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影随形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guoxianz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从民国时期的小说《梅兰芳》(1919年)、《梅兰芳被刺记》(1947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电影、电视剧《梅兰芳》、京剧、话剧等文艺作品,都塑造了齐如山形象。近百年文艺作品中的齐如山形象,从帮闲篾片、儒雅学者,到癫狂文人,其形象变化背后都有梅兰芳形象的如影随形。“这一个”的齐如山的形象流变折射出“嗜戏薄伶”观念的变迁。
  关键词: 现当代文艺 齐如山 梅兰芳
  齐如山(1875—1962),一代京剧理论家,辅佐梅兰芳的重要文人之一。齐、梅的精诚合作,是梅兰芳登上京剧艺术巅峰的重要因素之一。这段特殊际遇所创造的艺术奇迹本身就富于相当的戏剧性,齐如山由此进入文学家、戏剧家的创作视野。近百年间,各类作品中呈现的“这一个”齐如山①经历了较大的变化,其折射出的是社会文化观念的递变。
  一、懂戏的帮闲——民国小说中的齐如山
  穆儒丐的15回纪实小说《梅兰芳》②,是目前所见最早出现齐如山形象的作品。小说以“齐东野人”影射齐如山,祁姓,兄弟三人中行二,别号齐东野人,又号东亚戏迷。小说第8、9、11、12、13、14、15回中都有写到了齐东野人。第8回中,捧梅兰芳的大佬马幼伟向梅兰芳介绍,齐东野人“笔底下很好,专爱编戏文,诌词曲。现在已被教育部的通俗教育研究会约了去了。皆因部里没有懂得戏剧的,拿他当圣人。这人却由骨髓里崇拜你。他跟我常说:‘世界可以没戏子,没耶稣,不可没有畹华。’他对我提你,不是畹华,便是梅先生,或是梅君。总不敢提你名字的,意思是怕犯讳”。齐东野人还没出场,他爱戏、懂戏、爱梅、尊梅的形象就已呼之欲出。及至第二天见面,齐如山执礼甚恭,拜见梅兰芳伯母,以示敬意。这在作者看来,已属谄媚之至。
  穆儒丐笔下的齐东野人,捧梅不遗余力,丑态百出。对兄长声称“你不知道我最不愿意人菲薄兰芳。有菲薄他的,便如我的仇人一般”,“漫说是弟兄,便是我父亲不赞成兰芳,也要与他反对”。第13回,他和章氏兄弟到吉祥园看戏,梅兰芳事先为三人定了桌子,又送四碟果子,齐东野人“乐得两只眼睛,成了一道缝”。更有甚者,见了马幼伟和梅兰芳,“他的五官都能挪位,腿是软的,不用说了,便是腰也能折,屁股也能摇。这种丑态,不但在幼伟家里、兰芳家里能见,便是在吉祥戏馆子里,也是运转自如。旁人见了,好不肉麻,他自己却得意非凡,以为能与幼伟坐在一起,能与兰芳说几句话,真是欺祖的荣耀,普通人不易得的”。
  齐东野人痴迷梅兰芳,“每日除了看畹华(即梅兰芳)的戏,便到他家里说说戏词”。不仅如此,他还为梅兰芳量身编写了《黛玉葬花》、《晴雯撕扇》等新剧目,并以秘书身份陪同梅兰芳赴日。然而这般爱梅、捧梅,几乎为梅鞠躬尽瘁背后,却另有目的。文中所描述的他捧梅的丑态,多是在马幼伟在场的情况下。如第9回中,梅兰芳到祁家,被回家的齐东野人的弟弟骂了一顿。齐东野人生气,因为在他看来,“骂兰芳事小,倘或他恨在心里,在马幼伟跟前有枝添叶奏我一本,于我的前途大有妨碍”。由此可知,“齐东野人捧兰芳,全是揣摩幼伟的心理。他知幼伟在军政界是个活动起来的人,打算求他照应,将来在政界里,也站个地步”,他捧梅是因其背后的大佬马幼伟。“捧兰芳便是捧幼伟。久而久之,他不拿我当外人,什么话都好说了”。正如他第12回中他对章氏兄弟所说:“兄弟捧兰芳,是以幼伟为经,以兰芳为纬。凡事教幼伟喜欢,不能不说我好,才有这个好结果。”也就是说,齐东野人捧梅只是表象、手段,骨子里他痴迷的其实是通过捧梅能得到的名与利。
  为了名利,他巧舌如簧,鼓动马幼伟大把投钱,帮助梅兰芳参选《顺天时报》的伶界大王。成功说服马幼伟后,齐东野人十分得意。又到报馆中商量,讨价还价,“回到家中,盘算这事,若每张票里我抽一枚铜圆的余润,几十万票,便有几百块钱的利益。想不到这次菊选,倒给我做了饭。但是若不是我鼓吹幼伟,激他花钱,《顺天时报》也不会发给这笔意外之财的。他们若是感激我,当然给我点利益的。想到这里,高兴非常,一夜也不曾安稳睡觉。次日齐东野人将与报馆交涉情形,告诉幼伟和兰芳一遍,在票价上未免多报一成花账”。
  这样一来,在穆儒丐笔下,齐东野人对梅兰芳艺术上的贡献就打了折扣。马幼伟、罗瘿公等一班捧梅的“名士阔佬”,“没有真正通行的,只在好看上注意”,相形之下,“齐东野人虽然通一点,却是势利熏心,只图幼伟诸人爱看。能把普通看戏的瞒住,便是他编戏的宗旨了。什么叫文艺,什么叫教育,什么叫戏情,他却不能一一顾到”。穆儒丐塑造的齐如山形象,虽然懂戏,却利欲熏心,品行低下。
