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父母缺位家庭的中学生,会比普通家庭的中学生更容易出现心理障碍和问题,通常表现为精神空虚、情感缺失、敏感偏激、自由放任四个方面,本文通过对学生中出现的一些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并找到了几点对策,希望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学校教育来弥补缺位的家庭教育,纠正学生的心理问题。
关键词:父母缺位;心理障碍;对策
小文又被语文老师带到办公室了,理由跟上次的一样,都是在上课的时候看小说。算起来这段时间他已是第四次被"逮",不同的只是"逮"住他的老师不同罢了。
记得高一时,小文可是所有老师眼中的乖学生,他活泼开朗,上课专心,爱问问题,还是化学科代表,工作极其负责任。成绩虽然不是非常好,也有中上水平。但仅仅一个学期后,他就变了,不仅沉默寡言,成绩直线下降,还迷上了魔幻小说。那样子就仿佛着了魔一样,不看就浑身不舒服。有同学稍嫌夸张地形容他:"一天有24个小时,他最起码有23个小时在看小说。"
为什么他会有这样大的转变?笔者把他叫到一边,从下午四点多钟一直谈到六点多钟,终于让他吐出了心里话:原来他父母离婚了,又各自组织了家庭。双方都不想管他,只是每个月给他一些生活费,让他在外面自己租房住,自己生活。
小文说:"我自己也不知道该干些什么,好在还有小说看。这书都是外面租来的,就算少吃一点,我也要看。"
小文的话让笔者很震惊,这几年来笔者一直带的都是非重点学校的学生,这些学生在心理健康上常常表现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否与家庭情况有很大的关系?作为教育者的笔者是否忽略了这种关系而使班主任工作流于粗放?笔者在班上进行了调查,发现班上如小文一样处于父母缺位状态下的学生就有11人,占全班人数的19.6%。而年级内的比率更高,占总人数的22.1%。
时下的农村里,由于父母外出打工而产生的留守儿童不断增加,而城镇里,父母缺位家庭的中学生也越来越多。父母缺位的中学生家庭主要是指由于种种原因,父母不与或较长时期不与子女一起居住的中学生家庭。还有就是父母虽然与子女一起居住,但实际上并未真正履行职责者,也可列入父母缺位的范畴。经过调查分析,笔者发现这些学生父母缺位的原因一般有如下几种:
一是父母外出经商或打工。这种现象的父母缺位最为普遍,他们通常比较依赖学校教育,认为只要把子女放到学校,有老师管着就行了。
二是父母不愿履行责任。如父母离异并各自找到归宿后,让子女独自在外居住或与老人隔代居住。这种现象较多出现于高中学生。
三是父母在外地居住或居住地离学校较远,于是让子女在校寄宿、在亲戚家借住或就近租房居住。
四是其他原因,如父母死亡。又比如有收养关系发生,如果学生与养父母之间矛盾隔阂很深,养父母事实上不能正常履行父母职责者,也可视为缺位。
相对小学生来说,中学生家庭的父母亲缺位现象较为严重。为什么会这样呢?有些父母亲认为,自己的子女在小学阶段需要细心呵护,但到了中学阶段就已经长大,可以放手或完全撒手不理了。事实上中学生的总体发育处于一种长大而未成人的阶段,在心理和情感的发展上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既成熟又幼稚,既独立又依赖,既叛逆又渴望关心,尤其渴望得到父母在精神上的理解、保护和支持。有调查表明,多数中学生在需要找人倾诉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朋友。但在解决具体问题或面临比较重大的选择的时候,绝大多数的中学生都会首先征求父母的意见。中学时期是青少年生理、心理急剧发育、变化的重要时期,是增长知识、接受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黄金阶段,这个时候如果失去父母的教育和指导,就如同正要展翅翱翔的鸟儿忽然失去了翅膀,又如何能飞上他(她)向往已久的蓝天呢?
