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旧藏的明代龙泉窑青瓷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j123zw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献记载、传世品以及近年来对龙泉大窑枫洞岩窑址的考古发掘成果表明,明代早期的龙泉窑不仅是一处制瓷产量巨大的民间窑场,而且它的瓷业生产与宫廷官府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属清官旧藏的明代龙泉窑青瓷,是研究明代龙泉窑与宫廷间关系问题最具价值和说服力的传世资料。
  清官旧藏明代龙泉窑青
  瓷的整理及举要
  “清宫旧藏”文物,是指故宫博物院建院之际点查接收的紫禁城皇宫内和1946年后并入故宫收藏的原古物陈列所保存的承德避暑山庄、沈阳奉天故宫等处的清官原藏文物。经笔者对故宫院藏陶瓷类文物帐的整理与统计,我院现藏北宋至清不同时期的龙泉窑青瓷藏品共计约1600余件,其中藏品时代定为明代的清官旧藏龙泉窑青瓷有211件。而详查清官历朝《陈设档》和(《故宫物品点查报告》中的原始记载,这部分旧藏明龙泉窑青瓷大多能找到他们在皇宫中的原藏地点。以下试以清官原藏位置为纲,撷取其中有代表性的器物介绍如下:
  坤宁宫紫禁城后三宫之一,位于中轴线上,建于永乐十八年(1420)。明代为皇后所居之正宫,清代为宫中祭神和皇帝大婚的洞房。原藏明龙泉窑青釉三足炉和折沿大盘各1件。青釉刻八卦纹三足炉,高29、口径20.5、足距32.6厘米。器敞口,筒形腹,平底下承三兽蹄足。里外施青绿色釉。外壁釉下划刻花装饰,腹中间剔地凸刻八卦纹。底心涩胎,中间有孔。此炉作为明代遗存的祭礼器在道光十五年(1835)时仍陈设于坤宁宫东暧阁,此后直到清末各朝的陈设档中均有记载。
  斋宫紫禁城内廷东六宫之一,后殿日“诚肃殿”,为清代皇帝大祀前的斋戒之所。前殿原藏明龙泉窑青釉绶带耳葫芦瓶1件,诚肃殿藏青釉印花壮罐1件。青釉印花壮罐,高28.6、口径12.7、足径10.7厘米。罐弧盖带宝珠钮,腹长圆灯笼式,圈足。里外施青绿色釉,外壁阳文印花分层装饰,饰有折枝、缠枝莲纹及如意云头间朵花纹。底裹足支烧,中间施釉,外环涩胎支烧痕。此罐嘉庆七年(1802)时陈设于诚肃殿西暖阁,嘉庆十九年(1814)后直到故宫博物院建立时一直收贮于殿内雕龙木柜中。
  茶库宫中收储内用物品的库房之一,位于东六宫东小长街东侧缎库之后。原藏明龙泉窑青釉玉壶春瓶一对,两瓶造型、尺寸、釉色相似,但纹饰题材略有不同。一器腹饰缠枝石榴花纹,另一件饰缠枝花卉纹。
  古董房位于内廷东六宫以北的乾东五所之第五所,明初建,清代为专司收贮古玩器皿、图书典籍的处所之一。原藏明龙泉窑青瓷46件,为宫中收贮明龙泉窑器数量最多的库房,具代表性的藏品有:
  1 青釉暗花竹石纹梅瓶,高38.5、口径5.9、足径11.5厘米。瓶上腹丰满,胫部收敛,圈足。通体施釉,釉色绿中泛灰。外壁釉下划花装饰,腹饰竹石纹。底施满釉,足墙露胎处呈灰白色。此外,同库还存有造型略异,仅施青釉光素无纹的传世器。
  2 青釉划花香草纹碟,高3.7、口径14、足径6.8厘米。碟撇口,折腹,圈足。通体施釉,釉色绿中泛黄。里心划刻折枝香草纹,里外壁饰缠枝莲纹,外壁折底处刻变形莲瓣纹。底裹足支烧,有规整的涩胎支烧痕。
  3 青釉印折枝花卉纹菱花口折沿盘,高7、口径34、足径14厘米。盘菱花口折沿,花瓣式弧壁,圈足。里外施青绿色釉,盘心釉下印划折枝花一株,内外壁素面。底裹足支烧,中间施釉,外环涩胎支烧痕。此类口径30厘米以上至60多厘米的大盘是古董房藏明龙泉窑器中数量最多的,计有28件,器式可分敞口、折沿口、菱花式折沿、菊瓣式等几种。