  无独有偶,28年后钟辛茹的《梅兰芳被刺记》③中再次出现了齐如山形象。由于主要是记述梅兰芳遭遇的刺杀公案,涉及齐如山的笔墨并不算多,比较集中,然而更不堪。冯六爷为梅兰芳做寿,为梅兰芳编新戏的“名剧作人”齐如山来到冯府,告诉冯六爷兰芳病了,来晚一点。冯六爷动怒,齐如山赶忙替梅打圆场,“六爷,您用不着生气,也不要作急,畹华一点小毛病,算不得什么,我马上去关照他早点来公馆好哪”。在冯六爷府上对众人讲述梅兰芳的嗜好、日常起居。作者忍不住感慨,“本来,像齐如山这一类的文人,根本是无聊到极点了。他的汉学底子的确不错,看是‘满腹经纶’、‘学富五车’了!不过,他志向太低,会跑到梅兰芳手下去找饭吃,代梅迎上迎下,捧得大人先生开心时,也可以从大人先生的手中要几个钱来吃饭”。捧梅的齐如山被塑造成乞食于优伶、出卖尊严的无耻帮闲文人。
  由此,民国初期及后期为数不多的文学作品中,齐如山的形象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品行不良,为了自身名利而捧梅。穆儒丐《梅兰芳》中的齐东野人在家人眼里,与他的哥哥、弟弟都不同,是“心地虚假,行径奸猾”之人,为了自身名利,不惜屈身捧优伶。钟辛茹笔下的齐如山,同样是借捧梅而求名利。“聪明虽然是绝顶聪明,但是他从不用在正路上,他为了讨好于冯六爷等一般财神老爷,他也可以写些牵强附会的京戏底本,肉麻当有趣地偷一些旧小说的词句,编出来让梅兰芳上演,假若一个新戏写绩,不但梅老板声誉日隆,冯六爷更加欣愉的赞赏,齐如山的洋钱,也就会到手”。二是真懂戏。穆儒丐笔下,齐东野人提出新戏要用古装装扮。“论规矩自然是得穿戏衣,但是我这戏是为捧兰芳编的,非别出心裁不可。我见古装美人的画像,衣裳极雅,只得照样子作一套,发饰也得另梳。一出台,准得有人欢迎”。几句简短的话,实际却道出了戏剧史述中齐如山为梅兰芳打造古装戏的历史。只是在穆儒丐笔下,这种改革枉顾京剧本来的价值、功能,不值一提。在钟艺茹笔下,虽然齐如山为梅兰芳创作的新戏“牵强附会”,但在冯六爷家花厅前,他和傅芸子二人谈论青衣与花衫(实际是花旦)行当的大段对话,仍然可以看出齐如山的对戏曲的内行。品行有亏,声誉不佳,却是京戲的行家里手。由此,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相关作品中,齐如山就是一个“懂戏的帮闲”形象。   穆儒丐的《梅兰芳》,显示民国初年开化未久,嗜戏薄伶的传统观念仍根深蒂固。即使已经成名的伶人,其社会地位依然不高。在这种文化背景下,穆儒丐笔下的齐东野人(齐如山)以一介文人去捧梅,无疑是触碰了其时许多人敏感的神经。在穆儒丐看来,下九流的伶人被捧成大众明星式的人物,而文人不顾当时的道德底线,甘当伶人的帮闲,实是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的有辱斯文之举。这种观念支配下,他将齐如山定位为帮闲篾片一类也就是必然的。这种观念和由此所带来的文学写作在民国初年并不奇怪,可是到《梅兰芳遇刺记》的时代,梅早已不是民国初那个刚成名的伶人,尤其经过访美、抗战中蓄须明志,梅兰芳已成为蜚声海内的艺术家,齐如山自然因此声誉日隆。可是这些并未影响到钟辛茹笔下的齐如山形象。这也许只能说即使距离穆儒丐时代已近三十年,传统的嗜戏薄伶观念实在过于强大。钟辛茹笔下的梅兰芳,是喜新厌旧、玩弄女性的名伶,攀附梅氏的齐如山形象自然也好不到哪里。齐如山形象的转型需要新的社会文化观念。
  二、从儒雅到疯癫——当代文艺作品中的齐如山
  这种形象的转型却用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戏曲改革,极大地提高了始终卑微的伶人地位,嗜戏薄伶的观念逐渐淡化。在这一社会背景下,众多文艺作品中的梅兰芳形象被彻底颠覆,前述无耻戏子的形象再难寻觅,取而代之的是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相形之下,齐如山的文学际遇就要艰难得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前,相关文艺作品中很难觅齐如山的踪影。这是因为历史上的齐如山本人1948年赴台,成为敏感人物,不宜多提,更遑论在文艺作品中出现其形象。
  至20世纪90年代,随着对梅兰芳、齐如山研究的深入与环境的逐渐宽松,在若干文艺作品中,开始陆续出现齐如山形象。如1994年宋崇导演的14集电视连续剧《梅兰芳》,虽然对梅兰芳的塑造过分拘谨,未能传神地塑造一代京剧大师的风神,但齐如山形象第一次得到了相对全面的展示,除了最后一集,该电视剧其他各集中都有齐如山出现。该剧展示的齐如山,温文儒雅,热爱戏曲,研究戏曲,为发扬中国戏曲精神而与梅兰芳精诚合作。为京剧艺术殚精竭虑,参与梅兰芳艺术生涯创造的过程,是梅兰芳艺术上的挚友。齐如山,这样一个热爱戏曲,致力于国剧创作与研究的新旧兼具的文人形象,在整个剧中塑造得比较鲜明。
