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中“知识”巧迁移

来源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科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een_w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导入
  1.游戏:根据颜色选季节。(此处为注意力训练,目的在于激发孩子的想象力,打开孩子的思路,为理解古诗诗意打下基础。)
  2.复习古诗《一去二三里》、《咏雪》(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片片飞飞入芦花皆不见)。
  师:“这两首古诗和其它学过的诗比较,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生:这首诗里有很多数字。
  师:像这样含有数字的诗我们给它起了个名字叫数字诗。”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数字诗。
  揭示课题:一字诗
  二、初读,整体感知
  1.初读古诗。
  师: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自己读一读这首诗。
  (学生借助拼音读诗。)
  师:读了这首诗以后,你发现了什么?
  (首诗里面有很多个“一”。)
  师:数一数有多少个“一”呢?(学生数)。
  生:有十个“一”。
  2.师:一首古诗里竟然含有十个“一”。你们以前见过这样的诗吗?想不想好好读一读。
  3. 复习读古诗的方法。(读古诗有平仄音之分,平音读得长,仄音读得短。)
  4.学生练读。
  5.指名读
  三、细读,品悟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白居易写的诗有什么特点吗?
  2.陈沆是清代的一名状元,他和白居易一样,立志为普通老百姓写诗。
  3.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生:这首诗写的是一位老爷爷在江面上钓鱼。
  师:你是从哪句话中知道的?
  生:“一个渔翁一钓钩。”
  师:“翁”是什么意思?
  生:老爷爷。
  生:我知道这首诗里写了在秋天,一个老爷爷划着小船去钓鱼。
  师:你怎么知道是秋天啊?
  生:“一江明月一江秋。”我是从这句话中知道的。
  生:我还知道,这个钓鱼的老爷爷很高兴。我是从“一俯一仰一场笑”这句话知道的。
  师:你知道老爷爷为什么笑吗?
  生:因为他钓了很多鱼。
  生:我还知道老爷爷在钓鱼的时候,他在想,是俯下身钓好还是仰着头钓好。
  师:“一俯一仰”是这个意思吗?
  生:不是。
  师:你们见过钓鱼的么?谁知道钓鱼的时候怎样钓?
  这样吧,我们找一位同学上来表演一下好不好?
  (指名上来表演。让学生说一说“一俯一仰”是什么意思。)。
  生:“一俯一仰”就是在钓鱼的时候的动作,把鱼钩甩近河里时要俯下身鱼上钩了,把鱼拽上来时要往后仰。
  师:那么“一俯一仰”说明了什么?(教师便说边做动作)。
  生:说明老爷爷钓着鱼了。
  3指名完整地说一说这首诗写了什么。
  师:同学们,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别看这首诗才短短四句。但是如果你细细品味,你会发现每一句都描绘了一幅美丽生动的画面。下面就请你再读这首诗,把你最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并把你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同学听。
  四、升华情感
  师:同学们,在一个晴朗的秋夜,江面上倒映着一轮明月。在一叶小舟上,一位渔翁悠闲的沉浸在垂钓的乐趣之中,享受着收获的喜悦,不时发出一阵爽朗的笑声。此时此刻,我们已经将心中的画面全部描绘出来。
  生:齐读古诗
  五、课外拓展
  师:古人写诗,都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心情,从陈沆的这首一字诗中,你能感受到他的心情怎样? 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他很高兴.我从一俯一仰一场笑看出来的。
  教师出示古诗《江雪》,感受作者心情。
  六、总结
  教师总结:我们祖国的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像這样优秀的诗词还有很多很多,希望同学们以后能继续学习,把这灿烂的诗词文化继承并发挥光大。
  建议讨论的问题。
  古诗教学中如何进行“知识迁移”?
