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一般把4月当作是真正的春天。说实话,在我记忆中从来没有像今年的4月这样深切地体会到季节的变化。时晴时雨,时阴时冷的天气变化,迫使人们更迭身上的衣着,时时刻刻注意着窗外晾晒的衣被。每次上班的路程,总能惊奇地从树梢枝头看到春季的影子。琳琅的泡桐花是我最喜爱的景色,4月是它的季节。就在这样一个季节里,我们等到了《奥赛罗》。
冷淡的年初演出市场以后,上海的各大交响乐团似乎都有点偃旗息鼓。不知是为了更大的爆发,还是忙于在其他城市聚敛人气。惟独上海歌剧院倒是在勤勤恳恳地排演一部大戏。《奥赛罗》虽不是歌剧史上最长的作品,却无疑是最难的作品之一。对于演员来说,高难度的演唱和表演是对生理极限的挑战。雅古和奥赛罗这两个角色常常令演员青筋直蹦。乐队也必须具有十分强大的爆发力,剧中的暴风雨也好、幻影也好,都要依靠乐队的瞬间力量获得。其实,也正是这个原因让上海歌剧院的排演显得困难重重。
除了具体技术上的困难外,还有一个原因让世界上几乎所有中小歌剧院对这部戏敬而远之。《奥赛罗》是威尔第高龄时期的作品,也是他最后的杰作。音乐史上,很多学者都对他最后的两部作品穷极赞美之辞。在很多人看来,这部歌剧已经超越了纯粹的戏剧作品概念,而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山。似乎任何一个演员、任何一支乐队、任何一家歌剧院都不可能完美地呈现这部作品。完美,其实是后人赋予《奥赛罗》的,而这个完美又被强加在所有敢于诠释这部杰作的人们身上。心理上的困难显然更为困扰剧院的排演团队。
上海歌剧院可能在世界上根本排不上二流或者三流。有一段时间它甚至根本不能被称为一家歌剧院。演出歌剧似乎成了一个十分遥远的话题,更不用说这部伟大的《奥赛罗》。但是一心在歌剧院做出成绩的艺术家不会放过任何演出的机会,指挥家、导演似乎投入得很多。不过,只要是演出歌剧,它就不可能完美,因为歌剧的演出涉及太多的人事和工事。习惯在戏园子听戏或者看文工团表演的中国人是根本不可能想象歌剧舞台的光彩背后有多少努力、多少勤奋的工作和不眠之夜。
不眠归不眠,还是要对排演多罗嗦几句。记得当年有个外国教练,在带中国足球队的时候说:“态度决定一切” 。这话非但适用于足球,似乎适用于所有集体参与的项目。个人的态度决定自己的命运,但群体活动中,态度则决定了整个工作的成功与否。
整个排练过程中,导演几乎和所有参与演出的人发生了矛盾和冲突。一方面可能是个性所致,但更主要的问题可能是工作组的态度。不管是合唱团还是搬运道具安装布景的工人,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这算做的什么活?”这句话好歹暴露的是一个态度问题。我们的演员和工人是把上演历史上最伟大的歌剧看作一件普普通通的“活”,只是干完了就有工资拿的又一个项目而已。艺术创作的反反复复、精益求精在这样的态度看来都只是多此一举。他们似乎更愿意像建筑工人一样,按照图纸把砖瓦和钢筋水泥摞在一起,按时交付大楼就算完成了。所以,相信在他们看来,高迪的天主教堂一定是另一个“捣浆糊”的举动。
没有全身心的投入,没有奉献一切的精神,如何可能换来艺术的成就。一个歌剧演员如果不以自己的事业崇高为荣,他又怎么可能获得艺术的回报?所以,态度决定一切,也就决定了最后的产品最多不过是这样的一个结果。
当然,按照我们一贯的做法,对于艺术工作仍然要以鼓励和扶植为主。所以,应该肯定这次上演《奥赛罗》的工作,总体上还是成功的。但不良的工作态度不属于鼓励和扶植的对象。总体上的成功并不能因此掩盖低下存在的隐患和缺陷。当然,改变这种状态单靠思想政治教育是没有太大意义的。只有当艺术工作的大环境得到改善,对艺术的扶植真正落到实处,才是改变这种态度的必要条件。
春天的枝头开花发芽,但歌剧的春天真的到来了么?
