力学习,高考考上了编导专业。
可生活似乎总爱和有梦想的人开玩笑,考上编导那天,母亲患癌了。
他放弃梦想,去考护理专业。
当他学会怎么治疗妈妈的病时,她却去世了。
当他稍微从妈妈的离世中走出来,一心想救死扶伤时,他自己也患癌了。
命运,似乎总是为难好心人。
有时他会怀疑,是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才会让家里有两位癌症病人。
生活于他而言,真的很矛盾,他完全可以选择堕落,反正终究一死。
但他没有,他还是选择看到孩子们的笑容,选择了希望。
天亮后,他还是跟着视频,学更多表演,逗更多生病小孩开心。
世界以痛吻他,他却报之以歌。
如果什么都很容易,那還叫什么选择。
正因为艰难,才让他的选择成了一道光。
06
“知识是最珍贵的,知识贵于一切”
在黄土高坡上,1名老师肩扛铁锹和书包,领着9个学生在走只有两脚宽的狭隘山道。
他们不是在春游,这是他们上学必经之路。
山下千沟万壑,一不留神,很容易滚下山去。
村子生活条件太差,人都走光了,只剩下几个孩子。
他成了村里唯一的老师。
老师家里四口人,住着破房子,三人生病,老婆还怀着二胎。
要是不离开村子,家人如果发病,很难及时救治。
但,要是离开,孩子们就没学上了,看不见未来。
“知识是最珍贵的,知识贵于一切,有了知识就有了一切,没有知识的人,可以说在世界上就是虚度一生。”是老师的人生信条。
怎样选都难,左右为难。
每次老婆让他离开村子,找份挣钱的工作,他都说再坚持多一会儿,上完这个学期先。
等了了一年又一年,他还在做着这份看不见生活未来的工作。
可他却看见了孩子的未来。
很多人会不理解他的坚持。
但,世界总需要有那么一群人,牺牲某些东西,去坚持那些别人不愿意做却又必须做的事情。
而这群人,“于天上看见深渊,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07
“别担心,我很快就会去找你了”
这是一名退休老兵的故事。
每天,他给亡妻写信,信的开头都是“亲爱的”,20多年都没变过。
写完信,他会换上军服,去坟前看看妻子。
妻子不喜欢他穿没袖的衣服,他一直记着。
在坟前,他会大声念出信的内容,跟妻子聊天。
“我非常想你。”
“我昨晚梦到你了。”
“想当年,我们一起打鬼子的时候。”
老婆孩子、以前的战友们都相继去世了。
平时他只能一个人玩坦克玩具,踏正步,然后看电视看到睡着。
他并不觉得苦闷,每天翻着老照片,他都能把那些美好的回忆再回味一遍。
可在坟前,他对妻子说,别担心,我很快就会去找你了。
你以为他是孤寡老人,而他却向死而生,勇敢地面对死亡,积极地生活。
08
你我皆凡人,生在人世间
我们向往美好,美好与物质挂钩,常常会花尽心思,伪装成美好该有的样子。
但这群别人眼中60分以下的人们,却告诉我们,即便物质不美丽,也不阻碍普通人看见美好,散发美好。
我们总觉得,能够喊出“生活万岁”的人,大都热爱生活;
但这群被生活摧残得遍体鳞伤后,脸上仍然写满了“生活万岁”的人,才是将生活爱得最彻底的人。
骨子里的坚韧和乐观,让他们闪闪发光。
看完故事后,总会有一些人,会以上帝视角,去批评他们:有那么多途径,偏偏选这个,太傻了;
也会有人以俯视的角度,去同情他们:太惨了。居然还有这么惨的人。
其实,每当你想批评别人的时候,要记住,这世上并不是所有人,都必须选你那种活法;
每当你想同情别人的时候,要记住,你的精神和力量,未必有他们强大。
在纪录片里,15个人的名字并没有刻意出现在画面里,他们只是中国平凡人里的代表,生活中有太多这样的人。
这群人在“进窄门,走远路,见微光”。
命运给他们安排了一道窄门,融入世界的门槛比别人高,门里一片漆黑,他们摸黑走着一条看不到未来的漫漫长路。走得越久,他们把自己变成了光源,亮了自己,还亮了别人。
他们的生活看起来“不及格”,但却为这个残酷的世界增分。
谢谢你们,让我们看到了生活中的光。
最后,想到作家史铁生的一句话,分享给你们:
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这就是命运,任何人都是一样。
在这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
所以一切人都是平等的,我们毫不特殊。
(摘自新浪微读书)
为了父母、子女和房子,我们拼死拼活,不敢倒下,因为身后空无一人。
你必须死撑着,才有机会瞥见未来的曙光。
但有些人,即便拼尽全力活着,他们也看不见未来。
他们的人生,只有60分,甚至更低,不及格,但他们的人和信念却闪闪发光。
纪录片《生活万岁》记录下了15个普通人的不及格生活,不同职业,不同信仰。
他们的故事,在生活中不起眼,没有反转,没有逆袭。
但,看完后,很多人泪流满面:太真实了,这不就是人生吗?
