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实践表明,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具有曲折性、长期性、履行决策性、路径依赖性、建设方式从单一性向多样性转变等特点。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建设必须以科学定位为前提,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目标,不断推进功能建设的制度化水平,注重非权力影响力的运用。
【关键词】农村基层党组织 组织功能建设 历程 经验
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建设是指建设符合历史方位要求的“政党化”组织功能,主要包含着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根据历史方位对党组织功能进行定位,保证功能建设的方向;二是建构符合时代特征的党组织功能提升方式和发挥途径,保证功能的有效性和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建设的状况决定着党是否能有效领导农村工作,是否能巩固广大农村的执政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对农村基层组织功能建设进行了长期实践探索。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建设的历程,分析其功能建设的特点,总结其功能建设的经验教训,对于加强新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建设的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共产党作为革命党,其“政党化”的功能具体定位于“革命化”,目标是发挥政治核心作用,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也定位于“革命化”的功能,保证了中国共产党革命事业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从组织功能定位和组织功能实践特征来看,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建设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新中国成立至中共八届三中全会前。这一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组织功能提升方面主要依靠思想教育和组织整顿,缺少制度化方式和途径,在功能发挥方面实际表现出“行政化”特征。在基层政权尚未巩固的情况下,“行政化”特征的功能确实有利于巩固农村基层政权和农村工作的全面开展,但是,“行政化”却模糊了政党组织与政权组织功能的界限,偏离了“政党化”组织功能建设的方向。
中共八届三中全会后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这一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组织功能提升方面主要依靠极端的政治运动,在功能发挥方面实际体现出“全能化”的特征,在功能实现途径上“主要依靠的是行政权力即外显性权威,而非自身的影响力和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①大大削弱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这一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建设得到科学定位,从领导生产生活各项具体事务,转变为领导、保证和监督农村各项活动和事务。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建设的方向回到了“政党化”,提升组织功能的方式逐渐多样化,功能发挥的途径更加注重制度化。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还在向“政党化”转变的过程中,今后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建设的一个长期目标,就是使农村基层党组织从兼管经济社会各项具体事务的“全能行政型”,回归以自身组织建设为中心,建构符合新时期要求的党组织功能提升方式和发挥途径,保证农村基层党组织“政党化”功能充分有效的发挥。
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建设的基本特点
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建设具有曲折性和长期性。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建设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建国初期,尽管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建设定位于“政党化”,但是囿于当时历史条件和缺乏实践经验,在实践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建设却偏向“行政化”。中共八大之后,尤其是“文革”期间,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建设严重偏离“政党化”方向;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定位才得以回归“政党化”方向,充分体现了曲折性。同时,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建设还是一个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推进的过程,是一个随时代条件变化而不断创新和完善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长期性特点。
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建设具有履行决策性。与较高层次的党组织相比,农村基层党组织面对具体的微观组织和个人,其功能主要表现在传达和执行上级组织意志的具体工作上,而不涉及宏观的利益整合与政策制定。因此,对于农村基层党组织来说,党的思想路线、方针政策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建设有着先决性作用,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建设表现出履行上级决策的特点。
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建设具有路径依赖性。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建设必须适应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转变。然而,由于政党组织行为具有惯性,组织功能的转变就意味着抛弃旧的体制、观念、方法、手段,与各种保守力量斗争,而组织成员往往习惯于用熟悉的方式来思考和活动。因此,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建设的思想观念和实践方式,对原有路径有着一定依赖性,这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建设必须注意的一个特点。
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建设具有从单一性向多样性转变的特点。新中国成立之后,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建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单一地依靠“整风”、“整党”的方式进行,通过思想教育、组织整顿的方式来提升党员素质,净化党的组织,强化党的功能。虽然取得一定成果,但是缺乏长效性。在改革开放之后,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建设的方式逐渐多样化,一方面是有层次有重点有针对性的“集中整顿”;另一方面开展如“五个好”村党组织、“五个好”乡镇党委和“三级联创”等多种长期性活动。更为重要的是,出台了相关的规章制度,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建设的制度化。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建设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建设具有从单一性向多样性转变的特点。
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建设的基本经验
科学定位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建设的前提。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定位是否准确直接关系到党组织功能建设的效果。从土地革命,到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改造,再到当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农村基层党组织作用的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作用的发挥都离不开对其功能的科学定位;同样,农村建设的挫折和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曲折,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党组织定位的偏差。在新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所处的社会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要科学定位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首先必须准确把握党的性质和党的历史方位。坚持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方向是党组织功能建设不能动摇的根本。农村基层党组织承担着领导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是乡镇、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科学定位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必须把握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核心”功能。
