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西方在文明的发展史上有着截然不同的过程,同样也孕育出不同的美学体系。美学文化的发展差异主要和社会背景、宗教、哲学发展以及文化体系有关。
【关键词】美学体系;文化;宗教
艺术可以是宏观概念也可以是个体现象。艺术是形象把握与理性把握的统一 ,情感体验与逻辑认知的统一,审美活动与意识形态的统一。中西方艺术也具备这样的美学特征。但是各自之间又有着不同的美学特征倾向。
一、中西方美学思想的形成
在我国文化发展初期,形象思维已经在人们的思维方式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因此,我国古代的祖先们采用结绳记事;而西方人们的思维方式一向重视理性与逻辑,重视对于事物的理性分析,而非看其表面現象。在西方,希腊文明和希伯来文明以不同的精神取向代表着西方人重分析、重逻辑的世界观追求,在艺术中则表现为西方艺术的美学价值和精神,它深刻地影响着西方艺术家们的美学追求
二、中西方美学特征对比
1、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对比
由于思维方式中存在的差异性,历史发展也不尽相同,进而导致了东方和西方人的审美情趣也大相径庭。西方美学的演变往往是随时间和内容的变化而变化。例如古希腊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提出“模仿论”,而近代车尔尼雪夫斯基则认为“艺术再现现实”。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提出“快感”,17世纪,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提出美的对象作用与人的神经使人感到“舒适”。鲍姆嘉滕将感性认识的完全界定为“美学”,提出“知”、“情”、“意”三个概念,为康德美学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康德对审美愉悦特性作出了有价值的分析,提出“鉴赏判断”这个概念。席勒曾把劳动与艺术作比较,认为艺术是一种自由的“游戏冲动”。中国古代美学的演变不像西方遵循严格形式逻辑的程序和规律,而是借助于朴素的辩证逻辑、分晰逻辑。因此中国古代美学的范围没有形式逻辑要求的确切的外延和内涵,而常常是同一范畴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叠加和转换其内容,内涵和外延随之扩大或缩小,在先秦时期一般是哲学、生理学、天文学等学科的范畴,但经两汉、魏晋的发展,就转化为美学范畴了,如“气韵生动”、“以形写神”、“应物象形”等等。这些美学范畴的形成,标志着中国美学思想进入了一个系统化、完善化和成熟化的阶段,这是艺术哲学和美学体系的形成所必不可少的理论准备。
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字”的差异就显而易见了。汉字最初为象形符号,经过不断的简化和发展成为今天我们看到的简体字;而今天在国际上通用的字母,它的发明是一种抽象的符号,由于思维方式的差异,英文的发声、语速、结构等都深受它的影响。有句话这样说:语言是思想的外衣,语言的不同,看待问题的方式不同,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也就自然不同。
2、中西方艺术美学中的对比
中西方艺术在绘画中的美学中的差异:中国画是中国绘画的代表,一提到中国,我们想起的或是工笔精细的花鸟或是泼墨渲染、意境幽长的水墨写意画,它深深的烙有民族特色。国画特别注重物象的内在精神和画家主观情感的表现。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和“迁想妙得”,就是要求要抓住人物的典型特征来表现其内在精神。唐代画论家张彦远也将绘画创作规律总结为“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八个字,认为绘画应当以画家的主体精神与想象能力来超越客观物象的描绘,在“似与不似”之间讲求一种意境美。而作为西方绘画的代名词——油画则有着与中国画不同的美感。油画更能体现出光色效果,还有一点就是透视,它能让画面更有立体感。所以从审美的角度而言,西方的油画更能体现出视觉的美感,比较现实、真实,具有摄影一样的真实感。