普普通通,却真实得刺骨。
越真实,越能轻易撕开成年人的伪装。
01
“还完债,我要去毛主席纪念堂”
上海,夏天,42度高温。
82岁的老奶奶守着油锅,吆喝着:““臭豆腐五块,两个油墩子(上海小吃)五块。”
为了给子女还债,老奶奶要推车卖小吃,风雨无阻。
一把屎一把尿养大的三个子女,吵着要做生意,逼着爸妈卖掉住了半辈子的房子。
把爸妈一辈子积蓄败光后,人消失了,留下一大堆债让二老还。
“我也没办法啊。我要给他们还债。谁叫我是娘呢。”
活了大半辈子,突然破产,欠下巨债,搁谁都是晴天霹雳。
但老奶奶谈起这件事时,跟在讲“买菜买贵了2元”一样,很平常。
深夜收摊后,奶奶跟老伴唠嗑:咱们把债还完后,要去干嘛?
老伴说:“到阎王爷那里报到呗。”
老奶奶说:“我要去毛主席纪念堂呢。”
说完,奶奶笑得特爽朗,好像明天就能去毛主席纪念堂似的。
“还是租套好一点的房子吧,咱们现在过的可是19世纪的生活啊。”爷爷望了望破旧的天花板。
“换了大房子,不还是睡这张床。”比起大房子,奶奶还是想去看毛主席。
天要塌下来了,那就扛吧,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扛完去见毛主席。
“没有最终的成功,也没有致命的失敗,最可贵的是继续前进的勇气。”
我们伪装出不怕失败的样子,却学不来奶奶直面失败的平常心。
02
“我没偷没抢,凭什么嘲笑我的工作?”
凌晨12点,大叔骑车奔向大排档,到点上班了。
20多年来,他几乎每晚都在这里卖田螺、陪酒陪唱。
常客都喜欢跟他喝酒抽烟,聊天诉苦。
陪客人喝爽了,他开始唱徐小凤的歌。
特别是那首《顺流逆流》,每晚必唱。
这首歌教会他做人,陪他熬过最难受的时光。
早年和妻子离婚,他靠陪酒卖唱,把女儿养大。
供女儿上了大学后,同学嘲笑他的工作。
女儿埋怨他,想让他换工作。
明哥反问女儿:你同学爸妈扫大街,捡垃圾,你有嘲笑过他们吗?
女儿说没有。
“那他们凭什么嘲笑我的工作呢?”
明哥没偷没抢,凭自己努力把女儿养大,他无愧于心。
就像歌里唱的:“不相信未作牺牲竟先可拥有,只相信是靠双手找到我欲求。”
最后一桌客人结账走了,他可以下班了。
他推着车,摇摇晃晃,累了就挨在街上的栏杆休息会。
所有辛苦他都默默接受,再多辛酸他都从不放手。
哪怕再苦,图个我无悔,图个光明磊落。
我们伪装出体面的样子,却学不来大叔辛酸时的光明磊落。
03
“我不是金钱教,我还有一个良心。”
66岁的老头子,在拉萨蹬三轮车载客,蹬了20多年。
早上在家吃碗斋面,他一整天都在外面揽客、载客,深夜才回家。
客人看他蹬得气喘吁吁的,问他这么大年纪了,怎么不回家呢?