  教学注释。
  诗,作为中国古代所特有的文学表现形式,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对于学生来说,诗还充满着神秘感,他们喜爱诗歌又害怕诗歌。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拨开诗歌的神秘面纱,显出诗的美的本质的话,则能激发他们对诗歌的兴趣,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教学中, 我采用“知识迁移”的方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1.利用“旧知”迁出“新知”。
  在初读、整体感知教学环节中,我与学生共同复习古诗平仄音的朗读方法。然后让学生应用到本节课新学的古诗之中。在细读、品悟环节中,我先是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与学生重温白居易写诗的特点,然后话锋一转,将学生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本诗中,让学生明白陈沆与白居易一样都是为百姓写诗的。
  2.将“生活经历”迁移至古诗中去。
  “一俯一仰”的字面意思很好理解,但在本首诗中更深层的意义却很难让学生知晓,教学中,我将学生在生活中所获得的知识与经验迁移到课堂上来,让学生表演钓鱼时的动作,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意。
  3.利用“新知”迁出“新知”。
  在拓展延伸的环节中,我设计让学生通过抓关键词了解作者的情感。学生抓住“笑”字,以此推断作者的心情应是高兴的。我趁热打铁,出示《江雪》一诗,学生准确的找到“独”字,并以此推断出作者的心情应是孤独寂寞的。
其他文献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兴趣  教育家赞可夫说过,从学生生活经验中举出的例子,将有助于他们把所学习的概念跟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事物建立联系。因此教师应提供可以促使学生主动探索、积极发现的生活情境或生活素材,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尽量还原教材的生活本色,情境创设能从生活中导入的,尽量从生活中导入。  例如,在教学“九的乘法口诀”一课时,采用播放学生喜爱的歌曲的方式导入,捕捉歌词中的
期刊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孩子知道掌握汉字的重要性,并对识字产生积极的兴趣,他就能自觉地去学习并掌握汉字的音、形、义。怎样才能做到使孩子对枯燥的汉字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增强自我识字的能力呢?  一、要激趣  1.讲故事。岳飞是南宋时的人,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民族英雄。他小时候家里遭遇了水灾,被冲得一贫如洗,全家人只好依靠母亲帮别人做点针线活来养家糊口。  岳飞十分喜欢读书,没有钱买纸和笔,就在
期刊
《新蒙氏数学》依据的是著名的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的物化教育思想,集体验性、游戏性和知识性为一体。使用这套教材教授学前班的数学课的三个多月的数学教学经历,我初步感悟到学前数学教学应是活动与情感的融合。  一、活动是学前教学的主要形式  1.动手操作。有句英文名言,翻译过来是这样的:“告诉我,我会忘记;教给我,我可能记住;让我参与,我才能学会。” 动手操作对于理解数学知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通过自己
期刊
1978年11月20日出生数学教师小教一级“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们在分析文章解答作文题目时常常以阅读的数量、质量为基奠。不断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谈及阅读,似乎是语文的专用名词,其实,数学也一样需要阅读,而且更需要阅读。很多同学的题目做错,追根求源来自对题意的理解出现偏颇,对概念掌握不清。可见有效的阅读对学生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那么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怎样才能切实有效地引导学生进
期刊
生活是习作的源头活水。因此,我们必须引导学生抓住生活,在生活中积累感悟,然后在习作中再现多姿多彩的生活。下面讲一讲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的几种积累方法。  一、阅读中积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书,可以学到书中的许多知识。常常可以充實习作内容,也可学习作文的表达方法。这样,当学生习作时,那些与习作有关的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那些适合于表达内容的方法,那些用在这里恰到好处的词句就会在学生的脑海中跳
期刊
一、培养阅读能力,首先要加强词句训练  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运用词语十分重要,这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词语既要重视理解又要重视运用,把学和用结合起来,又要与阅读课文与理解文章结合起来。一些常用的词语,要引导学生在口语交际和习作中学习使用。一些基本句子形式,要引导学生加深认识,并让他们运用到口头或书面中。让学生了解这些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和用法。有的词语一读就懂,不需要讲解。
期刊
一、联系生活,创设数学教学情境  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虽然来源于生活实际,但生动的画面内容被列入教材后就成了抽象的概念。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创造性地超越教材,把教材还原于现实生活,将数学教学与生活融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问题,找到数学的原型,认识周围事物,培养学生探索的意识。例如:二年级学过的“统计”,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只是让学生统计几种小动物,内容非常枯燥,知识非常抽象。如果我们把这类知识还原于生活
期刊
我自2000年开始从事农村小学班主任工作,在10年的工作实践中发现每个班级中都有一些后进生,他们不但影响班级的成绩,而且捣乱课堂纪律,甚至会带坏班级的风气。后进生给老师们带来苦恼,有些老师经常批评,甚至挖苦讽刺。但这样的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后进生破罐子破摔,老师们也伤透了心,放弃了挽救他们。  这一现象也曾是我的苦恼。但作为一名班主任,每天都要面对,与其苦恼,不如想一些办法。为了探究后进生的成因以
期刊
聆听和说话,内地和香港都很重视。内地在2000年的课程文件中,提出“口语交际”一项,此项融合了聆听与说话能力。香港2002年实施的《中学中国语文科》新修订课程,列出了中国语文科的九大范畴,聆听和说话分列其中两大范畴。香港更定于2007年的中学会考中国语文科加入聆听加口语考试,把中文科的考试从读写为主带进听、说、读、写并重的年代。切实提高学生的聆听和说话的能力,已受到大家的广泛关注。但是,在实际的教
期刊
一、教学语言要有效  小学数学老师的教学语言是上好数学课的基本保证,老师只有通过教学语言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情谊,才能使学生坚定学习的信心。老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效果。形象的语言,能将“死”知识变为学生易于理解的“活”知识;具有情感的语言,能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的情操;生动的语言,能吸引学生,振奋学生的精神,让学生听了便于思考“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使教材化难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