  咸福宫内廷西六宫之一,建于永乐十八年(1420),初日寿安宫,明嘉靖十四年(1535)后改称咸福宫,清代仍依旧称。原藏明龙泉窑青瓷22件,其中各式大盘19件,梅瓶1件,凤尾尊2件。青釉划花折沿盘,高8.1、口径37、足径18.4厘米。盘敞口折沿,弧壁,圈足。通体施青绿色釉,盘心饰划花折枝花卉纹,底裹足支烧。
  重华宫位于内廷西六宫之北,原是明初所建之乾西五所的第二所,为乾隆皇帝做皇子和结婚后的居所,乾隆登基后升级为宫。原藏明龙泉窑青釉绳耳三足炉、暗花碗、凤尾尊等各1件,青釉大盘4件。
  1 青釉暗花绳耳三足炉,高18.6、口径24.4、足距13厘米。炉折口,短颈,鼓腹,平底,底承三柱形足,口上饰双绳耳。附清代配紫檀木盖,带白玉龙形提钮。通体施青绿釉,外壁釉下刻花装饰,颈部饰回纹,腹饰折枝花卉纹。炉内有涩圈一周,外底中心无釉。此炉道光十九年(1839)时即陈设于重华宫正殿,至光绪二年(1876)时仍陈设于此,清末改陈至重华宫后院之翠云馆。
  2 青釉划花牡丹纹碗,高12.8、口径27、足径12.8厘米。碗敞口,弧壁,圈足。附清代配紫檀木座。通体施青绿色釉,里外釉下划花装饰,碗心饰折枝花纹,里壁饰折枝牡丹纹,口里外饰回纹及卷枝纹,外壁饰缠枝牡丹纹。底裹足支烧,中间施一点釉,外环宽阔的涩胎支烧痕。此碗原陈设于重华宫西配之浴德殿。
  寿康宫位于内廷外西路慈宁宫的西侧,清代各朝皇太后多居此宫。原藏明龙泉窑青釉梅瓶1件,大盘7件。青釉划花牡丹纹盘,高6.9、口径35、足径23厘米。盘敛口,弧壁,圈足。通体施青绿色釉,盘心饰划花折枝牡丹纹。底裹足支烧,有规整的涩胎支烧痕。
  慈宁宫东跨院内廷外西路慈宁宫东侧的院落,明代慈宁宫是前朝皇贵妃的居所,清代为皇太后所居之正宫。原藏明龙泉窑青釉大盘和镂空器座各1件。青釉划花镂空器座,高18.7、口径26.5、足径17.8厘米。器折沿菱花口,弧壁,壁上部有三个圆形孔洞,可穿绳挂起,下部饰五个花形镂空。底裹足支烧。通体施青绿釉,外壁镂空之间浅刻折枝花卉纹。
  原古物陈列所成立于1914年2月,同年10月设于紫禁城外廷西路武英殿内的展室正是对外开放,其展示和保存的文物为清代两处行宫即承德避暑山庄和沈阳奉天故宫的原藏文物,故宫旧藏明龙泉窑青瓷中属原古物陈列所保存的计有50件,器形以各式瓶、尊、三足炉等陈设、祭礼用器为多,如青釉长颈瓶、石榴尊、出戟花觚、弦纹环耳瓶、执壶、盖罐、暗花几何纹双耳三足炉、里划花外刻莲瓣纹碗等都是较有代表性的器形。   总之,通过清宫旧藏明龙泉窑青瓷在宫中原藏位置及器形、数量的统计数据加以整理分析可以发现,这批传世器在宫中收藏的地点不仅多,而且分布广泛,除紫禁城内的28处宫殿处所外,清太庙、避暑山庄和奉天故宫等处也有收藏。这些旧藏器在清代即有仍作宫殿厅堂中陈设或祭礼器使用的,也有集中存储而未使用过的,如存贮于古董房、咸福宫、寿康宫等处的各式大盘等从品相看基本没有用过的痕迹,显然它们是自明代进宫后就一直存储而未使用的,是明代宫廷的原藏之物。
  清官旧藏品的工艺特点和性质
  总体看,清宫旧藏明龙泉窑青瓷在造型、胎、釉、纹饰和底足工艺等方面均制作的比较精细,其工艺往往带有元代遗风,反映了明初龙泉窑制瓷工艺正处于从元到明的过渡时期。它们的造型以祭礼器或厅堂陈设的各式瓶、觚、尊、炉、大盘为多,也有少部分碗、碟、盘、香熏、洗、器座、坐墩等实用器。器形无论大小,均制作规整严谨,胎体普遍厚重坚致,器足露胎处可见浅灰或灰白色胎体。器物普遍施厚釉,釉质莹润,玉质感强,釉色一般为青绿色,但也有微泛黄、显灰或者色调较淡的。装饰方法有素面、剔地浅浮雕、刻划、印花和镂空五种。装饰纹样题材丰富,多见各种折枝或缠枝植物纹样。底足处理规矩,盘、碗采用裹足垫饼支烧法,烧成后圈足内有环形涩胎支烧痕,支烧痕一般显铁褐色且宽窄不一,许多器物的支烧痕十分规整。而瓶、罐、尊类器物的底多施满釉。
