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为解决边区妇幼卫生与文化水平落后的问题而展开妇女卫生冬学,采取灵活的教学方针,将识字与卫生教育相结合,对边区的文化教育、卫生环境、社会风气都产生了深远的意义,亦值得现代社会教育借鉴。
关键词: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妇女卫生冬学
中图分类号:K265 文献标识码:A
1937年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后边区政府便展开冬学运动。办学伊始,妇女的积极性和成效都不甚理想。经调查,冬学的教学内容不符合边区妇幼卫生落后的实际情况,1941年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中强调“保护女工、产妇和儿童。”[1]政府开始将冬学与卫生教育相结合,掀起了以妇婴卫生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妇女卫生冬学,据各地实施情况可归纳为四项基本措施:即按年龄层分组,将卫生与识字相结合;用调查研究实例破除封建迷信;培养妇幼卫生干部;宣传妇幼卫生知识。边区妇女卫生冬学经实践检验,证明了其有效性,对当时和现代社会皆具重大的历史意义。
一、妇幼卫生和文化水平提高
边区政府成立之初,妇幼卫生十分落后,医药资源极度匮乏。全区中医约一千人,西医二百余人,药店仅四百多个,产妇生产时多由老娘婆来接生。老娘婆们仍沿袭陈旧且不卫生的传统接生法,致使妇婴死亡率居高不下,“志丹等地婴儿死亡率高达67.2%”[2] ;“枣园,裴庄两乡死亡13个成年人中妇女有7人” [3] 。婴儿多因四六风(即破伤风)、伤寒、痢疾而亡;妇女多因流产、产后风、嘬口风(抽疯)、梅毒等病而亡。所以妇女急需解决的是生育与健康问题。妇女卫生冬学后,边区妇婴的高死亡率开始下降。“1940年至1941年间产妇死亡率为0.36%”[4] 。1943年“嬰儿的死亡率降至2.4% ”[5]。死亡率降低的原因是妇女卫生冬学的广泛宣传促使群众放弃了陈规陋习,接受了新法接生。同时,妇女的卫生健康意识也逐渐增强,得了妇科病不再羞于去医院,会主动向医生寻求帮助,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开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1937年前,边区文化教育落后,文盲率高达95%左右,这是一个文化极度黑暗的地区。妇女在冬学班学习之后,能够认识简单的日常用字。年轻并且未生育的妇女,能有更多的时间专注于参加冬学。在一期冬学结束后,通常能识五十到二百个生字左右,最高的能识五百字左右,有的妇女能写出自己的名字,有的可写信给亲人,有些甚至可看懂《边区群众》。
二、边区的卫生环境得到改善
妇女卫生冬学运动前的农村,脏乱差的现象十分常见,边区群众普遍没有卫生意识,卫生习惯极差。大部分人很少洗澡,不注意日常清洁,不勤于打扫,且惯于喝生水、吃死气饭(陈腐的饭),农村卫生差,苍蝇满天飞,整个村子几乎人人都得病。落后的卫生习惯严重威胁了人民的身体健康。
在广大妇女参加了卫生冬学之后,不仅认识了日常用字,还学习了正确的卫生知识,从而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例如,以前在边区经常被人称为二流子村的岭底村,一反过去满地牛粪,屋内脏乱,四邻满街扯皮的情形,街道天天扫,牲口圈常常垫,房里墙壁刷得干净平整,家具摆放井井有条,村民将衣服洗得干干净净,干完农活回家后也主动洗脸洗脚,这种变化,“使以前到过岭底村的人都感觉惊奇”[6] 。通过教化形成的良好卫生习惯都潜移默化的改变着当地的社会风气,使边区卫生环境改善。
三、废除陋习,破除封建迷信
边区文化水平落后,妇女思想愚昧,缺乏卫生常识,多数女性生病不去求医问药,而是去请巫神,把希望寄托于求神拜佛之中,严重威胁了妇婴的健康与安全,致使封建迷信猖獗。“全区有巫神2000余人招摇撞骗”[7] 。“仅延安59个巫神在11年里,直接致死279人,因巫神耽误生命的779人”[8] 。
边区妇女卫生冬学在教化的基础上,逐渐废除了陋习,破除了封建迷信,使妇女儿童的身体健康不再受到威胁。例如,在秧歌表演中,揭露巫神的骗人勾当,使百姓看清了巫神的真面目,不再相信迷信;1944年延安召开反巫神大会,巫神们经过大会自白和政府教育,所有巫神一致通过改正公约。许多妇女不再相信巫神治病,有病就医,怀孕和生产时的诸多陈规陋俗也随着妇女卫生冬学的顺利推进而消失。
四、对现代教育具有借鉴意义
