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的遗产

来源 :时代报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sjg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8月22日,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纪念日。
  7月11日上午,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家重大历史题材办公室、中共安徽省委联合制作的电影《邓小平在黄山》在黄山风景区举行了开机仪式。
  由中央文献研究室和中共四川省委、中央电视台等单位联合摄制的电视剧《邓小平》也将于8月22日当晚登陆央视一套。
  中国共产党历史网早在2014年年初,就做了“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的专题网页,同名专题也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网站上出现。
  而邓小平的出生地——四川广安,则在两年前就开始了全面部署邓小平诞辰110周年的纪念活动,并在2013年8月,将邓小平纪念网的上线开通工作提上日程。
  与此同时,各种与纪念相关的学术研讨会、工作座谈会也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前夕也越来越多。
  来自中国新闻网的一篇题为“中国学者云集上海话改革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的文章开宗明义,援引了北京市社科院研究员左宪民的话:“今天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的最好方式就是‘改革开放再出发’。”
  “改革开放”这四个字是与邓小平的名字伴随而生的,这是他对中国人民的伟大贡献。除此之外,在邓小平的身后,他留给我们的还有很多很多,而人们对邓小平遗产的探寻也从未间断。
  2004年,是邓小平诞辰100周年,《中华工商时报》推出了大型系列报道——百年小平。
  那个系列报道的开篇文章《邓小平的政治遗产》中这样写道:“100年,在一个人的生命历程中,无疑是漫长且耐人回味的。但百年小平却跨越了时空和生命的界限,在人类的政治和思想宝库中留下了珍贵的遗产。”
  这篇文章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伟大创造性的构想:一国两制”“废除终身制”“特区建设与市场经济”四个方面回顾了这位对20世纪的中国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
  “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其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的历史责任连接在一起的政治家的形象,是一个其思想深邃、久远地影响着中国未来发展的思想家的形象,是一个其智谋与气魄牢牢地占据了国际舞台的战略家的形象。”同题文章这样总结。
  同年8月,新华网转载国际先驱导报文章《邓小平的外交遗产及其影响》,文中说:“邓小平不仅是伟大的改革者、政治家,而且也是伟大的外交战略家,是具有大智慧的大外交家。他的外交实践和外交思想,不仅深刻影响了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而且也将对今后的中国外交产生持续而深远的影响。”
  “实事求是:外交哲学鲜明特色”“国际视角求证‘开门搞建设’”“独立自主,为后冷战时代未雨绸缪”“‘一国两制’充分体现外交智慧”这些邓小平在中国外交史上的闪光点被一一回放。
  2011年,《邓小平时代》一书英文版的出版发行,掀起了人们对邓小平的再一次探寻热潮。这本书的作者傅高义是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在他眼里,邓小平留下的最大遗产,是他提升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让中国成为一个强国。
  2013年3月,邓小平逝世15周年,FT中文网发布了《继承邓小平的外交遗产》一文。文中说:“邓小平在外交上也给中国人留下了丰厚的遗产。十八大后,中国处在一个新的起点上,今后十年,对于中国至关重要。在这个关键时刻,重温邓小平三十多年前,在谋划中国改革开放大战略时,外交上的思考和行动,以及他的大思路,是十分有益的。”
  该文对邓小平复出后到1979年年初,中国在外交上的战略策划“中美关系”“中日关系”“周边关系”做了回顾,作者吴建民还进一步写道:“邓小平的上述英明决断告诉我们:外交上必须分清,什么问题是今天可以解决的,什么问题是明天、乃至后天才能解决的。千万不要把明天、后天才能解决的问题硬拉到今天来解决。那样做,不仅劳而无功,而且使今天能够解决的问题也解决不了了。”
  “中国正在崛起,外交上,中国正面临着种种困难和挑战。如何才能够妥善应对和处理?继承邓小平的外交遗产是关键……这是对邓小平逝世十五周年最好的纪念。”
  《邓小平时代》一书的中文译作者冯克利在被记者问到“十八大之后的中国,如何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邓小平时代留下的遗产”时,提了两点,一条是外交,另一条关于反腐败,他说,“应该在反腐败问题上做得好一点,要更严肃地对待这个问题” 。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在对《邓小平时代》一书进行评价时说到:邓小平在国内和国外都采取了冷静的策略。他安抚四邻,持续发展与美国的外交,并修复与苏联的关系。在国内,邓小平建立自由贸易区、放弃吃“大锅饭”的人民公社体制、引进外国资本,这标志着某种意识形态的转变。
  在邓小平诞辰110周年来临前夕,如何更好地发掘并继承邓小平的遗产,让中国能够更好地发展成了国人尤为关心的问题。