  2005年陈薪伊导演的京剧交响剧诗《梅兰芳》,齐如山形象着墨不多,只在第四、五乐章出场。在第四章《蓄须》中,齐如山到梅家,告知梅兰芳的画都卖出去了,为自己“未能把力尽,百无一用是书生”而惭愧。为了帮梅兰芳躲过日本人纠缠,齐如山还拿来了伤寒预防针,要给梅兰芳打针。第五章《醉酒》,众人为梅兰芳送行,齐如山回忆与梅兰芳合作,“我编你唱,如琢如磨”,痛感要失去挚友。其形象定位与1994年电视连续剧《梅兰芳》中齐如山形象基本上一致。只是由于表现主题、场次、容量的限制,未能过多展开。2009年龚孝雄、毛坚编剧、苏乐慈导演的话剧《梅兰芳》中的齐如山形象也秉持这一做法,为了替梅兰芳出国筹措经费,齐如山甚至不惜背负骂名,卖掉了老家的田产。
  比较而言,齐如山形象的最大变化是在2008年陈凯歌导演的电影《梅兰芳》中。邱如白(即齐如山,未用本名)出身五世为官之家,留洋归来,担任司法局长。在演讲中,当着众多伶人的面在讲演中批判旧戏不合理之处。为了捧梅,毅然决然辞去司法局长职务:“都听好喽!甭跟我后边这儿嚼舌头!我还真不怕,我大大方方地告诉你们,从今儿开始我邱某人就是要捧梅兰芳唱戏去了。傍戏子去了!不跟你们玩了”。与梅结拜为兄弟,鼎力支持梅兰芳开创属于他的时代。他自认懂梅兰芳,是他的知己,认为梅的成就“都是从这份孤单里头出来的。谁要是毁了他这份孤单,谁就毁了梅兰芳”。认可日本人所说,“甭管战争谁胜谁负,梅兰芳都应该不朽”,认为梅兰芳不该因战争而牺牲艺术,最终导致梅的断交与远离。在前述的电视剧、话剧、京剧等作品中,齐如山的形象基本以儒雅示人,与梅兰芳的交往、合作是君子之交,并未干涉梅的生活。陈凯歌《梅兰芳》中的邱如白鼎力相助梅的艺术,为了成就梅,甚至粗暴干涉其私人生活,一手制造枪击案赶走孟小冬。邱如白形象的夸张与癫狂程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齐如山形象中反差最大的一个。
  三、如影随形——齐如山形象流变的背后
  近百年间齐如山形象无论怎样变化,始终离不开两个标识性的符号元素:一是戏,二是梅兰芳。这两个元素和它们的不同组合,塑造出了多变的齐如山形象。无论帮闲文人、儒雅学者或癫狂戏痴,对戏的热爱与痴迷始终是齐如山形象的底色。而他对戏的这份痴迷的投注对象,就是梅兰芳。前述文艺作品中齐如山形象变迁的背后,几乎都有梅兰芳形象相伴,如影随形。换言之,有梅兰芳形象的文艺作品不见得有齐如山形象(如包天笑的小说《留芳记》、华而实电影文学剧本《梅兰芳与程砚秋》、芭蕾舞剧《梅兰芳》、黄宗江电影文学剧本《梅兰芳与马连良》等),但齐如山形象构成中,梅兰芳则是不可或缺的存在。文艺作品中的齐如山形象,不管风雅还是癫狂,其最终目标都是指向梅兰芳形象,换言之,齐如山形象要塑造成什么样,取决于同步作品中梅兰芳的形象定位。
  当作家笔下的梅兰芳形象是品行低劣的下九流戏子时,齐如山形象就是利欲熏心、厚颜捧角儿的无耻文人;当梅兰芳形象是一代艺术家时,齐如山就是衷心辅佐,为京剧事业呕心沥血的儒雅之士;当梅兰芳形象走下神坛,褪去光环,展示其多层性格与复杂的内心世界时,齐如山形象就旁逸斜出,以疯癫、偏执反衬梅兰芳平静之下的内心波澜。正是这样的处理,使齐如山形象与其原型形象越来越远,却在艺术层面上焕发出别样的光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文艺作品对梅兰芳形象的塑造堪称同一首歌,基本都是执着于艺术、品行高洁、平易近人的艺术家形象。与之相吻合,齐如山形象也是正面歌颂式的。这种歌颂式作品以纪录片形式的效果相对要好,但一味以此基调创造文艺作品,很难有所突破。在话剧《梅兰芳》、电影《梅兰芳》中对其内心世界有所挖掘,但其形象的主体色调依然未变,最多是一声叹息。相较梅兰芳形象的微弱变化,邱如白形象的横空出现让人惊诧,但也带来了变化。
  演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台下看梅兰芳时的邱如白痴迷颠倒,傻得近乎疯狂;为梅兰芳奔走、辅佐他开创自己时代的邱如白何尝不是入戏太深?随着梅兰芳的远离,这个既是看戏人又是戏中人的邱如白,其戏剧人生最终落寞谢幕。相对于电影中主角枷锁之下小心翼翼、象形苍白扁平的梅兰芳,邱如白的疯癫、自负与偏执形象虽然夸张,但无疑更具戏剧性。这一次,作为配角的“这一个”齐如山,其形象魅力超过了作为主角的梅兰芳。
  注释:
