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标对中年级的习作明确提出了以下阶段性目标: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表现自己觉得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这些目标对于三年级的作文教学来说,可以归纳结为一句话: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愿望,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写作文。下面我主要谈谈自己在作文教学中的几点策略:
一、钻研教材,把握习作要求
人教版三年级习作教材的安排特点及其意图是什么,这是作为教师必须要把握的。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那其他的一切都将是徒劳。三年级的习作教材放在语文园地里,每一个语文园地里安排了一次习作,每学期共八次习作。纵观这十六次习作,我们不难发现,三年级习作教材的安排有四方面的特点。
1、兼顾了写实和想象。既让学生练习写实,又让学生练习想象,这是课标给我们提出来的要求。我们发现在三年级教材里面共安排了三次想象作文。
2、注意激发兴趣,让学生不拘形式地自由表达。这是习作教材的一个突出的特点,也是课标对中年级习作所提出的重要思想。
3、重视习作以后的和展示。这个是作为中年级习作的目标。
4、注意引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
二、激发兴趣,减少束缚,乐于表达
在习作的起始阶段,教师把握住教材特点后,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习作的兴趣,要使学生感到作文不难,作文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拿起笔来就觉得有很多的内容可以写。使学生无拘无束地表达,天马行空,即便是一次次地上天或入地都是一个个精彩的呈现。对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只有亲身去接触事物,仔细的观察事物,才能获得真实、深刻、细致的第一手材料,写作时才有话可写,写出的文章也比较真实生动。因此,作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并使他们懂得观察的重要性,逐步养成细致观察的好习惯。学生通过观察,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写起作文就不会觉得难了。
如我在指导第五册园地四的习作――写一篇观察日记时,发给每位同学几颗种子,让孩子们回家种,观察种子发芽、成长的过程。由于亲自实践,孩子们写起作文来得心应手。有的写到“我刚回到家,就迫不及待地跑去看绿豆,只见常温下的绿豆已经长出了一个很小很小白色的根,它的身体也渐渐在膨胀,豆子外面的皮也起了几根皱纹。而冰箱里的绿豆却丝毫没有动静,仿佛一个小姑娘在安静地睡觉。”
“种子壳有的已经脱落了,两个小叶片张开了,像两只手掌张开托着天空。”有的写到“清晨,我和平常一样给种子浇水,忽然惊喜地发现种子发芽了,嫩绿色,椭圆形,形扁扁的,就像小鸭子的嘴巴似的。刚刚出土,芽上还粘着一层细细的泥呢。”多平实的语言,多有趣的生活!这就是一个个三年级的孩子内心的情感,信手拈来,却又是多姿多彩的生活写照!在学生课外观察指导中,引导学生观察自然——注意日月星辰的变化,留心山川河流的形态,观察风雨雷电的景象,了解鸟兽虫鱼的习性,注意花草树木的生长……引导学生观察社会生活——了解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参观工厂,访问农家;观察学校生活——注意学校开展的活动,大到开学典礼,运动会,小到主题班会,同学们的课堂发言;观察家庭生活——留心家里来的客人,爸爸又买了什么新电器,妈妈又穿了什么新衣服,家里人言谈举止……如果我们时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他们做生活的有心人,何愁没有东西可写呢?