  傅高义在《邓小平时代》一书中理性客观的分析在今天看来仍有现实意义,他在书中写道:“邓小平卸任之后的几十年中,这场变革给他的继任者们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而且在未来的几十年,这些挑战可能仍将持续。这些挑战包括:提供全面的社会保险和医疗保障。对现有资源和设施的分配要显得公平、合理。重新定义和管理自由的边界。遏制腐败。保护环境。维护合法性。”
其他文献
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在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北纬27.1度,东经103.3度)发生6.5级地震,震源深度达12千米 ,灾情严重。阿迪力·买买提吐热说,他在电视里看到救灾军人和灾民,都在用灾区浑水泡面、做粥吃,他非常心疼,也非常感动,他决定用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为灾区的人民带来些帮助。8月5日,维吾尔族“切糕王子”阿迪力·买买提吐热和他的另两位合伙人蒋金亚、蒋春杨一起,以他们注册的公司的名义向
期刊
“……为革命钻研技术,分明是又红又专,被他们攻击为白专道路”。  ——一九七八年两报一刊元旦社论《光明的中国》  作品  Works  一  命Px(1,2)为适合下列条件的素数p的个数:  x-p=p1或x-p=p2 p3  其中p1, p2 , p3都是素数。(这是不好懂的;读不懂时,可以跳过这几行。)  用x表一充分大的偶数。  命Cx=∏(p-1)/(p-2)∏(1-1/(p-1)2 ) 
期刊
七月十七日,是你十八岁生日,去旧迎新,咱们家又有一个大人了。贾家在乡里是大户,父辈手里兄弟四人,传到咱们这代,兄弟十个,姊妹七个;我是男儿老八,你是女儿最小,分家后,众兄众姐都英英武武有用于社会,只是可怜了咱俩。我那时体单力孱,面又丑陋,十三岁看去老气犹如二十,村人笑为痴傻。你又三岁不能言语,哇哇只会啼哭。父母年纪已老,恨无人接力,常怨咱们这一门人丁不达。从那时起,我就羞于在人前走动,背着你在角落
期刊
他们,是古应国故地的一群渔民;他们,住在城市小区内靠放鹰捕鱼维持生计;他们,仍在延续着先辈千年流传下来的古老生存技能。  古老与文明,城市与乡村,传承与迷失,取缔与保护,父与子,人与鹰,会产生出什么样的矛盾?又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  记者赶赴平顶山,入住渔民家中,与渔民一起驾鹰划船,撒网撵鹰,驱车市区,卖鱼分钱,体验他们古老而又现代、自在而又艰辛的生活。  驾鹰出湖  2013年11月21日清晨
期刊
刚刚落马的广东省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万庆良,曾被看做前途远大的新星,不料在一瞬间就因为违纪违法被组织调查。  回望万庆良的人生轨迹,我们或许能从中得到些什么启示。  少年时的万庆良,是一个勤奋好学的学生,他参加高考,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因为填报志愿失误,他没有进入想上的大学而上了嘉应师专,但他没有因此沉沦,而是以出众的才华在毕业生时留校任教。  如果万庆良继续自己的教学生涯,或许今天的他是一位优秀
期刊
王晓民的家在嵩县田湖镇樊店村。  这是一处颇有年头的老瓦房,墙体斑驳,门前挂着两个红灯笼,大门两侧贴着红底黑字书写的毛笔字“洛阳牡丹藏报馆”。  院子不大,整个院子里唯一显得体面的地方是大门左侧裱起来的一张批复,这是1998年嵩县文化旅游局批复的文件,其内容为“同意王晓民成立‘河洛晓民文博藏报馆’”(洛阳牡丹藏报馆前身)。走进屋里,记者眼前简直就是一个报纸的世界,不足20平方米的房间内摆满了报纸。
期刊
父亲去世10年后,在我的“软硬兼施”下,母亲终于同意来郑州跟着我——她最小的女儿一起生活。这一年,母亲70岁,我40岁。70岁的母亲瘦瘦的,原本只有一米五的身高,被岁月又缩减了几厘米,看起来更加瘦小,面容却仍然光洁,不见太多沧桑的痕迹,头发亦未全白,些许黑发倔强地生长着。  我们借了一辆车回去接她,她早把居住了几十年的老屋收拾妥当,整理好了自己的行李。那些行李中有两袋面,是她用家里的麦子专门为我们
期刊
管子曰:“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就是说,水,是万物之源,万物皆源自于水。古希腊人认为,土、气、火、水构成了世界万物。现代人对水的诠释是: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可以说,水,给了我们整个世界。  小小的一瓶水与中国农村教育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这句话我们耳熟能详。但是,当我们说这句话的时候,是否能够想到,中国80%以上的儿童在乡村。在没有水的大山里,这样的“花朵”该
期刊
2014年6月,“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发动大规模攻势并接连攻下数城后,马利基政府面临信任危机。除美国外,马利基所属的什叶派、逊尼派和库尔德人群体均提高了要他下台的嗓门。8月14日,马利基发表电视讲话说,为维护国家最高利益,他宣布放弃角逐总理,并转而支持阿巴迪。  什叶派政治家  1950 年 6 月 20 日,马利基出生于伊拉克什叶派圣城卡尔巴拉。他生长在一个中等阶层的什叶派家庭,早年在巴格达
期刊
刻奇,已成为当代无所不在的生活景观和文化消费景观。  Kitsch一词源于欧洲,“最初是以‘媚俗’的译法进入中国的”(朱大可语),而台湾地区的“刻奇”音译,看上去是“刻意追求新奇”的缩写语。  作为一种简单化的可复制的情感技巧、风格和样式,它附庸风雅也附庸低俗,附庸时髦也附庸怀旧,流行于商业世界也流行于日常生活。与复杂的现实和真正的艺术相比,刻奇的文化已经取得了世界范围内的压倒性胜利,在网络时代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