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建设必须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目标。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农村社会的复杂性决定了其建设和发展是一个艰巨的系统工程,不可设想如果没有一个坚强的党的领导,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将如何顺利进行。离开了党的领导,就谈不上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更谈不上发展和建设了。因此,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建设的全过程必须自始至终坚持党的领导,通过组织功能的调整,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建设的方向、方法和途径,也必须有利于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这是党组织功能建设长期实践经验和教训的总结。
農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建设的制度化水平必须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建设的制度化水平,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建设的重要衡量标准。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农村基层党组织主要依靠思想教育、道德规范等方式提升功能,通过多次集中开展“整风”、“整党”运动,提高党员质量,保证组织纯洁,强化组织功能。虽然“集中整顿”的方式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效果的长期性得不到保证,对具体问题也难以形成有针对性的措施。新时期以来,农村基层党组织逐渐注重功能建设方式和途径的制度化,随着“民主评议党员制”、“党员联系户制”、“三会一课”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强化和发挥得到了可靠保障。因此,新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建设的关键在于,在不断探索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建设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创新功能建设的方式方法,把有效的方式和途径通过制度化的方式固定下来。
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建设必须注重非权力影响力的运用。所谓非权力影响力是指通过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等方式发挥的影响力。非权力影响力的运用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大优势。早在革命战争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就十分注重把上级精神意图与广大农民的意见相结合,由于党组织既注重思想动员,又着力为群众提供实际服务,因而即便在党组织面临各种风险之时,也因群众全力保护得以保存。新中国成立以后,农村基层党组织掌握了各种革命战争年代没有的社会政治资源,但更多的资源并不意味着党组织有着更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政党、国家和社会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时期,尤其在村民自治组织和其他各种社会组织发展成熟的情况下,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充分有效地发挥功能,必须避免直接运用行政权力作用于群众,而应着重发展和完善非权力影响力运用这一有效发挥功能的途径。(作者单位:四川农业大学政法学院;本文为四川省教育厅社科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编号:08SA050,四川农业大学“211”三期项目资助)
注释
①中共安徽省委党校课题组:“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调适及启示”,《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关键词】农村基层党组织 组织功能建设 历程 经验
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建设是指建设符合历史方位要求的“政党化”组织功能,主要包含着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根据历史方位对党组织功能进行定位,保证功能建设的方向;二是建构符合时代特征的党组织功能提升方式和发挥途径,保证功能的有效性和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建设的状况决定着党是否能有效领导农村工作,是否能巩固广大农村的执政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对农村基层组织功能建设进行了长期实践探索。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建设的历程,分析其功能建设的特点,总结其功能建设的经验教训,对于加强新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建设的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共产党作为革命党,其“政党化”的功能具体定位于“革命化”,目标是发挥政治核心作用,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也定位于“革命化”的功能,保证了中国共产党革命事业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从组织功能定位和组织功能实践特征来看,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建设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新中国成立至中共八届三中全会前。这一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组织功能提升方面主要依靠思想教育和组织整顿,缺少制度化方式和途径,在功能发挥方面实际表现出“行政化”特征。在基层政权尚未巩固的情况下,“行政化”特征的功能确实有利于巩固农村基层政权和农村工作的全面开展,但是,“行政化”却模糊了政党组织与政权组织功能的界限,偏离了“政党化”组织功能建设的方向。
中共八届三中全会后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这一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组织功能提升方面主要依靠极端的政治运动,在功能发挥方面实际体现出“全能化”的特征,在功能实现途径上“主要依靠的是行政权力即外显性权威,而非自身的影响力和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①大大削弱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这一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建设得到科学定位,从领导生产生活各项具体事务,转变为领导、保证和监督农村各项活动和事务。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建设的方向回到了“政党化”,提升组织功能的方式逐渐多样化,功能发挥的途径更加注重制度化。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还在向“政党化”转变的过程中,今后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建设的一个长期目标,就是使农村基层党组织从兼管经济社会各项具体事务的“全能行政型”,回归以自身组织建设为中心,建构符合新时期要求的党组织功能提升方式和发挥途径,保证农村基层党组织“政党化”功能充分有效的发挥。
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建设的基本特点
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建设具有曲折性和长期性。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建设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建国初期,尽管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建设定位于“政党化”,但是囿于当时历史条件和缺乏实践经验,在实践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建设却偏向“行政化”。中共八大之后,尤其是“文革”期间,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建设严重偏离“政党化”方向;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定位才得以回归“政党化”方向,充分体现了曲折性。同时,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建设还是一个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推进的过程,是一个随时代条件变化而不断创新和完善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长期性特点。
