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党史上的第一个秘密党员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K07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取得执政地位之前,由于工作需要,中共的党员分为两种:一是公开身份的党员,二是不公开身份的秘密党员。不公开身份的秘密党员中,知名的有被称为前“龙潭三杰”的李克农、钱壮飞、胡底,被称为后“龙潭三杰”的熊向晖、申健、陈忠经,以及白崇禧身边的机要秘书谢和赓等。这些秘密党员和上级都是单线联系,有的直至病逝或牺牲,人们都不知道他是中共党员。
  那么,谁是中共党史上的第一个秘密党员呢?答案很令人意外,竟是从旧军阀阵营中走过来,后历任红军、八路军、解放军总司令的朱德朱老总,他也是我党隐蔽战线最早的“卧底英雄”。
  朱德少年时代在下田劳作之余读过私塾,二十岁时到成都考取了高等师范,毕业后回县城当了体育教员。看到社会黑暗和时局动荡,他徒步跋涉三个月来到昆明,考入留学日本的“士官三杰”之一蔡锷主办的云南讲武堂。在讲武堂中,朱德参加了反清革命的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云南讲武堂毕业后,朱德在滇军中由少尉排长干起,在讨袁和军阀混战中一直升至少将旅长,名震川滇。
  与别的将领不同的是,朱德对黩武争权深感厌倦,喜好音乐,在家中广泛接纳青年军官及学生,并读过《新青年》等进步杂志。
  受俄国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朱德意识到“用老的军事斗争的办法不能达到革命的目的”。1921年,朱德主动离开月收入大洋数以千计的军界,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并寻找中国共产党。同时,他也打算外出学习,去“看看外国怎样维护它们的独立”。
  1922年7月初,朱德买好去德国的船票后,就去北京找好友、时任北京《民报》主笔的孙炳文。孙炳文与陈独秀认识且有工作上的来往,他将共产党在上海成立的情况介绍给朱德。这年8月中旬,孙炳文陪同朱德来到上海,帮助朱德寻找共产党。
  他们在上海见到了孙中山,提出革命不能靠与军阀结盟。孙中山对朱德的来访十分高兴,希望他回云南去重整滇军,再讨陈炯明,并愿先付十万元军费。他们坦率地把出国考察革命真理的心愿告诉了孙中山,婉言谢绝了孙中山的要求。孙中山也表示赞同。
  几天之后,朱德跟随孙炳文悄悄走进上海闸北一所简陋的小屋,即中国共产党党中央的处所,见到了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主任陈独秀。朱德坦诚地叙述了自己的经历,并满腔热情地提出了入党的申请。但陈独秀认为像朱德这样从旧军队过来的人申请入党,还需要考察,同时朱德也没有要孙炳文和他作为入党介绍人,所以,没有立即答应朱德的入党要求,朱德不免有些失望。
  然而,朱德并没有放弃,他加入共产党的要求非常强烈。1922年9月,朱德到德国留学后,找到了周恩来并提出入党申请。周恩来也没有立即答应他的入党要求。在同朱德作了彻夜长谈,听朱德介绍了自己的身份、经历及对共产党的认识之后,周恩来对他有了深入了解。两个月之后,周恩来和张申府一起介绍朱德入党。由于朱德不是工人,依据党章的规定,他的入党必须经过中央执行委员会审查通过,方可成为中共正式党员。陈独秀认为朱德经受住了党的考验,又有周恩来和张申府的介绍,所以他代表党中央批准了朱德的入党申请。
  但朱德的党籍对外是保密的,这是陈独秀经过深思熟虑的决定。因为在当时的环境下,接受一个像朱德这样曾在旧军队身居高位的人入党,消息散布出去,在群众中也可能产生不良的影响,同时他考虑到朱德的党籍对外保密更有利于革命,所以,对朱德采取了“秘密党员”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是陈独秀的一个创举,为日后中共历史上吸收秘密党员开了先河,这些秘密党员们都在革命实践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朱德党籍起初的对外保密,确实有利于党的工作,在策反旧军阀易帜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北伐战争开始后,1926年7月,朱德从苏联回国。他一到上海,陈独秀就在上海闸北区党中央处所会见了他,同他做了两次交谈后,委以重任,并以秘密党员身份派他到四川军阀杨森处做统战工作,争取杨森支援北伐。与此同时,朱德在上海逗留期间,陈独秀又要他利用在滇军中的老关系去调查军阀孙传芳的实力。接着,朱德又赶往四川,经他努力,原先想勾结吴佩孚的杨森,终于宣布易帜,并于是年11月2日发表通电,正式就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二军军长。这时,朱德才以公开的党员身份出任党代表。
  朱德在旧军阀中秘密工作的这段经历,使他成为了我党最早的“卧底英雄”。
  1927年南昌起义时,朱德率领滇军教育团一部参加,任第九军副军长。起义军南征潮汕失败时,他在危境中率领“铁军”余部近千人进入粤北、湘南,于1928年4月走上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合,建立了红四军并任军长,成为全国第一支主力红军的最高军事指挥员,后历任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八路军总指挥(后改称第十八集团军)、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等人民军队最高领导职务,成为人民军队的缔造者和领导者之一,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
