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断面硬岩隧道掘进机(Hard Rock Tunnel Boring Machine-TBM)是机、电、液、光一体化的高技术大型工厂化隧道施工作业系统,具有掘进速度快、安全性高、利于环保、综合效益高等优点,近年来在我国工程应用迅猛增长。然而,我国TBM技术和人才储备相对滞后,掌握TBM施工技术的企业还比较少,还未能完全实现TBM自主设计制造。石家庄铁道大学教授杜立杰18年来一直坚持TBM理论研究与大量工程实践相结合,为国家重点工程保驾护航,并帮助缺乏TBM施工经历的企业进入蓬勃发展的TBM市场,成为了TBM技术领域的佼佼者。
攻关秦岭隧道,成为“TBM黄埔军校人”
上世纪90年代,铁道部决定在我国首次自主使用TBM法修建西康铁路秦岭隧道,1995年立项了一大批TBM科研课题,召集高等院校和科研施工单位进行研究,其中石家庄铁道大学承担了系列科技攻关项目,当时三十岁的杜立杰便成了秦岭隧道TBM科技攻关的一员。
秦岭隧道开挖直径8.8米,长18.46公里,是当时我国最长铁路隧道。其岩石极为坚硬,石英含量高,并有大量断层、涌水、岩爆等不良地质洞段。首次采用TBM施工,在TBM选型设计和施工技术上都存在许多未知的难题。为此杜立杰围绕TBM掘进参数、掘进技术和刀具国产化等关键技术进行攻关。
为了给企业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受秦岭隧道工程指挥部委托,在校领导的组织下,杜立杰作为技术负责人和主译,与全校50多名各学科专业教师一起,顶着酷暑,夜以继日,在2个多月时间内,首次翻译了36卷、1500多万字的TBM技术资料,印制数十套,发往秦岭隧道现场,为现场TBM操作、维护和施工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由于相关单位高度重视,给予科研立项支撑,秦岭隧道1999年成功贯通。此后秦岭隧道系统地进行了技术总结,发表出版了一批论文和著作,并在2003年获得了重大工程类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与此同时,围绕秦岭隧道TBM课题研究和设计施工,培养了一批TBM技术骨干。这些科技成果和专业人才为后来我国其他TBM工程实施奠定了良好基础。为此,人们将杜立杰等参与过秦岭隧道TBM科研和施工的人员喻为“TBM黄埔军校人”。
技术创新,建功在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世界连续最长隧道
2009年,国内外瞩目的宏大工程——辽宁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胜利竣工通水。该工程主体输水隧洞直径8米,长85.3公里,采用3台开敞式TBM施工,是迄今世界上建成的最长连续隧道。如何使大直径超长隧洞TBM安全、高效、高精度掘进贯通,需要攻克许多技术难题。
早在2002年,杜立杰就受邀常驻工程单位,带领20多名技术人员,围绕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TBM系统设计以及出渣通风等关键技术进行研究,主持与美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等TBM制造商半年多的技术交流,并在工程投标、设备招标、TBM设计、组装调试等提供全过程、全方位的技术支持。在TBM施工攻坚战中,杜立杰驻扎现场2年多,春节也曾在现场度过,在洞内常常是一身泥水和油污,平时英俊潇洒的他俨然成了“民工”。
正是源于敢于吃苦、攻坚克难的精神和创新的技术方案,TBM掘进屡创佳绩。该工程在国内首次设计使用大功率、长距离(超过10公里)、可延伸、可控起动的连续皮带机出渣技术,首次使用大直径19英寸盘形滚刀,首次使用刀盘变频驱动技术,开发了TBM穿越不良地质洞段施工新技术。在零下30oC寒冬,取得8米直径TBM最高月进尺1111米;最高日进尺63.5米;连续6个月平均月进尺750米;最高月掘进作业利用率达到60.3%,创造了大直径TBM在国际上名列前茅的掘进记录。
