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现实的人”作为全部理论的出发点,考察了人的本质及其发展历程,提出了人的类本质、类特性、类活动等具有哲学人类学性质的范畴,把唯物史观引进人类学,从而形成其具有唯物主义哲学人类学的研究。
【关键词】马克思人类学现实的人本质异化
20世纪20年代,德国哲学家马克思·舍勒首次系统地描述了哲學人类学的思想,建构起哲学人类学的基本框架,哲学人类学由此诞生。哲学人类学(philosophical anthropology)不同于人学的概念,它综合了体制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成果,更多的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探讨和发展的展望。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马克思主义哲学人类学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马克思以“现实的人”作为全部理论的出发点,从国民经济学入手,通过对资本主义状态下人的存在状态的分析和批判,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把关注点集中在现实的人的生存状态和发展上,将人的发展作为一种价值目标,使人能够实现自身的本质的价值目标。
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Das Wesendes Menschus),和人性相比是一个间接性的范畴,属于反思的概念。“本质”,实际上是原因、本源的意思。黑格尔认为,“根据就是内在存在着的本质,而本质实质上即是根据。”①人的本质的问题实际上是考察人如何成为人的问题,人如何产生发展的问题。德国古典哲学对人的认识主要集中在对人的普遍人性的认识。马克思对古典哲学展开了批判:“德国哲学是从天国到人间,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人间升到天国。这就是说,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设想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口头上说的、思考出发的、设想出来的、想象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有血有肉的人。”②“对于抽象的人的崇拜,即费尔巴哈的新宗教的核心,必须由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来代替。”③马克思把“现实的人”作为其考察人的本质的出发点,从根本上克服了以往人们脱离物质生产和社会关系来讨论人的本质的根本缺陷,立足于实践的基础,明确表达了他对现实的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把对人的关注集中到了人的生存状态和发展命运上。
在《手稿》中,马克思将人与一般社会存在物加以区别,把人归属为“类存在物”。“人是类存在物,不仅仅因为人在实践和理论上都把类——他自身的类以及其他物类——当作现有的、有生命的类来对待,因为人把自身当作普遍的而且也是自由的存在物来看待。”④“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就是说,这样一种存在物,它把类看作自己的本质,或者说把自身看作类存在物”。⑤因而,在马克思看来,“生产生活就是类生活。这是产生生命的生活,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是人的类特征。”⑥ 从根本上讲,人的类生活就是生产活动,而人的生命活动的自由的、有意识的特征也是通过人的生产活动表现出来的,人的生产活动就是人的类生活的本质规定。马克思所说的“类特性”,其实就是人的类本质,是人区别于其他物种的根本特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特征和规定。真正的人的活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这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本质特性。
人的本质的实现本身也是一个辩证的过程。在马克思看来,“任何存在物都是对象性存在物”,没有对象性的存在物是一种不现实的,只能在思想层面上存在的、抽象的事物。人只有在这种对象化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中才能实现自我和发展自我,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创造出能够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社会财富。通过对物质财富的共同占有来实现真正的人的社会生活,使人的本质得以最根本的实现。
人的存在
马克思在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中发现,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作为人的本质的劳动活动,仅仅变成了维持其个人生存的手段,这种活动剥夺了人的类生活、类本质,这样的活动与动物并无任何差异,人的存在状态就是劳动异化的状态——劳动者同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活动的异化,人同自己类本质的异化,人同人的异化。
劳动者与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⑦ “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⑧这一现象可以看出工人和自己所生产出的劳动产品的关系就是一种“异己的对象的关系”。劳动产品本该是工人的本质力量的确立和体现,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作为体力和智力的结合体,劳动的越多,他所创造出来的反对自己的物质对象世界的力量也就越强大,他在劳动过程中所反映出的生命力变成了反对自己的生命力,而他反过来要被这些对象奴役和占有。这种异化的关系也正是人和无机世界的关系,也就是人同整个自然界和整个外部世界之间的异化关系。
劳动过程的异化。劳动是人的类本质的体现,是人的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人正是通过劳动而成为人的。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的异化,让我们看到“产品不过是活动、生产的总结,如果劳动产品是外化,那么生产本身必然是能动的外化、活动的外化、外化的活动,在劳动对象异化中不过是总结了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外化。”⑨人要获得维持其衣食住行所需的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就必须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而此时的劳动过程已不再受劳动者自身所掌控,这种劳动过程仅仅是维持生存的一种手段而已。劳动者无法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无法在劳动过程中肯定自己的价值,更不可能从这个过程中获得幸福感。劳动者在这个劳动过程中感受到的只有精神的压抑和摧残。
人同自己类本质的异化。劳动是证实人的本质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当人的劳动活动不再是肯定和发展自身的活动,而变成了维持自身生存的必要手段,人就丧失了自己的类生活和类本质,“类”也就丧失了自己的目的和价值。也就是说,“人的类本质——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的类能力——变成了对人来说是异己的本质,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异化劳动使人自身的身体,同样使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使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⑩而这时,人丧失了人之为人的本质,也就丧失了人与其他物种相区别的本质。这个状态之下的人的一切行为活动与动物并无区别。
人与人的异化。人与人的异化是前三个异化状态的直接后果和外在表现。“人的异化,一般地说,人对自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人和他人的关系才能得到实现和表现。”{11}劳动的异化必然造成私有财产的产生和阶级的对立。工人生产出的劳动产品越多,他所创造出来的反对自己的物质对象世界的力量也就越强大,“劳动和劳动产品所归属的那个异己的存在物,劳动为之服务和劳动产品供其享受的那个存在物,只能是人自身”。{12}不归属于劳动者占有的劳动产品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这部分劳动产品的生产过程对劳动者来讲是一种痛苦,而对占有这些劳动产品的异己力量(资本家)来说,则是享受和生活的乐趣。最终作为人的资本家统治着同样作为人的劳动者,他们之间的关系就是异己的、对立的关系。
人的复归
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和分工制度之下的异化劳动导致了人与劳动产品的异化、人与劳动过程的异化、人与类本质的异化及人与人的异化。如何使人能够自觉自由的活动和发展,前提是消灭私有制和分工。“分工和私有制是相等的表达方式,对同一件事情,一个是就活动而言,另一个是就活动的产品而言。”{13}而这种情况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才能实现。“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的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14}这里虽然还存在着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痕迹,但实际上,马克思对人的认识却超越了费尔巴哈抽象的、游离于社会关系之外的人。马克思所看到的人是具体实践生活中的人,是社会关系总和的人。马克思所看到的共产主义是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马克思所建构起来的共产主义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内在本质的占有。这种占有是真正意义上的占有,是人向自身、向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是一种“由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联合体来共同而有计划地尽量利用生产力;把生产力发展到能够满足全体成员需要的规模;消灭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情况;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异己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15}这是人类的真正的自由的发展状态。(作者为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注释
①【德】黑格尔:《小逻辑》,北京:商务出版社,1980年,第259页。
②{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3、84页。
③{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37、371页。
④⑤⑥⑦⑧⑨⑩{11}{12}{14}《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56、57、57、51、52、54、58、69、60、81、8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