  ①现当代文艺作品中的齐如山形象,多数作品直接用齐如山本名,也有少量作品用化名。
  ②穆辰公《梅兰芳》,盛京时报社,1919年。本文中所引出自该小说者,不再一一注明。《中国文学大辞典》(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中曾著录。该小说国内所存数量极少,多数出版后被冯耿光买走销毁。然而日本仍有此书存世,2012年台北酿出版公司再版该书。
  ③钟辛茹《梅兰芳被刺记》,重庆艺新图书社,1947年。本文中所引出自该小说者,不再一一注明。贾植芳、俞元桂编《中国现代文学总书目》(福建教育出版社,1992年)、甘振虎等编《中国现代文学总书目·小说卷》(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等中著录该小说。
  北方工業大学科研创新团队项目“文学经典转化影视文化产业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XN018009。
其他文献
摘 要: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发布为地方理工高校各专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湖南理工学院外语学院在“外语类国标”的指引下,结合地域、学校特色和办学条件等实际状况,逐步建构了英语专业“高素质 复合型 应用型” 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既体现了《国标》对英语专业的总体要求,又契合了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关键词: 理工院校 英语专业 人才培养  党的十
摘 要: 天津市全面启动高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围绕国家和本市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鼓励高校建设一批校级协同创新中心。未来4年,创建40个左右校级协同创新中心,精心培育20个左右市级协同创新中心,认真遴选和扶持4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本文将对天津市10所高校协同创新中心项目进行考察,旨在加快推进“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高水平大学建设,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做出贡献。  关键词: 天津
摘 要: 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衔接,实现3 4的人才教育培养,是一种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新型教育模式。这种“跨界”衔接的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家庭的需要,为当前职业教育增加了吸引力。但是从职校成功升入本科的学生的学习投入表现却与高考统招生有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为学习专注度不集中,学习策略倾向表层化,学习动机存在偏差。从提高学生学业质量角度出发:建立健全学业辅导队伍;提升学生对学习的深层元认
摘 要: 为更彻底地了解多语环境下崇左少数民族初中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为边境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初中英语教学献计献策,改善初中生的英語学习,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及个案访谈的形式,剖析初中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找出可行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 多语环境 学习现状 学习动机 学习风格 学习策略  1.研究背景  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内外开始出现很多不同的关于学习动机、学习风格及学习策略的研究理论
