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立足课文空白,进行适度拓展
1. 抓课题空白。课题是一篇文章的点睛之笔,简短的几个字包含着丰富的阅读因素,可让学生质疑课题,抓住课题空白进行拓展阅读。如教学《十年后的礼物》时,我采取课题质疑的办法,让学生思考:你想从课题中知道什么?学生提出许多问题:谁给谁送礼物?这是一份什么样的礼物?为什么要十年后才送出这份礼物?这份礼物有什么特殊含义吗?然后学生自主读书,从书中或相关资料中探求答案,并通过交流、讨论深入探究文中内涵。这样,不仅使学生知道这个题目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而且从对文题的理解入手,展开了思路,把握了文章的脉络,找到了学习的路子。
2. 抓背景空白。有些课文离学生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或者因为时代间隔,或者因为对文化背景了解不深,使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产生许多障碍,对文本感悟不深,情感体验不强,甚至导致对文本价值的曲解。教师可在课前让学生阅读相关的背景资料(内容背景和写作背景),这对理解文本有推波助澜之效。如《虎门销烟》一文,主要向读者展示了林则徐虎门硝烟的壮举与意义。但林则徐为什么要在虎门硝烟,鸦片有什么危害?如果课前能引导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和经过,可以丰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拓宽文本视野,促进学生更好的体验、感悟。
3. 抓情节空白。文章的有些内容往往会起到“无声胜有声”的作用,我们要善于挖掘,让学生理解此处的“有声”之意,如《凡卡》一文的结尾是“凡卡”寄出了那封地址不祥的信后,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着了,梦中看见爷爷正在读他的信。紧抓这个“空白”进行拓展:“凡卡的信爷爷能收到吗?课文以梦结尾,还有什么深层的含义呢?凡卡的命运究竟如何?”让空白拓展丰富学生认知,深入理解文本内涵。
4. 抓断点空白。对课文情节突兀之处,补充资料,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如《十年后的礼物》第7自然段写道:“达格妮听完乐曲,眼泪流满了双颊。她竭力抑制住呜咽,弯下身子,把脸埋在双手里。”单从文章的内容去理解,这样的反应似乎太夸张,不符合实际。这是文章的断点,我引导学生课后查阅资料,适度扩展。原来听完乐曲后,达格妮听说爱德华就在不久前去世了。这样一来,达格妮的反应就在情理之中了。
5. 抓标点空白。主要是抓省略号这一标点的空白,作者用省略号,留出了想象的空间。这部分想象空间,并不是作者无意中留出的,而是有意识的安排。例如《月下桨声》中“妻子叹了口气,说如今难得还有这样的诚实。我说不出话来……”“我”其实想说些什么?让学生在已知内容的基础上,对课文做合理的续想,开拓思维,使学生产生更有新意、更独特的语言,充分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二、立足课文类型,丰富情感体验
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思维的基础”。教师要善于选取相关的教学资料,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读物加以对比,由此及彼、组合积累,实现类化、迁移。如在教学《赠汪伦》一诗时,我在学生掌握了送别诗的表达方式和学习方法后,推荐了许多感人肺腑的离别诗进行课外拓展学习,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让学生利用学法迁移,在吟诵中领悟了诗中蕴涵的情感,在比较中发现虽然都是送别诗,但是送别的方式不同,送别的情形不同,从而认识到表达同一主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切入。
三、立足节选课文,了解原著魅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不乏名家或名著的节选、缩写,我们以此为契机,把原文、原著推荐给学生,学生在由整体到局部、由局部到整体的阅读中,不仅能促进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整体把握,而且可以感受到原著的魅力,建立起读名篇、名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例如在教学《我是猫》片段时可推荐日本著名作家夏目漱石先生的代表作《我是猫》;在教学《武松打虎》时引导学生看《水浒传》;在教学《齐天大圣大战二郎神》时引导学生看《西游记》等。
