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雁》的前世今生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d98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首歌可以表达一个民族的情怀,一首歌可以成为一个地方的精神,一首歌当然也可以让很多很多的人传唱不息,成为这些人植根于心的一种文化。当那首诞生于今巴彦淖尔乌拉特草原的蒙古族民歌《鸿雁》唱响大江南北的时候,我对此更加深信不疑,鸿雁作为一种情怀、一种文化、一种精神,被赋予了太多的内涵。
  众所周知,鸿雁栖息的地方必须有水,而《鸿雁》早期歌词中描写的“湖”便是今天内蒙五原县境内的海子堰,200多年前,那里一片汪洋,是水鸟的天堂。
  据传,公元1790年,乌拉特西公旗莫日更庙一世活佛云游到今呼勒斯太境内,眼前出现了一片大湖,当地人称之为“呼勒斯太湖”,即“有芦苇的湖”(蒙语“呼勒斯”为“芦苇”之意,“太”是“有”的意思)。那天,湖边一户牧民正在接待远方的弟弟,活佛也被请到了蒙古包里做客,他们一边吃手抓,一边喝酸奶、聊家常。吃喝完毕,主人的弟弟因为路途遥远要起身告辞,主人再三挽留弟弟多住些日子,哪怕是一个晚上。主人的真诚深深感动了活佛,他走出帐篷,看见湖面游动的白天鹅,以及绵绵的青山与碧绿的牧草,随即吟出了这样一首歌词:
  美丽的白天鹅,
  畅游在湖面上;
  辽阔的大草原,
  多么宁静安详。
  尊贵的客人啊,
  请你留下来吧,
  品尝草原上的,
  美酒和佳酿……
  这就是最早作为敬酒曲的《鸿雁》,很快便在草原上流传开来。然而,什么事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是草原上传唱的歌曲,在流传的过程中大多会发生很多改变。
  巴彦淖尔境内的二狼山,有一个叫呼勒斯太的地方,那里流传着一个古老的故事:很久以前,呼勒斯太的牧民们逐水草而居,以放牧与捕猎为生。一位叫苏和的牧民家里有一个女儿,女儿的名字叫鸿嘎鲁(鸿雁)。鸿嘎鲁与同村的男青年布仁相爱,互定终身。可是不久,由于外虏入侵,布仁应征去了南方,牺牲在了战场上。鸿雁姑娘听到消息后,悲痛欲绝,决定追随爱人的足迹,告别父母,踏上了保卫家园的征途。然而,草青了又黄,雁走了又回,鸿雁姑娘再也没有回来过。后来,南方战场上的人,回来告诉鸿雁姑娘的家人,鸿雁姑娘和布仁一样,都牺牲在了战场上,鸿雁姑娘弥留之际托人告诉她的家人:“叫他們不要悲伤,等到春天来的时候,我会和布仁化作鸿嘎鲁飞回故乡,那里可是我美丽的家园啊!”
  就这样,鸿雁姑娘的故事流传在草原上,与最早的敬酒歌《鸿雁》慢慢地融合在了一起,演变成了一首新的歌,一支悠扬动听的歌,一支深受牧民喜爱并且广为流传的歌。
  蒙语的“鸿”是白色的意思,“鸿嘎鲁”是“白天鹅”之意,并不是我们今天说的鸿雁,“鸿嘎鲁”之所以能够成为“鸿雁”是因为翻译的原因,直接导致了《鸿雁》由敬酒曲向乡思歌的转变。
  这就是我们今天传唱的《鸿雁》的最初形态和历史背景。
  需要说明的是,生活在今巴彦淖尔乌拉特草原上的乌拉特部落本身就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公元1684年,乌拉特部落受朝廷指令迁徙到现在的乌拉特地区(今包头东,阴山西段的山南、山北的草原,即乌拉特三公旗)镇守疆域,乌拉特民间文化艺术也随之流传到西部,成为内蒙古西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片土地上,勤劳善良的乌拉特部族人民将自己的民歌发扬光大,其内容多以赞美草原人物与风情为主,或粗犷悠扬,或深情舒缓,成为当地蒙古族人传唱的主要歌曲。
  作为乡思歌的《鸿雁》就这样在这个地方诞生了,但它并不是我们今天所唱的版本。
  祁达楞太,蒙古族作曲家,1936年出生在呼勒斯太,解放后在内蒙古自治区歌舞团工作。每次回到家乡的青山牧草间,都要听当地蒙族老人唱歌,他将流传于民间的《鸿雁》记录了下来,经过加工创作了《鸿雁》的又一个版本。
  后来,由于《鸿雁》受到了众多圈内人士的肯定与听众的喜爱,市面上流传着许多歌手翻唱的不同版本。作为电视剧《东归英雄传》主题曲的《鸿雁》,由著名音乐人吕燕卫先生填词并制作。听到呼斯楞清澈嗓音演绎的《鸿雁》,不难产生共鸣,他的歌声里有你的乡愁,有你的成长。于是,家乡在他的歌声里成了每个人心底最柔软、最美好的缱绻。
  鸿雁 天空上
  对对排成行
  江水长 秋草黄
  草原上琴声忧伤
  鸿雁 向南方
  飞过芦苇荡
  天苍茫 雁何往
  心中是北方家乡
  天苍茫 雁何往
  心中是北方家乡
  鸿雁 北归还
  带上我的思念
  歌声远 琴声颤
  草原上春意暖
  鸿雁 向苍天
  天空有多遥远
  酒喝干 再斟满
  今夜不醉不还
  酒喝干 再斟满
  今夜不醉不还
  ……
  《鸿雁》属于游牧民族的经典创作,虽说今天《鸿雁》的版本还有些许争议,但谁也没有否定它的故乡就在巴彦淖尔乌拉特草原,它的流传让世界听见了中国民族音乐之美。但《东归英雄传》的主题曲《鸿雁》,更是蒙古族人乡思之情与爱国主义情怀在中华大地上的盛大放送。