父母的缺位,造成的结果是家庭教育的缺位。虽然父母的缺位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根据笔者的调查显示:父母缺位家庭的中学生,比普通的中学生更容易产生心理上的问题和障碍,这些问题和障碍往往外化为极其顽固的不良行为习惯,给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埋下了巨大的隐患。其症结通常有:
第一、精神空虚。父母缺位家庭的中学生常常对学习缺少自信心,感觉在学习上找不到出路,也缺乏应有的参加各种集体活动的兴趣,不愿意与别人分享内心的秘密。为了弥补精神上的空虚,找到一根精神上的拐杖,他们通常会发展一些不正当的兴趣,如上网、玩游戏、崇拜偶像、疯狂购物、痴迷于各种武侠、魔幻、言情小说等,并且乐此不疲,废寝忘餐,以此来圈占自己的内心世界,使自己暂时得到精神上的满足而忘却生活现实中的不愉快。
典型案例:学生晓琴,女,自小就被现在的家庭收养,与养父母尤其是养母的感情一直不好。她崇拜美国的歌星杰克逊与香港的Beyond乐队,简直到了疯狂的程度,为了看到一场Beyond在广州的演唱会,她借了同学400元钱,旷课三天独自一人去了广州。她平时在班里一有机会就跟别人说杰克逊。如果被她听到有关杰克逊的负面说话,轻则不高兴,拉着别人"理论",重则跟人大吵一场。久而久之,谁也不敢在她面前再提起杰克逊的负面消息了。
第二、情感缺失。因为父母缺位,这些中学生很少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所以在情感上往往是有缺陷的。通常的表现就是自私、冷漠、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与此同时,他们又常常感到孤独,由此而渴望能成为别人关注的焦点,得到别人的尊重和关心。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一部分学生会采取一些不恰当的方式吸引老师与同学的注意力,如对同学搞恶作剧、在安静的课堂上突然大声说话、唱歌、发出怪声等,甚至与教师针锋相对。为了填补情感上的空白,寻求寄托,有的学生跟异性交往密切,发展早恋,有的跟社会青年往来,甚至结成社会小帮派,有的则在校园内"拓展势力",结拜兄弟、结拜姐妹、结拜兄妹满天飞。
典型案例:学生王涛,男,父母亲都在城郊的农村。由于家境困难,他与哥哥在很小的时候就被送到城里爷爷奶奶家抚养,此后父母亲极少去理会他,甚至没有给他买过一件像样的衣服。因此他对父母极为反感,在接受批评教育时经常满不在乎地说:"我爸妈是生了我,但是没教过我,所以我就变成今天这个样子了。你要找就找他们去吧!"他在班级里异常活跃,不到半个学期,就认了两个干哥哥,两个干妹妹,结交了几个哥们好朋友。尤为突出的是,他还开口闭口叫一位女同学做"妈子(本地方言对母亲的称呼)",这也算是对父母亲的特殊情感在作怪吧。 第三、敏感偏激。从个性心理特征上看,父母缺位家庭的中学生常常表现为两种倾向:要么自我闭锁、孤僻,不合群;要么脾气暴躁,做事冲动,不计后果。无论表现为哪一种倾向,其共同特征就是情绪波动较大,心理脆弱、敏感,看法偏激。他们逆反心理强,对别人的劝告和教育常有抵触情绪;喜欢跟老师与班干部对着干,认为这是证明自己有能耐的表现;看问题时常常带有极强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喜欢夸大事实,捕风捉影。
典型案例:上文提到过的王涛,是班中出了名的"三不得"学生,即"说不得,管不得,惹不得"。他平时不迟到不早退也不旷课,但是非常情绪化,高兴的时候,他会认真上课。不高兴的时候,他就会搞恶作剧,如在老师上课的时候随意走动,把粉笔与粉笔擦藏起来,把电源插座的保险丝拔掉等等。对学校与班级的活动,他从来就不感兴趣,搞卫生时也得看他心情好不好。如果有班干部敢管他,他会变本加厉并且恶意报复。考试时所有同学的课本和资料书都放好了,只有他的还摊开在桌子上,监考老师叫他放好,他觉得老师在故意针对他。如果老师在上课时联系到同学中存在的问题,不管他有没有这样的问题,他都会认为老师说的就是他。
第四、自由放任。由于父母的缺位,这些中学生习惯上会产生一种"反正没有人管"的心态。即使有爷爷奶奶一起居住,但隔代的长辈对他们往往是宠溺多于管束,因而导致行为上的放任自流。在家里,他们经常是爱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有些人看电视、听音乐直至深夜,有些人在外玩乐甚至彻夜不归。这种自由心态也延及学校,在学校里他们往往特立独行,不愿意接受约束,厌烦学校与班级的常规管理,一些人上课时照样看小说吃零食听MP3,一副旁若无人的模样,部分人还会出现经常逃课的现象。