在科研和工程实践中,杜立杰还完成大量TBM掘进数据的采集记录和分析;总结一整套TBM选型及系统集成设计理论;创建了应对现场复杂问题快速反应的TBM施工组织管理体系;成功探索出一条“校企合作”、无TBM经验施工队伍从“空白”走向“成熟”的成长之路。
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的成功,对促进我国长大隧洞采用TBM施工起到了巨大示范效应。在隧道贯通庆典仪式上,省水利厅和施工单位领导动情地说:“在这里要特别向石家庄铁道大学的教授表示感谢,没有你们的支持,我们今天不会取得这样好的成绩。”
迎难而上,助力首次边陲、高海拔小直径开敞式TBM工程
2008年,我国首次采取小直径开敞式TBM施工的那邦水电站引水隧洞工程开工建设。该工程位于云南西部边陲中缅边界,开挖直径为4.5米,全长10公里,由于工程地处生态环境保护区,必须采取TBM法施工。
然而,云南地区围岩形成年代较晚,地质条件十分复杂,此前只有双护盾TBM施工失败的教训,还未有TBM成功贯通的案例。并且该工程开挖直径小,布置空间有限,围岩为抗压强度高达220MPa以上的极硬岩,同时遭遇多段极软大变形的围岩泥化蚀变带、断层、涌水等严重不良地质洞段,给TBM设计和施工都带来很大技术难题。为此,施工单位慕名特邀杜立杰主持“复杂地质小直径开敞式TBM设计施工关键技术”的攻关项目,同时主持工程全过程的TBM选型设计、监制、组装、招投标、技术商务谈判和施工技术研发。
杜立杰驻扎边陲大山深处2年多,常常在半夜被电话召到洞内处理TBM故障和施工技术难题。为确保安全,在80多吨TBM核心部件经6公里盘山便道运抵现场艰难行进中,杜立杰从早至晚历经10个小时爬山跟随运输车,被大雨全身淋透。在暴雨连绵的热带雨林气候下,采取特殊技术措施,创造了38天完成TBM及后配套组装调试的快速组装记录。
在TBM设计施工关键技术攻关中,通过对TBM及其后配套系统的创新设计,研制TBM施工配套新装备,开发应用TBM通过软弱蚀变带围岩施工新技术,解决了极硬、极软围岩等复杂地质条件下小直径开敞式TBM施工技术难题,确保了TBM安全高效地贯通隧洞,赢得了国外TBM专家的敬佩,获得国家专利6项,为企业创造了数千万元的直接经济效益,首次为我国小直径开敞式TBM设计施工积累了技术经验和成果。 有了那邦水电站工程成功经验的铺路。2013年6月10日,随着西藏自治区政府领导的一声指令,西藏旁多水利枢纽工程高海拔小直径开敞式TBM也成功进入始发掘进。
西藏旁多水利枢纽工程是迄今西藏最大的水利水电开发项目。该项目输水隧洞直径4米,长16.8公里,海拔超过4100米,是我国西藏高寒高海拔地区首次使用TBM施工,是世界最高海拔TBM施工工程。
又是一座难以翻越的高山,杜立杰并没有望而却步,作为受邀TBM技术专家,他针对高寒高海拔TBM应用的特殊性,在TBM系统集成设计以及出渣、运输、通风等配套装置系统设计上给出了优化的技术方案,从TBM招投标、合同谈判、设计制造、组装调试、施工技术等进行了全方位的技术支持;在TBM现场组装和试掘进期间,在高寒缺氧的恶劣环境下,他3个多月驻扎海拔4100多米的工程现场,每天胸闷气短、消化不良、难以入眠,体重下降20多斤。“苦心人,天不负”,TBM成功进入掘进阶段,这将为我国乃至世界高寒高海拔地区应用TBM提供新的经验和技术成果,为其他高海拔水利水电、交通、国防等隧洞工程起到示范作用。
科研与工程相互依托,走“实践-理论-实践”的学术路线
做事一向认真负责的杜立杰,擅长技术与商务、设计与施工、设备与工程等整体把握,注重理论分析与实践经验紧密结合,广受工程单位的好评。在18年的历程中,他受邀参与了我国80%以上硬岩TBM项目的科技攻关或技术支持。
