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步入中年级,我们教师的教学重点由低年级的字词教学转向了中年级的句段篇的学习。于是课堂上句段篇的训练集中在一起,而生字的教学则忽略在一旁。很多老师从三、四年级开始不厌其烦地让学生按高年级的要求解释词语,分析文本,归纳课文内容中心思想,挖掘人文,以追究内容为目标,全然不顾学生能否接受。由此带来的问题就是学生一下子不能适应这种教学行为的转化。其实问题是出在教师对中年级的阅读教学的年段目标的把握上出了偏差,没有凸显中年级的阅读教学的特点。西南大学的范蔚博士这样说过,如果我们小学语文教师不能准确地把握各年段和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侧重点,固执地将文本无限加厚,盲目地将所有学科特色无休止地融合进语文课堂中,奢望在一堂课内解决语文教学的所有问题,那么,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标将离我们很远很远,而语文教学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就永远很累很累……阅读教学的真谛是,一切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课标的年段要求,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不能人为地拔高要求,苛求学生。《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中年级在阅读教学中,要通过引领学生理解重点词语,来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中年级的阅读教学要根据文本的特点,把词语教学落到实处,紧扣关键词语,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紧扣词语,确定目标
检视一下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在这些要求中,我们不难发现“词语”学习在这些目标定位中的地位,涵盖了词语的理解、运用、积累三方面的要求。所以我们要紧扣词语教学,来制定教学目标。以《蒲公英》一课为例,我为整堂课制定的目标为:1学习本课的生字词语,感受词语的结构美。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两颗小种子的不同想法和不同结果,懂得课文蕴含的道理。这三个目标中都和词语的“理解、积累、运用”有关。这样设定教学目标的原因是教材中蒲公英种子的不同结局源于他们对事物的不同认识。“金光灿灿、银花朵朵、黑黝黝、竞相开放、茁壮成长”揭示了课文蕴含的道理。透过这些词语,我们可以领悟到事物表面与本质之间的关系。因此,整堂课目标的拟定紧扣这些词语进行设计,课堂教学也紧扣这些词语进行感受理解,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把三维目标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这体现教师对教材深度的思考,和对教学的准确定位。
抓关键词 理清线索
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过:“语文教学的亮点在哪里?语文的味道在哪里?在关键的词句里,在理解后的朗读里。”词语是课文的基本单位,一篇课文当中,必然是由许多词语组合而成的。我们在研讨时,什么是最棘手的?确定精简的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做二度开发,找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是我们预设性备课中最伤脑筋的事。其实很多课文,都有他的词眼。例如,在教学《特殊的葬礼》一课时,我们可以选择“特殊”一词作为全文的统领点。以这个词为脉络,引导学生触摸“瀑布前后”变化的词语。在学生交流“流量最大”这一点时,又启发学生找出具体描写瀑布流量大的词语。“滔滔不绝”“咆哮而下”“流连忘返”这些词的理解可以采用情境法,让学生想象画面,联想诗歌,感受心境。透过这些词语,学生看到的是一幅画,读到的是一首诗,听到的是一支乐曲。这是一读。在学生感受到瀑布气势磅礴的特点后,我们可以马上让学生找出瀑布现在模样的词语读一读,通过读“奄奄一息”“迟暮的老人”等词,让学生感受到瀑布即将消逝的伤心难过的心情,这是二读。第三读是,将表现瀑布前后样子的词语板书在黑板,读一读这些对比的词语,这两组词语马上形成强烈的反差,引起了鲜明的对比。此刻,学生透过这两组词语看到的是画的撕毁、诗的消逝、乐曲的终止。这样的读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悲愤之情油然而生:瀑布的厄运是谁造成的?这种词语对比的教学,既渗透了文章表达方法,又让学生在理解词语的同时又体会了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真是一举两得。三年级上册的《掌声》一课,我们可以抓住小英的前后表现的词语“默默、忧郁、犹豫、微笑、开朗”,引导学生去感受小英在演讲前后的内心变化。教学初,听写这些词,既积累词语又引出课文;课中,以这些词为轴心设计问题,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近人物的内心,去感受同学老师的爱和小英的转变。这样教学,不仅线索清楚,而且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了有机的整合。