典型案例:学生阿辉,男,父亲外出经商,他与母亲留在家里。母亲不上班,但她只负责儿子的一日三餐,其余时间都在外边打麻将。阿辉是班上典型的迟到大王,每个星期都要迟到几次,一个学期下来,少说也有五六十次的迟到纪录。每次问他为什么迟到,他的回答无一例外都是:"昨晚上追电视剧,看得太晚,所以睡过头了。"再问他为什么不调闹钟,回答是调了,但响的时候会把闹钟按掉继续睡,因为"实在起不来。"然后问他家长为什么不叫醒他,答案真是令人啼笑皆非:"她也在睡呐!"开家长会的时候他从来不把通知交给母亲,老师问起,他会说:"叫她来开会会妨碍她打麻将。"
找出典型人物,分析原因之后,笔者开始探索对这一类学生的教育方法,力图以学校教育来弥补缺位的家庭教育,抚慰学生的心灵,平衡学生的心态,清除学生心理上的障碍。主要对策有:
首先,与学校以及团委配合,不定期举办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例如书画比赛,文艺演出、文学创作、手工制作,科技小发明等,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使学生有事可做,从而逐步摆脱精神空虚的困扰。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既能增强动手能力培养协作精神,又能发挥主动创造性,找到成功感,增强自信心。像我们学校的文学社搞得有声有色,笔者就鼓励他们积极参与,陆续在文学社报上发表了好几个"豆腐块"之后,有三名父母缺位家庭的学生就喜欢上了文学创作,他们经常聚在一起交流心得,朗诵自己写的诗与文章,分享自己的作品变成铅字的喜悦。很快,他们都成了文学社的骨干,其中一位还当上了副社长,乐在其中呢!
其次,利用课堂,不着痕迹地逐步渗透自尊自强的教育。父母缺位家庭的中学生自尊心较强,心理又敏感偏激,如果时不时就把他们请到办公室当面教育,不仅起不到什么效果,还可能挑起他们的逆反心理。因此笔者采用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教育方法,在笔者所负责的思想政治课堂上,经常引入一些少年励志、挑战逆境、自立自强的例子,让他们对一些有关的话题展开辩论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阐明自己的理由,引导他们合理正确地认识和分析问题,在潜移默化中带他们走出父母缺位的阴影,逐渐培养起他们自尊自信、独立自强、积极向上的心理。通过教育,一些学生开始明白,"天助自助者",怨天尤人是没有任何用处的,不如自己自强自立,生活才会更加精彩。
再次,利用班会课,教会学生适当进行心理调控的方法,不失时机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比普通的学生,父母缺位家庭的中学生常常会有不良情绪的累积,如果没有及时进行调控,后果将会不堪设想。因此笔者通过举办一些有关心理健康的主题班会和讲座,教给学生一些简单的自我放松、自我宣泄和自我调节的具体方法,使其不良情绪得到释放。如可以通过深呼吸缓解压力和平复心情,可以通过记日记把心里的烦恼和郁闷都记下来,可以通过打一场球把内心的愤懑瓦解,可以通过不断地回想自己认为最值得高兴的事而使自己心境保持愉快等等。如文中提到的王涛,通过开展积极的心理调节,心理上得到一定的放松,一些不良行为也有所收敛。
最后,进行适当的补位教育,以弥补学生情感上的缺失。所谓补位教育,就是学校针对亲情缺失、家庭教育缺失或者家教失败的学生进行的一种亲情补偿和家庭教育补偿的教育。这一措施是从湖北荆门市东宝区文峰中学的教育经验中受到的启发。父母缺位家庭的中学生特别需要情感上的关心和呵护,进行补位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笔者比较注意在一些细节上下功夫,比如在安排座位时特意为他们安排一些性格开朗、能关心别人的同学做同桌;节假日时打一个电话进行问候;平时注意关心他们的生活;为他们过生日等等。例如,文章开头提到的小文,笔者就和他交上了朋友,在他生日那天,笔者特意带了几个学生到他的出租屋去为他做了一桌家常饭。经过一段时间的熏陶和影响,他渐渐摆脱了对魔幻小说的上瘾状态,性情也逐渐开朗起来。
这些对策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不管有多少种措施,家庭教育的缺失毕竟不能完全靠学校教育来弥补,找到学校与家庭、社会教育的契合点才是治本之策。因此,我们的教师还要学会做沟通的使者,在学生与家长之间架起心灵沟通的虹桥。这样,学生才会找到自己成长的翅膀,真正能在蓝天上展翅翱翔!
