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和关键是课堂教学,实现有效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和朴素要求。在多年的教学探究中,作者从调整教学设计的思路、优化课堂教学的结构、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坚持激励评价的原则等方面入手,努力实现有效教学,促进学生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 教学改革 有效教学 体会
“有效教学”是课堂教学的本质特征,是教学活动的基本追求,是当前课改向纵深发展的核心思想,更是教育事业实现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有效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最大的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每个学生在每堂课上都学有兴趣、学有所得、学得快乐、学出意义,是新课程改革中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课题。那么在教学改革中如何实施有效教学呢?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一些体会。
1.调整教学设计的思路,提高目标达成的有效性
课程目标应由“注重知识”转向“注重能力”,教学设计应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因为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自信、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比单独拥有知识更有价值。要改变以往教学设计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要让学生自己在尝试的情境中加以探索、思考、理解,把教学要求转化成学生自己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这是教师必须树立的教学设计理念。教师教学设计的重点不在于研究课程标准或教材,而在于研究学生,研究学生的已知与未知,研究学生的认知与情意发展需求,研究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变化。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对教材和学生进行综合的分析,把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产生哪些问题、应该指导什么、怎样指导列为设计的重点。
2.优化课堂教学的结构,促进知识建构的有效性
具有一定关系和联系的知识系统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而课堂教学的设计则在于唤醒学生自己头脑中的知识经验系统,与新知识产生联系,激起学生探索规律的心向,进而创造主动学习的机会,提供独立学习的材料,以培养能力,促进发展。只有当教材知识结构、学生认知结构和课堂教学结构三者形成内在的协调统一,才能使教学有效,促进学生将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为此,教师应充分了解和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把全班个体学习、成对学习、小组学习和全班统一学习有效地结合起来,使教学更适合于完成各类不同的学习任务,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整体、优化的知识结构。
3.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实现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在以学生的知识的主动建构与情意的积极发展为目标的课堂里,教师的根本责任是让每个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得到主动发挥,让每个学生都能从自身的实际与需要出发,在45分钟的课堂里真正学到东西,真正获得益处。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是否感到安全,能否与老师、同学和谐相处、认真讨论,能否没有顾虑或顾虑较少地自由发表意见、提出问题,能否真正打开思想的闸门,积极主动地实现认识或情感深处的碰撞与融合,就成为至关重要的因素。所以,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与学习氛围,保护学生的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是教师的首要任务。
营造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对教师而言,首先要“目中有人”和“心中有人”,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倡导和营造师生平等交流的课堂教学环境,能为每个学生创造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机会,积极鼓励学生在与教师、与同伴的平等交流中,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才华。其次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能力、社会化程度等方面的特征及其差异性,重视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情感、动机、信念等人格因素的价值。最后要激活知识,激发学生的活力,充分运用教师自身教学艺术的魅力和力量,创造出常教常新的课堂教学情境。
4.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确保全员参与的有效性
当我们把教学过程中关注的焦点由教师的讲解转变到学生的学习行为以后,学生自身素质及其所生活的环境的差异,就会成为影响教学活动质量的重要因素。教师应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爱好和原有的知识结构及不同的文化背景,鼓励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性格差异和认知差异等,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认知差异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教师要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认知水平和认知方式,鼓励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问题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在学习活动中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丰富学习经验。
此外,要设计多样的学习形式,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都应是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的需求选择设计不同层次的学习内容及学习形式,努力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组织手段,让学习者有可能利用各种学习方式,促进自身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思辨、操作、争论、探究的过程中实现有效学习。
5.坚持激励评价的原则,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性
激励性学生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地、主动地发展。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关注他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评价应注重学生发展的进程,注重形成性评价,强调学生个体过去与现在的比较,通过评价使学生真正体验到自己的进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坚持发展性评价的原则,强调课堂教学评价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创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课堂氛围服务,让学生实现有效学习,强调对学生学习状况、学习能力、学习成果的评价应该尽可能涵盖各类学生,从而使评价成为激励和引导学生发展的手段。
评价应多采用鼓励性语言,以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让每一位学生都体会到只要自己在某个方面付出了努力就能获得公正客观的评价。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不宜只采用纸笔测验,应放弃单一的给学生打“综合分”的评价方式,结合评价内容和学生学习特点灵活选择“课堂日记”、“作业评价”、“成长记录袋”等评价形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有效课堂是一种理念,是一种价值追求,是一种教学实践模式,需要一线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实践、探索总结、不懈追求。为了每位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了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我们要思索,要改革,也要进步和发展,对于有效教学的探索,将是教育的永恒追求。