不管是题眼也好,主线也好,这些词语都引导着学生去思考,去学习,去收获,可以说这些关键词就是学生课堂上可生长的点。教师在走进文本时,提炼出能帮助学生深入浅出地领会文章内涵的最佳契入点,让学生在逐步升华情感体验的同时夯实语文根基,也借语基的训练帮助理解文本的内在情感。这样教学,我们方能达成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统一。
【作者单位:苏州市彩香实验小学 江苏】
紧扣词语,确定目标
检视一下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在这些要求中,我们不难发现“词语”学习在这些目标定位中的地位,涵盖了词语的理解、运用、积累三方面的要求。所以我们要紧扣词语教学,来制定教学目标。以《蒲公英》一课为例,我为整堂课制定的目标为:1学习本课的生字词语,感受词语的结构美。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两颗小种子的不同想法和不同结果,懂得课文蕴含的道理。这三个目标中都和词语的“理解、积累、运用”有关。这样设定教学目标的原因是教材中蒲公英种子的不同结局源于他们对事物的不同认识。“金光灿灿、银花朵朵、黑黝黝、竞相开放、茁壮成长”揭示了课文蕴含的道理。透过这些词语,我们可以领悟到事物表面与本质之间的关系。因此,整堂课目标的拟定紧扣这些词语进行设计,课堂教学也紧扣这些词语进行感受理解,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把三维目标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这体现教师对教材深度的思考,和对教学的准确定位。
抓关键词 理清线索
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过:“语文教学的亮点在哪里?语文的味道在哪里?在关键的词句里,在理解后的朗读里。”词语是课文的基本单位,一篇课文当中,必然是由许多词语组合而成的。我们在研讨时,什么是最棘手的?确定精简的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做二度开发,找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是我们预设性备课中最伤脑筋的事。其实很多课文,都有他的词眼。例如,在教学《特殊的葬礼》一课时,我们可以选择“特殊”一词作为全文的统领点。以这个词为脉络,引导学生触摸“瀑布前后”变化的词语。在学生交流“流量最大”这一点时,又启发学生找出具体描写瀑布流量大的词语。“滔滔不绝”“咆哮而下”“流连忘返”这些词的理解可以采用情境法,让学生想象画面,联想诗歌,感受心境。透过这些词语,学生看到的是一幅画,读到的是一首诗,听到的是一支乐曲。这是一读。在学生感受到瀑布气势磅礴的特点后,我们可以马上让学生找出瀑布现在模样的词语读一读,通过读“奄奄一息”“迟暮的老人”等词,让学生感受到瀑布即将消逝的伤心难过的心情,这是二读。第三读是,将表现瀑布前后样子的词语板书在黑板,读一读这些对比的词语,这两组词语马上形成强烈的反差,引起了鲜明的对比。此刻,学生透过这两组词语看到的是画的撕毁、诗的消逝、乐曲的终止。这样的读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悲愤之情油然而生:瀑布的厄运是谁造成的?这种词语对比的教学,既渗透了文章表达方法,又让学生在理解词语的同时又体会了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真是一举两得。三年级上册的《掌声》一课,我们可以抓住小英的前后表现的词语“默默、忧郁、犹豫、微笑、开朗”,引导学生去感受小英在演讲前后的内心变化。教学初,听写这些词,既积累词语又引出课文;课中,以这些词为轴心设计问题,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近人物的内心,去感受同学老师的爱和小英的转变。这样教学,不仅线索清楚,而且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了有机的整合。
不管是题眼也好,主线也好,这些词语都引导着学生去思考,去学习,去收获,可以说这些关键词就是学生课堂上可生长的点。教师在走进文本时,提炼出能帮助学生深入浅出地领会文章内涵的最佳契入点,让学生在逐步升华情感体验的同时夯实语文根基,也借语基的训练帮助理解文本的内在情感。这样教学,我们方能达成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统一。
【作者单位:苏州市彩香实验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