参考文献:
[1]沈丽华 《关注隔代相居学生的心理健康》 http://www.52wg.org
[2]康宏东 《学会"心理按摩"》 中国教育报 2002年7月30日第6版
[3]王加绵主编 《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5年5月版
作者简介:黄可辉,茂名市第四中学教师。
关键词:父母缺位;心理障碍;对策
小文又被语文老师带到办公室了,理由跟上次的一样,都是在上课的时候看小说。算起来这段时间他已是第四次被"逮",不同的只是"逮"住他的老师不同罢了。
记得高一时,小文可是所有老师眼中的乖学生,他活泼开朗,上课专心,爱问问题,还是化学科代表,工作极其负责任。成绩虽然不是非常好,也有中上水平。但仅仅一个学期后,他就变了,不仅沉默寡言,成绩直线下降,还迷上了魔幻小说。那样子就仿佛着了魔一样,不看就浑身不舒服。有同学稍嫌夸张地形容他:"一天有24个小时,他最起码有23个小时在看小说。"
为什么他会有这样大的转变?笔者把他叫到一边,从下午四点多钟一直谈到六点多钟,终于让他吐出了心里话:原来他父母离婚了,又各自组织了家庭。双方都不想管他,只是每个月给他一些生活费,让他在外面自己租房住,自己生活。
小文说:"我自己也不知道该干些什么,好在还有小说看。这书都是外面租来的,就算少吃一点,我也要看。"
小文的话让笔者很震惊,这几年来笔者一直带的都是非重点学校的学生,这些学生在心理健康上常常表现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否与家庭情况有很大的关系?作为教育者的笔者是否忽略了这种关系而使班主任工作流于粗放?笔者在班上进行了调查,发现班上如小文一样处于父母缺位状态下的学生就有11人,占全班人数的19.6%。而年级内的比率更高,占总人数的22.1%。
时下的农村里,由于父母外出打工而产生的留守儿童不断增加,而城镇里,父母缺位家庭的中学生也越来越多。父母缺位的中学生家庭主要是指由于种种原因,父母不与或较长时期不与子女一起居住的中学生家庭。还有就是父母虽然与子女一起居住,但实际上并未真正履行职责者,也可列入父母缺位的范畴。经过调查分析,笔者发现这些学生父母缺位的原因一般有如下几种:
一是父母外出经商或打工。这种现象的父母缺位最为普遍,他们通常比较依赖学校教育,认为只要把子女放到学校,有老师管着就行了。
二是父母不愿履行责任。如父母离异并各自找到归宿后,让子女独自在外居住或与老人隔代居住。这种现象较多出现于高中学生。
三是父母在外地居住或居住地离学校较远,于是让子女在校寄宿、在亲戚家借住或就近租房居住。
四是其他原因,如父母死亡。又比如有收养关系发生,如果学生与养父母之间矛盾隔阂很深,养父母事实上不能正常履行父母职责者,也可视为缺位。
相对小学生来说,中学生家庭的父母亲缺位现象较为严重。为什么会这样呢?有些父母亲认为,自己的子女在小学阶段需要细心呵护,但到了中学阶段就已经长大,可以放手或完全撒手不理了。事实上中学生的总体发育处于一种长大而未成人的阶段,在心理和情感的发展上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既成熟又幼稚,既独立又依赖,既叛逆又渴望关心,尤其渴望得到父母在精神上的理解、保护和支持。有调查表明,多数中学生在需要找人倾诉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朋友。但在解决具体问题或面临比较重大的选择的时候,绝大多数的中学生都会首先征求父母的意见。中学时期是青少年生理、心理急剧发育、变化的重要时期,是增长知识、接受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黄金阶段,这个时候如果失去父母的教育和指导,就如同正要展翅翱翔的鸟儿忽然失去了翅膀,又如何能飞上他(她)向往已久的蓝天呢?