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建设具有履行决策性。与较高层次的党组织相比,农村基层党组织面对具体的微观组织和个人,其功能主要表现在传达和执行上级组织意志的具体工作上,而不涉及宏观的利益整合与政策制定。因此,对于农村基层党组织来说,党的思想路线、方针政策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建设有着先决性作用,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建设表现出履行上级决策的特点。
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建设具有路径依赖性。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建设必须适应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转变。然而,由于政党组织行为具有惯性,组织功能的转变就意味着抛弃旧的体制、观念、方法、手段,与各种保守力量斗争,而组织成员往往习惯于用熟悉的方式来思考和活动。因此,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建设的思想观念和实践方式,对原有路径有着一定依赖性,这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建设必须注意的一个特点。
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建设具有从单一性向多样性转变的特点。新中国成立之后,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建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单一地依靠“整风”、“整党”的方式进行,通过思想教育、组织整顿的方式来提升党员素质,净化党的组织,强化党的功能。虽然取得一定成果,但是缺乏长效性。在改革开放之后,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建设的方式逐渐多样化,一方面是有层次有重点有针对性的“集中整顿”;另一方面开展如“五个好”村党组织、“五个好”乡镇党委和“三级联创”等多种长期性活动。更为重要的是,出台了相关的规章制度,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建设的制度化。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建设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建设具有从单一性向多样性转变的特点。
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建设的基本经验
科学定位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建设的前提。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定位是否准确直接关系到党组织功能建设的效果。从土地革命,到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改造,再到当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农村基层党组织作用的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作用的发挥都离不开对其功能的科学定位;同样,农村建设的挫折和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曲折,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党组织定位的偏差。在新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所处的社会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要科学定位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首先必须准确把握党的性质和党的历史方位。坚持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方向是党组织功能建设不能动摇的根本。农村基层党组织承担着领导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是乡镇、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科学定位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必须把握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核心”功能。
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建设必须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目标。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农村社会的复杂性决定了其建设和发展是一个艰巨的系统工程,不可设想如果没有一个坚强的党的领导,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将如何顺利进行。离开了党的领导,就谈不上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更谈不上发展和建设了。因此,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建设的全过程必须自始至终坚持党的领导,通过组织功能的调整,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建设的方向、方法和途径,也必须有利于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这是党组织功能建设长期实践经验和教训的总结。
農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建设的制度化水平必须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建设的制度化水平,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建设的重要衡量标准。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农村基层党组织主要依靠思想教育、道德规范等方式提升功能,通过多次集中开展“整风”、“整党”运动,提高党员质量,保证组织纯洁,强化组织功能。虽然“集中整顿”的方式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效果的长期性得不到保证,对具体问题也难以形成有针对性的措施。新时期以来,农村基层党组织逐渐注重功能建设方式和途径的制度化,随着“民主评议党员制”、“党员联系户制”、“三会一课”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强化和发挥得到了可靠保障。因此,新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建设的关键在于,在不断探索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建设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创新功能建设的方式方法,把有效的方式和途径通过制度化的方式固定下来。
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建设必须注重非权力影响力的运用。所谓非权力影响力是指通过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等方式发挥的影响力。非权力影响力的运用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大优势。早在革命战争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就十分注重把上级精神意图与广大农民的意见相结合,由于党组织既注重思想动员,又着力为群众提供实际服务,因而即便在党组织面临各种风险之时,也因群众全力保护得以保存。新中国成立以后,农村基层党组织掌握了各种革命战争年代没有的社会政治资源,但更多的资源并不意味着党组织有着更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政党、国家和社会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时期,尤其在村民自治组织和其他各种社会组织发展成熟的情况下,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充分有效地发挥功能,必须避免直接运用行政权力作用于群众,而应着重发展和完善非权力影响力运用这一有效发挥功能的途径。(作者单位:四川农业大学政法学院;本文为四川省教育厅社科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编号:08SA050,四川农业大学“211”三期项目资助)
注释
①中共安徽省委党校课题组:“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调适及启示”,《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