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系统生物学已成为揭示中医脾藏象科学内涵的有力工具,其主要技术包括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4个方面.通过梳理目前中医脾藏象系统生物学研究文献,发现基因组学可以阐释中医脾藏象的生物学基础,转录组学可以揭示中医脾藏象的内在调控机制,蛋白质组学可以解析中医脾藏象的物质基础和内在联系,代谢组学可以解释中医脾藏象的代谢机制.系统生物学为构建脾藏象学术发展体系从而实现脾藏象的继承与创新提供了可能,但相关研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如对病和证的混合差异、对脾虚证本质研究缺乏特异性、忽略没有差异表达的潜在
【机 构】
: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仙林大道138号,210023;辽宁中医药大学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系统生物学已成为揭示中医脾藏象科学内涵的有力工具,其主要技术包括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4个方面.通过梳理目前中医脾藏象系统生物学研究文献,发现基因组学可以阐释中医脾藏象的生物学基础,转录组学可以揭示中医脾藏象的内在调控机制,蛋白质组学可以解析中医脾藏象的物质基础和内在联系,代谢组学可以解释中医脾藏象的代谢机制.系统生物学为构建脾藏象学术发展体系从而实现脾藏象的继承与创新提供了可能,但相关研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如对病和证的混合差异、对脾虚证本质研究缺乏特异性、忽略没有差异表达的潜在生物标志物的生物学信息、相关组学临床数据的分析相对匮乏、“基因-蛋白质-代谢物分离”等.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通腑醒神汤联合西医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南召县人民医院急诊科及急诊重症监护室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2例,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1例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31例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给予通腑醒神汤(党参、黄芪、白术、白芍、川芎、熟地黄、乌梢蛇、地龙、僵蚕、桃仁、红花、全蝎、茯苓、丹参、甘草)1d1剂,在术后第2天开始口服.两组均连续治疗21d后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基本恢复20例,显著进步4例,进步3例,有效2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3.55%(29/31);对照组
仝小林教授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长期从事糖尿病及糖尿病并发症的临床、科研与教学工作,率先将现代糖尿病的中医病名概括为“糖络病”,填补了早中期糖尿病中医学理论认识的空白,形成了从糖尿病前期到糖尿病早中期至并发症期的中医系统诊疗体系.仝小林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将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概括为郁、热、虚、损4个阶段,认为不同阶段的证候有一定差别,治疗上亦有不同.仝小林教授证靶结合,善于运用药对及经方治疗糖尿病.针对气阴两虚者,治宜用黄芪、知母、地黄补气养阴;热盛伤津者,治宜用白虎汤清热生津;痰湿互
寻常型痤疮是发生于皮肤的病变,临床多发,病情缠绵,对患者的生活和心理造成很大影响.痤疮发病原因多种,“郁乃痤”理论是古今医家共识,但对于郁的表现缺乏统一性标准.基于国内外中西医学对痤疮的研究成果,从中医“郁乃痤”理论入手对痤疮的治疗问题进行研究.首先,阐述了中、西医学对于痤疮发病原因和表现的认识,进而对中医“郁乃痤”的概念内涵进行了梳理分析,并总结从“郁乃痤”辨治痤疮的理论基础.其次,系统阐述了古今医家在“郁乃痤”发病原因及病机认识上存在的问题,并对痤疮概念、郁的性质成分的不确定性进行了分析.然后结合临床
目的:建立一测多评法同时测定及砂和胃胶囊中橙皮苷、柚皮苷和新橙皮苷的含量的方法,为该制剂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方法:色谱柱为C18高效液相色谱柱(1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05%甲酸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283 nm,柱温30℃,进样量10μL.以橙皮苷为内参物,分别建立其与柚皮苷和新橙皮苷的相对校正因子,采用一测多评法测定及砂和胃胶囊中橙皮苷、柚皮苷和新橙皮苷的含量,同时以外标法进行验证试验.结果:柚皮苷和新橙皮苷的相对校正因子分别为2.067,
非创伤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一种常见且致残性较高的疾病,属中医“骨痹”“骨蚀”等范畴.中、西医学对该病的病因病机和发病机制均有较为系统的论述,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理论体系,以此为基础衍生出的治疗方案种类繁多,且均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保守治疗在治疗和控制该病发生发展的初期占据主导地位.目前保守治疗种类繁多,治疗方法均有一定的疗效和局限性.临床中多有患者因中早期保守治疗不佳,病情恶化,不得不选择进行关节置换手术,降低了生活质量,加重了经济负担.对处于该病的中早期患者而言,如何选择切实有效的保守治疗方式是控制疾病进
崩漏是临床诊疗中的常见病,发于女性青春期、育龄期及更年期各个阶段.历代医家擅长从健脾补肾、养血止血论治.崩漏的发病机制与肝的功能关系密切,因此,试图围绕调肝法这一治则,在对崩漏病机认识的基础上,着重以疏肝解郁、清肝凉血、疏肝健脾、滋补肝肾四大法则论述并举例,从理论及临床的角度进行探讨,从而更加有力地阐述这一思想,达到总结经验、服务临床的目的.通过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针对当今女性的心理特点,调肝四法治疗崩漏不仅有利于止血,更有利于月经周期恢复.从中医遣方用药所蕴含的规律和经验总结出常用的高频药物及核心药
传承与创新是中医药事业永葆活力的根本.立足消化系统疾病现代研究,结合脾胃理论现有研究成果,对中医优势病种研究应重视疗效证据及其脾胃理论基础、复方作用机制及脾胃理论内涵科学阐释的重要意义、系列优势病种理法方药规律研究最终上升为脾胃理论内涵的充实与丰富、临床问题与脾胃理论回归导向下的传承与创新实践四个方面进行总结,并对脾胃理论传承与创新进行思考,希冀引起对脾胃理论传承、创新的重视,并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马云枝教授是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医院名誉院长,河南中医药大学帕金森病研究所所长,第五批、第六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南省第二批中医药青苗人才指导老师.首届河南省名中医,河南省优秀专家,博士生导师,国家二级教授,兼任全国脑保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药协会脑病药物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中西医结合神经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24项,发表论文300多篇,出版《中西医结合瘫痪病学》《实用脑卒中康复学》《中西医结合帕金森病诊疗学》等专著10部.现主持及
隐喻是中国古代医家认识人体的主要方式,建筑隐喻在其中承担了尤为重要的角色.古代医家基于人体结构与建筑相似的空间特性,将人体看作建筑,逐渐发展出“人体是建筑”的基本隐喻.从庭院外观与面部特征、建筑之门与人体之门、庭院内部与人体脏腑三个方面解析古人运用建筑建构人体的隐喻认知过程,发现人体面部和脏腑与庭院式组合建筑的布局相似;同时重现了古代医家认知中建筑与人体之间的隐喻映射,揭示了中医语言与思维的隐喻特征,论证了建筑隐喻在中医理论构建中的作用.
《黄帝内经》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内容包括《灵枢》《素问》.《灵枢》成书早于《素问》,是一部针灸典籍,已经具备较为完整的针刺理论体系;《素问》是在其基础上加以应用总结,补充完善相关内容.其内容至今仍在针灸临床中具有权威性的指导意义.因其成书距今年代久远,古意深奥难懂,故其中部分重点针刺理论现已失传.笔者多年来对其原文反复研读,并认真体会“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出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的该段经文,并且与《灵枢·终始》中讲的“谨奉天道,请言终始,终始者,经脉为纪,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