三、读写结合,创造练笔的机会
关于习作,如果我们仅仅注意一学期的八次习作练习恐怕是不够的。要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应该要让学生勤于动笔,要为学生提供比较多的练笔机会。三年级上册安排了四次小练笔,而下册也只安排了三次小练笔。老师们在教学中用好教材安排的这些小练笔还远远不够,同时,我们还应该在教学中发挥创造性,能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动笔。
随文续写。也不是所有的文章都可以进行续写,这类文章往往是意犹未尽,想象的空间比较大,像《风筝》、《小摄影师》、《陶罐和铁罐》等都可以进行续写。当然在要求学生续写时,教师要进行适当的指导。如《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课,文章的结尾是“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学生在充分感知了课文之后,我问道你想对小村庄的人说些什么?学生的情绪随即被调动起来,一个个奋笔疾书。
第六册第五单元《可贵的沉默》就是一篇比较典型的可供练笔的文章。在教学的最后安排了一个环节,让学生用“亲爱的的爸爸妈妈,我想对你们说......”写几句话。这的确是一次进行练笔的好时机,有学生这样写到“我记得有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不幸的是我发烧了,更不幸的是母亲也发烧了,而且父亲不在家,医院也离我们家很远,简直可以用“十万八千里”来形容。母亲知道我发烧时,二话不说就用那带病的身子背起我,坚定地走向医院,为了不让我被淋湿,便把外套披在我的身上。我对母亲说:“妈,放我下来吧,我自己能走,你也发烧了,还是我扶着你吧!”而母亲没说话,接着走。她不顾风的“抽打”,雨的“炮弹”,坚定地走着,“滴答、滴答”的雨声像一首催眠曲,我听着这“歌声”,安详地睡着了。当我醒来时,发觉我睡在医院里得“病床”上——我们村很穷,医院设备也很落后,只有椅子、桌子和板凳,没有床,这“床”是几个板凳组成的。母亲则坐在椅子上,趴在我睡的“床”上,我看见了,鼻子一酸,热泪盈眶,甚至奪眶而出,眼泪滴在母亲的手上,发出“滴答、滴答”的声响,回荡在整个医院里,母亲醒了,看见我醒了,她便问:“小如,饿吗?饿的话我给你买东西吃,你要吃什么?妈给买去。”我擦掉泪水,说:“妈,我想吃粥。”但我又想起妈妈也生病,便说:“妈,我不想吃粥了。”母亲说:“被蒙我了,妈知道你最喜欢吃粥了,是不是想到妈妈生病了,怕妈妈累着。”“妈,您真是我肚子里的蛔虫,什么都知道。”我摸着头发笑嘻嘻地说。“妈不怕累,只要你高兴就好。”母亲说,话音刚落,母亲就走了。大约过了2个小时,母亲回来了,手里紧紧握着那碗粥,递到我手里,只见母亲气喘吁吁的样子,我拿了过来,说:“妈,谢谢您。”母亲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别说那么多了,快吃吧,别凉了。”我的眼泪夺眶而出母亲的爱是那包含着浓浓爱意的粥。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亲对我们的恩情,唯有以爱和孝敬来回报母亲。
还有很多的学生都写出了自己和父母之间感人的事。尽管体验不同,但是这些孩子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流露是多么可贵啊!
四、注重激励,改进评价
学生的习作因智力水平、生活经验、认识程度、表达能力等方面的限制,难免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正因为有了这些不足和缺陷,才有教育的意义。“生活、社会永远是有缺憾的,生命进取的力量就是在有缺憾的人生中追求完。教育艺术的本质就在于发现、唤醒、激励和鼓舞,我们当然要看到学生习作中的缺点,可我们不可以一味地批评和指责。毕竟学生不是作家,而我们自己也不是个评论家,我们应该明白即使一篇再差的文章,都会有它耀眼的闪光点。哪怕是一优美的句子和一个生动的词语,再不然就是用对的标点符号,写得比以前更好的字。尤其是在作文起步阶段,我们不能以高年级的标准来评价我们的学生。
在每次改作中,我尽量把学生一些用得好的词句圈划出来,注上眉批,如“这些流畅生动的语句,用得真是恰到好处。”,“比喻十分贴切”,“你怎么能想出这么巧妙的拟人句的”,等等。学生享受着赞美,自然在以后的写作中会多斟酌词句,以获得更多的好评。
日积月累,丰富语言。
