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和冲淡下的家庭物语

来源 :世界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cq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逝世于他60岁生日的那一天。60岁是一个生命的轮回,小津就这样圆满而安寂的完成了他的艺术生涯,留给我们54部电影和他平淡温和的电影美学思想。他的电影很完美地体现了日本社会的物哀、幽寂、圆融的审美趣味。特别是《东京物语》更是他的颠峰之作。
  
  浮游于东京的异乡老人
  
  家庭一直是小津关注的对象。在《东京物语》中,小津的摄像机也一直随着老年夫妇的脚步移动。故事其实很简单:一对年迈的夫妇从家乡尾道来到儿女们居住的东京,看望多年未见的家人,但是儿女们都很漠然地迎接着父母,倒是已经死了的二儿子的妻子还是非常热情地接待他们,留宿了母亲。
  电影一开始就展现给我们一个安逸且充满阳光的濑户内海。韶光如金,两个年迈的父母将开始自己的亲情旅行。旅行这个元素是极佳的安排,人开始错位于以往的生活状态,空间的异化、亲情的价值就在东京这个钢铁水泥的城市中变得淡如白开水,稀如空气。
  儿女们如尽义务一样,客气地欢迎着父母。对于父母带来的包子礼物,大儿媳给予的是厌倦、不屑。只有孙子是津津有味地啃着奶奶的礼物,带有儿童特有的赤子之心来感悟亲情的真挚、温暖。孩子拥有最无邪、天真的心,他们的好恶是出离于社会评判的。用孩子来表达对家庭的执著是小津的无奈和悲哀。客气得近乎冷淡的感觉是我们这些观众也能体察到的。小津就在克制和知礼的情况下默默叙述着家庭伦理在巨大的城市变动中的崩溃。
  记得影片中,夫妇在人群匆匆的东京迷惘地端坐在街头花坛边,一个俯拍的长镜头是小津很少运用的,但是这次小津破了例,镜头慢慢地拉近,展示给我们的是老夫人澄明清澈的微笑,多少有点无奈,但是她还是用克制和欢乐的语调来鼓励着丈夫和自己。这个时候,母性的坚韧和圆融抵挡住了大都市的无序和家庭亲情的沦丧。她的笑容散发出神圣的光芒和璀璨,在漠然匆忙流动的人群中,她的笑容就这样点燃了我们的心,也湿润了我们的眼眶。
  这一次的旅行让老人看到了生命的无序感和亲情的淡薄,但是二儿媳还是给了他们温馨的回忆。东京一天的观光,是二儿媳陪同的。在观光船上,海风的吹拂下,老人笑得很是有光泽和质感。虽然他们三个人都心照不宣地把二儿子死亡的悲哀深埋在心里。日本是讲求克制的国家,情感极端内敛,仪式感得到淋漓的体现。二儿媳没有将她对失去爱人的苦楚哭天抢地的讲述出来,但是悲凉的情致却浸透于镜头语言中。唐纳德·里奇在《小津安二郎的生活和电影》中说到:“小津的电影深受日本的禅宗文化的影响,有着一种非人格化的静观主义。”
  正是这种静观、幽寂感慢慢融入了小津的电影艺术血液中,让老人们这次东京之行没有大喜大悲,但是家庭、伦理、亲情的崩溃已是昭然若揭了。我们体味到老人深入骨髓的悲悯感,也体味到小津的叙事功力和情感张力。
  