  乌拉特蒙古四部中,有一部名为土尔扈特。
  17世纪初,日渐强大的准噶尔部意欲吞并土尔扈特部,土尔扈特部因此离开故土,开始了漫漫西迁路,最后来到伏尔加河流域,并在那里定居。当时,俄国政府还不能有效地控制伏尔加草原,但后来随着国力逐渐增强,开始逼迫土尔扈特人臣服,并强迫他们缴纳大量的租税。哪怕土尔扈特人不断反抗沙俄政府,并与沙俄军队展开战争,甚至派出骑兵攻打伏尔加河沿岸的俄罗斯城市,处于沙俄的统治范围之内的土尔扈特人还是很快感到了来自沙俄的威胁,于是,思念故土的心思也日愈加重。
  1712年,土尔扈特使者经过两年的长途跋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北京见到了清朝的康熙皇帝。康熙皇帝被土尔扈特人的赤子之心深深感动,非常隆重地接见了土尔扈特使者,并派出大臣到伏尔加草原看望土尔扈特部。从此,土尔扈特部与中原的联系密切了起来,不时派人到北京进贡,并派商人从呼和浩特换回茶叶、布匹和蒙古族所需的传统商品。乾隆皇帝继位后,土尔扈特已在伏尔加河两岸发展到了几十万户,但他们回归祖国的信念反而与日俱增,越来越强烈了。
  1770年,土尔扈特部首领率领伏尔加河南岸17万部众踏上了回归祖国的艰辛历程。在乌拉尔河畔,殿后部队与哥萨克骑兵展开血战,牺牲大半。1771年8月,土尔扈特部众终于渡过伊犁河,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艰苦的跋涉与残酷的战斗后,土尔扈特人仅剩下了7万。清政府获悉消息,立即派兵接迎,随后给他们发放了衣食,并拨给了牧场和耕地。
  1771年9月,乾隆皇帝在承德避暑山庄召见了率部东归的土尔扈特首领渥巴锡,并亲自撰写了《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和《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两块碑文。
  随后,今新疆库尔勒市附近的铁门关被被划入渥巴锡的管辖区域。如今,铁门关内的一处崖壁上还刻有乾隆皇帝当年写下的碑文。土尔扈特人万里归国,在我国多民族统一历史上写下了一曲可歌可泣的悲壮篇章。
  当年,土尔扈特人朝着太阳升起的地方,一步步艰难地靠近祖国的怀抱,洒落在他们身后的是交织的血泪,其中饱含着让人感动涕零的温情与悲壮不已的亲情,而用《鸿雁》来诠释这样的一个故事是再适合不过的了。
  来自巴彦淖尔的鸿雁,在土尔扈特人的心中飞翔,那是他们回归祖国的盛大合唱。
  2007年,呼勒斯太苏木(苏木,蒙古文,古代蒙古军事建制,是一种高于村级的行政区划单位。现时全世界有蒙古国、俄罗斯图瓦共和国、布里亚特共和国以及我国内蒙古自治区设有苏木)开始把一年一度的“那达慕”大会命名为“鸿嘎鲁大会”,此外,当地政府还帮助牧民成立了有13位歌手的“鸿嘎鲁乌拉特民歌坐唱团”,并于2009年参加河套文化艺术节,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蒙古族民歌大多靠口头传承,它们就像珍珠一样散落在草原上,稍有不慎就会丢失,但《鸿雁》却是个例外。
  一个人,一杯酒,独对苍天,空旷悠远,直抵内心。这就是鸿雁在中国大地上的完美演绎。那一夜,在巴彦淖尔,我醉了,醉在《鸿雁》的歌声里。
其他文献
[摘要]脆弱纺织品加固和保护修复的研究一直是纺织品文物保护工作者多年来研究和不断探索的问题,长期以来,纺织品文物保护工作者从不同途径去思量如何对脆弱纺织品文物进行加固,形成了物理加固、化学加固和微生物加固等多种思路。本文以甘肃省博物馆馆藏纺织品文物为例,通过分析研究,认为绉丝纱包覆加固及丝蛋白加固两项修复技术在糟朽丝织品文物保护加固中具有非常广泛而良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脆弱纺织品; 针线修
期刊
[摘 要]女性穿越小说经过数年的发展,早已形成独立体系,并且可以再划分出许多类型,如穿越言情文、穿越种田文、穿越复仇文、穿越女强文等。女性穿越小说作为女性网络文学最重要的一个分支,至今仍有相当的影响力。本文通过对女性穿越小说的发展进行分析,来探析当代女性的价值取向和情感表达,最终梳理出网络文学中女性意识的发展与流变。  [关键词]穿越小说;种田文;宅斗文;女强文;女尊文  对于女性文学,有学者认为
期刊
[摘要]敦煌莫高窟是璀璨于世界的中华文化瑰宝,是当今艺术创作的源泉。敦煌壁画中的精美乐舞图像更是中国音乐史的摇篮,呈现出了丰富多彩的乐器、乐舞形象以及各类表演形式。就乐器而言,种类可达上百种,数量可达上千件,按照乐器表演的形式主要分为吹奏乐器、弹拨乐器、打击乐器、拉弦乐器四大类。本文将着重于对壁画中出现最多的打击乐器之一,拍板进行详细的探析。  [关键字]敦煌壁画;敦煌古代乐舞;打击乐器;拍板  
期刊