经过不同特点顶级工程的不断实践,杜立杰收获颇丰。针对我国长期以来存在课题申报和研究严重脱离实际、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等弊端,他不图虚名,不急功近利,瞄准国家科研政策导向和巨大的市场需求,以重大工程为依托,默默研究积累,在实际工程中寻找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摆脱数学模拟和物理模拟与实际情况巨大差异的弊病,将每个不同地质、不同直径、不同类型的实际TBM工程作为1:1测试现场,直接从现场大量获取数据进行建模,攻克现场技术难题,总结提出理论方法,将理论成果再回归指导其他工程实践,走出了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科研路线。
杜立杰还将重大工程科技攻关和国家立项课题相结合,主持了铁道部纵向重大科研项目“长大隧道TBM施工技术和配套装备研究”,承担了有关硬岩TBM国产化研制的国家“863”项目,以及TBM与岩石相互作用基础研究的国家“973”项目等。企业的横向课题与国家的纵向课题相互促进,使得他同时具备了现场测试、数据获取和深化理论研究的有利条件。
在这条愈加宽广的科研和工程实践相结合的大道上,杜立杰是迄今历经TBM重大工程规划立项咨询评审,主持硬岩TBM科研、TBM施工方案、TBM选型设计、TBM工程投标书编制、技术商务谈判、多年驻TBM现场技术攻关……TBM工程关键环节全过程的高校唯一教授。同时,杜立杰还为我国TBM施工企业培训授课,讲授内容涉及TBM原理、设计、施工等各个方面,培养了TBM领域一大批年轻工程师和研究生。因他授课内容广泛,结合实际案例,生动精彩,而广受欢迎,被誉为“中国TBM首席讲师”。
杜立杰是我国仅有的几位长期驻扎TBM工程现场第一线从事科研的教授之一,在国内外TBM工程领域同行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和知名度。他2002年获得河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0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1年出版了“十一五”国家重点规划出版图书有关TBM设计施工系列专著,在国内TBM领域的研究独具特色和优势。
然而,累累的硕果,并没有牵制住杜立杰前行的脚步。“而今辽宁、吉林、山西、新疆等重大TBM工程仍闪现着杜立杰奔波忙碌的身影……
攻关秦岭隧道,成为“TBM黄埔军校人”
上世纪90年代,铁道部决定在我国首次自主使用TBM法修建西康铁路秦岭隧道,1995年立项了一大批TBM科研课题,召集高等院校和科研施工单位进行研究,其中石家庄铁道大学承担了系列科技攻关项目,当时三十岁的杜立杰便成了秦岭隧道TBM科技攻关的一员。
秦岭隧道开挖直径8.8米,长18.46公里,是当时我国最长铁路隧道。其岩石极为坚硬,石英含量高,并有大量断层、涌水、岩爆等不良地质洞段。首次采用TBM施工,在TBM选型设计和施工技术上都存在许多未知的难题。为此杜立杰围绕TBM掘进参数、掘进技术和刀具国产化等关键技术进行攻关。
为了给企业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受秦岭隧道工程指挥部委托,在校领导的组织下,杜立杰作为技术负责人和主译,与全校50多名各学科专业教师一起,顶着酷暑,夜以继日,在2个多月时间内,首次翻译了36卷、1500多万字的TBM技术资料,印制数十套,发往秦岭隧道现场,为现场TBM操作、维护和施工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由于相关单位高度重视,给予科研立项支撑,秦岭隧道1999年成功贯通。此后秦岭隧道系统地进行了技术总结,发表出版了一批论文和著作,并在2003年获得了重大工程类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与此同时,围绕秦岭隧道TBM课题研究和设计施工,培养了一批TBM技术骨干。这些科技成果和专业人才为后来我国其他TBM工程实施奠定了良好基础。为此,人们将杜立杰等参与过秦岭隧道TBM科研和施工的人员喻为“TBM黄埔军校人”。