没有大量的语言积累,学生是无法写好作文的。而三年级的学生大多缺乏自觉性,只有不断地鼓励和督促,才能帮助他们积累语言,提高语言的储备量。可以布置学生摘抄好词好句,定期检查。在这一做法上我进行了很多扎实有效的工作,每个学期都鼓励学生多买一些好书,并要求写读书笔记,寒假暑假也不例外。每次都进行读书笔记评比,获奖的笔记在全年级中进行流动欣赏。这样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内化,学生写作的语言资料不断丰富了,写作时遇到的障碍就会大大减少,作文也能生动起来。
其实作文教学的策略还有很多,我只是在这里说了自己平时教学中的,从实践中总结的一些做法。不过,我相信:如果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能够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和真实感受,鼓励学生自由,创造性的表达,并加于适当的引导,一定会使学生会写,爱写。
一、钻研教材,把握习作要求
人教版三年级习作教材的安排特点及其意图是什么,这是作为教师必须要把握的。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那其他的一切都将是徒劳。三年级的习作教材放在语文园地里,每一个语文园地里安排了一次习作,每学期共八次习作。纵观这十六次习作,我们不难发现,三年级习作教材的安排有四方面的特点。
1、兼顾了写实和想象。既让学生练习写实,又让学生练习想象,这是课标给我们提出来的要求。我们发现在三年级教材里面共安排了三次想象作文。
2、注意激发兴趣,让学生不拘形式地自由表达。这是习作教材的一个突出的特点,也是课标对中年级习作所提出的重要思想。
3、重视习作以后的和展示。这个是作为中年级习作的目标。
4、注意引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
二、激发兴趣,减少束缚,乐于表达
在习作的起始阶段,教师把握住教材特点后,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习作的兴趣,要使学生感到作文不难,作文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拿起笔来就觉得有很多的内容可以写。使学生无拘无束地表达,天马行空,即便是一次次地上天或入地都是一个个精彩的呈现。对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只有亲身去接触事物,仔细的观察事物,才能获得真实、深刻、细致的第一手材料,写作时才有话可写,写出的文章也比较真实生动。因此,作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并使他们懂得观察的重要性,逐步养成细致观察的好习惯。学生通过观察,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写起作文就不会觉得难了。
如我在指导第五册园地四的习作――写一篇观察日记时,发给每位同学几颗种子,让孩子们回家种,观察种子发芽、成长的过程。由于亲自实践,孩子们写起作文来得心应手。有的写到“我刚回到家,就迫不及待地跑去看绿豆,只见常温下的绿豆已经长出了一个很小很小白色的根,它的身体也渐渐在膨胀,豆子外面的皮也起了几根皱纹。而冰箱里的绿豆却丝毫没有动静,仿佛一个小姑娘在安静地睡觉。”
“种子壳有的已经脱落了,两个小叶片张开了,像两只手掌张开托着天空。”有的写到“清晨,我和平常一样给种子浇水,忽然惊喜地发现种子发芽了,嫩绿色,椭圆形,形扁扁的,就像小鸭子的嘴巴似的。刚刚出土,芽上还粘着一层细细的泥呢。”多平实的语言,多有趣的生活!这就是一个个三年级的孩子内心的情感,信手拈来,却又是多姿多彩的生活写照!在学生课外观察指导中,引导学生观察自然——注意日月星辰的变化,留心山川河流的形态,观察风雨雷电的景象,了解鸟兽虫鱼的习性,注意花草树木的生长……引导学生观察社会生活——了解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参观工厂,访问农家;观察学校生活——注意学校开展的活动,大到开学典礼,运动会,小到主题班会,同学们的课堂发言;观察家庭生活——留心家里来的客人,爸爸又买了什么新电器,妈妈又穿了什么新衣服,家里人言谈举止……如果我们时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他们做生活的有心人,何愁没有东西可写呢?
