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前的戏迷如何捧角儿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ger102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00年前的京城梨园里,戏迷们为了支持自己心爱的角儿,抢票、叫好儿、写“软文”,使出的花样儿可不比现在少。
  戏迷捧角儿是真砍实凿、不惜财力,且花样甚多。细分起来有前台捧、后台捧,文捧、武捧,艺术捧、经济捧等捧法,其间又相互穿插,搭配混用。比如前台文捧,是说迷党们搜肠刮肚,罗尽世间妙美之词,著文、作诗、集册、题匾。前台武捧,即成群结队预先在包厢占座儿,角儿一出台,先齐声来个好儿;然后不管角儿是唱是念,必定一句一个好儿;角儿一下台,捧角儿者全体离席——在他们眼里只有心仪的角儿,若是多瞧了别人一眼,就好比烈女失身,罪莫大焉。后台捧是戏园子老板和戏班管事的差事。无非是想尽办法把戏码儿往后排,能唱大轴儿绝不派压轴儿,能唱压轴儿绝不来倒数第三。再一个就是海报排序尽量靠前,名字写得大如斗。


  艺术捧就是帮角儿到处淘换戏本子,编剧改词儿,说戏择毛儿等。经济捧自然是用白花花的银子了。
  这些捧法,全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他们既有组织章程,又有方略纲目,比对自己的本职差事还要尽心尽力。粗粗说来,大致有如下情形:
  第一种,拉帮结社。当时“痰迷”(即“谭迷”,谭鑫培迷)、“黄病”(名净黄润甫迷)、“羊迷”(杨小楼迷)、“瑶痴”(王瑶卿迷)、“梅毒”(迷梅兰芳至深者)等称谓说的就是这些迷党、捧角儿家。他们后来又生成团体组织,有书面章程,定期举行会议。捧梅兰芳的有“梅社”“梅党”,捧尚小云的有“尚党”“醉云社”“听云集”“尚友社”,捧荀慧生的叫“白社”(荀慧生早年艺名“白牡丹”),捧筱翠花的叫“翠花党”,等等。这些社党完全自发加入,无须登记注册,都是志同道合者。少则数十人,多则几百人。
  与此同时,他们会集体购票若干。及至开戏当日,老早就在戏园子后门恭候角儿驾临。角儿一下车,有前边开路的,有帮着拿大衣的,夏天必定还有扇扇子的,簇拥着角儿进后台扮戏。角儿一登台,严格说还没登台,只是台帘儿方启甚或未启,角儿只一聲“闷帘儿”(指演员还未露面,先在帘儿内念一句白或唱一句腔儿),这些人便齐声一个“好”字。角儿一出台,又是一个碰头好儿。
  戏一散,迷党里的笔杆子赶紧回家写急就章,当晚就送至报馆,有的甚至航空邮寄至沪上等大码头,第二日捧角儿的鸿文就能见报。他们这等手面和职业新闻记者比起来一点儿不逊色。1918年,署名“梅社”者专门编著《梅兰芳》一书,经中华书局刊印发行。
  第二种,抬高身价。清末那相国(那桐,字琴轩)是铁杆儿谭鑫培迷。1906年他过50岁整寿,在锡拉胡同本宅办堂会,有了一次捧谭的机会。当时袁世凯独坐一席看戏,那桐坐第三排。到老谭上场了,那桐起身走到袁世凯身旁,悄悄把袁拉到第三排同坐。待老谭一出台帘儿,那桐忽然站起身,冲着老谭一抱拳,瓷瓷实实行了个拱手礼。袁世凯一见,也赶紧抬起屁股整容致礼。这下动静就大了。第二天京城官宦士人相见,无不言及老谭。在此之前老谭的堂会戏份儿是100两银子,打这次以后直线攀升,没两年,老谭的脑门儿钱就升到500两。
  第三种,帮忙“治病”。1913年梅兰芳第一次赴沪,头牌王凤卿为了提携在沪上初登台的梅兰芳,主动提出让梅唱一次大轴儿(上海人叫“压台戏”)。梅先生花了几天时间专门排了刀马旦戏《穆柯寨》。当晚的演出算是圆满。散戏后,梅党的几个领袖人物冯幼伟、李释戡、许伯明到了后台,对梅先生说:“你在台上常常把头低下来,大大地减弱了穆桂英的风度。因为低头,就免不了哈腰曲背。这些我们不能不纠正你,你应该注意把它改过来才好。”梅先生当即接受指正,遂商量好,梅在台上如果再低头,他们就以拍掌为号。隔日再演《穆柯寨》,几个梅党就坐于包厢,专盯着梅先生是否低头。果不其然,演出中梅先生又犯了低头的毛病,台下梅党赶紧拍掌提醒。如是者三五次,梅都即刻改过。旁边的观众以为这些梅党看得手舞足蹈、得意忘形,谁也想不出他们“三击掌”是在给梅先生“治病”。
  第四种,党同伐异。捧角儿的迷党都有一个取向,就是他们心仪的角儿得是这个行当的第一。1946年,梅兰芳、程砚秋同在上海开演。梅、程有师生之谊,又都讲戏德,二人事先有过沟通,打算错开档期。却不知程迷和梅党总想让二人在上海对一次阵,档期不知怎的就没调开。戏园子也真是照顾戏迷,每出戏都是连演两天,观众今天在这儿听梅,明天去那儿看程,两不耽误。结果梅、程的戏是每天都满,两位挣了大包银,剧院方也赚足了票房,戏迷虽花了钱,却也过足了戏瘾,三方皆大欢喜。梅、程两党自然未能比出高低胜负。
  (槿 木摘自中华书局《旧京伶界漫谈》一书,沈 璐图)
其他文献