技术创新,建功在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世界连续最长隧道
2009年,国内外瞩目的宏大工程——辽宁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胜利竣工通水。该工程主体输水隧洞直径8米,长85.3公里,采用3台开敞式TBM施工,是迄今世界上建成的最长连续隧道。如何使大直径超长隧洞TBM安全、高效、高精度掘进贯通,需要攻克许多技术难题。
早在2002年,杜立杰就受邀常驻工程单位,带领20多名技术人员,围绕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TBM系统设计以及出渣通风等关键技术进行研究,主持与美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等TBM制造商半年多的技术交流,并在工程投标、设备招标、TBM设计、组装调试等提供全过程、全方位的技术支持。在TBM施工攻坚战中,杜立杰驻扎现场2年多,春节也曾在现场度过,在洞内常常是一身泥水和油污,平时英俊潇洒的他俨然成了“民工”。
正是源于敢于吃苦、攻坚克难的精神和创新的技术方案,TBM掘进屡创佳绩。该工程在国内首次设计使用大功率、长距离(超过10公里)、可延伸、可控起动的连续皮带机出渣技术,首次使用大直径19英寸盘形滚刀,首次使用刀盘变频驱动技术,开发了TBM穿越不良地质洞段施工新技术。在零下30oC寒冬,取得8米直径TBM最高月进尺1111米;最高日进尺63.5米;连续6个月平均月进尺750米;最高月掘进作业利用率达到60.3%,创造了大直径TBM在国际上名列前茅的掘进记录。
在科研和工程实践中,杜立杰还完成大量TBM掘进数据的采集记录和分析;总结一整套TBM选型及系统集成设计理论;创建了应对现场复杂问题快速反应的TBM施工组织管理体系;成功探索出一条“校企合作”、无TBM经验施工队伍从“空白”走向“成熟”的成长之路。
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的成功,对促进我国长大隧洞采用TBM施工起到了巨大示范效应。在隧道贯通庆典仪式上,省水利厅和施工单位领导动情地说:“在这里要特别向石家庄铁道大学的教授表示感谢,没有你们的支持,我们今天不会取得这样好的成绩。”
迎难而上,助力首次边陲、高海拔小直径开敞式TBM工程
2008年,我国首次采取小直径开敞式TBM施工的那邦水电站引水隧洞工程开工建设。该工程位于云南西部边陲中缅边界,开挖直径为4.5米,全长10公里,由于工程地处生态环境保护区,必须采取TBM法施工。
然而,云南地区围岩形成年代较晚,地质条件十分复杂,此前只有双护盾TBM施工失败的教训,还未有TBM成功贯通的案例。并且该工程开挖直径小,布置空间有限,围岩为抗压强度高达220MPa以上的极硬岩,同时遭遇多段极软大变形的围岩泥化蚀变带、断层、涌水等严重不良地质洞段,给TBM设计和施工都带来很大技术难题。为此,施工单位慕名特邀杜立杰主持“复杂地质小直径开敞式TBM设计施工关键技术”的攻关项目,同时主持工程全过程的TBM选型设计、监制、组装、招投标、技术商务谈判和施工技术研发。
杜立杰驻扎边陲大山深处2年多,常常在半夜被电话召到洞内处理TBM故障和施工技术难题。为确保安全,在80多吨TBM核心部件经6公里盘山便道运抵现场艰难行进中,杜立杰从早至晚历经10个小时爬山跟随运输车,被大雨全身淋透。在暴雨连绵的热带雨林气候下,采取特殊技术措施,创造了38天完成TBM及后配套组装调试的快速组装记录。
在TBM设计施工关键技术攻关中,通过对TBM及其后配套系统的创新设计,研制TBM施工配套新装备,开发应用TBM通过软弱蚀变带围岩施工新技术,解决了极硬、极软围岩等复杂地质条件下小直径开敞式TBM施工技术难题,确保了TBM安全高效地贯通隧洞,赢得了国外TBM专家的敬佩,获得国家专利6项,为企业创造了数千万元的直接经济效益,首次为我国小直径开敞式TBM设计施工积累了技术经验和成果。 有了那邦水电站工程成功经验的铺路。2013年6月10日,随着西藏自治区政府领导的一声指令,西藏旁多水利枢纽工程高海拔小直径开敞式TBM也成功进入始发掘进。