三、读写结合,创造练笔的机会
关于习作,如果我们仅仅注意一学期的八次习作练习恐怕是不够的。要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应该要让学生勤于动笔,要为学生提供比较多的练笔机会。三年级上册安排了四次小练笔,而下册也只安排了三次小练笔。老师们在教学中用好教材安排的这些小练笔还远远不够,同时,我们还应该在教学中发挥创造性,能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动笔。
随文续写。也不是所有的文章都可以进行续写,这类文章往往是意犹未尽,想象的空间比较大,像《风筝》、《小摄影师》、《陶罐和铁罐》等都可以进行续写。当然在要求学生续写时,教师要进行适当的指导。如《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课,文章的结尾是“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学生在充分感知了课文之后,我问道你想对小村庄的人说些什么?学生的情绪随即被调动起来,一个个奋笔疾书。
第六册第五单元《可贵的沉默》就是一篇比较典型的可供练笔的文章。在教学的最后安排了一个环节,让学生用“亲爱的的爸爸妈妈,我想对你们说......”写几句话。这的确是一次进行练笔的好时机,有学生这样写到“我记得有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不幸的是我发烧了,更不幸的是母亲也发烧了,而且父亲不在家,医院也离我们家很远,简直可以用“十万八千里”来形容。母亲知道我发烧时,二话不说就用那带病的身子背起我,坚定地走向医院,为了不让我被淋湿,便把外套披在我的身上。我对母亲说:“妈,放我下来吧,我自己能走,你也发烧了,还是我扶着你吧!”而母亲没说话,接着走。她不顾风的“抽打”,雨的“炮弹”,坚定地走着,“滴答、滴答”的雨声像一首催眠曲,我听着这“歌声”,安详地睡着了。当我醒来时,发觉我睡在医院里得“病床”上——我们村很穷,医院设备也很落后,只有椅子、桌子和板凳,没有床,这“床”是几个板凳组成的。母亲则坐在椅子上,趴在我睡的“床”上,我看见了,鼻子一酸,热泪盈眶,甚至奪眶而出,眼泪滴在母亲的手上,发出“滴答、滴答”的声响,回荡在整个医院里,母亲醒了,看见我醒了,她便问:“小如,饿吗?饿的话我给你买东西吃,你要吃什么?妈给买去。”我擦掉泪水,说:“妈,我想吃粥。”但我又想起妈妈也生病,便说:“妈,我不想吃粥了。”母亲说:“被蒙我了,妈知道你最喜欢吃粥了,是不是想到妈妈生病了,怕妈妈累着。”“妈,您真是我肚子里的蛔虫,什么都知道。”我摸着头发笑嘻嘻地说。“妈不怕累,只要你高兴就好。”母亲说,话音刚落,母亲就走了。大约过了2个小时,母亲回来了,手里紧紧握着那碗粥,递到我手里,只见母亲气喘吁吁的样子,我拿了过来,说:“妈,谢谢您。”母亲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别说那么多了,快吃吧,别凉了。”我的眼泪夺眶而出母亲的爱是那包含着浓浓爱意的粥。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亲对我们的恩情,唯有以爱和孝敬来回报母亲。
还有很多的学生都写出了自己和父母之间感人的事。尽管体验不同,但是这些孩子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流露是多么可贵啊!
四、注重激励,改进评价
学生的习作因智力水平、生活经验、认识程度、表达能力等方面的限制,难免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正因为有了这些不足和缺陷,才有教育的意义。“生活、社会永远是有缺憾的,生命进取的力量就是在有缺憾的人生中追求完。教育艺术的本质就在于发现、唤醒、激励和鼓舞,我们当然要看到学生习作中的缺点,可我们不可以一味地批评和指责。毕竟学生不是作家,而我们自己也不是个评论家,我们应该明白即使一篇再差的文章,都会有它耀眼的闪光点。哪怕是一优美的句子和一个生动的词语,再不然就是用对的标点符号,写得比以前更好的字。尤其是在作文起步阶段,我们不能以高年级的标准来评价我们的学生。
在每次改作中,我尽量把学生一些用得好的词句圈划出来,注上眉批,如“这些流畅生动的语句,用得真是恰到好处。”,“比喻十分贴切”,“你怎么能想出这么巧妙的拟人句的”,等等。学生享受着赞美,自然在以后的写作中会多斟酌词句,以获得更多的好评。
日积月累,丰富语言。
没有大量的语言积累,学生是无法写好作文的。而三年级的学生大多缺乏自觉性,只有不断地鼓励和督促,才能帮助他们积累语言,提高语言的储备量。可以布置学生摘抄好词好句,定期检查。在这一做法上我进行了很多扎实有效的工作,每个学期都鼓励学生多买一些好书,并要求写读书笔记,寒假暑假也不例外。每次都进行读书笔记评比,获奖的笔记在全年级中进行流动欣赏。这样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内化,学生写作的语言资料不断丰富了,写作时遇到的障碍就会大大减少,作文也能生动起来。
其实作文教学的策略还有很多,我只是在这里说了自己平时教学中的,从实践中总结的一些做法。不过,我相信:如果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能够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和真实感受,鼓励学生自由,创造性的表达,并加于适当的引导,一定会使学生会写,爱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