总的来说,西方油画注重形象的真实多于精神的表现,注重光影效果的表现,所以西方绘画中素描是很重要的基础课。而在中国画中,画家更加注重表现意境美和事物的神态及画家自身的情感表达,线描作为国画的基础课而言,它要求画物的神多于形。宋代宫廷画院考试要求画家“以不仿前人而物之情态神色俱若自然,笔韵高简为工”,从中就可看出,“神”在中国画中的重要地位。
中西方艺术在其他方面的的美学的差异:西方艺术中表现卓越的还有建筑和雕塑。远古时期,西方城市的规划就已经显示出强烈的秩序感,直到后来的拜占庭时期圣索菲亚教堂、佛罗伦萨大教堂和巴黎圣母院等等,还有雕塑如米开朗基罗的《大卫》、米隆的《掷铁饼者》等。以此为代表的西方艺术更加追求空间感,空间是有纵深的,这与他们追求理性和秩序的思想是不谋而合的。当然,中国画的画面之上的确实空间也是存在的,但这是一种自在的消遣或者对于情趣的赏玩境地,它是一种自足的、快乐的感受,对于客观事物的真实面貌的描摹上并没有很大的关注。
3、中西方审美观念的对比
和西方的审美观点不同,在中国传统的审美中,与西方“典型"相对立的是中国的美学概念“意境"。意境强调的是一种整体,是一种和谐和共处的原则。因此,无论是对待艺术的本质问题,还是艺术的审美问题以及艺术的价值问题和功能问题,由“意境说"转化来的儒家的艺术思想都始终把“人"作为中心来加以论述。所以说,儒家艺术思想的本质精神应该是人文主义。中国古代哲学中,虽然有丰富的学术内容,但是缺乏严密的逻辑推理,没有系统的哲学推论体系,大部分的哲学内容都是由人们生活经验的积累和顿悟中总结得到的。因此,中国的文化中,感性思考远远多于理性思考。
中西方美学特点的差异不只是由简单的原因造成的,同时还有历史的原因、经济的原因、地理环境的原因等等。
三、总结
对于中西方美学特征的研究也是人们对于艺术发展的领悟。而中西方在美学上所存在的差异也使得他们对于人生有着不同的看法。西方人的人生的观念很大程度上和宗教有关。他们的信仰决定着人生的处世态度。对于这个世界的看法,极大程度上影响着西方人的世界观。
参考文献:
[1]曹榕,中西方绘画美学特征比较,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1999
[2]孙涛,美术欣赏教学中中西方绘画差异的比较,宁夏教育,2013
作者简介:张悦(1994-10-6),女,汉族,河南洛阳人,研究方向:油画。
【关键词】美学体系;文化;宗教
艺术可以是宏观概念也可以是个体现象。艺术是形象把握与理性把握的统一 ,情感体验与逻辑认知的统一,审美活动与意识形态的统一。中西方艺术也具备这样的美学特征。但是各自之间又有着不同的美学特征倾向。
一、中西方美学思想的形成
在我国文化发展初期,形象思维已经在人们的思维方式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因此,我国古代的祖先们采用结绳记事;而西方人们的思维方式一向重视理性与逻辑,重视对于事物的理性分析,而非看其表面現象。在西方,希腊文明和希伯来文明以不同的精神取向代表着西方人重分析、重逻辑的世界观追求,在艺术中则表现为西方艺术的美学价值和精神,它深刻地影响着西方艺术家们的美学追求
二、中西方美学特征对比
1、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对比
由于思维方式中存在的差异性,历史发展也不尽相同,进而导致了东方和西方人的审美情趣也大相径庭。西方美学的演变往往是随时间和内容的变化而变化。例如古希腊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提出“模仿论”,而近代车尔尼雪夫斯基则认为“艺术再现现实”。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提出“快感”,17世纪,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提出美的对象作用与人的神经使人感到“舒适”。鲍姆嘉滕将感性认识的完全界定为“美学”,提出“知”、“情”、“意”三个概念,为康德美学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康德对审美愉悦特性作出了有价值的分析,提出“鉴赏判断”这个概念。席勒曾把劳动与艺术作比较,认为艺术是一种自由的“游戏冲动”。中国古代美学的演变不像西方遵循严格形式逻辑的程序和规律,而是借助于朴素的辩证逻辑、分晰逻辑。因此中国古代美学的范围没有形式逻辑要求的确切的外延和内涵,而常常是同一范畴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叠加和转换其内容,内涵和外延随之扩大或缩小,在先秦时期一般是哲学、生理学、天文学等学科的范畴,但经两汉、魏晋的发展,就转化为美学范畴了,如“气韵生动”、“以形写神”、“应物象形”等等。这些美学范畴的形成,标志着中国美学思想进入了一个系统化、完善化和成熟化的阶段,这是艺术哲学和美学体系的形成所必不可少的理论准备。
