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发现”青霉素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000000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9月15日是青霉素发现90周年的纪念日。1928年9月15日,英国医生弗莱明在度假归来后发现,他度假前在实验室中没来得及收拾的细菌培养基中的细菌,居然被无意中沾染的霉菌杀死了。在“一战”中曾经干过战地医生的弗莱明,深知细菌感染对伤员意味着什么,他立刻想到霉菌分泌的某种物质也许能杀死细菌。说干就干,他小心翼翼地提取了培养基里的霉菌,将它们纯化培养起来,很快发现这些霉菌其实就是青霉菌(又名盘尼西林),它们的分泌物可以杀死导致人类生病的某些葡萄球菌。


  不过,弗莱明并非第一个发现霉菌可以杀菌的人。早在1876年,英国学者约翰·廷德尔就发现了这个现象,盘尼西林这个名字就是他起的。病菌学鼻祖、法国学者巴斯德还曾尝试用青霉菌的提取物治疗疾病。弗莱明真正的贡献,是首次提纯了其中的青霉素。
  然而,在青霉素被提纯后,它并没有立刻掀起一场医学革命。原因在于,弗莱明所用的提纯法只适用于实验,用于治病则产量实在太低了。在弗莱明之后,有不少医生试图用青霉素治病,总是患者还没治好,提纯的青霉素就用完了。而使用未提纯的霉菌分泌物,则无异于杀害患者,因为其中的有害物质反而将加速患者的死亡。
  想要让青霉素真正具有药用价值,就必须改良提纯方式,实现规模化生产,而这个投入将是一个天文数字。也正因为如此,在弗莱明发现青霉素并指出其药理价值后,整整10年,该方案被尘封。人类距离这种梦幻般的灵丹妙药只有一步之遥,却因为缺钱而拿不到。
  转折发生在1941年,这一年年底,美国正式加入“二战”。这个“不差钱”的大国在战争中唯一的软肋是死不起人,而理论上能够挽救90%伤患、使他们免于截肢或丧命的青霉素刚好对上了美国人的胃口。时任总统小罗斯福在听取两位英国科学家弗洛里和钱恩对青霉素的介绍后,询问他们如果有足够的资金,多长时间能够实现青霉素量产,弗洛里思索片刻后说:“只要三年。”钱恩则纠正说:“我认为两年就够了。”小罗斯福总统撇撇嘴:“那为什么不做呢?”
  在美国庞大的资金和先进技术的支持下,青霉素量产比想象的还要快。该项目于1943年年中立项,1944年已经实现量产,到1945年6月,美国青霉素的年产量已经达到了6469亿个单位,每个月可以治愈4万战争伤员。当时的战地记者们在描述成箱运往前线的青霉素时写道:“几乎在一瞬间,我们就获得了一种几乎能治愈一切伤口感染的神药。伤口不再意味着丧命和截肢。青霉素万岁!”