父母的缺位,造成的结果是家庭教育的缺位。虽然父母的缺位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根据笔者的调查显示:父母缺位家庭的中学生,比普通的中学生更容易产生心理上的问题和障碍,这些问题和障碍往往外化为极其顽固的不良行为习惯,给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埋下了巨大的隐患。其症结通常有:
第一、精神空虚。父母缺位家庭的中学生常常对学习缺少自信心,感觉在学习上找不到出路,也缺乏应有的参加各种集体活动的兴趣,不愿意与别人分享内心的秘密。为了弥补精神上的空虚,找到一根精神上的拐杖,他们通常会发展一些不正当的兴趣,如上网、玩游戏、崇拜偶像、疯狂购物、痴迷于各种武侠、魔幻、言情小说等,并且乐此不疲,废寝忘餐,以此来圈占自己的内心世界,使自己暂时得到精神上的满足而忘却生活现实中的不愉快。
典型案例:学生晓琴,女,自小就被现在的家庭收养,与养父母尤其是养母的感情一直不好。她崇拜美国的歌星杰克逊与香港的Beyond乐队,简直到了疯狂的程度,为了看到一场Beyond在广州的演唱会,她借了同学400元钱,旷课三天独自一人去了广州。她平时在班里一有机会就跟别人说杰克逊。如果被她听到有关杰克逊的负面说话,轻则不高兴,拉着别人"理论",重则跟人大吵一场。久而久之,谁也不敢在她面前再提起杰克逊的负面消息了。
第二、情感缺失。因为父母缺位,这些中学生很少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所以在情感上往往是有缺陷的。通常的表现就是自私、冷漠、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与此同时,他们又常常感到孤独,由此而渴望能成为别人关注的焦点,得到别人的尊重和关心。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一部分学生会采取一些不恰当的方式吸引老师与同学的注意力,如对同学搞恶作剧、在安静的课堂上突然大声说话、唱歌、发出怪声等,甚至与教师针锋相对。为了填补情感上的空白,寻求寄托,有的学生跟异性交往密切,发展早恋,有的跟社会青年往来,甚至结成社会小帮派,有的则在校园内"拓展势力",结拜兄弟、结拜姐妹、结拜兄妹满天飞。
典型案例:学生王涛,男,父母亲都在城郊的农村。由于家境困难,他与哥哥在很小的时候就被送到城里爷爷奶奶家抚养,此后父母亲极少去理会他,甚至没有给他买过一件像样的衣服。因此他对父母极为反感,在接受批评教育时经常满不在乎地说:"我爸妈是生了我,但是没教过我,所以我就变成今天这个样子了。你要找就找他们去吧!"他在班级里异常活跃,不到半个学期,就认了两个干哥哥,两个干妹妹,结交了几个哥们好朋友。尤为突出的是,他还开口闭口叫一位女同学做"妈子(本地方言对母亲的称呼)",这也算是对父母亲的特殊情感在作怪吧。 第三、敏感偏激。从个性心理特征上看,父母缺位家庭的中学生常常表现为两种倾向:要么自我闭锁、孤僻,不合群;要么脾气暴躁,做事冲动,不计后果。无论表现为哪一种倾向,其共同特征就是情绪波动较大,心理脆弱、敏感,看法偏激。他们逆反心理强,对别人的劝告和教育常有抵触情绪;喜欢跟老师与班干部对着干,认为这是证明自己有能耐的表现;看问题时常常带有极强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喜欢夸大事实,捕风捉影。
典型案例:上文提到过的王涛,是班中出了名的"三不得"学生,即"说不得,管不得,惹不得"。他平时不迟到不早退也不旷课,但是非常情绪化,高兴的时候,他会认真上课。不高兴的时候,他就会搞恶作剧,如在老师上课的时候随意走动,把粉笔与粉笔擦藏起来,把电源插座的保险丝拔掉等等。对学校与班级的活动,他从来就不感兴趣,搞卫生时也得看他心情好不好。如果有班干部敢管他,他会变本加厉并且恶意报复。考试时所有同学的课本和资料书都放好了,只有他的还摊开在桌子上,监考老师叫他放好,他觉得老师在故意针对他。如果老师在上课时联系到同学中存在的问题,不管他有没有这样的问题,他都会认为老师说的就是他。
第四、自由放任。由于父母的缺位,这些中学生习惯上会产生一种"反正没有人管"的心态。即使有爷爷奶奶一起居住,但隔代的长辈对他们往往是宠溺多于管束,因而导致行为上的放任自流。在家里,他们经常是爱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有些人看电视、听音乐直至深夜,有些人在外玩乐甚至彻夜不归。这种自由心态也延及学校,在学校里他们往往特立独行,不愿意接受约束,厌烦学校与班级的常规管理,一些人上课时照样看小说吃零食听MP3,一副旁若无人的模样,部分人还会出现经常逃课的现象。