西藏旁多水利枢纽工程是迄今西藏最大的水利水电开发项目。该项目输水隧洞直径4米,长16.8公里,海拔超过4100米,是我国西藏高寒高海拔地区首次使用TBM施工,是世界最高海拔TBM施工工程。
又是一座难以翻越的高山,杜立杰并没有望而却步,作为受邀TBM技术专家,他针对高寒高海拔TBM应用的特殊性,在TBM系统集成设计以及出渣、运输、通风等配套装置系统设计上给出了优化的技术方案,从TBM招投标、合同谈判、设计制造、组装调试、施工技术等进行了全方位的技术支持;在TBM现场组装和试掘进期间,在高寒缺氧的恶劣环境下,他3个多月驻扎海拔4100多米的工程现场,每天胸闷气短、消化不良、难以入眠,体重下降20多斤。“苦心人,天不负”,TBM成功进入掘进阶段,这将为我国乃至世界高寒高海拔地区应用TBM提供新的经验和技术成果,为其他高海拔水利水电、交通、国防等隧洞工程起到示范作用。
科研与工程相互依托,走“实践-理论-实践”的学术路线
做事一向认真负责的杜立杰,擅长技术与商务、设计与施工、设备与工程等整体把握,注重理论分析与实践经验紧密结合,广受工程单位的好评。在18年的历程中,他受邀参与了我国80%以上硬岩TBM项目的科技攻关或技术支持。
经过不同特点顶级工程的不断实践,杜立杰收获颇丰。针对我国长期以来存在课题申报和研究严重脱离实际、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等弊端,他不图虚名,不急功近利,瞄准国家科研政策导向和巨大的市场需求,以重大工程为依托,默默研究积累,在实际工程中寻找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摆脱数学模拟和物理模拟与实际情况巨大差异的弊病,将每个不同地质、不同直径、不同类型的实际TBM工程作为1:1测试现场,直接从现场大量获取数据进行建模,攻克现场技术难题,总结提出理论方法,将理论成果再回归指导其他工程实践,走出了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科研路线。
杜立杰还将重大工程科技攻关和国家立项课题相结合,主持了铁道部纵向重大科研项目“长大隧道TBM施工技术和配套装备研究”,承担了有关硬岩TBM国产化研制的国家“863”项目,以及TBM与岩石相互作用基础研究的国家“973”项目等。企业的横向课题与国家的纵向课题相互促进,使得他同时具备了现场测试、数据获取和深化理论研究的有利条件。
在这条愈加宽广的科研和工程实践相结合的大道上,杜立杰是迄今历经TBM重大工程规划立项咨询评审,主持硬岩TBM科研、TBM施工方案、TBM选型设计、TBM工程投标书编制、技术商务谈判、多年驻TBM现场技术攻关……TBM工程关键环节全过程的高校唯一教授。同时,杜立杰还为我国TBM施工企业培训授课,讲授内容涉及TBM原理、设计、施工等各个方面,培养了TBM领域一大批年轻工程师和研究生。因他授课内容广泛,结合实际案例,生动精彩,而广受欢迎,被誉为“中国TBM首席讲师”。
杜立杰是我国仅有的几位长期驻扎TBM工程现场第一线从事科研的教授之一,在国内外TBM工程领域同行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和知名度。他2002年获得河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0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1年出版了“十一五”国家重点规划出版图书有关TBM设计施工系列专著,在国内TBM领域的研究独具特色和优势。
然而,累累的硕果,并没有牵制住杜立杰前行的脚步。“而今辽宁、吉林、山西、新疆等重大TBM工程仍闪现着杜立杰奔波忙碌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