  龙泉窑制瓷历史的研究表明,其历代瓷业生产与宫廷官府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在明代早期,龙泉窑曾依朝廷之命生产过宫廷使用的瓷器。如《明会典》载“洪武二十六年定,凡烧造供用器皿等物,须定夺样制,计算人工物料。如果数多,起取人匠赴京,置窑兴工。或数少,行移饶、处等府烧造”。此外,明成化皇帝的继位诏书中也诏令道:“江西饶州府、浙江处州府,见差内官在彼烧造磁器,诏书到日,除已烧造完者照数起解,未完者悉皆停止。委差官员,即便回京,违者罪之”。可见至少到天顺时期,宫廷派出的太监还一直在景德镇和龙泉两地监烧督陶。上述官方文献的记载证明,处州龙泉窑在明初一段时间内确实生产过宫廷用瓷,其传世品就是明代宫廷遗存至今的清官旧藏器物,因此故宫旧藏明龙泉窑青瓷的性质即是明代龙泉窑所产宫廷用瓷的珍贵遗存。
  清宫旧藏品的生产窑场及产品分期
  关于北京故宫旧藏明龙泉窑青瓷的生产窑口,一直是故宫陶瓷研究者关注的重点,早在上世纪30年代陈万里先生就多次到浙江丽水、龙泉等地考察窑址,目的就是为传世龙泉窑器物找到具体产地。此后故宫学者为寻找故宫藏品的生产窑口曾多次去龙泉调查,但遗憾的是一直未找到烧造类似旧藏明龙泉窑器的窑址。而随着近几年龙泉大窑枫洞岩窑址的考古发掘使得长这一期未能解决的问题有了初步答案。
  2007年浙江省考古所、北京大学文博考古学院和龙泉县博物馆组织了对龙泉大窑枫洞岩窑址的考古发掘。此次发掘最突出的成果就是发现了明初洪武、永乐时期烧造的宫廷或官府用瓷的残品堆积,堆积标本中有大量制作工整、厚胎厚釉、釉色滋润、纹样精细、裹足支烧、外底涩圈刮釉规整的器物,其中许多出土器物标本如梅瓶、玉壶春瓶、执壶、镂空器座、三足炉、暗花碗、光素墩式碗,以及各式折沿盘、菱花口盘等可与前文介绍的清官旧藏器相对应。此外在出土品伴随物中还发现了刻“官”字的圆锥形火照和一件垫具上划写“三样三个花;三样三个,内花一个;二样三个光;四样二个光;二样碗五个,花”等文字,这种以“官样”为本,烧造同类器时,可分光素或带釉下暗花的装饰特点亦与清官旧藏器的装饰特征相符。因此,清官旧藏明龙泉窑青瓷中的部分器物应该就是该窑场的产品。
  关于清官旧藏明龙泉窑青瓷制作的具体时间,一般认为它们的生产时间大至在明初洪武至天顺末年,其中以洪武、永乐、宣德三朝为主,但由于这批旧藏瓷器中没有书写年款的器物,所以对它们的断代一般是依据与同时期景德镇官窑瓷器在造型、纹饰题材、纹饰布局等工艺特征上的横向对比。如旧藏明龙泉窑青釉玉壶春瓶、执壶、菱花口折沿大盘、菊瓣式大盘、暗花碗等与清官旧藏洪武景德镇官窑同类器在造型和纹饰布局等特征上就十分相似,而青釉壮罐、里划花外刻莲瓣纹碗等则与院旧藏永乐官窑青花同类器近似。其他如青釉绶带耳葫芦瓶、出戟花觚及尺寸30多厘米的敞口弧壁盘等与宣德官窑青花同类器亦很相近。除了两窑器物特征的比对之外,依《故宫物品点查报告》中对几处集中存放明初龙泉窑器库房内藏品实际保存状况的原始记录,如古董房中存放的多件明龙泉窑青瓷大盘与旧藏景德镇洪武官窑青花、釉里红大盘就放在同一木架上,而咸福宫、寿康宫两处库房内的龙泉大盘则与如青花把莲盘等多件宣德青花大盘存放在一起。笔者认为,这种将龙泉青瓷与工艺特征比较相似的景德镇官窑青花、釉里红器放置在一起,且二者都基本未见使用痕迹的原始保存状况说明,它们应是两地窑场在同一时期生产的宫廷用瓷,且进入到皇宫内收储的时间也应比较相近,因此我们可以把这种旧藏明初宫廷用瓷的原始保存状况作为研究明初龙泉窑青瓷产品分期的参考依据之一。