典型案例:学生阿辉,男,父亲外出经商,他与母亲留在家里。母亲不上班,但她只负责儿子的一日三餐,其余时间都在外边打麻将。阿辉是班上典型的迟到大王,每个星期都要迟到几次,一个学期下来,少说也有五六十次的迟到纪录。每次问他为什么迟到,他的回答无一例外都是:"昨晚上追电视剧,看得太晚,所以睡过头了。"再问他为什么不调闹钟,回答是调了,但响的时候会把闹钟按掉继续睡,因为"实在起不来。"然后问他家长为什么不叫醒他,答案真是令人啼笑皆非:"她也在睡呐!"开家长会的时候他从来不把通知交给母亲,老师问起,他会说:"叫她来开会会妨碍她打麻将。"
找出典型人物,分析原因之后,笔者开始探索对这一类学生的教育方法,力图以学校教育来弥补缺位的家庭教育,抚慰学生的心灵,平衡学生的心态,清除学生心理上的障碍。主要对策有:
首先,与学校以及团委配合,不定期举办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例如书画比赛,文艺演出、文学创作、手工制作,科技小发明等,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使学生有事可做,从而逐步摆脱精神空虚的困扰。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既能增强动手能力培养协作精神,又能发挥主动创造性,找到成功感,增强自信心。像我们学校的文学社搞得有声有色,笔者就鼓励他们积极参与,陆续在文学社报上发表了好几个"豆腐块"之后,有三名父母缺位家庭的学生就喜欢上了文学创作,他们经常聚在一起交流心得,朗诵自己写的诗与文章,分享自己的作品变成铅字的喜悦。很快,他们都成了文学社的骨干,其中一位还当上了副社长,乐在其中呢!
其次,利用课堂,不着痕迹地逐步渗透自尊自强的教育。父母缺位家庭的中学生自尊心较强,心理又敏感偏激,如果时不时就把他们请到办公室当面教育,不仅起不到什么效果,还可能挑起他们的逆反心理。因此笔者采用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教育方法,在笔者所负责的思想政治课堂上,经常引入一些少年励志、挑战逆境、自立自强的例子,让他们对一些有关的话题展开辩论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阐明自己的理由,引导他们合理正确地认识和分析问题,在潜移默化中带他们走出父母缺位的阴影,逐渐培养起他们自尊自信、独立自强、积极向上的心理。通过教育,一些学生开始明白,"天助自助者",怨天尤人是没有任何用处的,不如自己自强自立,生活才会更加精彩。
再次,利用班会课,教会学生适当进行心理调控的方法,不失时机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比普通的学生,父母缺位家庭的中学生常常会有不良情绪的累积,如果没有及时进行调控,后果将会不堪设想。因此笔者通过举办一些有关心理健康的主题班会和讲座,教给学生一些简单的自我放松、自我宣泄和自我调节的具体方法,使其不良情绪得到释放。如可以通过深呼吸缓解压力和平复心情,可以通过记日记把心里的烦恼和郁闷都记下来,可以通过打一场球把内心的愤懑瓦解,可以通过不断地回想自己认为最值得高兴的事而使自己心境保持愉快等等。如文中提到的王涛,通过开展积极的心理调节,心理上得到一定的放松,一些不良行为也有所收敛。
最后,进行适当的补位教育,以弥补学生情感上的缺失。所谓补位教育,就是学校针对亲情缺失、家庭教育缺失或者家教失败的学生进行的一种亲情补偿和家庭教育补偿的教育。这一措施是从湖北荆门市东宝区文峰中学的教育经验中受到的启发。父母缺位家庭的中学生特别需要情感上的关心和呵护,进行补位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笔者比较注意在一些细节上下功夫,比如在安排座位时特意为他们安排一些性格开朗、能关心别人的同学做同桌;节假日时打一个电话进行问候;平时注意关心他们的生活;为他们过生日等等。例如,文章开头提到的小文,笔者就和他交上了朋友,在他生日那天,笔者特意带了几个学生到他的出租屋去为他做了一桌家常饭。经过一段时间的熏陶和影响,他渐渐摆脱了对魔幻小说的上瘾状态,性情也逐渐开朗起来。
这些对策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不管有多少种措施,家庭教育的缺失毕竟不能完全靠学校教育来弥补,找到学校与家庭、社会教育的契合点才是治本之策。因此,我们的教师还要学会做沟通的使者,在学生与家长之间架起心灵沟通的虹桥。这样,学生才会找到自己成长的翅膀,真正能在蓝天上展翅翱翔!
参考文献:
[1]沈丽华 《关注隔代相居学生的心理健康》 http://www.52wg.org
[2]康宏东 《学会"心理按摩"》 中国教育报 2002年7月30日第6版
[3]王加绵主编 《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5年5月版
作者简介:黄可辉,茂名市第四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