责任编辑 邱丽
1. 抓课题空白。课题是一篇文章的点睛之笔,简短的几个字包含着丰富的阅读因素,可让学生质疑课题,抓住课题空白进行拓展阅读。如教学《十年后的礼物》时,我采取课题质疑的办法,让学生思考:你想从课题中知道什么?学生提出许多问题:谁给谁送礼物?这是一份什么样的礼物?为什么要十年后才送出这份礼物?这份礼物有什么特殊含义吗?然后学生自主读书,从书中或相关资料中探求答案,并通过交流、讨论深入探究文中内涵。这样,不仅使学生知道这个题目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而且从对文题的理解入手,展开了思路,把握了文章的脉络,找到了学习的路子。
2. 抓背景空白。有些课文离学生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或者因为时代间隔,或者因为对文化背景了解不深,使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产生许多障碍,对文本感悟不深,情感体验不强,甚至导致对文本价值的曲解。教师可在课前让学生阅读相关的背景资料(内容背景和写作背景),这对理解文本有推波助澜之效。如《虎门销烟》一文,主要向读者展示了林则徐虎门硝烟的壮举与意义。但林则徐为什么要在虎门硝烟,鸦片有什么危害?如果课前能引导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和经过,可以丰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拓宽文本视野,促进学生更好的体验、感悟。
3. 抓情节空白。文章的有些内容往往会起到“无声胜有声”的作用,我们要善于挖掘,让学生理解此处的“有声”之意,如《凡卡》一文的结尾是“凡卡”寄出了那封地址不祥的信后,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着了,梦中看见爷爷正在读他的信。紧抓这个“空白”进行拓展:“凡卡的信爷爷能收到吗?课文以梦结尾,还有什么深层的含义呢?凡卡的命运究竟如何?”让空白拓展丰富学生认知,深入理解文本内涵。
4. 抓断点空白。对课文情节突兀之处,补充资料,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如《十年后的礼物》第7自然段写道:“达格妮听完乐曲,眼泪流满了双颊。她竭力抑制住呜咽,弯下身子,把脸埋在双手里。”单从文章的内容去理解,这样的反应似乎太夸张,不符合实际。这是文章的断点,我引导学生课后查阅资料,适度扩展。原来听完乐曲后,达格妮听说爱德华就在不久前去世了。这样一来,达格妮的反应就在情理之中了。
5. 抓标点空白。主要是抓省略号这一标点的空白,作者用省略号,留出了想象的空间。这部分想象空间,并不是作者无意中留出的,而是有意识的安排。例如《月下桨声》中“妻子叹了口气,说如今难得还有这样的诚实。我说不出话来……”“我”其实想说些什么?让学生在已知内容的基础上,对课文做合理的续想,开拓思维,使学生产生更有新意、更独特的语言,充分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二、立足课文类型,丰富情感体验
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思维的基础”。教师要善于选取相关的教学资料,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读物加以对比,由此及彼、组合积累,实现类化、迁移。如在教学《赠汪伦》一诗时,我在学生掌握了送别诗的表达方式和学习方法后,推荐了许多感人肺腑的离别诗进行课外拓展学习,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让学生利用学法迁移,在吟诵中领悟了诗中蕴涵的情感,在比较中发现虽然都是送别诗,但是送别的方式不同,送别的情形不同,从而认识到表达同一主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切入。
三、立足节选课文,了解原著魅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不乏名家或名著的节选、缩写,我们以此为契机,把原文、原著推荐给学生,学生在由整体到局部、由局部到整体的阅读中,不仅能促进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整体把握,而且可以感受到原著的魅力,建立起读名篇、名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例如在教学《我是猫》片段时可推荐日本著名作家夏目漱石先生的代表作《我是猫》;在教学《武松打虎》时引导学生看《水浒传》;在教学《齐天大圣大战二郎神》时引导学生看《西游记》等。
责任编辑 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