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解题的关键是审题,审题的关键是扣准关键词。限定项、提示项、中心项和求答项这四个方面是历史审题的关键所在。重视审题方法,掌握必要的答题技巧,多练习、多实践,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
关键词: 高考历史 审题方法 答题技巧
每年高考结束后,总有不少考生因审题失误而丢掉不少分数,以致遗憾终生。这除了基础知识和思维能力上的缺陷外,主要是因为不重视审题或审题不得法。解题的关键是审题,审题的关键是扣准关键词。如果扣不准关键词,答题就必然答非所问,如此,得高分自然不可能。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想取得高分,考生必须搞清楚题目问的是什么,怎么问的,才能明确要回答什么,怎么回答。
严格规范的历史试题一般由四部分构成:限定项、提示项、中心项和求答项。每一道试题只有一个中心项,其他三项出现的次数不一,先后位置多变,但四者互相依存,合理统一,共存于题目之中,共同发挥考查能力的作用。
一、限定项,即答题的条件
其限定时间、空间、范围、程度、设问角度等。任何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都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发生的,准确定位时间和空间,才能正确把握题目的要求。在试题中,时间可能直接具体地表述,也可能以历史人物、事件或历史现象等形式间接体现出来,这就需要考生细心从题目中寻找。还要注意一些容易混淆的时间概念,如把“唐朝前期”误解为“唐朝以前”、把“建国初期”误解为“过渡时期”,可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因时间定位错误造成失分,着实令人惋惜。
准确把握对答题范围的限定,是审题的又一关键。不少考生,题目问的是政治,回答的是经济;问的是问题的某个方面,回答的却是内容的全部,得分情况自然不容乐观。
程度上绝对化的选项一般容易出现错误,需要认真鉴别。如:“完全”、“彻底”、“最早”、“最终”等。
二、提示项,提示答题的思路和方法
常见提示项有:按语(命题者的话)、出处、题型、历史材料中的省略号、答题要求等。试题中提供的史料内容,提示了许多有效信息,试题越长,史料越多,提示的信息也就越多,所以要有做大题、难题的信心。
按语对答题一定是有效信息。按语最能体现命题者的意图,而准确领会命题者的意图是审题的关键,更是得高分的关键。
出处一般是有效信息。可以获取时间、空间、背景、立场等重要信息。省略号前后一般都是有效信息。因为不太重要的内容已经省略。分值和试卷所给的答题位置,隐含答案要点分为几个方面和答案字数。“根据材料指出”,说明答案就在材料中,需要认真阅读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且对有效信息进行必要的归纳概括。“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说明答案既源于材料,又源于所学知识(主要是课本知识)。
不同的题型提示了不同的答题方法和组织答案的思路。问答题往往是综合性的题型,分层次设问,要求史论结合。史就是叙述史实,是主要的得分点;论就是观点和主要的结论,是得分的制高点。评价偏重于从史实中得出结论,评述偏重于叙述史实,评论则偏重于运用史观表明自己的立场和认识。
三、中心项,就是一道题目的主题,是考查内容的主体
中心项一般是历史学科的主体内容,或者是对现实问题的重大关注,更多的是这二者的有机结合。诸如主流思想、重大改革、和平与发展、经济全球化、气候与环境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科学发展观等。中心项可能直接表述,也往往以多种材料等形式间接出现,审题时尤其要慎重。
四、求答项,就是要求回答什么
背景、原因、条件、目的;性质、本质;特点、特征;结果、作用、影响;异同、变化、发展;启示、认识、经验教训……看似相近的问题,答案相差甚远。“意味着”、“揭示了”、“说明了”,答案一般不是现象,而是实质性的、规律性的、理论性的,或者是重要的历史结论。“哪些”、“如何”、“什么”、“怎样”、“为什么”等,既是求答词,又是提示词。“主要是因为”,既可以问原因(必然性的因素),又可以问条件(可能性的因素),还可能问理由或依据。从求答语中可以判断题目的难易程度,“主要原因”、“本质”、“特点”、“启示”、“影响”都是比较难的题目,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问答题一般是综合性的,层层设问,一道题目可能有几个求答项,分析清楚试题的结构成分,就可完整准确把握题意。因此要细心审题,对求答项心中有数,按步骤答题。