他说,这里赚钱比较多。
他载了无数人去布达拉宫,自己却从来没去过。
门票太贵,他舍不得。
在拉萨生活20多年了,但这个城市的一切跟他没多大关系。
光是忙着讨生活,他就已经很费劲了。
即便费劲,他对每个客人,都特爽朗,精气神特棒。
“去不去?走不走?”他吆喝着。
有些客人不理睬,有些会说:太远你去不了。
这时爷爷会说,那我就找近的哈。
拉人去医院,他都会问句,要不要帮忙?
要退休回老家前一晚,车友们给爷爷送行。大家边喝边说信仰,有人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有人说自己是金钱教。
爷爷撩起衣服,指着心脏,说:“我不是金钱教,我这心中间还有一个良心。”
外在生活是命运,内心信念才是光。
“如果你感到保持人性是值得的,即使这不能有任何结果,你也已经打败了他们。”
生活中,我们伪装出不信命的样子,却不知不觉,丢了良心和信念。
04
“我们有幸来到这个世界,就是来享受快乐的。”
一对盲人夫妻在街上卖唱,最爱唱邓丽君的歌。
收摊后,两人推着小推车回家。
爷爷拄着拐杖在前边探路,奶奶在后边跟着他。
走到马路边,爷爷会特意提醒奶奶注意车辆;
下雨时,他会在小车里摸出雨伞,给奶奶撑着。 中秋节这天,他们特意买了啤酒和肉,庆祝过节。
吃肉前,爷爷提议碰个杯,奶奶开心附议,但扑空了好几次才碰上。
奶奶大口吃肉,跟爷爷撒娇:你摸摸我的脸蛋,觉得我是不是漂亮的女孩子?
他们在一起20多年了,没看见过对方长什么样。
即便样貌装不进眼睛里,但他们的内心装着彼此,就够了。
在爷爷眼里,奶奶就像小朋友一样,赚到一张全新的5元也可以开心好几天。
在奶奶心里,爷爷就像一个战士一样,什么都能替她解决。
即便外界的光照不进他们的世界,他们却是彼此的光源,就像爷爷说的:
我活到这个年纪赚到了,没多少时间了。但只要我在,不能让你自己到处摸啊,我尽量照顾你。
看不见很苦,两个人都看不到,生活更苦。
但,在爷爷看来,这世界上,有牛生,有马生,只有人生是最高尚的。我们有幸来到这世上,就是来享受快乐的。
苦中作乐,也是一种乐。
躯体不好,但有灵魂相惜,仗剑走天涯,更是一种乐。
最后,他们终于攒够了钱,买了电子琴,在街上唱歌时更开心了。
他们不感谢痛苦和不公,他们感谢自己苦中作乐的本事。
在生活压力下,我们伪装出快乐的样子,却忘了苦中也能作乐。
05
“我不知道还有多少个明天”
在病房里,一个医生扮成小丑的样子,逗生病的孩子开心,输着液、戴着氧气机的孩子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可孩子们不知道,眼前的医生,自己也患了癌症。
逗别人笑,自己也会开心点,尽管他不知道自己还有多少个明天。
白天逗人开心,晚上他也会悲观地想:我这辈子没做过亏心事,命运挺不公的。
他想拍电影,努力学习,高考考上了编导专业。
可生活似乎总爱和有梦想的人开玩笑,考上编导那天,母亲患癌了。
他放弃梦想,去考护理专业。
当他学会怎么治疗妈妈的病时,她却去世了。
当他稍微从妈妈的离世中走出来,一心想救死扶伤时,他自己也患癌了。
命运,似乎总是为难好心人。
有时他会怀疑,是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才会让家里有两位癌症病人。
生活于他而言,真的很矛盾,他完全可以选择堕落,反正终究一死。
但他没有,他还是选择看到孩子们的笑容,选择了希望。
天亮后,他还是跟着视频,学更多表演,逗更多生病小孩开心。
世界以痛吻他,他却报之以歌。
如果什么都很容易,那還叫什么选择。
正因为艰难,才让他的选择成了一道光。