  (请作者与本刊联系,以便奉寄稿酬与样刊)
其他文献
季羡林,字希逋,又字齐奘。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他精通南斯拉夫语、印度语、阿拉伯语、英语、德语、法语、俄语等12国语言。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他在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可以说著作等身。他淡泊名利,为人谦逊朴实,尤其在荣誉面前,头脑清醒,三辞“桂冠”,传为美谈。  一辞“国学大师”  季老请辞理由:  季老说:“环顾左右,朋友
期刊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刘伯承、邓小平率领八路军129师进驻河北涉县,创建了抗日战争时期全国面积最大、最巩固的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涉县是该根据地的心脏,最多时曾有110多个党、政、军、财、文等机关长期驻扎在这里,刘伯承、邓小平就在这里战斗、生活了六年之久。  八年抗战中,刘伯承、邓小平指挥根据地的抗日军民作战3万余次,毙伤日伪军19万多人,八路军等抗日武装发展到29万余人。日军视刘伯承、邓小平为
期刊
国民党中将张振汉,又名张延桂、张炎生,是一位传奇人物。曾任国民革命军第41师师长。1935年6月13日被红军俘虏后,受到贺龙、任弼时、萧克等红军高级将领们的宽容善待,并被邀请为红军学校的军事教员。后跟随红军长征,并逐渐汇入革命的洪流之中。随红军到达延安后,毛泽东接见了他,周恩来亲自关心他的生活……    一    1893年(清光绪十九年),张振汉出生于江苏省徐州府铜山县柳新镇中镇口村一个贫苦农民
期刊
宫柊二是日本著名短歌诗人,1939年8月应征入伍,随侵华日军独立混成第三旅团开赴中国战场,之后4年多,他一直在山西一带作战。期间,他写下了短歌(日本古诗体,一般两句)374首,编成短歌集《山西省》,从一个侵华日军士兵的角度,描写了侵华战争的惨烈场面,吐露了他作为侵华战争机器中的一员的精神重压与痛苦。  有的诗歌记录的是部队在山西多山的严酷环境中的行军场面:  昨夜战马坠暗谷,  今朝天明马相偎。 
期刊
俗语是由劳动人民创造并广泛流传的口语,简单而形象,但是由于俗语都是口口相传,有些俗语在传播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误传。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意思是说女子出嫁之后,无论丈夫怎样,都要严守妇道,跟随丈夫一起生活。但是不管怎么说,嫁给鸡和狗都是不可能的事情,事实上这句俗语的原话一说是“嫁稀碎稀,嫁叟随叟”。稀是少年,叟是老年,古时婚姻大事一般由父母媒人确定,所以女性出嫁时都不知道自己丈夫的年龄,但是必
期刊
抗战时期,日本侵略者在中国采取“以华制华”的政策,收编和培植了大量伪军为他们服务。在这些伪军中,有许多人并不想死心塌地跟着他们,更不想为他们卖命,所以伪军队伍很不稳定,常常有起义反正的事件发生。  刘公岛汪伪海军起义    1940年,汪伪海军部在刘公岛设立威海卫要港司令部,同时在岛内还设立了“华北威海卫海军学校”(俗称练兵营)、日本海军辅导部等。辅导部的主要人员均为日本人,他们除对伪军进行练兵辅
期刊
唐纵,字乃健,湖南人。1927年第六期黄埔军校毕业后,在国民党中央情报处、《建国日报》、复兴社任职。早年曾在南京创办《建业日报》,后入军界。由于在国民党内长期从事军警情报工作,唐纵素有军统“智多星”之称。他工于心计,老谋深算,深得蒋介石、蒋经国的器重。  蒋介石的御用文人陈布雷曾这样评价唐纵:“才长心细,识解宏通;领导组务,秩然有方;处烦理剧,因应裕如;注意广泛,判断敏锐;处理外事情报,颇能运以精
期刊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地震多发地区,早在战国时期成书的《竹书纪年》,即记载了我国3800多年前的一次地震:“夏帝发七年(公元前1831年)泰山震。”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记录。有资料表明,迄今,在我们脚下的这块土地上,大大小小的地震已经有上万次了。记载这个惊心动魄时刻的史料浩如烟海,其中有一部由文人雅士根据亲身经历撰写的《地震记》,不仅详尽,且栩栩如生,不少东西可供后人参考和借鉴,具有特别的价值和意义。
期刊
被毛泽东同志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华侨领袖陈嘉庚(1874—1961)一生光明磊落。在大是大非面前,他一贯爱憎分明,不徇私情。    对汪精卫的声讨和坚决斗争    陈嘉庚与汪精卫早就相识,私谊不错。陈创办厦门大学以后,曾拟聘汪担任校长,后未成。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作为执政党国民党的副总裁汪精卫公然到处散布失败主义论调。7月29日,汪精卫即发表广播讲话,鼓吹:“中国比日本进步迟了六
期刊
纯皇帝幸滦阳,有随侍太监某,滋扰民间。若瀛抚以善言,太监愈咆哮,乃命缚之,立加大杖数十。方敏悫公时督直省,大诧曰:“张某疯矣!”乃立劾之。上察其情,曰:“非太监恣行不法,若瀛安敢杖之?其人殊有家风,诚可嘉也。”因立擢为同知,而遣戍其太监。真圣主大度有异于人也。 (清代昭连《啸亭杂录》)  常言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句话虽然有失偏颇,但好的家风,可以影响孩子的未来甚至一生,却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