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建起一座博物院

来源 :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o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片只存在于今天,而非以往任何历史空间的古建筑群落。十余座深宅大院沿街排开,从明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元老孙丕扬的官邸家府、清东阁大学士阎敬铭的宅院祖祠,崔家槐院、耿家老宅、樊家旧居、毛家大院等完整院落,再到农耕始祖的后稷庙和人间百戏的梨园舞台,花雕青砖,石狮抱鼓,一路看来,恍若时光倒转,重回明清……
  其实,这里只是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所收藏40座经典性古民居的一部分,原来分散于各地,是一个人使它们“走”到了一起。
  王勇超,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陕西文联副主席、全国人大代表、民进陕西省委会委员。“北看故宫、西看关博”,说的就是他那座背靠秦岭、建在关中的民俗艺术博物院。
  “不能砸!这是先人留下的”
  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一天,陕西省长安县郭杜镇赤兰桥村村口,28岁的王勇超朝着远处看了一眼,下意识地摸了摸上衣口袋。长安望西安,只有10元钱进了城,王勇超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在一家街道办的安装队当会计。不幸的是,安装队没过半年便无力支撑下去了。
  他鼓足勇气找到有关领导。人家听他毛遂自荐要当什么队长,想再弄个更大点儿的安装队,个个都瞪圆了眼睛:凭什么?他的想法非常简单,不干怎么知道自己行还是不行。人没有背景时,自己就是背景。所以,他干啥都特别舍得豁出命来干。头三年,他就通过陕西省科委组织的给排水工程师考试,把自己变成了全省第一批给排水工程师。
  有人说王勇超和民俗艺术特别有缘,他说民俗艺术和他特别有缘。新安装队成立不久,王勇超来到关中东府一个县城寻找新的建筑项目,刚在小饭馆坐下,发现外面有人围在一户人家门前看热闹,凑过去一瞅,他愣住了。只见买下拴马桩的那个文物贩子正扯着嗓子叫人砸桩。那家伙扔出300元钱,只要胡人驭狮的精美桩头。
  “不能砸!这是先人留下的。”王勇超上前一把拦下高举的铁锤。听他出600元,差点儿砸桩的两个农民乐了,转身又抱来好几根。他不知道,自己刚刚花高价抢救下来的竟然是明代青石拴马桩,更不了解拴马桩市场行情,满脑子只有一个念头,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
  如今,驻守在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的8600多根历代拴马桩,气势磅礴,自成一阵,被誉为“地上兵马俑”。王勇超说,这是他当年无论如何都没有想到的。
  8600余根伫立的拴马桩
  拴马桩作为西北民俗的标志物,又称望桩,也叫石桩,粗看不过是一根雕有人兽桩头的方形石柱,细瞧故事就多了。
  早年间西北马贵,作为家庭地位与财富象征的拴马桩亦不便宜,看上眼的少说要3600文钱,当时够买3亩地。进入20世纪70年代,拴马桩无马可拴,不论桩身大小桩头雕刻多美,西安有卖的,一根不过30至70元。现在贵了,前不久北京古玩市场上出现过两件,有点残的那根要价5万元,品相好的20万元,还是一口价。有收藏家据此算了一笔账,无论按照哪个价格计算,仅凭拴马桩收藏一项,市场价值已经超过王勇超建馆投资的近4个亿。
  说起这些放大可作镇宅避邪、缩小可为国玺印纽的拴马桩,哪个没让他千寻百觅,甚至担惊受怕。那些年,拴马桩好买,想多收集点儿却没那么容易。买个一两根叫玩儿,买几百、上千根呢?当时没有法律和政策依据,他不明白,想把钱花在正道上会这么难。那段时间,他怎么都笑不起来。最理解他的人还是冯骥才,他对王勇超奋力抢救拴马桩行动的评价是:没有让文物贩子给瓜分了。“瓜分”一说,曾经刺痛多少国人的心。
  到今天,抢救保护回来的8600余根拴马桩庄严伫立在南五台山脚下。
  成立民间文物普查队
  一个人的收藏极限是多少?王勇超想都没想过,历史遗落在三秦大地上的好东西虽多,再不抓紧时间,恐怕只能听故事了。
  一次,王勇超耳闻蒲城农村有两个好看的石门礅被一个外省人买走,几番打听才知已经运出省界,他赶忙驾车追过去,最后多掏了近5倍的钱,才把这对雕刻精美的海水人物抱鼓石门礅留在关中。