尽管这种审题方法主要适用于问答题,但大部分选择题同样可以按这些审题项目来把握。
例如:(2011
关键词: 高考历史 审题方法 答题技巧
每年高考结束后,总有不少考生因审题失误而丢掉不少分数,以致遗憾终生。这除了基础知识和思维能力上的缺陷外,主要是因为不重视审题或审题不得法。解题的关键是审题,审题的关键是扣准关键词。如果扣不准关键词,答题就必然答非所问,如此,得高分自然不可能。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想取得高分,考生必须搞清楚题目问的是什么,怎么问的,才能明确要回答什么,怎么回答。
严格规范的历史试题一般由四部分构成:限定项、提示项、中心项和求答项。每一道试题只有一个中心项,其他三项出现的次数不一,先后位置多变,但四者互相依存,合理统一,共存于题目之中,共同发挥考查能力的作用。
一、限定项,即答题的条件
其限定时间、空间、范围、程度、设问角度等。任何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都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发生的,准确定位时间和空间,才能正确把握题目的要求。在试题中,时间可能直接具体地表述,也可能以历史人物、事件或历史现象等形式间接体现出来,这就需要考生细心从题目中寻找。还要注意一些容易混淆的时间概念,如把“唐朝前期”误解为“唐朝以前”、把“建国初期”误解为“过渡时期”,可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因时间定位错误造成失分,着实令人惋惜。
准确把握对答题范围的限定,是审题的又一关键。不少考生,题目问的是政治,回答的是经济;问的是问题的某个方面,回答的却是内容的全部,得分情况自然不容乐观。
程度上绝对化的选项一般容易出现错误,需要认真鉴别。如:“完全”、“彻底”、“最早”、“最终”等。
二、提示项,提示答题的思路和方法
常见提示项有:按语(命题者的话)、出处、题型、历史材料中的省略号、答题要求等。试题中提供的史料内容,提示了许多有效信息,试题越长,史料越多,提示的信息也就越多,所以要有做大题、难题的信心。
按语对答题一定是有效信息。按语最能体现命题者的意图,而准确领会命题者的意图是审题的关键,更是得高分的关键。
出处一般是有效信息。可以获取时间、空间、背景、立场等重要信息。省略号前后一般都是有效信息。因为不太重要的内容已经省略。分值和试卷所给的答题位置,隐含答案要点分为几个方面和答案字数。“根据材料指出”,说明答案就在材料中,需要认真阅读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且对有效信息进行必要的归纳概括。“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说明答案既源于材料,又源于所学知识(主要是课本知识)。
不同的题型提示了不同的答题方法和组织答案的思路。问答题往往是综合性的题型,分层次设问,要求史论结合。史就是叙述史实,是主要的得分点;论就是观点和主要的结论,是得分的制高点。评价偏重于从史实中得出结论,评述偏重于叙述史实,评论则偏重于运用史观表明自己的立场和认识。
三、中心项,就是一道题目的主题,是考查内容的主体
中心项一般是历史学科的主体内容,或者是对现实问题的重大关注,更多的是这二者的有机结合。诸如主流思想、重大改革、和平与发展、经济全球化、气候与环境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科学发展观等。中心项可能直接表述,也往往以多种材料等形式间接出现,审题时尤其要慎重。
四、求答项,就是要求回答什么
背景、原因、条件、目的;性质、本质;特点、特征;结果、作用、影响;异同、变化、发展;启示、认识、经验教训……看似相近的问题,答案相差甚远。“意味着”、“揭示了”、“说明了”,答案一般不是现象,而是实质性的、规律性的、理论性的,或者是重要的历史结论。“哪些”、“如何”、“什么”、“怎样”、“为什么”等,既是求答词,又是提示词。“主要是因为”,既可以问原因(必然性的因素),又可以问条件(可能性的因素),还可能问理由或依据。从求答语中可以判断题目的难易程度,“主要原因”、“本质”、“特点”、“启示”、“影响”都是比较难的题目,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问答题一般是综合性的,层层设问,一道题目可能有几个求答项,分析清楚试题的结构成分,就可完整准确把握题意。因此要细心审题,对求答项心中有数,按步骤答题。
尽管这种审题方法主要适用于问答题,但大部分选择题同样可以按这些审题项目来把握。
例如:(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