  综上所述,明代初期的龙泉窑与景德镇窑一样,也依朝廷定样烧制过一定数量的宫廷用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属清宫旧藏的明代龙泉窑青瓷就是明初龙泉窑所产宫廷用瓷的遗存。根据最近的窑址考古发现,其中部分传世品应是龙泉大窑枫洞岩窑场的产品。而通过对旧藏明龙泉窑青瓷在清宫中原藏位置的考察分析可以发现,这些前朝遗存的龙泉窑宫廷用瓷不仅清代仍在普遍作为宫廷陈设或祭礼器使用,而且其中还有部分藏品是明代进宫后就一直与同时期景德镇生产的官窑瓷器存放在一起的。旧藏明代龙泉窑青瓷在宫中的陈设和原始保存情况,不仅证明了明初龙泉窑制瓷确与宫廷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也为我们研究明初龙泉窑青瓷产品的分期等问题提供了原始可信的参考依据。
其他文献
千百年来,工匠们藉(象)牙、(犀)角的特质,创造出巧夺天工的艺术珍品,成为中国传统工艺品的重要组成。如今,牙角制品是艺术品拍卖的弄潮儿。  然而,2011年岁末的一次撤拍,让犀角象牙雕刻拍卖充满了变数。  延续强势的犀角雕刻  香港佳士得2010年春拍“松竹堂珍藏——重要犀角雕刻(Ⅱ)”专场是犀角雕刻拍卖的里程碑,迄今,拍卖成交价的前三甲仍为该专场所出。其后,犀角雕刻制品一路走高,直到2011年1
期刊
香港苏富比将于3月31日至4月4日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办2012春季拍卖会,呈献中国瓷器及工艺品、中国书画、当代亚洲艺术、二十世纪中国艺术、现当代东南亚艺术、珠宝、珍贵名表及洋酒等逾2900件珍品,总估价逾18亿港币。  部分拍品将于3月在雅加达(2~3日)、上海(7~8日)、北京(10~11日)、成都(13~14日)、新加坡(17~18日)、曼谷(20~21日)及台北(24~25日)巡回展览,而
期刊
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倾力兴建的大型皇家宫苑,颐和园秉承了中国历代皇家园林的传统,大量汲取江南私家园林的造园艺术菁华,在各个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成就,被视为中国古典造园艺术的丰碑。或许颐和园风光景致太过美轮美奂和名声卓著,而使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园藏文物的价值多少受到些许遮蔽和掩盖,以至于颐和园园藏文物的绝代风华似乎还未被世人明了。其实颐和园现藏文物近4万件,年代跨越中国3000多年的历史,品种几
期刊
在伪满的殖民文化统治时期,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独特的条件,使得大量日本书画流入东北,长春市的伪满皇宫博物院作为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充当伪满洲国傀儡皇帝时的宫廷遗址,在日本书画的收藏和研究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大山雅堂的这幅水墨人物画《布袋和尚戏婴图》初由吉林省文物店于民间征集所得,后因博物馆隶属变更问题,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入藏伪满皇宫博物院,是伪满皇宫博物院收藏的为数不多的以禅宗人物为题材的绘