在边区妇女冬学运动中,最独树一帜的特点就是以妇幼卫生保健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也是边区妇女冬学区别于普通冬学的一个显著特征,所以边区妇女冬学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较为灵活宽泛,更加针对妇女学生的现实需求。例如,刘家城妇女卫生冬学,依据当地人“早生贵子早得福”的生育观念,制定妇女需求的教学课程,取得了显著成效。由此可见,社会教育只要解决了现实问题,群众还是容易接受的。边区妇女卫生冬学从政策方针到具体措施,都把握住了教学与妇女实际生产生活相联系,从现实需要出发,采取针对性教育,解决当地部分实际问题,对当代社会教育具有借鉴意义。
现代女性较延安时期有了巨大变化,但对于妇女教育仍可借鉴其教学经验,结合当代妇女情况,针对妇女不同层次的需求展开针对性的教育工作,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坚持男女平等、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保障妇女的基本权益。
在大革命背景下,边区文化建设困难重重,边区政府结合时代特点和广大妇女需求,采取灵活的教育方式,使妇女冬学更加具有时代性和针对性,调动妇女的学习积极性,推动了边区妇女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在新时代的中国,进行妇女教育工作,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关注时代和女性思想观念的变化和需求,注重教育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推动教育发展与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36.
[2]张潮.结束愚昧迷信的生活[N].解放日报,1944-08-01.
[3]枣园裴庄两乡卫生调查[N].解放日报,1942-12-14.
[4]卢希谦,李忠全.陕甘宁边区医药卫生史稿[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35.
[5]牛昉,康喜平.陕甘宁边区人口概述[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3):37
[6]关中岭底村的一揽子民办学校[N].解放日报,1944-01-15.
[7]李鼎铭文集·纪念·传略[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41.
[8]刘汉水.边区文教工作的阵容[N].解放日报,1944-11-16.
作者简介:肖雨,女,陕西省延安市人,西藏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妇女卫生冬学
中图分类号:K265 文献标识码:A
1937年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后边区政府便展开冬学运动。办学伊始,妇女的积极性和成效都不甚理想。经调查,冬学的教学内容不符合边区妇幼卫生落后的实际情况,1941年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中强调“保护女工、产妇和儿童。”[1]政府开始将冬学与卫生教育相结合,掀起了以妇婴卫生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妇女卫生冬学,据各地实施情况可归纳为四项基本措施:即按年龄层分组,将卫生与识字相结合;用调查研究实例破除封建迷信;培养妇幼卫生干部;宣传妇幼卫生知识。边区妇女卫生冬学经实践检验,证明了其有效性,对当时和现代社会皆具重大的历史意义。
一、妇幼卫生和文化水平提高
边区政府成立之初,妇幼卫生十分落后,医药资源极度匮乏。全区中医约一千人,西医二百余人,药店仅四百多个,产妇生产时多由老娘婆来接生。老娘婆们仍沿袭陈旧且不卫生的传统接生法,致使妇婴死亡率居高不下,“志丹等地婴儿死亡率高达67.2%”[2] ;“枣园,裴庄两乡死亡13个成年人中妇女有7人” [3] 。婴儿多因四六风(即破伤风)、伤寒、痢疾而亡;妇女多因流产、产后风、嘬口风(抽疯)、梅毒等病而亡。所以妇女急需解决的是生育与健康问题。妇女卫生冬学后,边区妇婴的高死亡率开始下降。“1940年至1941年间产妇死亡率为0.36%”[4] 。1943年“嬰儿的死亡率降至2.4% ”[5]。死亡率降低的原因是妇女卫生冬学的广泛宣传促使群众放弃了陈规陋习,接受了新法接生。同时,妇女的卫生健康意识也逐渐增强,得了妇科病不再羞于去医院,会主动向医生寻求帮助,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开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1937年前,边区文化教育落后,文盲率高达95%左右,这是一个文化极度黑暗的地区。妇女在冬学班学习之后,能够认识简单的日常用字。年轻并且未生育的妇女,能有更多的时间专注于参加冬学。在一期冬学结束后,通常能识五十到二百个生字左右,最高的能识五百字左右,有的妇女能写出自己的名字,有的可写信给亲人,有些甚至可看懂《边区群众》。