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字”的差异就显而易见了。汉字最初为象形符号,经过不断的简化和发展成为今天我们看到的简体字;而今天在国际上通用的字母,它的发明是一种抽象的符号,由于思维方式的差异,英文的发声、语速、结构等都深受它的影响。有句话这样说:语言是思想的外衣,语言的不同,看待问题的方式不同,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也就自然不同。
2、中西方艺术美学中的对比
中西方艺术在绘画中的美学中的差异:中国画是中国绘画的代表,一提到中国,我们想起的或是工笔精细的花鸟或是泼墨渲染、意境幽长的水墨写意画,它深深的烙有民族特色。国画特别注重物象的内在精神和画家主观情感的表现。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和“迁想妙得”,就是要求要抓住人物的典型特征来表现其内在精神。唐代画论家张彦远也将绘画创作规律总结为“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八个字,认为绘画应当以画家的主体精神与想象能力来超越客观物象的描绘,在“似与不似”之间讲求一种意境美。而作为西方绘画的代名词——油画则有着与中国画不同的美感。油画更能体现出光色效果,还有一点就是透视,它能让画面更有立体感。所以从审美的角度而言,西方的油画更能体现出视觉的美感,比较现实、真实,具有摄影一样的真实感。
总的来说,西方油画注重形象的真实多于精神的表现,注重光影效果的表现,所以西方绘画中素描是很重要的基础课。而在中国画中,画家更加注重表现意境美和事物的神态及画家自身的情感表达,线描作为国画的基础课而言,它要求画物的神多于形。宋代宫廷画院考试要求画家“以不仿前人而物之情态神色俱若自然,笔韵高简为工”,从中就可看出,“神”在中国画中的重要地位。
中西方艺术在其他方面的的美学的差异:西方艺术中表现卓越的还有建筑和雕塑。远古时期,西方城市的规划就已经显示出强烈的秩序感,直到后来的拜占庭时期圣索菲亚教堂、佛罗伦萨大教堂和巴黎圣母院等等,还有雕塑如米开朗基罗的《大卫》、米隆的《掷铁饼者》等。以此为代表的西方艺术更加追求空间感,空间是有纵深的,这与他们追求理性和秩序的思想是不谋而合的。当然,中国画的画面之上的确实空间也是存在的,但这是一种自在的消遣或者对于情趣的赏玩境地,它是一种自足的、快乐的感受,对于客观事物的真实面貌的描摹上并没有很大的关注。
3、中西方审美观念的对比
和西方的审美观点不同,在中国传统的审美中,与西方“典型"相对立的是中国的美学概念“意境"。意境强调的是一种整体,是一种和谐和共处的原则。因此,无论是对待艺术的本质问题,还是艺术的审美问题以及艺术的价值问题和功能问题,由“意境说"转化来的儒家的艺术思想都始终把“人"作为中心来加以论述。所以说,儒家艺术思想的本质精神应该是人文主义。中国古代哲学中,虽然有丰富的学术内容,但是缺乏严密的逻辑推理,没有系统的哲学推论体系,大部分的哲学内容都是由人们生活经验的积累和顿悟中总结得到的。因此,中国的文化中,感性思考远远多于理性思考。
中西方美学特点的差异不只是由简单的原因造成的,同时还有历史的原因、经济的原因、地理环境的原因等等。
三、总结
对于中西方美学特征的研究也是人们对于艺术发展的领悟。而中西方在美学上所存在的差异也使得他们对于人生有着不同的看法。西方人的人生的观念很大程度上和宗教有关。他们的信仰决定着人生的处世态度。对于这个世界的看法,极大程度上影响着西方人的世界观。
参考文献:
[1]曹榕,中西方绘画美学特征比较,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1999
[2]孙涛,美术欣赏教学中中西方绘画差异的比较,宁夏教育,2013
作者简介:张悦(1994-10-6),女,汉族,河南洛阳人,研究方向:油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