【摘要】人才队伍是农村文化建设事业的主体,繁荣农村群众文化生活、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离不开一支业务强、素质精的文化队伍。搞好农村文化建设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大发展,要实现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要求,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关键在于培养和选拔一支理解文化工作、甘于奉献、敢于承担重任的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充分发挥他们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本文以嘉峪关市为例,对如何加强农村实用
期刊
在党的十九大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院积极响应国家 “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战略计划,坚持立德树人,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推进学院内涵建设,以提升教学质量、科研实践水平和增强文化创新能力为重点,不断深化合作办学的体制与机制改革,凝聚各方力量,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从无到有,学院建设发展壮大  敦煌学
期刊
摘要:针对“金沙江下域”水电开发给蚕桑产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通过调研,综合分析了电站建设对蚕桑产业的影响:阐述了稳定和发展蚕桑产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研究认为,金沙江下域发展蚕桑产业优势明显,对水电开发库区生态保护和移民安置具有双重作用:水电开发给蚕桑产业带来的机遇远远大于挑战:只要把电站库区生态保护与栽桑养蚕有机结合,更新产业发展观念,走多元化发展之路;充分利用大坝拦江,形成
期刊
敦煌是个很热的名字。  而在这片神奇并充满希望的佛教圣地,2014年6月28日诞生了一座新的学校,它叫——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院。  这所由西北师范大学和敦煌市市政府合作建成的二级校属学院,为敦煌增添了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线,也为敦煌文化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同时它也结束了敦煌没有高等院校的历史。历史的书写者不会忘记历史,历史的记述者永远铭记历史。  作为敦煌学院建设发展的参与者,作为敦煌高等教育事业
期刊
【摘要】新时代的中国博物馆,要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充分发挥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中的可持续发展。这意味着博物馆要突破以前传统的保护、展示和传播自身的收藏职能,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城市文化景观,为所在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本文以黄冈市博物馆为例,探索博物馆如何塑造独特的城市文化景观。  【关键词】博物馆;文化景观;社会教育  1992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6届会议在美国
期刊
敦煌研究院的老一辈专家史苇湘、欧阳琳伉俪,先后于2000年、2016年的岁首,扔下他们毕生为之奋斗的敦煌事業撒手人寰。作为后学,缅怀二位老人的丰功伟绩,追忆与他们一起度过的岁月和受到的教诲,思念之情久久不能释怀。  1943年9月,四川省立美术专科学校迎来了新一届的青年学子,其中就有19岁的史苇湘和欧阳琳;开学不久,被后世誉为“国画大师”的张大千先生带着他的弟子们在敦煌进行了两年零七个月的石窟壁画
期刊
在南京参加“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活动时,我看到郑和公园里的牌子上写着“永乐三年(1405),郑和从太仓刘家港出发,拉开下西洋的历史帷幕……”这个说法没错,但早在永乐元年(1403)、二年(1404)、三年(1405),朱棣已多次派太监郑和、尹庆赴东洋。明永乐二年(1404),郑和先到东洋日本,“谕其国王源道义”收拾倭寇问题。这个源道义不是国王,更不是天皇,实际上是握有兵权的大名。他答应扫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