  的確,青霉素的最初发现者是弗莱明,但他发现的青霉素只有实验室价值。真正“重新发现”青霉素的却是美国政府,是其巨大的投入和美国可怕的生产潜力,让青霉素真正具有了临床价值。
  (杯 酒摘自《齐鲁晚报》2018年9月15日,黎 青图)
其他文献
100年前的京城梨园里,戏迷们为了支持自己心爱的角儿,抢票、叫好儿、写“软文”,使出的花样儿可不比现在少。  戏迷捧角儿是真砍实凿、不惜财力,且花样甚多。细分起来有前台捧、后台捧,文捧、武捧,艺术捧、经济捧等捧法,其间又相互穿插,搭配混用。比如前台文捧,是说迷党们搜肠刮肚,罗尽世间妙美之词,著文、作诗、集册、题匾。前台武捧,即成群结队预先在包厢占座儿,角儿一出台,先齐声来个好儿;然后不管角儿是唱是
期刊
斯蒂芬·施密茨是來自瑞士苏黎世的概念插画师。他擅长用单幅作品表达复杂而内涵丰富的故事。他的一系列插画聚焦于对人类情感世界的各类现象的思考和探索,看似形式简洁,实则深刻揭示了隐藏于成人世界的诸多秘密角落。了解一个人狱中读近在眼前读书人之一种台上三分钟“精英”瞧我!同一个声音代价请安静
期刊
我会定期在位于华盛顿闹市区的《纽约时报》分局办公室附近,利用吃早饭的时间会见朋友,采访官员、分析师或外交官。通过这种方式,我可以避免浪费早餐时间,把自己每天的安排填得更满一些。  当然,华盛顿特区的早高峰期交通总是很拥堵,我的早餐伙伴往往会迟到10分钟、15分钟甚至20分钟。他们总是气喘吁吁地赶到,一边坐下一边说着致歉的话:“红线地铁又延误了……”“环城高速大堵车……”“我的闹钟没有响……”“我的
期刊
铁眼禅师曾许下一个宏大的心愿:要改变只有汉字版经书的现状,用七千块木板刻印出日文版的经书来。  他在日本四处云游,筹集这项浩大工程所需的善款。有些富人捐百两黄金,而多数是农民凑的小钱。无论别人施与的多寡,铁眼禅师总是对每位施主致以同样的感谢。  经过十年辛苦筹措,他最终筹足了所需的资金。就在此时,京都的宇治河洪水泛滥,成千上万的难民缺衣少食,无处容身。铁眼禅师将所募的资金全部用于救济穷人。  此后
期刊
你能說出图中都是哪个朝代的女子服饰吗?  (答案见下期)
期刊
人在做一件事时,不是为了自己的肉体,也不是为了自己的灵魂,而只为了博得人们的赞许——这是人们生活恶劣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个人问另一个人,他为什么要做不喜欢的事。  “因为其他人都这么做。”后者回答。  “不见得其他所有人都这样吧,我就不这么做,还有别的人也不这么做。”  “不是所有人,但很多,大部分人。”  “但是请告诉我,什么樣的人多些?是聪明人,还是蠢人?”  “当然,蠢人多些。”  “既然
期刊
孤独是生命里必有的黑暗,它无法穿越,也不可战胜。如果我们明白了这一点,我们会觉得,其实人不需要那么多东西:名声、金钱、奢侈品,或者朋友、爱情、婚姻。  至少,可以隨遇而安,因为我们用这些东西对抗孤独,却没法获胜。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与它平静地共处。
期刊
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也是一位狂热的马拉松爱好者。有一次,他采访日本马拉松最佳选手俊彦塞科。俊彦塞科刚退役不久,村上春樹问:“像您这样高水平的马拉松运动员,有没有这样一种感觉:今天我不想跑,只想待在家里睡觉。”  俊彦塞科盯着村上春树看了许久,然后简单而肯定地回答:“当然,一直如此。”  所以,有那么几天,你会什么都不想干,只想赖在床上睡大觉,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因为,伟人也有惰性。  伟人与
期刊
仆人领我上楼时,嘱咐我把蜡烛遮起来,不要出声。因为主人对她领我去安歇的那个房间存有奇怪的念头,从不乐意让任何人住在里面。  我问是什么缘故。  她回答说不知道。她在这里才住了一两年,这家人怪事就是多,她也就不去留意了。  我把蜡烛放在窗台上,只见有几本发了霉的书堆在一个角上。窗台上有些乱写乱画的字迹。这些字迹用大大小小各种字体,翻来覆去地写下一个名字——凯瑟琳·厄恩肖,有些地方改成凯瑟琳·希思克利
期刊
“老师,如果你是礁石就好了,那我们可以变成海浪去拥抱你,可你是天上的星星,我们抱不到你。”  2017年7月,康瑜与陪伴了两年的山区孩子们告别。支教时,她教会他们写诗。当天下着大雨,她在日记里写道:不知道我和老天谁哭得更凶。  支教结束,康瑜原本计划出国留学。但两个月后,她以一名公益创业者的身份回来了,公益机构名为“是光”,工作内容是将四季诗歌课程普及到更多乡村学校。  过去一年内,康瑜如同一个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