期刊
1980年,还是四川美术学院学生的罗中立以油画《父亲》在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中获奖而一举成名。在这幅作品成为当代中国名画的同时,青年美展也在美术界成为了极具分量的展事。时隔28年,当罗中立等人已经成为当今画坛的中坚之时,第三届全国青年美展在奥运之际开幕了,这次展览积聚了当代大多数符合主流展事创作要求的新一代青年画家的作品。但是时过境迁,在当代多元文化的语境之中,青年美展的影响力已经今不如昔,在极度发
期刊
中国古代铜境历史悠久,大约可以上溯到四千年前的齐家文化时期。之后铜镜发展缓慢,商至西周时,铜镜还未成为照面的生活用具,而是充当一种随葬明器。至春秋战国,在青铜礼器行将就木之际,铜镜艺术却得到长足的发展,成为中国青铜器铸造的余辉。  在中国青铜器的大家族中,铜镜以庞大的数量、繁多的种类、华丽的图纹、丰富的铭文等特点独占鳌头。与青铜礼乐器比较而言,因铜镜带有生活实用功能,铸造上也相对简单,所以在数量上
期刊
地球是圆的,人类文明的相互影响和传播在地球上周而复始从未停止过,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传播的速度、力度、方向等有所不同而已。瓷器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发明,曾引起了人类物质生活革命性变化,对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唐代以来,瓷器便通过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输往世界各地,在中西文明交流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促进了西方制瓷工业的诞生和迅速崛起,并开出一朵朵奇葩异花。  英国最著名的韦奇伍德陶瓷
期刊
在当今中国山水画坛上,王镛乃是一位修养全面、风格突出、且具有影响力的画家。王镛的山水画成就与他的书法,篆刻有关。从某种意义上讲,他的山水画基本的“形骨”一笔墨语言以及由此而生的“图式”,显然是由他的书法所支撑起来的,据我陋识揣度,王镛的书法渊源可能上承明代那种以拙为趣的书风(如徐渭、傅山),下接齐白石和李可染等人的笔意——他从齐白石的间架结构中得到了一种大开大台的气度,又从李可染等人的用笔中汲取了
期刊
石川县立美术馆在日本文物界有着较大的影响,很多重要的艺术展览都在此地举行。4月22日至5月13日,由石川县立美术馆举办的“中国陶瓷名品展”再次吸引了人们的目光,百多件几乎涵盖中国历代名窑的瓷器,也让这里再次掀起了一股中国陶瓷热。也许让人想不到的是,这些中国陶瓷都来自一位年过八旬的日本收藏家——伊势彦信,这也是他的藏品继1994年在东京国立博物馆展出后的再次亮相。  伊势彦信生于日本北陆地区的富山县
期刊
龙泉窑是陶瓷史上最后崛起的青瓷窑口,至迟到儿世纪初已经烧造出成熟的青瓷产品。13世纪初,龙泉窑自身风格确立并开始向外扩散,形成庞大的龙泉窑系。至15—16世纪,成为唯一可以和景德镇御窑并提的窑口,18世纪以后逐步退出历史舞台。龙泉窑专烧青瓷,创烧了厚胎厚釉、如脂如玉的粉青釉、梅子青釉,同时灵活运用各种装饰技法,如戳印、贴塑、镂空、模印、刻划花等,风格独树一帜,国内外窑口都竞相仿烧,形成独特的龙泉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