二、边区的卫生环境得到改善
妇女卫生冬学运动前的农村,脏乱差的现象十分常见,边区群众普遍没有卫生意识,卫生习惯极差。大部分人很少洗澡,不注意日常清洁,不勤于打扫,且惯于喝生水、吃死气饭(陈腐的饭),农村卫生差,苍蝇满天飞,整个村子几乎人人都得病。落后的卫生习惯严重威胁了人民的身体健康。
在广大妇女参加了卫生冬学之后,不仅认识了日常用字,还学习了正确的卫生知识,从而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例如,以前在边区经常被人称为二流子村的岭底村,一反过去满地牛粪,屋内脏乱,四邻满街扯皮的情形,街道天天扫,牲口圈常常垫,房里墙壁刷得干净平整,家具摆放井井有条,村民将衣服洗得干干净净,干完农活回家后也主动洗脸洗脚,这种变化,“使以前到过岭底村的人都感觉惊奇”[6] 。通过教化形成的良好卫生习惯都潜移默化的改变着当地的社会风气,使边区卫生环境改善。
三、废除陋习,破除封建迷信
边区文化水平落后,妇女思想愚昧,缺乏卫生常识,多数女性生病不去求医问药,而是去请巫神,把希望寄托于求神拜佛之中,严重威胁了妇婴的健康与安全,致使封建迷信猖獗。“全区有巫神2000余人招摇撞骗”[7] 。“仅延安59个巫神在11年里,直接致死279人,因巫神耽误生命的779人”[8] 。
边区妇女卫生冬学在教化的基础上,逐渐废除了陋习,破除了封建迷信,使妇女儿童的身体健康不再受到威胁。例如,在秧歌表演中,揭露巫神的骗人勾当,使百姓看清了巫神的真面目,不再相信迷信;1944年延安召开反巫神大会,巫神们经过大会自白和政府教育,所有巫神一致通过改正公约。许多妇女不再相信巫神治病,有病就医,怀孕和生产时的诸多陈规陋俗也随着妇女卫生冬学的顺利推进而消失。
四、对现代教育具有借鉴意义
在边区妇女冬学运动中,最独树一帜的特点就是以妇幼卫生保健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也是边区妇女冬学区别于普通冬学的一个显著特征,所以边区妇女冬学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较为灵活宽泛,更加针对妇女学生的现实需求。例如,刘家城妇女卫生冬学,依据当地人“早生贵子早得福”的生育观念,制定妇女需求的教学课程,取得了显著成效。由此可见,社会教育只要解决了现实问题,群众还是容易接受的。边区妇女卫生冬学从政策方针到具体措施,都把握住了教学与妇女实际生产生活相联系,从现实需要出发,采取针对性教育,解决当地部分实际问题,对当代社会教育具有借鉴意义。
现代女性较延安时期有了巨大变化,但对于妇女教育仍可借鉴其教学经验,结合当代妇女情况,针对妇女不同层次的需求展开针对性的教育工作,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坚持男女平等、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保障妇女的基本权益。
在大革命背景下,边区文化建设困难重重,边区政府结合时代特点和广大妇女需求,采取灵活的教育方式,使妇女冬学更加具有时代性和针对性,调动妇女的学习积极性,推动了边区妇女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在新时代的中国,进行妇女教育工作,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关注时代和女性思想观念的变化和需求,注重教育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推动教育发展与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36.
[2]张潮.结束愚昧迷信的生活[N].解放日报,1944-08-01.
[3]枣园裴庄两乡卫生调查[N].解放日报,1942-12-14.
[4]卢希谦,李忠全.陕甘宁边区医药卫生史稿[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35.
[5]牛昉,康喜平.陕甘宁边区人口概述[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3):37
[6]关中岭底村的一揽子民办学校[N].解放日报,1944-01-15.
[7]李鼎铭文集·纪念·传略[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41.
[8]刘汉水.边区文教工作的阵容[N].解放日报,1944-11-16.
作者简介:肖雨,女,陕西省延安市人,西藏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