  大都市下人性的悲哀
  
  如果说我们看到父母在东京的尴尬境遇后报以的是同情的话,那么给予在东京求生存的儿女们的则是怜悯。
  大儿子是医生,日复一日的工作已经磨平了他对世间的感触力,人性已经“异化”为工具。阳光照在他身上已是黯淡无光,生活不再灿烂,情感不再纤细,他对父母的接待也是尽长子的一种义务而已。女儿也是苦苦挣扎于美容院的生存中,对于父母的来访她手忙脚乱地将他们推搡到内屋,父母没有生气或失望,却再一次用宽恕的心理解了她的苦衷。小儿子因为工作忙一直没有见到来东京的父母,但是我们看到儿子眼光中还是含有对父母愧疚的情感的。父母就这样被他们抛弃在如旋涡一般的都市中。
  生活在东京这个超级大都市中的人们是需要巨大的情感忍耐力的。有时候,情感需要服从于生存,长久了,情感也就成了可有可无,成为像空气一样稀薄的附属品了。丧夫的二媳妇在母亲死后对着父亲痛哭,她坦言自己的狡猾,自己的孤单无助。
  “我不是什么好人——我很狡猾。我不是像父母亲想的那样总是怀念昌二。”儿媳在死亡面前坦陈出自我虚无的悲哀和孤单。
  公公的劝慰也是软弱无力的虚无,“比起我自己养的孩子来,你算是外人啊,但却对我们这么好,——真是太谢谢你了。”
  小津的智慧在这里又开始放了光,如果二儿媳不说这一番话,我们体会不到她的孤寂,但是一旦把虚伪的符号化的礼节外罩剥落下来,我们就真正看到了她的心境和处境。她对亡夫父母所付出是给自己一个回报,给自己一个想起亡夫的借口。
  海是电影中一直出现的一个象征意象,母亲在海边的端坐是平静而安详的,电影开始和结束时对海的鸟瞰式长镜头,展示给我们小津的答案,海是对抗此岸世界的彼岸世界。在这个无序且虚无的世界中,笼罩在明媚阳光中的海是神圣且安详的,它是连接两个世界的桥梁,在混乱和黑暗的日子里,海是给予我们最多平静的力量源泉。而亡逝的老母亲是博大的海的守望者,也是象征者。
  
  日本化的东方审美视点
  
  小津安二郎被认为是最具有日本“味”的导演,他一反西方情节化的叙事模式,在日本一直推崇的平淡美学中让观众静静体悟深邃而独特的含义。小津的电影语言突出了日本民族特有的社会心理定式和审美方式。淡淡的禅宗意味若有若无地笼罩在其中。
  同时,东方的哲学也浸润在影片中,对世间的一草一木,一景一事,日本人都有清淡的哀愁笼罩其中。对于天人合一、生死轮回的东方式哲学思索也是他电影的一个生长点。
  《东京物语》中我们看到得体的日式礼仪举止,恭谦的伦理意识外化在人物的一言一行中。日本是一个高度象征化的国度,罗兰·巴特在《符号帝国》中就把日本比做一个充满隐喻、仪式和符号化的国家。而小津就将这种文化底蕴外化为电影语言。就连母亲死后留给儿女的礼物都是一个个有纪念意义的符号饰物。儿子给的贺卡,孩子中意的音乐盒。带有符号意义的事物体现了东方克制的礼仪氛围和审美趣味。
  