  经历的多了,王勇超想出一个办法:他把公司的员工组成一支民间文物普查工作队,开启了中国文物界由民营企业家进行民间文物普查工作的先河。
  为了完成这次史无前例的普查,王勇超投入自己所能投入的一切,在三秦大地上纵横数十万公里。数万余人次地毯式的普查登记结果,让他对区域内大到明清古民居、祖祠、戏楼,小至上马石、饮马槽、石人、石鼓等民间所存周秦汉唐以来文物有了一本详尽的明细账,整理出包括各种地方戏曲、工艺作坊、礼仪俗规等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况,还额外征集到数万件各类民俗文物。
  创办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
  1998年10月,王勇超做出一个文物界和企业界前所未闻的决定:创办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2002年6月,经西安文物局等政府部门批准,中国第一家民办民俗艺术博物院宣告成立,王勇超任院长。
  跳过了私人办博物院的道道难坎儿,扑面而来的更大难题却是花钱征地。几经周折,院址由原定老家郭杜镇转到隋唐佛教圣地南五台山下。2003年6月1日,王勇超收藏的古民居第一院——崔家槐院,在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西京雄镇”复建竣工。上梁的那天,一些年轻员工在鞭炮声中哭了。王勇超的眼睛湿润起来,没想到这些孩子对这份事业如此上心,看来自己真的是做对了。
  曾几何时,古民居收藏还是一个梦。王勇超在进行民间文物普查工作时发现,许多曾经风光一时的官宅民院,除了建筑格局还算完整,内部早已陈旧不堪,有的即使被挂牌保护,往往因户主无力修缮而任其自然湮灭。为了更好地保护位于大荔县的阎敬铭故居,王勇超千方百计寻找到散布在全国各地的阎家后代,逐个登门拜访。回头再看看这些建筑风格古朴恢宏的古民居,再瞧瞧上面特色鲜明的砖雕、石雕、木雕,让王勇超倍感自豪。
  曾经的同行都说,要是不折腾石头和老房子,王勇超的企业早已进入500强了。他先后卖掉旗下6家公司,投入大量资金,却没舍得给儿子买过一部手机。当听说儿子捡到一个“小灵通”,他马上让儿子回去站在原地别动,失主不来不能回家。
  儿子考上大学,想要一台学习用的笔记本电脑,他问班上有多少學生有电脑,儿子老老实实回答“一半”,他说,你就继续当另外一半吧。“富了收藏穷了家”,王勇超对家人心存愧疚,他自己的生活也是非常简朴。他解释说,习惯了。
  在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不止一位中央领导对王勇超说:“你为抢救和保护中华文化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王勇超说,自己的想法很简单,为了保护民族文化他付出多少都值。
  让古民居不再像被遗忘的孤儿
  面对这座每走一步满眼历史,每看一眼满处文物的关中宝地,中国古建筑界的专家们更推崇王勇超在抢救与保护古民居方面开创的“关中模式”,即单体迁移、整体复建、群体重构的全新理念,这一重在重点抢救与集中保护并行的新尝试,示范意义巨大。
  这意味着,古民居不再像被遗忘的孤儿,不再因为满身褴褛而遭抛弃或自然消亡,它们完全可以重新容光焕发。实践中,如何打破这些深宅大院固有的文化隔阂和宅院之间的建筑差异,使其成为一段复苏更新的历史景象,需要极高的专业水准和艺术眼光,还要有足够的胆识和胸怀。
  王勇超努力并成功了。一个触目可及、触手可摸的“中国梦”,就这样被树立在现实空间的醒目位置上,还有因此被誉为“当代古建艺术之父”的王勇超。
  苏轼在《上神宗皇帝书》中说,人之寿夭在元气,国之长短在风俗。文化在,民族在。王勇超的认识很明确,他说,中共十七大和十八大都将文化放在重要位置上,从“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到“民生工程”,因为它能让一个民族产生自信,继而自强。
  一个人建起一座博物院,王勇超靠的正是文化的力量。
  (摘自《民主》)
其他文献
深秋的一天,我在豫东开封部队军队机关的家属院正走着,忽然有人告诉我,说我家里来人了,在我家门口等着我。  我慌忙地赶回家里去,看见大伯疲惫地坐在我家门口一棵冬青树下的水泥台子上。忙开门把大伯让进屋子里,让他坐在沙发上,依着我老家的习惯,我以最快的动作,打开煤气灶,去给大伯煮了几个荷包蛋。将荷包蛋端在我大伯面前时,大伯望着我,以极平静的语气对我说:“连科,你妹妹连云不在了,在灵宝县出了车祸啦。”  
期刊