关键词: 教学改革 有效教学 体会
“有效教学”是课堂教学的本质特征,是教学活动的基本追求,是当前课改向纵深发展的核心思想,更是教育事业实现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有效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最大的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每个学生在每堂课上都学有兴趣、学有所得、学得快乐、学出意义,是新课程改革中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课题。那么在教学改革中如何实施有效教学呢?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一些体会。
1.调整教学设计的思路,提高目标达成的有效性
课程目标应由“注重知识”转向“注重能力”,教学设计应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因为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自信、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比单独拥有知识更有价值。要改变以往教学设计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要让学生自己在尝试的情境中加以探索、思考、理解,把教学要求转化成学生自己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这是教师必须树立的教学设计理念。教师教学设计的重点不在于研究课程标准或教材,而在于研究学生,研究学生的已知与未知,研究学生的认知与情意发展需求,研究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变化。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对教材和学生进行综合的分析,把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产生哪些问题、应该指导什么、怎样指导列为设计的重点。
2.优化课堂教学的结构,促进知识建构的有效性
具有一定关系和联系的知识系统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而课堂教学的设计则在于唤醒学生自己头脑中的知识经验系统,与新知识产生联系,激起学生探索规律的心向,进而创造主动学习的机会,提供独立学习的材料,以培养能力,促进发展。只有当教材知识结构、学生认知结构和课堂教学结构三者形成内在的协调统一,才能使教学有效,促进学生将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为此,教师应充分了解和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把全班个体学习、成对学习、小组学习和全班统一学习有效地结合起来,使教学更适合于完成各类不同的学习任务,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整体、优化的知识结构。
3.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实现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在以学生的知识的主动建构与情意的积极发展为目标的课堂里,教师的根本责任是让每个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得到主动发挥,让每个学生都能从自身的实际与需要出发,在45分钟的课堂里真正学到东西,真正获得益处。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是否感到安全,能否与老师、同学和谐相处、认真讨论,能否没有顾虑或顾虑较少地自由发表意见、提出问题,能否真正打开思想的闸门,积极主动地实现认识或情感深处的碰撞与融合,就成为至关重要的因素。所以,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与学习氛围,保护学生的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是教师的首要任务。
营造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对教师而言,首先要“目中有人”和“心中有人”,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倡导和营造师生平等交流的课堂教学环境,能为每个学生创造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机会,积极鼓励学生在与教师、与同伴的平等交流中,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才华。其次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能力、社会化程度等方面的特征及其差异性,重视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情感、动机、信念等人格因素的价值。最后要激活知识,激发学生的活力,充分运用教师自身教学艺术的魅力和力量,创造出常教常新的课堂教学情境。
4.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确保全员参与的有效性
当我们把教学过程中关注的焦点由教师的讲解转变到学生的学习行为以后,学生自身素质及其所生活的环境的差异,就会成为影响教学活动质量的重要因素。教师应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爱好和原有的知识结构及不同的文化背景,鼓励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性格差异和认知差异等,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认知差异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教师要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认知水平和认知方式,鼓励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问题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在学习活动中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丰富学习经验。
此外,要设计多样的学习形式,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都应是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的需求选择设计不同层次的学习内容及学习形式,努力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组织手段,让学习者有可能利用各种学习方式,促进自身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思辨、操作、争论、探究的过程中实现有效学习。
5.坚持激励评价的原则,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性
激励性学生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地、主动地发展。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关注他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评价应注重学生发展的进程,注重形成性评价,强调学生个体过去与现在的比较,通过评价使学生真正体验到自己的进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坚持发展性评价的原则,强调课堂教学评价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创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课堂氛围服务,让学生实现有效学习,强调对学生学习状况、学习能力、学习成果的评价应该尽可能涵盖各类学生,从而使评价成为激励和引导学生发展的手段。
评价应多采用鼓励性语言,以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让每一位学生都体会到只要自己在某个方面付出了努力就能获得公正客观的评价。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不宜只采用纸笔测验,应放弃单一的给学生打“综合分”的评价方式,结合评价内容和学生学习特点灵活选择“课堂日记”、“作业评价”、“成长记录袋”等评价形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有效课堂是一种理念,是一种价值追求,是一种教学实践模式,需要一线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实践、探索总结、不懈追求。为了每位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了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我们要思索,要改革,也要进步和发展,对于有效教学的探索,将是教育的永恒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