摘 要: 少数民族地区“国培计划”的实践情况表明,“国培计划”在少数民族地区具有自身特色模式。培训课程是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质量保证的核心要素,课程培训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培训质量和效果。本文以贵州省黔西南州“国培计划”项目为研究背景,分析课程培训模式的设计、实施和评价体系,合理构建教师培训课程,探索课程设计模式,加强课程制度建设是保障。通过实践进一步反思,为了更好地促进“国培计划”开展实施,增强
摘 要: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在教育领域中的响应,是指引当代教育的新理念,必将带来教育模式的变革,尤其是地方应用型院校应抓住机遇,转型发展。构建“课堂—项目—竞赛—实战”四轮驱动的商科类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使创新创业教育在“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实践—成果孵化”四个方面切实融入专业培养的全过程,提高商科类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以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实效。  关键词: 四轮驱动 创
摘 要: 优良家风是一种优质社会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起着规制和催化作用,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教材。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现今优良家风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一些问题。本文以大连民族大学为例,采取问卷调查与访谈的方式,分析优良家风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  关键词: 优良家风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大连民族大学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方法  市
摘 要: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徐玲连续推出 “我的爱”系列七部小说,受到广泛的关注与好评。本文以最新出版的第七部小说《最后一次离开你》为例,从现实主义写作的力量、对少年儿童阅读的意义等角度,分析徐玲亲情小说创作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并从经典意义的角度提出需要进一步磨砺的方面。  关键词: 爱 成长 亲情小说  在当前儿童文学创作上,江苏有两位现象级的作家值得重视,一个是王巨成,另一个是徐玲。他们的共同点是
摘 要: 材料一直是设计者源源不断的灵感来源与创作基础,对材料的特性、质感、延展性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从材料实验性设计、工艺实验性设计、技术实验性设计、综合性印刷效果实验练习四个方面分析了平面设计视觉质感。  关键词: 材料 工艺 技术 平面设计 视觉质感  材料可以体现物体的质感,这对于真实触摸到的设计有重要意义。  包豪斯的设计课程体系对造型材料的研究、表现、技法一直占有很大的比
摘 要: 新教师入职培训不仅影响着新教师未来的职业生涯,而且关系着聘请学校的长远发展,特别是在当前办学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形势下,民办学校对入职新教师的培训工作显得尤为关键。学校要做到长远规划与稳步发展,势必需要探索出适合新时代青年新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模式与方法。本文以W为案例,对其入职某民办学校的前三个学期所参加的培训项目进行跟踪调查,并结合该教师的教学成绩、学生测评数据和当面谈话记录,分析民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