“你最欢喜吃什么菜”?  这是个最简单而又最复杂的问题,因为这里所指的菜并非是一般意义上的菜,而是有美食、美味的含意。食物一旦上升为美食,那就成了一种艺术,其功效就不仅仅是疗饥,而是一种出于生理需要的艺术欣赏。吃的艺术是一种多门类的综合学科;是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生理学,心理学的混合体。欣赏美食,就像是欣赏艺术表演。欢喜不欢喜,一是要看艺术的本身,二是要看各人的欣赏水平,三是要看各人的欣赏习惯,四
期刊
“当青涩的我们褪去稚气/你说,你的理想就是尽己所能,为需要的人们做些什么/你说,青年的责任激励你去投身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你说,你有一个信念,科学发展,成才报国/那就去西部吧,一望无际的草原,震撼了多少心跳/那就当一名教师吧,孩子们渴望的眼神,融合了多少期盼/那就去做志愿者吧,以志愿之名,激扬青春,放飞理想。”  这是一首诗吗?不,这是一段告白,一个青年群体对自己、对同龄人的告白,有关青春的选择,有
期刊
提凉水  村庄的炊烟升起来了。袅袅的,在屋瓦上荡,在竹林里游。  “孩儿,提壶凉水来了吃早饭。”夏日,吃饭前,餐桌边都要准备一壶清凉的井水。  家里来客人了,大人也喊:“娃儿,提壶凉水来喝哈。”  提凉水,永远都是小孩儿的事,在长长的夏日。是任务,也是孩儿们偷闲的借口。  堂屋里,堆放着小山一样裹着白色外衣的玉米棒躺了一地。一家人坐在横倒的凳子上,“哗啦”——“嘶”,一只竹签插进左手拿着的玉米棒顶
期刊
世界上再没有比昨天更遥远的了。王一山就像初冬时节太行山里的一片被风干的叶子,生命里似乎只剩下了昨天。一切的可能与不可能都成为暗礁,冲撞着他的命运之舟。好好活着,看来的确是一种奢望。作家蒋蓝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人在世上必须劳作、历尽沧桑,犹如生为鸟儿必须飞翔。生存的自由就是从不自由的状态中,体验到生命之水在身体流过时那样一种艰辛的感动!”可对于王一山来说,从生命的汪洋中体验到的感动越来越少,艰辛却是
期刊
莫言的女儿这样评价父亲:“父亲有点像冰箱里的灯,你不知道它一直都在工作,等你打开门的时候,才知道它一直都亮着,我的父亲就是这样,默默疼爱我!”看到这句话时,我想起那个老父亲。  每个双休日,开网吧的姐姐都会忙得焦头烂额,看她心急如焚,母亲对我说,反正你在家也没事,去帮她一下吧。  我本来不喜欢网吧那种人声嘈杂、鱼龙混杂的环境,但经不住母亲的反复唠叨,只好去了。姐姐见我去,高兴地将管理员的工作交给我
期刊
记得那年秋天的一个夜晚,疾风和骤雨交替拍打着窗棂,整个世界似乎都淹没在了水里。我紧紧地闭上房门,躲在一个小小的台灯下,借着茫茫的灯光把一打花花绿绿的澳洲纸币缝在儿子的一条蓝色牛仔裤兜里,同时缝进去的还有一个母亲对尚未成年的游子越洋求学的牵挂、思虑以及说不清的五味杂陈……儿子明晨才会启程,而我的思念却已提前来临。  “关着房门干嘛?”一脸阳光的儿子推门而入。  “窗外下雨了。”我掩饰着离愁望向窗外,
期刊
亲爱的儿子:  今天对你来说,是一个真正特殊的日子,也是一个真正值得祝贺的日子,今天,你要摘下红领巾,和童年告别。两周前,爸爸妈妈听你和外国朋友在网上聊天,他问你“北京是不是空气很脏、雾霾很重”,你笑着说“时好时坏,北京的雾天就像100年前的伦敦吧”,那一刻,我们觉得,你不仅个头长高了,心智也开始成熟。今天,你好似一只羽翼渐丰的小鸟,可以稚拙、懵懂地飞出蜗居,插着梦想的翅膀,呼吸擎云的心气,翱翔于
期刊
单位的内网QQ上,一位曾经在同一部门的姐妹发来消息:“丫头,市公司的文件看了没?”我立即发过去一个敲头的表情,表示不满:敢在我面前充老,不得了了!……嬉笑怒骂之中,我很快便了解了单位最新布置的任务。一段没有见面的对话,充满了一种和谐祥和的气氛,这使我感到身心无比愉快。  外网,腾讯QQ上,一个群里跳出一条网友的消息:只要有一丝希望都不要放弃。这是一个由残疾人组成的群。群不算很热闹,但也不冷清。时不
期刊
爱永远是一个博大的主题,一个孩子,当他懂事起,他的心中就会有对爱的需求,他渴望父母多多呵护他,他希望爷爷奶奶倍加疼惜他,随着年龄的渐渐长大,他对爱的渴求范围也会越来越广。然而,一个人要想得到更多的爱,首先他心中要有爱的火花,他要学会去爱身边的人。所以为师者要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特别是语文老师,更应该利用好语文学科的情感教育优势。许许多多的文章从字里行间涓涓流淌出的都是爱的细流,读来或让人感动,或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