冷淡的年初演出市场以后,上海的各大交响乐团似乎都有点偃旗息鼓。不知是为了更大的爆发,还是忙于在其他城市聚敛人气。惟独上海歌剧院倒是在勤勤恳恳地排演一部大戏。《奥赛罗》虽不是歌剧史上最长的作品,却无疑是最难的作品之一。对于演员来说,高难度的演唱和表演是对生理极限的挑战。雅古和奥赛罗这两个角色常常令演员青筋直蹦。乐队也必须具有十分强大的爆发力,剧中的暴风雨也好、幻影也好,都要依靠乐队的瞬间力量获得。其实,也正是这个原因让上海歌剧院的排演显得困难重重。
除了具体技术上的困难外,还有一个原因让世界上几乎所有中小歌剧院对这部戏敬而远之。《奥赛罗》是威尔第高龄时期的作品,也是他最后的杰作。音乐史上,很多学者都对他最后的两部作品穷极赞美之辞。在很多人看来,这部歌剧已经超越了纯粹的戏剧作品概念,而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山。似乎任何一个演员、任何一支乐队、任何一家歌剧院都不可能完美地呈现这部作品。完美,其实是后人赋予《奥赛罗》的,而这个完美又被强加在所有敢于诠释这部杰作的人们身上。心理上的困难显然更为困扰剧院的排演团队。
上海歌剧院可能在世界上根本排不上二流或者三流。有一段时间它甚至根本不能被称为一家歌剧院。演出歌剧似乎成了一个十分遥远的话题,更不用说这部伟大的《奥赛罗》。但是一心在歌剧院做出成绩的艺术家不会放过任何演出的机会,指挥家、导演似乎投入得很多。不过,只要是演出歌剧,它就不可能完美,因为歌剧的演出涉及太多的人事和工事。习惯在戏园子听戏或者看文工团表演的中国人是根本不可能想象歌剧舞台的光彩背后有多少努力、多少勤奋的工作和不眠之夜。
不眠归不眠,还是要对排演多罗嗦几句。记得当年有个外国教练,在带中国足球队的时候说:“态度决定一切” 。这话非但适用于足球,似乎适用于所有集体参与的项目。个人的态度决定自己的命运,但群体活动中,态度则决定了整个工作的成功与否。
整个排练过程中,导演几乎和所有参与演出的人发生了矛盾和冲突。一方面可能是个性所致,但更主要的问题可能是工作组的态度。不管是合唱团还是搬运道具安装布景的工人,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这算做的什么活?”这句话好歹暴露的是一个态度问题。我们的演员和工人是把上演历史上最伟大的歌剧看作一件普普通通的“活”,只是干完了就有工资拿的又一个项目而已。艺术创作的反反复复、精益求精在这样的态度看来都只是多此一举。他们似乎更愿意像建筑工人一样,按照图纸把砖瓦和钢筋水泥摞在一起,按时交付大楼就算完成了。所以,相信在他们看来,高迪的天主教堂一定是另一个“捣浆糊”的举动。
没有全身心的投入,没有奉献一切的精神,如何可能换来艺术的成就。一个歌剧演员如果不以自己的事业崇高为荣,他又怎么可能获得艺术的回报?所以,态度决定一切,也就决定了最后的产品最多不过是这样的一个结果。
当然,按照我们一贯的做法,对于艺术工作仍然要以鼓励和扶植为主。所以,应该肯定这次上演《奥赛罗》的工作,总体上还是成功的。但不良的工作态度不属于鼓励和扶植的对象。总体上的成功并不能因此掩盖低下存在的隐患和缺陷。当然,改变这种状态单靠思想政治教育是没有太大意义的。只有当艺术工作的大环境得到改善,对艺术的扶植真正落到实处,才是改变这种态度的必要条件。
春天的枝头开花发芽,但歌剧的春天真的到来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