06
“知识是最珍贵的,知识贵于一切”
在黄土高坡上,1名老师肩扛铁锹和书包,领着9个学生在走只有两脚宽的狭隘山道。
他们不是在春游,这是他们上学必经之路。
山下千沟万壑,一不留神,很容易滚下山去。
村子生活条件太差,人都走光了,只剩下几个孩子。
他成了村里唯一的老师。
老师家里四口人,住着破房子,三人生病,老婆还怀着二胎。
要是不离开村子,家人如果发病,很难及时救治。
但,要是离开,孩子们就没学上了,看不见未来。
“知识是最珍贵的,知识贵于一切,有了知识就有了一切,没有知识的人,可以说在世界上就是虚度一生。”是老师的人生信条。
怎样选都难,左右为难。
每次老婆让他离开村子,找份挣钱的工作,他都说再坚持多一会儿,上完这个学期先。
等了了一年又一年,他还在做着这份看不见生活未来的工作。
可他却看见了孩子的未来。
很多人会不理解他的坚持。
但,世界总需要有那么一群人,牺牲某些东西,去坚持那些别人不愿意做却又必须做的事情。
而这群人,“于天上看见深渊,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07
“别担心,我很快就会去找你了”
这是一名退休老兵的故事。
每天,他给亡妻写信,信的开头都是“亲爱的”,20多年都没变过。
写完信,他会换上军服,去坟前看看妻子。
妻子不喜欢他穿没袖的衣服,他一直记着。
在坟前,他会大声念出信的内容,跟妻子聊天。
“我非常想你。”
“我昨晚梦到你了。”
“想当年,我们一起打鬼子的时候。”
老婆孩子、以前的战友们都相继去世了。
平时他只能一个人玩坦克玩具,踏正步,然后看电视看到睡着。
他并不觉得苦闷,每天翻着老照片,他都能把那些美好的回忆再回味一遍。
可在坟前,他对妻子说,别担心,我很快就会去找你了。
你以为他是孤寡老人,而他却向死而生,勇敢地面对死亡,积极地生活。
08
你我皆凡人,生在人世间
我们向往美好,美好与物质挂钩,常常会花尽心思,伪装成美好该有的样子。
但这群别人眼中60分以下的人们,却告诉我们,即便物质不美丽,也不阻碍普通人看见美好,散发美好。
我们总觉得,能够喊出“生活万岁”的人,大都热爱生活;
但这群被生活摧残得遍体鳞伤后,脸上仍然写满了“生活万岁”的人,才是将生活爱得最彻底的人。
骨子里的坚韧和乐观,让他们闪闪发光。
看完故事后,总会有一些人,会以上帝视角,去批评他们:有那么多途径,偏偏选这个,太傻了;
也会有人以俯视的角度,去同情他们:太惨了。居然还有这么惨的人。
其实,每当你想批评别人的时候,要记住,这世上并不是所有人,都必须选你那种活法;
每当你想同情别人的时候,要记住,你的精神和力量,未必有他们强大。
在纪录片里,15个人的名字并没有刻意出现在画面里,他们只是中国平凡人里的代表,生活中有太多这样的人。
这群人在“进窄门,走远路,见微光”。
命运给他们安排了一道窄门,融入世界的门槛比别人高,门里一片漆黑,他们摸黑走着一条看不到未来的漫漫长路。走得越久,他们把自己变成了光源,亮了自己,还亮了别人。
他们的生活看起来“不及格”,但却为这个残酷的世界增分。
谢谢你们,让我们看到了生活中的光。
最后,想到作家史铁生的一句话,分享给你们:
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这就是命运,任何人都是一样。
在这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
所以一切人都是平等的,我们毫不特殊。
(摘自新浪微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