1  俄罗斯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个曾孙女,现在在莫斯科的托尔斯泰博物馆工作。我曾采访她,如何看待自己的曾祖父,她的回答让人印象深刻。  她说,她还在学校读书的时候,与所有人一样,是带着崇拜的目光来看托尔斯泰的。直到她开始研究博物馆收藏的五十万张托尔斯泰手稿,看到他在这些手稿上做了大量修改。她仔细研究这一层层思维的痕迹,“慢慢发现,他是一个和我一样的人,只不过很有才华”。她阅读他最初的草稿,写得并
期刊
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而她16岁时还不会削苹果,经过艰苦的努力才学会补袜子。许多人尝试过教她织绒线,可是没有一个人能够成功。在一间房里住了两年,问她电话机在哪儿,她仍一脸茫然。她天天乘黄包车去医院打针,接连去了3个月,仍然不认识那条路。她说:“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视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然而,当童年的狂想逐渐褪色的时候,我发现我除了天才的梦外一无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
期刊
前不久,美国西南航空公司的一架波音737客机发生重大事故。飞机起飞不久,左侧发动机就爆炸了。机长很好地操控飞机,用一个发动机继续飞了40多分钟后迫降,结果只有一名乘客死亡、7人受伤。事后乘客纷纷对机长表示感谢,说她有“钢铁般的神经”。  我想说的是这件事的一个细节。机长塔米·舒尔茨是一位56岁的女性。舒爾茨曾经在空军服役多年,驾驶的是F/A-18战斗机,而在参军之前,她大学本科学的是生物学和综合农
期刊
李商隐说,一寸相思一寸灰。这句诗的英文版也很漂亮,one inch of love is an inch of ashes。什么意思呢?让伊迪丝·华顿来解释。  伊迪丝·华顿的《纯真年代》跟屠格涅夫的《贵族之家》有一个类似的感情故事,而且纽兰的故事和拉夫烈茨基的故事一样,都只是小说中的一条线索。出身纽约上流社会的纽兰·阿彻尔和俄罗斯的拉夫烈茨基一样,在婚姻之外找到了真爱,喜欢的人还都是自己的亲戚,
期刊
如果你每天使用微信,是不是也遇到过这种情况:一个平时联系很少,甚至根本不联系的人,突然从朋友圈跳出来发私信给你,要你给他帮个忙。  除此之外,令人心烦的,还有朋友圈里没有节制的代购、毫无意义的刷屏、无缘无故的广告推送,以及莫名其妙的群发,等等……丝毫不顾及别人的感受。他们从未想过虽然被称为“朋友圈”,但实际上它并不是个人的私有领域,而是一个与他人共享的公共网络空间。每个人都在这个公共网络空间里扮演
期刊
哪里的男人最能喝酒?答案既不是所谓的“战斗民族”俄罗斯,也不是盛产大老爷们的我国东三省,而是罗马尼亚。罗马尼亚男人平均每人每天要喝82克的纯酒精,大致相当于4两白酒。请注意,这是所有人的平均值,该国肯定有人是不喝酒的,喝酒的也不一定每天都喝,所以罗马尼亚酒鬼们的真实酒量肯定要比这大得多。  哪里的女人最能喝呢?答案是乌克兰。乌克兰女性平均每人每天要喝42克纯酒精,大致相当于4杯红酒的量。  这两个
期刊
财务自由,作为一个词语,一直被我周围的人谈论,似乎它是另一个更模糊词语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个更模糊的词语叫“安全感”。  检点四十岁前,我似乎很少盘算我挣了多少钱、净资产是多少、达到财务自由还需要多少钱。四十岁前,我还带着我学医时的理念:我是一个手艺人,把手艺修到顶尖,自然会有口饭吃。当被年轻人逼问职场经验时,我反复强调的也是,三十五岁甚至四十岁之前,找工作第一看跟着谁能学到什么,一定不要看薪酬,薪
期刊
话说,地中海沿岸的欧洲人,尤其是现代法国人听了“咖啡比大蒜洋气”,会作何感想呢?  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地中海居民主要的人生乐趣,便是将大蒜捣碎,配上荷蘭芹,蘸鱼、蘸面包、蘸烤肉,无往而不利!现在举世向往的法国蔚蓝海岸,有普罗旺斯风味。何为普罗旺斯风味?答:大蒜味。吃海鲜或面包不就蒜,店主根本没法开门做生意。  并非只有普罗旺斯如此。西班牙只要是靠海地界的,其居民多爱吃蒜。上道的老板,在你等菜
期刊
当故乡的钟声响起,我们在外面世界猎取的一切美妙,皆可放下。啊,未来将至的一切,都不会再有昔日光彩,不会比得上捕蝶男孩在园中度过的一日日。  ——赫尔曼·黑塞  我们从众多年代久远的画作中撷取表现当时乡间生活情趣的一组,以飨读者。小土豆削皮机〔瑞士〕Albert Anker (1831—1910)橘园采花〔英〕William Logsdail (1859—1944)学校考试〔瑞士〕Albert An
期刊
一位哲学家对一位清道夫说:“我可怜你。你的工作既苦又累。”  清道夫說:“谢谢你,先生。但是,能告诉我你干的是什么工作吗?”  哲学家回答说:“我研究人的头脑、行为和愿望。”  听完这话,清道夫接着清扫,并笑着说:“我也可怜你。”  (离萧天摘自《讽刺与幽默》2014年7月25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