  结语
  
  小津有一句名言:“我声明:我的电影风格都来自我的头脑,与其他任何不必要的模仿无关。”这句话,让我们至今都在回味他那些具有俳句风格的电影。
  小津逝世于1963年12月12日,而1953年的《东京物语》则是他的巅峰之作。我们对他的日本“味”电影给予艺术上的景仰,更对他根植于骨子里的人性关怀给予人文的体味。■
其他文献
舰队街,与赫赫有名的英国皇家海军舰队没有丝毫关联,以前,这里是伦敦城外的一条小河。人们填河后使之成为一条宽阔的马路。1702年,舰队街上发行出版了第一份报纸《每日报》,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张定时定期出版的报纸。从那年开始,舰队街便和报社、报纸与印刷厂结下了不解之缘。《泰晤士报》、《每日电讯报》、《独立报》、《镜报》、《太阳报》、《观察家报》、《卫报》、《每日邮报》、《旗帜晚报》等100多家报馆纷纷
神奇的柬埔寨吴哥古迹与中国的万里长城、埃及的金字塔、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并称为东方世界“四大奇迹”。199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吴哥古迹为世界文化遗产。    神秘莫测的洞里萨湖    我在柬埔寨工作期间,曾约我的两位柬埔寨朋友一同前往吴哥参观。从柬埔寨首都金边前往吴哥旅游,有空中、陆路和水路三条通道。我选择的是水路,从金边乘游艇通过洞里萨河和洞里萨湖前往吴哥,这使我既能饱览世界闻名的吴哥古迹
罗马兵锋显煊赫,地中海上称豪雄。  图拉真帝建功勋,纪功柱上故事多。  西方名言曰“条条道路通罗马”。地域辽阔、历史悠久的罗马帝国,有着数不尽的风流英雄,诉不完的煊赫战功,后人在追溯这段历史时不禁会悠然神往。地中海千年风雨涤荡着历史的天空,亚平宁半岛沃土承载了罗马的荣耀,当我们穿越时空再去追寻那悠悠过往、缅怀英雄时代的丰功伟绩之时,罗马这座永恒之城向我们展开了她的迷人面纱。  气势磅礴的伟大建筑是
虽然并无考古记录明确显示对奥尔梅克放血仪式的刻画,但是考古学家发现了奥尔梅克人举行放血仪式的间接证据。例如,他们在多座奥尔梅克遗址发现了天然和陶瓷的黄貂鱼刺及龙舌兰角,还发现了其他一些放血工具。这表明,奥尔梅克人有可能实施了中亚美利加洲最早的放血仪式。  放血是一种宗教仪式,即刺穿自己的某些身体部位来放血,由此完成一系列理念和文化功能。放血在中亚美利加洲古代社会尤其是玛雅社会中很常见。当统治阶层进
继震撼人心的《肖申克救赎》之后,弗兰克·达拉邦特献上了同样具有震撼力的《迷雾》。不同的是,《肖申克救赎》中主题清晰、爱憎分明,而《迷雾》则名副其实,带给人们一头雾水。这团迷雾从影片中弥漫出来,笼罩在每个观众心头。当迷雾散去之时,我们依稀感觉到,弗兰克提供给我们的是一部灾难启示录。    ★莫名的白雾★    海报画家戴维居住在美国一个小城镇的郊区,环境优美而安静。但是一阵奇怪的暴风雨打乱了他的安静
希特勒一直是个谜,关于他的论述和书籍可谓汗牛充栋,却鲜有一个完整而全面的描绘,至于准确,更是随着时间的变换而摇摆不定。对于那个时代的德国人,“元首”在1933年以前不为人所知,从1934年到1938是德国的救星,万众敬仰的天才,1939年到1941年是伟大的征服者,1942年到1944年是失败的英雄,而1944年之后的“元首”是个疯子。这一概述仿佛也描绘出了当今人们对于希特勒的观感。  拜冷战所赐
在认识丝姆的六年里,费恩斯坦从没发现有什么东西能吓到丝姆。  费恩斯坦是一位临床神经心理学家,他下面的行为可能会让你觉得太奇怪了—六年来,他千方百计地想吓坏他的患者丝姆,比如带她到电影院看恐怖电影,到宠物店看蛇,到“鬼屋”与各种“妖魔鬼怪”接触,凡此种种。不过,更奇怪的是,费恩斯坦的“企图”从未得逞。他让丝姆看最恐怖的电影,她一点不觉得害怕。他带她到宠物店,她居然向一条蛇张开双臂,还在触摸蛇吐出的
瑞士是一个社会保障体系十分完善、社会福利高于欧美许多发达地区、生活质量居世界第二的国家。在我女儿入籍瑞士后,许多人问到我这方面的具体情况时,我都不甚了了。直到我的小外孙帕思佧出生后,我才越来越多接触到这些方面的问题,也才对瑞士的社会福利、社会保险以及教育文化等方面有所了解。  帕思佧是中瑞混血的小男孩,其父是瑞士人。帕思佧于2007年10月的最后一天在瑞士北部的Aagao州州立医院出生。小家伙降临
新研究认为,全球范围内的大洪水爆发可能肇始于一个共同的原因——天上的“大河”。  蹊跷的洪水  2012年圣诞节前夕,英国西南端简直被暴雨害惨了。一连五天,海滨城市普利茅斯都在下雨,降下的雨比正常情况下一年的还多。在普利茅斯以北80千米,凯恩河暴涨,将刚建成的一个防洪工程损毁,致附近的一座小城被淹。该地区连接英国其余部分的铁路也被切断。就算那些在圣诞节前后多雨的地区,这么大的洪水也很少见。  然而
1908年夏天的一个傍晚,在印度北方郊区高低不平的大路上,一辆牛车以最快速度前进。车上坐着一位二十七八岁的青年,从方正有力的脸膛,可以看出他有着刚毅的性格。几十里的风尘,使他本来就不常梳理的头发更显得蓬乱。他是小镇公立学校的教师登伯德-拉耶,下午突然收到郡行政官的紧急召见令,限他天黑前赶到郡府。  “究竟为了什么?为了《热爱祖国》?”从他紧锁的双眉和深沉的眼光,可以断定他一路在思索这个问题。六个月